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每月一书之2009年2月推荐书目——《全球通史》

[复制链接] 59
回复
139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2 12: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QUOTE:
阿懒写在前面的话:
各位家人好!
春节即将到来,首先提前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

2009年2月的每月一书如约而至。

从alanwoo兄发起倡议, [倡议]大家共同努力,一个月读透一本书如何?(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48872,0,0,0,,0,0)
每月一书活动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办47期,我会将每月的帖子都汇集到这里,方便大家查找。
我们的宗旨是只推荐可以精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每月精读一本。每月一书活动期待您的参与,期待您来荐书,期待您来做主持。
每月一书活动帖子汇集,并欢迎大家做主持人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56384,1,0,5,0,0,0

另外,请大家不要跟贴只是使用谢谢之类的字眼,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对内容的见解。让我们真正地在家园好好读书,互相探讨,广交朋友,而不只是下载。


中文书名:《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
英文书名:A Global History: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7th Edition)

全球通史封面.jpg

本书的定位:在这个全球化世界里,跳出"中国"的狭隘眼界,站在类似月球的角度来看待地球人的历史、历史对现在的影响、历史可能会往何处去。
 

阿懒导读:
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要回归历史;对现实需要进行深入了解,要回归历史;对未来要进行预测和规划,要回归历史。因此,准备做一个比较的系统地阅读,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欲读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孰先孰后?原先我是想先了解中国历史,立足本地,然后再进而了解世界历史。但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我被《全球通史》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中国历史书式简单的往事堆叠、史实罗列、就事论事的议论。
《史记》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确实,它一出来就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高峰,后人再也没有超越过它。但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已经远远、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全球通史中透露的观点,让《史记》等绝对望尘莫及,连梦里也想象不到。
抛开狭隘的中国史观(看完此书,你才会知道为什么我会把中国史观称为"狭隘"),让我们拥抱全球通史,把对历史的视野也放眼全球吧!

先看全球通史,再看中国通史,这是我的建议。

莫急,莫慌,莫现在就开始下载。
请先看完下面帖子中作者的前言和目录,再决定是否要看此书,决定是否值得阅读此书。


书籍下载地址: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上下册)》中文PDF扫描完整版  
下载后按顺序命名为1、2、3后解压即可。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08088-1.html#208088

作者简介: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1913—2004),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1913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的著作甚多,主要有《1815-1914年的巴尔干各国》、《巴尔干联盟:现代巴尔干统一运动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现代人的史诗》、《人类的全球史》、《希腊:美国的困境和机会》、《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即将来到的黑暗时代的前途》、《全球历史: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充分发展》等。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目录: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
(上册)
第一编史前人类
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国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洲
第1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下册)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国
第29章 中东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国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34章 波利尼西亚
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词汇表
索引
编后记

引申资料:

1.看完《世界通史》后,然后再用《世界通史》的分析历史的方法来读中国历史吧。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的12卷(22册)版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840-0.html

2.之前热播的《大国崛起》系列和本书同看,会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1集:海洋时代(葡萄牙、西班牙)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7736-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2集:小国大业(荷兰)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7815-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3集:走向现代&第4集:工业先声(英国)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7937-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5集:激情岁月(法国)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111-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6集:帝国春秋(德国)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366-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7集:百年维新(日本)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392-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8集:寻道图强&第9集:风云新途(沙俄)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827-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10集:新国新梦&第11集:危局新政(美国)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9671-0.html

【阿懒看电视】《大国崛起》第12集:大道行思(结篇)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9709-0.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2 10:53:5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2:12:19 | 只看该作者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致读者
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例如,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在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现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协会和《世界历史杂志》的讨论以及本书第1版的出版已经一一证实了这种转变。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呢?答案与出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科技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难以抗拒的影响令人信服地证明着它的存在。20世纪后半叶的学生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脸困惑地趴在木制书桌上想,如果这时遭到了核弹的袭击,这些脆弱的东西怎么会抵挡得住呢?

