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这也给改革创新了30年的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一个至为关键的命题: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 王天義
王天義女士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在IBM任职25年,曾任服务、产品支持及业务多个团队的领导工作。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为客户提供最适IT解决方案于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基础架构及产品服务、和硬软件产品,并在客户服务和业务伙伴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编者按】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指出,过去的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是会计出纳,是货币发行公司。他明确地提出了银行改革的目标:“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而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并奠定了这个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金融改革逻辑。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工作方式十分落后,效率极其低下,更谈不上精确管理。因此,中国银行业从改革的一开始,就迫切地希望借助电子化实现金融产业的跃进。 30年过去了,中国金融行业依托信息系统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得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管理从原来的手工工作到电子化,到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和跨行通兑,并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实现对金融信息的有效监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包括后来衍生的一系列的风暴,很大程度上是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管制所导致的,在经营风险的金融行业,如何将创新进行到底,如何平衡创新与监控金融风险,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风险紧随颠覆性创新
《新智囊》: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将给金融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天義: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地产泡沫崩溃,对美国和世界金融机构带来连锁性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波诡云谲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意义更加重大。 当前,在国际上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人类经济社会都建构在金融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上,一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甚至会远远超过战争和天灾。毫无疑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此,国际清算银行下属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新巴塞尔协议,强调最低资本适足、检查审理程序和市场自律三大支柱,从而增进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强调公平竞争,更有力地应对风险。中国银行业已经迈上了采纳新巴塞尔协议的道路,这意味着银行的运行监管机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同时要认真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对于有些银行也可以选择实行兼并和收购战略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相应的,银行IT系统也需要做重大调整。 《新智囊》: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发生后,您对金融创新是否有新的理解?这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创新有何启示? 王天義:现在世界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由变化带来的影响不见得一定是正面的。 同时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的是颠覆性的创新,而不是顺其自然随着历程的创新。金融创新自然也不例外。 美国的金融风暴,实际上会给全世界包括中国在若干年内所有的金融业务的管制和创新带来一系列的深远影响,这是肯定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包括后来衍生的一系列的风暴是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管制所导致的。这一点离中国现在的金融监管有很大的差别,目前中国在金融新产品的创新,提出、批准、管制、管理方面,整个体系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是相对保守的。另外可以看到一种迹象,个人信贷产品的创新方面,比如信用卡,有很多前车之鉴,现在信用卡审批条件越来越弱,放宽贷款越来越多。其实韩国信用卡出现的坏帐问题,已经给很多新兴国家的信用卡发展提供了启示,这一点中国也会吸取很多东西。 国际上普遍认为银行业缺乏创新与变革的动力,IBM2008年举行的全球CEO调查结果也表明,银行CEO普遍“认识到成功实施变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已经落后了”。银行业往往处于高度监管之下,较高的准入壁垒、缺乏竞争与监管保护下较容易赚取的利润,使得银行业的领导者缺乏推动变革的动力,或者,主动的变革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报偿,银行也具有行业特殊性,例如服务的客户范围非常广,客户需求过于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银行没有其它行业创新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世界变得全球化、“扁平”,“缩小”的今天,银行进行创新将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为你或你的竞争对手将会做以上提到的所有事情。 《新智囊》:在一定程度上,次贷危机也是美国金融产品创新失控的结果,那么您刚才提到的颠覆性创新与防范风险二者之间如何协调? 王天義:对,正如你所说,在一定程度上,次贷危机也是美国金融产品创新失控的结果。从IT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现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全球一体化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含义,自由贸易协定、互联网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缩小”和“扁平化”了。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银行的现有系统无法处理随着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和管理其风险敞口。他们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失去了洞察力,因为这些事情是实时发生的而且复杂性过于巨大。就金融行业而言,如何构建一个“智慧金融系统”为每天交易额达10万亿美元的全球货币市场系统提供支持,当任何风险到来的时候,我们所构建的系统可以智慧到提供给管理者指示信息,这都是我们所值得考虑的问题。 颠覆创新并不表示是一个很平稳的路,所以中间带出来的是风险如何防范。本质上今天美国的金融风暴和它的管理是没有关系的,而是金融衍生物产生的动机。今天中国谈的风险比较多是从管理的角度、制式化的角度往前走。刚刚提到颠覆性的创新,今天中国的银行可能还是从比较传统的银行业务走到创新,还没有谈到真正的颠覆性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说开放的程度,中国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能是天佑中国,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内功还没有练好的时候,因为政府比较保守,反而成为在整个全球金融风暴中间受到影响最小的一块。 我觉得这一次的金融风暴在过去这一年对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提醒的考量点。在系统创新的过程中间,怎么平衡考量,为了利润、为了业绩,可怎么做到有序经营,在整个风险的考量动机点要先想清楚。今天谈的风险管理,不管是巴塞尔协议还是国内定的管理规矩,比较多从执行面、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这些角度去看,而不是新产品设计的动机,这个动机本身是这一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引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