初学《孙子兵法》心得(三)谋攻篇 铮铮铁骨男儿一想到血洒疆场便兴奋不已,流血流汗不流泪,杀他个天昏地暗不亦快哉! 如果拍成电影绝对的商业大片,场面宏大、波澜壮阔! 但战争是残酷的,你我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父母用辛勤汗水哺育培养成人的。每一名战士悲壮的倒下,其背后是多少亲人的泪水与痛苦! 所以孙子提出要“全”取而非“破”之,即能通过非武力方式解决战斗的是上策,使用武力解决的方式是下策。即便是百战百胜,也是“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是通过流血途径解决问题,无论是对己方还是对方都是最好的选择。这体现了孙子这一优秀军事家的胸怀与人性! 之前也提到,斗争要速战速决,但是每一次战争都是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打响的,尤其是攻城拔寨,可不是几天就能搞定的。 所以,有些将领便会出现心焦气浮的心理,下令士兵强攻(“蚁附之”,像蚂蚁一样一层层的攻击对方城池),其结果是“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也”,(牺牲了三分之一的战士,城池也未攻下)“此攻之灾也”。 何种战争策略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按优劣程度排序又将如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首先是分析判断能否通过谋略取得胜利,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然后才是与对方正面交战,最坏的打算才是攻城。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放眼天下,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即能做到自己不付出过多代价又可以保证利益最大化,这才是用谋略制胜的原则。 战争毕竟不仅仅靠谋略就能取胜,正面冲突总是难免的,如果双方交锋勇者胜那一切都太过简单了。 孙子提出的观点是: 1、 兵力超过对方十倍的围而不攻。(十则围之) 2、 兵力超过对方五倍的坚决攻击。(五则攻之) 3、 兵力是对方一倍的集中力量分头瓦解。(倍则分之) 4、 双方实力相当的应当敢于对抗、攻击。(敌则能战之) 5、 己方实力不如对方的迅速撤离。(少则能逃之) 6、 己方远远逊于对手的那尽量回避避免正面冲突。(不若则能避之) 如果不分情形一味强攻,那只有等着战败吧。 所以,统帅将领是否能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周密考虑与安排,这将决定战争的结果以及国家的命运。 前三篇一直在讲将领的作用,那作为国君(高层领导)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能瞎指挥(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唯恐让手下人忘了自己才是老大。 其次,不能过分干预军队内部的日常管理(不知三军之师,而同三军之政也),让军人(一线员工)感到困惑,为什么最高上级和直接上级口径不一致。 最后,要充分放权,不干预直接领导的工作。(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最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以上三点,才不会造成管理障碍,不会“乱军引胜”。
一场战争能不能取胜,(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孙子给出了五种获胜情形: 1、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2、 识众寡之用者胜;(认清敌我实力并加以利用) 3、 上下同欲者胜; 4、 以虞待不虞者胜;(虞,有准备) 5、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君主不限制有才能的将领) 全文最后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兵家常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通读全篇,我被孙子那种依靠谋略而非武力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所感染,更为孙子对人性的尊重而折服。 虽然,兵家都是以最终胜利为荣,但他绝不愿意看到太多血腥的场面,更希望是依靠智慧的力量解决问题。 也许有一天将孙子搬上荧幕,那我希望他更像是《潜伏》而不是《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