  这一代的学生不仅要面对威胁人类生命的新危险,还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地球母亲生存的危险。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JaquesCousteau)已经发出警告:“在20世纪这100年里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伤害也许比以往全部人类历史时期还要多。”与此相似,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观察机构”也在其1989年的总结报告中说:“到1999年,真正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就要来临。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要么团结起来共同扭转危机,要么就将陷入环境恶化和社会解体的恶性循环。”

  出于对物种和星球毁灭的黯淡前景的悲观看法,诸如《美国世纪的终结》、《世界的终结》、《未来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等一系列著作已经相继出版。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过是长长的物种链上小小一环的话,这些令人沮丧的书名也许是对的。现在地球上大约有4000万植物和动物物种,而在此前的不同时期曾经有50亿到400亿个物种。也就是说,只有1%的物种存活了下来,而99.9%的物种都灭绝了。这一纪录似乎为目前上述“终结”系列著作的热销提供了统计学上的支持。

  不过,这种统计却是误导性的,因为在人类物种和所有灭绝了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后者的灭绝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冰川世纪中发生的那些变化。相反,被赋予了高级智能的人类物种则能够通过使用火种、缝制衣物、建造房屋等方法让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类物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使环境适应于自己需要的物种,他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主人和奴仆之间的关键差别可以用人类和天花之间关系的变化来清晰地说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惧的一种,它最初出现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远东,8世纪时被传到欧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又散布到美洲。随着欧洲人在其他大陆上的移民,天花病毒杀死了无数缺乏免疫力的海外人口。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以及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海岛上的居民都因此而遭遇了种族灭绝的惨祸。其实天花病毒也曾在欧洲肆虐,并最终吞噬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坏程度与瘟疫相当。

  对天花病毒的征服开始于1796年。那一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Jenne)发现接种或感染了牛痘的病人对天花有免疫力。如今人类已经完全能够控制天花病毒了,只有几个种类的天花病毒被隔离在美国和俄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最后一次天花病例出现在1977年的索马里。1980年人类宣布天然的天花病毒已被根除。

  科学家一度建议把实验室中的几个天花病毒样本也彻底根除,以防止它们传播开来。但是人们延迟了做出这一决定的时间,因为这些病毒可能会对将来的研究有用。现在科学家已经制造出无害的天花DNA片段,并有完整的基因草图可供研究,这样天花病毒的样本存留与否也就无关紧要了。1996年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董事会决定于当年的6月30日销毁全部残存的天花病毒。至此,这一长期以来折磨人类的病毒杀手已经被镣铐锁牢,等待它从前的受害者确定一个日子来处决它。由此可见,人类俨然已经成为生物和非生物世界的统治者。

  物理学家沃纳·海森伯格(WernerHeisenberg)总结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地球上只面对自己,而不再有敌人或伙伴。”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讽刺却在于,这种主导性正是当今全球病态和恐惧的根源。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以后,人类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

  这种新的与内在的自我(而不是外在世界)的对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要求人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事实证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但同时它还要求用正确的伦理导向来确保知识被运用于正确的方向和目的。在科技革命兴起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曾提到过科技革命的潜力,也警告过它可能带来的危险。他热情洋溢地赞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也提到,这一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加以引导,而且追求它的目的也不应该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争夺权位,或其他任何类似的卑微目的,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

  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电视节目以及福坦莫大学(Fordham)的年度报告《社会健康指数》中痛苦地发现,我们对于培根警告忽视到了何种程度。上述报告是在青少年自杀率、失业率、吸毒率、高中学生辍学率以及住房占有率等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美国社会健康指数从1970年的75点降到1991年的36点——就连该年度报告的主编都称这一下降是“可怕的”。

