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王永庆:那个瘦瘦的倔老头

[复制链接] 4
回复
160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17 10:5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从2006年就已经正式退出台塑集团的领导职位,王永庆的逝世还是引发了台湾经济的巨大震动。被誉为“台湾经济缩影”的王永庆,在92年的人生经历中见证了台湾经济从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后来,王永庆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眼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大多数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真正发现随着王永庆的离去我们失去了多少。
  
  一路行来不容易
  
  王永庆是典型的从白手起家到亿万富豪的代表。他的老家在台北市新店直潭,父亲王长庚以种茶为生,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就到茶园打工,后来又去一家米店里面做学徒。再后来,王永庆向父亲借来200元钱开了一家小型米店,从此开始了他传奇般的经营神话。
  
  在第一次经营尝试中,王永庆就体现出了过人的经济头脑。刚开张的时候,由于地段不好,又没有老主顾,米店生意很差。王永庆就想出了很多办法来促进销售。他把米里面的糠谷、沙粒全部拣出来再出售,这是别的米店从来没有做过的。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是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免费送到。而且他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把旧米倒出来,刷净米缸,倒进去新米,再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
  
  生意能够做到这样,成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王永庆的生意果然越做越大。除了在管理和销售上他频出奇招,他在经营上的眼光和自信也为旁人所不及。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日本同类产品拼命抢夺市场,台湾的企业家并不愿投资塑胶工业。而王永庆经过认真考察,锁定了塑胶工业。
  
  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台塑公司。最初果然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他的产品售价偏高,质量也一般,因此销路不好,造成大量积压。王永庆的解决方式不是收手退出,而是决定第二次扩产。面对这样的决定,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最后,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他决心背水一战。
  
  随着扩产,台塑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但由于下游规模太小,台塑生产的PVC粉出路面临困局。王永庆再次追加投资,创设了南亚塑料公司,进行PVC粉的二次加工。之后,为进一步扩大下游规模,王永庆着手创设新东塑料加工厂,推动三次加工产业成形。
  
  54年之后,台塑集团已在台湾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在去年,台塑集团总产值5000亿人民币,占到台湾GNP的14%。一个坊间流传的玩笑话是:“王永庆打一个喷嚏,全台湾工业界就要感冒了。”
  
  今年7月,92岁高龄的王永庆再次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决定:经过4次亲身考察之后,他在投资环境不好、金融海啸跌宕、钢铁市场直线下滑的情况下,在越南斥资170亿美元打造台塑的钢铁王国。越南落后的基础水电港口设施、高涨的劳工意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等问题,曾经让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和印度米塔尔等钢铁巨头望而却步。但项目的进展情况再次证明了王永庆的前瞻和睿智:台塑不但获得了越南政府永久性减税10%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可以就近利用越南较为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王永庆生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台湾和大陆同是一个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他还有一句话:“台湾与大陆当然是同一个国家。就像兄弟姐妹是一家人,这个家庭是大家的。” 两岸关系解冻时,王永庆已经70岁,但他毫不迟疑地立即开始规划开拓大陆的生产机会。他的战略眼光与气魄,在那个时代难找出第二个。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提出在大陆投资建立一个大型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而这个曾经被简称为“901工程”的“海沧计划”,正是他自己提到“为中华民族做的几件重要事情”之一。
  
  当时岛内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十分严格。王永庆秘密赴大陆考察曝光,引起台湾当局不满。为了阻止王永庆来大陆投资,台湾当局曾经发表过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文章。说他到大陆投资,把台湾的石化业都掏空了。这就是有名的“空洞论”。李登辉多次要求彻查王永庆的产业,甚至威胁如果签署“海沧协定”,将停止台塑三家母公司的股票交易。王永庆知道以后,亲自写了一篇万言书,以“根留论”批驳台当局的观点,认为企业去大陆发展,根还是留在台湾,对台湾有利。
  
  1996年,李登辉推出“戒急用忍”政策,大幅收紧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而王永庆坚持在福建漳州投资发电厂。王永庆电厂建成初期连续亏损,李登辉得意地警告那些对投资大陆跃跃欲试的台湾企业家,“连王永庆都亏了,你们还要往大陆投资?”不过没多久,大陆电力缺乏,漳州电厂又活了起来。
  
  王永庆的言行成为了其他台商的表率,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来到大陆投资建厂。现在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作为先驱者的王永庆功不可没。
  
  其实,在海基会的辜振甫去世后,台湾政界一直邀请王永庆出任会长,但都被他婉拒。王永庆虽然跟台湾政经界亲近,也有不少高层私交,但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经营管理,不愿涉及政治。王永庆在两岸政商两界的地位,一位资深媒体人曾这样评论过:“可以说王永庆是一位拥有红顶商人的影响力,但却拒绝红顶商人光环的企业家。”
  
  真正的现代企业家
  
  关于王永庆生活的节俭,许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他办公室椅子上的皮都破了也不换,一条做操的毛巾用了足足27年,喝咖啡的经典动作是,倒完奶精后还会用水再涮装奶精的小盒子,一点也不浪费。但是对于公益事业,王永庆却是极度慷慨。他一生中捐款无数,并从2004年起开始有计划地捐赠大陆教育事业,项目金额达30亿元,资助贫困地区兴建一万所“明德”小学并设奖学金。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台塑集团捐助1亿元人民币,而王永庆以个人名义捐助1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个人捐助最大的一笔善款。
  
  当年谈“海沧计划”时,王永庆在海沧订下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到美国以后,他买下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给厦门,还把美国的土地契约送了过去。王永庆的想法很朴素———家乡的农民少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就买100平方公里美国的土地给家乡,台塑会准备好农业机械,土地上的收成就归家乡。但是,由于厦门拿着土地无法在美国注册,如果派人去耕种、经营,也存在一些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最终只好把契约还给了王永庆。
  
  后来,王永庆又拿来了1000万美元给厦门市政府,作为用地的补偿。确定投资的意愿无法实现以后,王永庆坚持不拿回这笔钱,后来,他把这笔钱捐给了厦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和大多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经营企业的实业家们不同,王永庆清醒地意识到企业家的社会职责。他说:“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紧的,钱是附带的。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
  
  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记得父亲说过:“所有的钱都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交给自己保管的,最终还得回报给社会。”王永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从他身上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沙发
发表于 2008-12-18 10:45:3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尊敬
板凳
发表于 2009-7-21 22:36:36 | 只看该作者
伟大
4
发表于 2015-10-9 11:01:2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尊敬,称得上是伟大!
5
发表于 2016-1-22 14:17:3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人格魅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