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 《杜拉拉升职记》PK《圈子圈套》及对中国职场小说现状的思考

[复制链接] 25
回复
51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2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牛年的前两天,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人推崇的《杜拉拉升职记》,看过感慨不是很多,倒是在对比前两年非常风行的《圈子圈套》小说时,对这两本小说为什么流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对于中国职场小说现状的简单思考。

首先,对比一下两书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或相似方面:

一、两本书都是取材于外资在华企业,都是500强的牛企,企业的主要业务也都是销售。

二、都是以职场为战场的描写,情场或其它场的描写服从或服务于职场斗争的需要。

三、“大鱼吃小鱼”的法则通行。小鱼都努力想把自己速成或撑胀到大鱼,而最大的那条鱼名字叫做“资本”。

四、都没有真正的好人,但有相对好的人;都有所谓的坏人存在。

五、“二八好人”的结果都最为美妙。

不同或相异的地方:

一、《圈子圈套》不折不扣是男人的斗牛场,在那本书中,基本上是“战争(销售),让女人走开”的现代版;而《杜拉拉升职记》则以女人为主线,男女角色的搭配均匀制衡。

二、《圈子圈套》围绕着“项目”而展开,主战场是销售,有很多横向的铺陈;而《杜拉拉升职记》围绕的则是“岗位”,主战场是HR,更多的是一种纵向的描写。

三、《圈子圈套》涉猎不少外企以外的部门,如政府机构等,展现的宏观画面很真实;而《杜拉拉升职记》则基本都是在描写企业内部的问题,对于熟悉外资企业的流程与做派更有帮助。

四、《圈子圈套》中的人物随着利益的变动而不断呈现不同的嘴脸;而《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人物则随着欲望的变化而渐进变换竞争的手法。

五、《圈子圈套》正如其书名所寓,在情节设计与玄机揭晓方面跌宕起伏,精彩度较高,有一定的艺术夸张;而《杜拉拉升职记》则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在故事多角度展开与悬念悬挂方面比较平实,在读者的期待性方面有所不足。

这两部小说都是人气比较旺盛的职场小说,受欢迎的程度半斤八两。这里我不想再过多的评论两者之间的差异,而是想把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为什么在中国这类小说非常的盛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职场文艺存在哪些硬伤性的缺陷?

(下一楼还有职场小说思考部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 0:36:58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00:37:56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来讲讲对中国职场小说现状的简单思考

类似小说的流行,必须跳出小说的圈子来认识。

第一要说明的是“职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词汇与生活方式,因为来自外域的职场规则、职场精神等,是与我国长期通行的“准官场”经济运行模式有着重大差异的。对于相当数量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自己没有受过与生俱来的职场教育,而又对西方式的工作方式有较为盲目的神往,于是加重了如饥似渴的了解欲望,因而类似上述两本职场小说的受欢迎就不足为奇了。有的人甚至把它们当作圣经反复阅读并刻意模仿。

第二要说明的是不少人对类似小说的学习点是畸形与不正常的。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较多注意与欣赏的是其中主人翁的“术”的方面,在这些方面确实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甚至许多细节的描写是相当真实的。但读者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的话,就会非常危险。事实上,书的作者在“道”的层面——即主人翁的基本素质方面其实是有特别交代的,这一点无论是洪钧还是杜拉拉都是范例,忽视了这一点就无视了真理成立的大前提。

 

这些小说在某些局部的范围内流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说,这类小说的流行暴露了我国没有更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场文艺作品,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缺憾。

依我所见,中国目前需要大力繁荣的是有关民营企业中职场人士生存状态的文艺作品;另外就是要有相当数量的描写大学生从“塔中人”到“工作人”嬗变方面的文艺题材。这两类文艺作品尤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国的众多大学生来说,从校园中人到工作中人的转变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也要困难得多,其原因当然是与我们的教育体制与家庭文化高度相关。从空泛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对相当多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痛苦的,而上手的不顺利必然带来心理的不自在甚至是不自信。而现在流行的职场小说,要么描写的是那些进入外企的高材生们如何与洋鬼子及假洋鬼子们斗志斗勇,要么就是清一色的讲如何在销售战场上奇兵突袭,用数字业绩说话。试想一想,中国每年毕业几百万(09年将是610万左右)的大学生,能有多少比例的大学生进入外企?更不用说进入500强的外企了!再者,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五花八门,真正以销售为业的又能够占多大比例?而反观现在流行的职场小说,多聚焦在外企、聚焦在以销售为职业这一极小的范围之内,其反映与总结出来的东西能够有足够代表性吗?这一点十分值得怀疑。