  社会状况这一“可怕的”恶化并不只限于美国。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从早7点到晚7点在巴黎散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点。他散步时带了一个计数器,“每当我遇到人们向我推销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我就按一下计数器,结果一天下来我总共按了183次。”类似库斯托的这种经历俯拾皆是。无论是在巴黎、雅典,还是在洛杉矶、墨西哥,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作为一个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库斯托由此开始探究这种个人经历的社会意义。他在调查中总结出:“控制这种破坏性的消费主义不是个人的义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不是生态治国论者,绝不是。但是当你在街上开车看见红灯的时候,你会停下来。你不会认为红灯试图限制你的自由,相反你知道它是保护你的。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学中不会有同样的事情?……责任要靠社会机制而不是个人美德来维系。”

  库斯托在《消费社会是我们的敌人》一文中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很重要的,因为消费社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例如在中国,当毛泽东在1949年执政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四大件”: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此后,随着人们的消费期望不断高涨,后来变成了“八大件”,增加了彩电、冰箱、摩托车等。如今,这一单子还在不断加长,近来增加的大件是汽车。汽车在第三世界亿万“贫苦人民”中已经成了社会地位的标志。在1990—2000年之间,印尼的汽车拥有量从272524辆增长到675000左右,印度从354 393辆增长到 1 100 000 辆,而中国则从420 670辆增长到 2 210000 辆。

  环保主义者非常担心这些不断增加的数以百万辆计的汽车对全球空气的影响。但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则指出:是西欧人发起了工业革命并随后污染了全球的空气,现在他们不能又让这些“贫苦的人”固定在“永远贫苦的人”的地位上。

  在今天和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面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时候。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培根强调新兴的科学必须被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名利、权位时,他已经直面了这一问题。培根还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以下问题:难道人类非得变成经济动物,只知道专注于膨胀的胃和膨胀的银行户头?

  任何社会的第一目标都必须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健康、教育,因此必须首先提高经济效率以使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如果这些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难道人们还必须无视个人、社会和生态的代价而一味强调经济生产率吗?对于这个基本问题人类尚未给予应有的思考。也正是因为缺少对这方面的考虑,才使得盲目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在全球泛滥,正如库斯托在巴黎散步时所发现的那样。

  这种盲目的状态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因此人类现在正在“被迫地”致力于找到避免成为“经济动物”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正致力于寻找一个“伦理指南针”来引导技术的发展。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遭遇的最大挑战。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利用其超群的智力主宰了环境,从而获得了他在地球上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这一地位的获得,以及随之而来的遍布世界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人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他从聪明的灵长类转化为明智的人类——即从聪明转变为明智。

  在以下的章节里我们将会看到,正如在过去反复经历并成功地应对了一系列挑战一样,人类也正在应对今天的挑战。因此处于21世纪前夜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和革新,而当今遍布全球的变革则见证了这种革新的广度和重要性。例如在中国,坚定的革命者正在摸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什梅廖夫(NikolaiShmelev)建议他的同胞不要害怕失去他们“意识形态的纯洁”。即便是在占全球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资本主义本身也正在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这包括强调不受约束的自由企业制度的美国形态、强调福利国家和工人参与决策的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形态,以及融合了国家计划经济、终身雇用制和政府资助等特色的亚洲经济形态。

  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地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哪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去做的。也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再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3:21:19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2:12:31 | 只看该作者

其他人的评论

其他人的评论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希腊历史学家 波里比阿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英国历史学家 巴勒克拉夫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
  --《纽约时报》

  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
  波里比阿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又归于一个结局……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波里比阿

  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
  埃廷尼·吉尔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3:30:09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2:12:55 | 只看该作者
站位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3:56:38 | 只看该作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


盛行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全球史”之风,刮了已经有几十年了。自从19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这常常与起分裂作用的民族国家紧密相关),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同时试图赋予过去长期被忽视的、被认为是“没有历史的”非西方民族以平等的历史地位,突出文化多元共存的合理性以及人类各区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推动意义——所谓的“全球史”,就这样渐渐发展了起来。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全球通史》,就是这个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它最初出版于1970年代初,而由于它的杰出,一经问世它就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所以如今它已经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全球史经典了。我国的读者对它当然也不陌生:它的早期版本的中文版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并立即引起了我国世界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自19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而它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也是行内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书,较之我们熟悉的那个老版本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作者已根据21世纪世界的新需要,对本书从架构到内容都做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优化升级”,于是才有了这次重新译介的必要。

那么,这个新版本究竟新在何处?

