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online - 

需要市场调研资料的请进!

  [复制链接] 564
回复
1002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3-10-9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3.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

  虽然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目前这类外资物流企业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他们在物流行业中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新设备投资(特别是IT方面)、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这些企业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跨地区的服务。但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而且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个别的企业已渗透到内地,如宝隆洋行的物流网络,已可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另外,由于要负担他们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外籍员工),他们的收费水平也是较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物流企业并不拥有运输车辆、仓库等物流设施,它们主要是提供代理服务,通过转租、联营等方式寻求中方物流企业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闲置资源,降低其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但另一方面,其中方合作伙伴的能力、收费以及双方的沟通,也会给外资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收费水平造成影响。

  这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宝隆洋行(EAC)、英之杰(Inchape)、海陆(Sea-Land)、新科安达、马士基、华商、大通等。

  4.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

  作为后进入市场者,多是顺应市场需求和物流发展的趋势而建立的,而且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求得发展,必得优于传统企业之处,因此,新兴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是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要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规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新进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代理模式。这类服务商的典型代表是宝供。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相近,但服务地域要广些,不仅仅限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无论在业务规模、设备投资,还是在价格上,这些新兴的内资物流企业,已开始具备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相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在当地市场的物流运作上,这些公司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在服务或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方面还略显不足。同时,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这些服务商在许多当地的物流作业也并不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同样,他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和收费也影响着他们的服务和收费。

  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如表4-1所示:
  



  (二)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

  中美WTO谈判最为"惊心动魄"之处是围绕分销及其相关活动--物流与配送进行的多轮谈判,这表明,中美两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分销、物流与配送是企业市场活动的命脉,任何一方都不敢轻视。我国成功加入WTO后,物流领域与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一样,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其中已有部分世界著名的物流企业先期进入了中国市场,参与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如快递业巨头UPS、FedEx、DHL和TNT,运输物流公司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目前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著名物流企业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即将进军中国物流市场。众多已经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或与国内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或并购股权,组成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占据了"三资"企业物流供给的大部分市场。据一些专家介绍,在中国企业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中,往往有10多甚至20多家企业参与投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在国内开始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一般仅能承担某一物流功能,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非常大。入世后,对外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非常宽松。物流业将基本没有入世宽限期的保护,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巨大挑战。

(三)国内物流同行之间的竞争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现代物流需求的增长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大型传统储运企业纷纷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如海尔、一汽、青啤等的物流部门也有向专业物流企业转型的趋势,此外,随着中国物流热的掀起,大大小小的运输、仓储企业甚至小型送货、送报企业都纷纷打起了物流的牌子,进入物流市场,使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的物流市场将要进行一轮"洗盘",大量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或与别的企业合并、整合。有几个因素会驱动第三方物流行业的集中与整合的趋势:第一,大的公司有意将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外包给尽可能少的几家物流公司;第二,建立一个高效的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资本的投入日益增加;第三,很多物流企业都有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来扩大他们服务能力的愿望。

  三、第三方物流供需状况对比分析

  (一)国内物流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多、小、少、弱、散、慢"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是指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多。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运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真正能满足企业较高水平需求的供给还较少; "小"指企业大多孤军作战,经营规模小,综合化程度较低,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少"是指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运作经验少、高素质人才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和仓储,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很少。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性;"弱"是指管理能力弱、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弱、竞争能力弱。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散"是指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虽然国内企业占有土地、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网点布局较广且基本合理,但这些资源实际上都处于分散的结点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形不成网络,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慢"是指响应速度慢。传统储运是静态运作,不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要求。这些问题造成我国物流企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运作管理低水平重复,难以形成特色、打出品牌。总的来看,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还不具备应对跨国竞争的能力。

  (二)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状况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

  1.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今后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我国物流企业将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由于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

  2.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场定位,合理确定业务重点、配置资源,同时兼顾今后第三方物流需求地域扩大的趋势,做好进入新市场的准备。

  3.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外包的主要是销售物流业务,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时髦理念与高层次服务。

