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新浪合并之后,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面对《创业家》杂志记者,诚恳地反省了自己三大失误:对经济形势一直持太过正面的看法,忘记了风险的存在;太过相信资本杠杆的力量,总是希望用收购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地位;忽视盈利巨大的商业模式里可能存在的道德缺陷,“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创刊不久的《创业家》杂志,在09年第一期的封面故事里,刊登了《江南春:黄金十年,明星转身》的报道,提出了“黄金十年”一代企业家的危机问题。该刊主编牛文文称赞江南春的反思“是我们所能听到的黄金十年新一代创业领袖所做的最深刻的反思”。遗憾的是,还有更多不道德的商人故作逍遥游。在价值真空时代创业成功的商人,到为自己的“原罪”忏悔的时候了。 多年来,多少新锐商人打着双赢甚至多赢的旗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影响或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凌驾操纵人们的命运,弄潮儿心里独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我们是一体,我的好不能建立在你的不好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与世界的关系上,我们为难以启齿的实用目的,强调国情与特殊性,迟迟不愿意做人类都做的事情。尽管加入了WTO,我们需要的只是经济利益,而不想或回避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故此,方有有无“普世价值”的论争。以敢言出名的《炎黄春秋》杂志,在09年第一期上,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推导出:因为有共同人性,所以人类有共同价值。对不证自明的东西,还得如此花费口舌,可见“折腾”势力之强大。有多少媒体资源仅仅由于着眼于常识的传导,便获得了公众的青睐。 追求社会正义的媒体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正义”——在媒体上才能看到的正义以及通过媒体才能实现的正义。 真正的媒体告诉读者点点滴滴的事实。 1月16日出版的《南都周刊》发表了调查报告《天安门的流浪人群》。记述了外企公司职员张世和发动网友救助一群活动于这个伟大广场周围流民的故事。有“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之称的张世和,2007年底为记录即将拆迁的前门大街,走进街道的围栏和花墙背面。他发现了一个流民部落。流民用砖头、轮胎、破毡布和废纸盒,搭架起一个个临时住所。以卖地图国旗、捡拾破烂为生。这些无家可归者,来自全国各地,或因为上访,或因为生活无着,流浪至此。他们不愿意去救助站,“担心受到没有尊严的对待” 。在贴身记录流民生活的一年间,张世和亲眼见证了几个流民的死去。在岁末寒冬来临时,北京市民政部门发起了大声势的救助行动。但据张世和了解,为数众多的流民仍处于居无定所的流浪状态。他在博客上贴出了“天安门广场流民冬季临时救助方案”,组织网友对这些人群进行救助。张世和与志愿者以每月200多元的低廉价格,租下了南小街一套平房,作为“流民公房”。他们还设想建立一个基金会,救济更多的流浪者。一位捐款网友评价说:“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民自救。”稍嫌不足的是,作者隐去了流浪者的故事,也欠缺对他们内心感受的采访。 1月19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其专题《他们的新春》,将目光投向这样一些群体——汶川大地震中幸存者,三鹿奶粉受害家庭,提前返乡的农民工,股民、台商。企图以小见大,反映当下的社会心态。浮泛的主旨,落实在报道上,似乎难以“从中感觉到社会和个人的成长,更感觉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和坚强”(编者在导语里所言)。因急于拉扯到宏大叙事的背景上去,人物叙写蜻蜓点水,里面最好的是《北川:震后第一个新年》一文。第一篇《一个基金经理的年前十五天》文字虚夸,文艺腔甚浓,文体难以捉摸,疑似一则虚构小品。 相比之下,1月22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专题《汶川的房子》,就要出色得多。聚焦地震灾区汶川建房的事情,采写全面,层次丰富,给出了一个复杂的利益交错的现实。《汶川重建不会再搞大跃进》,这篇对汶川县官员的访问,信息量极大,解答了公众的许多疑问。 《财经》杂志的《农民工失业调查》,在“农民工”这个主题上,可谓一锤定音。历时三个月的跨省调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经济增长骤然失速下农民工惊心动魄的图景:大中型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并未将农民工纳入考虑对象,相应的福利制度形同虚设,农民工一旦失业,多数人只能选择返乡。这个调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失业农民工已经超过数千万;农民务工收入占其人均纯收入的40%;失业农民工状况堪忧(大多数人届中年,负担沉重;新生代农民工既未能完全融入城市,又对乡村生活有疏离感。);农民工大量返乡,会增加农村土地纠纷和冲突;政府在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创业扶持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 报道指出,由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工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他们被迫变成候鸟和无根的游民。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转向拉动内需之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都将淘汰一大批农民工。如果没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救助手段,不断膨胀的失业农民工将酿成重大社会问题——“这一庞大群体的命运,也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欢”。“保增长,更要保农民工!”专题评论员刘守英的话振聋发聩。活生生的个案与全方位的群体扫描,以及来自各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拼出了这幅针脚细密、逻辑谨严的状况图。读来令人揪心。文字里浸透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令人“心有戚戚焉”。 让人不舒服的还有《中国遗产》第二期上刊登的《毛泽东如何运用麻将智慧?》,道听途说式的伟人轶事,加上个人崇拜的心结,怎么可能激励真正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