按照作者本人在本书开篇的“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中的解释,新版本之新,主要就新在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全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呢?答案与出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需要新的全球通史,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结果,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说,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

而“致读者”中接下来的文字,谈论的则全是核战争的可能性和环境持续恶化的现实给“人类生命”和“地球母亲”带来的双重威胁,从中透露出的信息似乎是:如果说1960年代世界的核心问题是由殖民地革命凸显的第三世界平等发展权的话,那么21世纪世界的核心问题就已经转到了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方面了。

但那个“60年代问题”是否就此消失了呢?作者并没有这个意思。实际上对于上述那两大问题(它们正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史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书中仍给予了同等的关注。也就是说,作者在敏感到现代科技负面影响问题凸显的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对包括第三世界平等发展权在内的社会公正问题有丝毫的忽略,因而他也就没有忘却上面谈到的全球史初兴时的那份现实关怀,而那也正是全球史必须坚守的一份优良传统。

在本书的旧版本中,作者对“60年代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乐观。这乐观来自汤因比。汤因比曾盛赞当今时代,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敢于认为可以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的时代。斯塔夫里阿诺斯深以为然,并由此浮想联翩:

这种由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组成的观念的确存在,应该同诸如种族冲突和引起分裂的民族主义之类的趋势一起得到承认。这种观念是从人们承认对本国较不幸的公民的福利负有责任开始的。……近几十年中,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已被扩大到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而且包括全人类。这种全球责任已时常得到重申和履行,因此现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它的新奇和意义也被忽视了。……今天不仅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全球责任感,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履行这种责任的方法。如前所述,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这个问题也有一个希望:消除这一差距的方法的确存在,正有待于利用。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目标首次有可能在不损害先进国家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得到实现。

然而,事过三十来年后,作者是不是还能这样乐观呢?看来有点困难了。实际上,类似的言论在新版本中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所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种种消极影响的令人沮丧的描述。作者所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指的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多项技术突破,包括核能、人工智能、航天科学、基因工程、信息革命、新农业革命等等,实际上也就是使本书的新版本成为必要的那种“科技的神奇影响”之源。作者指出: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破坏性”的,导致了第三世界经济的恶化以及富国和穷国差距的惊人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欠发达国家的10倍,到1965年时这一比率变为15∶1;而到20世纪末,预计这一比率还有可能达到30∶1。同时社会不公正的问题也在日趋严重——据联合国1994年的《人权发展报告》披露,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收入增长了7倍,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大量收入的分配都是不公正的:“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的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人拥有财富的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

当然,作者也没忘记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乃至战争诸方面造成的各种有害的世界影响。至于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它归结为“技术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时间滞差,也就是说是因为受制于传统的人类总不能及时地变革社会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新环境的缘故。

但尽管如此,我们的作者仍然对未来满怀希望。他反对诸如人类将在“核冬天”中自我毁灭之类的悲观论点,理由是虽然今天的人类还在像其祖先那样不停地做着种种蠢事,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今天我们拥有我们的祖先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光明”。那么这些优势究竟是什么?在他看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它大大减少了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使我们无须再为生存而进行无情的政治争斗,二是一种人权意识的全球性觉醒,它们正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推动整个人类向自由王国飞奔——