  4.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加上入世后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运作是关键。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客户开发出合适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的无缝链接,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

  综上所述,从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压力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成本的节约、服务的改进与增加灵活性等方面来考虑,已经决定或准备接受第三方物流。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利润率的降低,也纷纷改造或准备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如一些大型传统储运企业中远、中外运、中储以及邮政等近年来通过改变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物流企业(或准备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在服务水平及物流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等方面,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应加紧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跟上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步伐。
112
发表于 2003-10-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看完本贴,两个字:佩服!
我想要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省啤酒行业的资料,搂主有吗?不方便发的话,可发到我的邮箱sadamu@21cn.com先谢了。
113
发表于 2003-10-9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在北京做电视媒体销售的!主要做陕西电视台,不知道您那边有没有这类相关的市场报告啊!或者北京的广告公司名录啊?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9 11:56:08编辑过]
114
发表于 2003-10-9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请问有没有关于房地产销售人员培训和管理的资料?我是从事房地产销售的,急需。
115
发表于 2003-10-9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可否提供一下大连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报告?
谢谢。
116
发表于 2003-10-9 17:00: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资料,你可真是神通广大,
而且还潇洒豪迈如乔峰。
不知道有没有中高密度纤维板,强化地板,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以及家具的行业资料。
在这里先谢谢你了
117
发表于 2003-10-9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哇 ,兄弟,历害!
不知是否有关于服装行业的调研资料,小弟先谢过了!
118
发表于 2003-10-9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老大,你就象阿拉丁神灯!!
我禁不住要问你有没有安防行业,尤其是DVR市场的研究分析资料!!
这边有礼了!
119
发表于 2003-10-10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需要一份关于DVD 和影院的市场分析 请问你那里有吗? 谢谢!!!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1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adamu在2003-10-9 11:18:00的发言:
一口气看完本贴,两个字:佩服!
我想要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省啤酒行业的资料,搂主有吗?不方便发的话,可发到我的邮箱sadamu@21cn.com先谢了。



全国20城市啤酒市场调查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食品烟草\酒类饮品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机构:中华广告网
报告来源:中华广告网

报告内容:

  随着夏日的来临,又一轮啤酒大战即将爆发。分析前些年的市场,可以看出价格是引发 啤酒大战的主要原因。但近一两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已不再是消费者购买啤酒 的首要因素,而人们购买时更看中的是啤酒的品牌及流行的时尚。

啤酒大战 势在必然

  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1999年“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相关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 中国2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啤酒数量为2.96罐/每周、3.19瓶/每周和2.44扎啤/每周 (见表一)。由此数据,可看出城市居民对啤酒的巨大需求。随着城市居民对啤酒需求的不断 增长,啤酒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而啤酒产量的快速增长又将引发行业乃至消费市场的波动。于是,啤酒市场将趋饱和,消费需求的推动力会逐步削弱乃至消失,啤酒企业以销定产的经营方式也要使啤酒产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这样,啤酒行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发啤酒大战。 (表二)

表一 20城市居民每周饮用啤酒量

罐装 饮用比例%
10罐或以上 6.8
5-9罐 8.6
3-4罐 19.9
1-2罐 28.3
1罐装以下 34.7
每周罐装啤酒平均饮用量(罐) 2.96
瓶装 饮用比例%
10瓶或以上 6.8
5-9瓶 11.1
3-4瓶 21.7
1-2瓶 27.0
1瓶以下 31.5
每周瓶装啤酒平均饮用量(瓶) 3.19
扎啤 饮用比例%
7升以上 7.0
5-6升 7.5
3-4升 17.2
1-2升 25.9
1升或以下 40.4
第周扎啤的平均饮用量(升) 2.44