事实上,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有不小的就业焦虑倾向了,但焦虑归焦虑,真正在大学时代就进行职业规划并矢志笃行的却并不多见,大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明确努力的方向,少数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这些大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的心理落差是挺大的,与单位的人与事的磨合也是非常痛苦的。校园中的温馨显然与单位里的冷酷反差极大,怎样适应?如何生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对这些毕业大学生来说,“职场”离他们挺远的,那是一个西方式的词汇,讲的是在大规则明确而且大家都认可环境下的奋斗场所,基本上是在“圈养”状态下的自我进化;而多数大学生是没有那么幸运的,他们进入的是一个个看似无规则、实则多规则与潜规则的“散养”场所,一切都要取决于你的敏感度与自知力,特别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同时平衡多种力量!而遗憾的是,反映这种状态大学生嬗变的小说在哪里呢?

还有就是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来说,现在的职场小说明显的偏向于销售、偏向于HR,而现实是有两个非常重要领域的描写很少见到,那就是制造与研发!人人都知道现在中国是制造大国,人人也都知道现在中国想变成创造的大国,中间的力量当然来自于大学生。从事这些职业的年轻大学生们都遇到了哪些典型的问题,碰到了哪些挫折又遭遇了哪些诱惑,这其中有着什么样回味无穷并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记得几年前在网上看过一篇《从QC到总经理》的个人成长记录的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相信类似这样的原创文章加以适度的艺术化处理,在人物与情节方面进行更多的圆润,其影响力与正面效果是会远远高于《圈子圈套》与《杜拉拉升职记》的。

 

我的另外一个思考就是我们不能局限于小众范围的职场描述,而是要反映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主战场”中的人与事。以年轻人作为描述主体我赞成,但绝对不能局限于外资企业中的年轻人,他们不是主体!是因为外资企业不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我们的主体与生力军是各种民营企业,现实也是最大比例的年轻人供职于各种民营企业中,其规范性与规模大小方面千差万别。而目前的现状是对于这类企业的文学创作,以老板类创业者为主角的较多,而以职业经理人,尤其是从基层奋斗,在规则与规范,老板与老婆(指生活)间痛苦游走与不断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更实在、更有代表性,当然也会更有市场号召力,值得那些有志写作者好好关注,整个社会也在拭目以待

 

板凳
发表于 2009-2-2 21:15: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章立意角度不错,我喜欢。

中国大学生更多是生活在国企和民营企业中,而且更多从事技术性工作,多有类似这样成功变迁的故事,相信会有更多同鸣。

4
发表于 2009-2-2 23:40:06 | 只看该作者

LZ很有见解,确实,民营企业是中国的希望,不能对外企抱有太多的幻想。。。

5
发表于 2009-2-5 10:30: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不知道的那叫“神”
大家都知道的,都不会感兴趣~
所以,现在是做神容易,做人难哦~
6
发表于 2009-2-5 16:02:07 | 只看该作者

分析角度很好,而且立足实际,建议不错!

7
发表于 2009-2-5 22:19:12 | 只看该作者

在下愚见圈子圈套与输赢对比比较适合

8
发表于 2009-2-6 12:11:24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很好

确实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一些职场现象

9
发表于 2009-2-7 01:30:1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同意。期待有好的作品出现!
10
发表于 2009-2-7 10:04:34 | 只看该作者

就是由于《圈子圈内》此类的书籍激起了很多未入行人对销售的向往,但销售一定是他/她适合的吗?这里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可能这个行业固然很乱,但看到作者经常以轻蔑的手笔来叙述是,总感觉很不是滋味。

期待以后能看到“积极向上”的作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