“这种新萌发的全球觉醒与现代高科技所具有的巨大潜力表明,现在的忧郁症是不合时宜的”,这就是他的结论。

显而易见,作者在这里表达的,其实就是他对现代工业文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文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应该说,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一开始就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礼赞,尽管其曲调往往显得低回而不高亢。它试图展示人类社会从远古经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这无疑还是启蒙主义的路数,还是所谓“宏大叙事”——只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它符合全球民众对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的渴望,而且契合“全球史”的精神。在本文开头处我们曾提到,“全球史”写的实际上就是“文明史”(这使它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史、民族国家史),其目的是要推动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建设。这种“共同文化”,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不是别的,就是现代文明——这一点他虽没有明说,但我们仍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在本书的老版本里写的这句话中体会出那个意思:

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引者)向全球的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这句话虽短,却说得很到位。它道出了“三大革命”与后来广泛流播于全世界的现代文明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从而凸显了现代文明崇尚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本质内涵;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由现代文明的传播所创造的“世界文化”将是同质性与多样性的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即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同时,还将继续保留自己的某些可以与现代文明兼容的文化个性,从而继续维持各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种种“细节上的不同”。显然,这句话已经包含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有关现代文明的理论信息。

只是很可惜,在新版本里,这段话随着内容结构的调整而消失了。但作者在这方面的基本看法似乎并没有变化,因为新版本的第七编中所阐述的,仍然是有关“欧洲三大革命”造就了某种统一的世界文化的一些基本事实。不过由此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情况:作者对使用全球性的“世界文化”这样的词似乎有些顾虑——实际上这个词在新版本中已完全看不到了。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情况是:“现代文明”或“工业文明”这种本来应该成为本书主要关键词的词汇(因为本书的章节结构就是按从古典文明到中世纪文明再到现代文明这个逻辑理路排列的),作者好像也不大敢用。甚至作者一直都不曾给现代文明下一个像样的定义:只是含含糊糊地说它是一种“新型的、与欧亚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充满活力与扩张性的文明”。

作者在现代文明理论上的这种畏缩躲闪,与他在谈论“全球觉醒与现代高科技的巨大潜力”时的那种眉飞色舞,显然不大合拍;而那所谓的“全球觉醒和现代高科技”,其实与现代文明,或与由欧洲三大革命的传播造成的那种全球一统的“世界文化”,本质上却是毫无二致的。

至于何以会出这种差池——恕我直言,很可能是因为作者还未能完全摒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毫无疑问,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赞成文化多元论而唾弃文化一元论的,绝无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高明那种粗俗观念。但是很遗憾,像很多西方学者那样,他也难免受到了萨义德所说的那种“东方学”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本书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他始终把三大革命仅仅看作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从而也就把现代文明看作了纯粹的西方文明,并进而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参见本书第七编)。这样做的问题,似乎是不恰当地忽略了广大东方民族对欧洲三大革命的诸多重大贡献,因而也就看不到现代文明中实际存在着的大量东方文明要素,结果也就无法深刻体认现代文明本身特有的那种世界性或普世性。如此说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现代文明理论上的闪烁其词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在把一个在他看来纯属西方文化的现代文明说成一种全球一统的“世界文化”的本质的时候,他分明感到了一种道义上的不妥,以及一种理论上的踌躇。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拉荷拉去世,享年91岁。谨以拙文聊寄哀思。)

6
发表于 2009-1-24 12:53: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阿懒的推荐。

温习历史,是因为历史我们本身就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时也因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曾记得有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总是一再重复。

多看看历史,必将让人终身受益。

7
发表于 2009-1-24 14:08:52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一套《全球通史》,和中国历史数据不一样,从另一种角度来解读全球历史,但是仅看了一半,坚持不是很容易。

8
发表于 2009-1-26 17:08: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阿懒的推荐,下载回去细细看.[em07]
9
发表于 2009-1-29 19:41:0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有一些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历史观点,我很赞同,确实是本好书。
10
发表于 2009-1-29 23:00:56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是人类的历史,地球生命发展进化的历史。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