表二 全国及地方啤酒品牌前三位

20城市 燕京 青岛 百威
北京 燕京 五星 青岛
上海 力波 三得利 百威
广州 珠江 生力 青岛
成都 蓝剑 五星 红剑
天津 豪门 丽都 莱格
沈阳 雪花 绿牌 皇牌
济南 趵突泉 青岛 北冰洋
南京 金陵 百威 莱克
武汉 行吟阁 百威 金龙泉
神州 惠泉 雪津 榕城
西安 宝鸡 汉斯 青岛
昆明 大理 青岛 澜沧江
重庆 山城 重庆 蓝剑
厦门 雪津 惠泉 银城王
深圳 金威 生力 青岛 
杭州 西湖 百威 中华
郑州 奥克 金星 青岛
青岛 青岛 崂山 百威
大连 棒棰岛 黑狮 凯龙
哈尔滨 哈尔滨 三星 蓝带

低价——不是取胜的法宝

  价格并不是企业取胜的法宝。新生代1999年有关啤酒品牌忠诚度的数据显示, 人们对品牌的忠诚度高,并不是由于其价格低,而在于品牌本身的价值。真正有实力的啤酒 企业,其品牌忠诚度均较高,另外,新生代的调查还显示,不同收入的啤酒消费者对品牌偏好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表三)

表三 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度

999元以下 青岛11.6% 燕京10.1% 百威6.5%
1000-1999元 燕京17.7% 青岛13.7% 百威12.5%
2000-2999元 百威16.4% 燕京15.7% 青岛12.2%
3000元以上 百威20.8% 贝克13.6% 青岛13.2%

  因此,企业在价格定位的决策上,应走出传统低价的误区,因为低价位虽然可以占领一 时一地的市场,但却无法巩固或占领整个市场。那种恶意的、无序的价格竞争,将导致市场的毁灭。  

品牌意识才是企业应培养的

  新生代的调查表明,啤酒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敏锐的竞争意识外, 还要有敏感的品牌意识,同时必须了解自身及其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并了解消费者的品牌观。

图一、20城市全国性啤酒品牌忠诚度



图二 20城市啤酒消费者品牌观



1 我喜欢的品牌,我会一直使用它
2 我愿意多花钱购买高质量的物品
3 我更愿意购买国产品牌
4 我喜欢尝试新的品牌
5 合资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及原装进口好
6 购物时,我不太注重品牌
7 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
8 即使价格贵一点,我还是喜欢购买国外品
9 名人推荐的品牌通常不会错
10 仿冒品牌的质量跟真品牌的质量差不多

全国性品牌少得可怜
  
  在新生代的调查数据中,就有21种全国性啤酒品牌。但其中真正有实力、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啤酒品牌不过只有几种,国产啤酒大多只能算中国名牌或者地域名牌。

  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前10个啤酒品牌中, “三资”企业占半数以上,这充分说明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之激烈程度。另据最新数据,目前 外国合资企业产量占中国啤酒市场的28%,有关专家预计这一比例还会继续上升。根据新生代的20城市啤酒品牌渗透率(表四)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国外啤酒品牌正在大举进军中国啤酒市场。

企业集团化、产品个性化是趋势

  1999年,青岛啤酒集团和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啤酒产量双双突破了百万吨,跻身世界大型啤酒生产企业之列,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和四川蓝剑集团啤酒产量也分别达到40 万吨以上。以上四家企业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强相争的趋势。新生代有关啤酒品 牌饮用比例的调查数据(表五),青岛、燕京、珠江和蓝剑四种品牌在大城市居民中的饮用比例最高。

表四 20城市啤酒品牌渗透率

   品牌渗透率%   品牌渗透率%
青岛 18.3 嘉士伯 7.7
百威 14.6 生力 6.8
蓝带 11.8 五星 6.4
燕京 9.2 力波 5.1
贝克 8.5 豪门 4.3

表五 四城市最经常饮用的啤酒品牌比例

城市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北京 燕京82.8% 五星6.8% 青岛4.7%
广州 珠江35.3% 生力31.8% 青岛16.8%
成都 蓝剑53.9% 五星32.0% 红剑26.4%
青岛 青岛84.6% 崂山29.4% 百威1.6%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