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机构 在国外,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一般由专业性的培训机构来完成,它们建立了系统性、专门化的培训制度,拥有一批技术专业性很强的讲师,培训课程设计并非预先设定的,而是由若干个框架课程或课程框架组成整套的培训体系,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形成一整套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课程。而国内的企业培训往往由企业向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和研究人员或政府机关的领导发出邀请,找个教室,指定几本教材,请那些人讲几堂课就完事了。当然也不乏培训机构参与授课,但这些机构往往是由一些教授、研究人员临时拼凑而成,缺乏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所以,这种培训机构只能称作诊所,医护人员少、医疗设备缺乏、服务低劣欠位,而不是一所功能完备的医院。 2、培训讲师 国内的企业培训常常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培训上。整个培训,起主导作用的是讲师,他怎么讲,受训对象就怎么听。这就如同我们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尚存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可以说,讲师的素质决定了培训的质量,他们在企业培训中扮演的是医生角色,受训对象则往往扮演患者的角色,被动接受医生治疗。国外的企业培训则不然,讲师顶多是个球队教练,在整个培训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受训对象。教练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代替队员上场踢球,他只是对球员进行理念引导、技术指导、纪律训导,成绩要靠队员取得。所以,这种培训重在开发受训对象的潜能,对受训对象今后的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推动这一设计的实现。 3、培训课程 国内的企业培训课程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课程设计对所有的企业都适用,有的甚至只是一些学术性的课程,大道理一堆,受训对象真正学到的管用的东西却不多。这种培训看起来抓住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操作性、针对性很差,让受训对象有隔靴搔痒之感。其实,企业跟企业在管理上虽然有共同点,但又各有特殊性,要求课程设计是专科而非全科。全科能治疗的只能是一些常见病、小毛病,专科则治愈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所以,培训课程的设计只有因企制宜,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统一、整合起来,在对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课程,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才能事半而功倍。 企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一件具体工作。我们的企业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应有作用。ffice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