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在今天看来,入围世界企业500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海航集团一直把创造世界级的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做为发展的目标,也坚信自己能实现这两个目标。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世界级企业与世界级品牌,它们拥有哪些必备的能力和共同的特征,我们是否已经具备或部分具备了这些能力或特征?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是我们的终点还是起点?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开始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其“世界500强”评选范围,排名依据是营业收入。
1995年年底,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将进入世界500强作为海尔的目标,并给这个目标规定了最后的期限——2006年,而当年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还只有入围标准的1/18。 到1999年,已经有5家内地企业上榜,分别是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化公司和中粮集团。如果把财富500强入门的“门槛”折算一下的话,这是一个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门槛”。此后,榜单上中国内地企业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6家、9家,一直到2007年的22家。但是,很遗憾,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全都是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且几乎都分布在非完全竞争行业。直到2008年,联想集团以167.8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挤进了《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位列第499名。在26家入围的中国内地企业中,它不仅是唯一一家非国资委直属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
然而,当“千亿梦想”真正实现的时刻,无论联想还是中国的企业界却都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和狂喜,甚至联想内部没有举办任何的庆祝活动。杨元庆坦率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看看如今的世界500强,几乎每年入围最低门槛的企业营收都要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今年在里面,明年可能就出去了。”联想排名500强的倒数第2,也就是刚刚够上及格线,这并不是一个保险的位置。
做大是所有企业的梦想,对中国企业来说尤甚。在企业的成长道路上,规模化扩张不可回避。成功登顶千亿级规模后,我们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说过去只是在本土拼杀的话,未来他们面对的将是世界顶级“剑客”的挑战。此时,亮剑的勇气固然可嘉,精良的剑术其实更为重要。进入500强不是令人喜极而泣的终点,而是让人备感挫折的转折点,因为更多的难题,更远的路程还在前边。中国企业需要尽快将千亿级规模的“胖”转化为世界级的“壮”。 如何转变,转变的标准是什么,以下五点是由资深专家归纳总结的世界级企业的五种能力,这既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门槛”。
◆ 价值观输出 ◆ 资源全球化 ◆ 文化转基因 ◆ 持续变革力 ◆ 行业领导力 1、价值观输出 目前,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几乎仍然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品牌,200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22家中国大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的品牌价值进入了世界500强。
“全世界据说广告最好的四块黄金地段是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纽约的时代广场、日本的银座、香港的维多利亚湾,这些地方我们都做了广告,中国人都觉得很好、很振奋,但这都需要钱。日本银座就这一块广告牌,每年的发布费就要几亿日元,我在日本一年可能都赚不了多少钱,开始就要赔钱,通过赔钱赢得知名度到最后的美誉度。”一直希望做“世界级狮子”的张瑞敏痛陈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巨大难度。 到目前为止,海尔在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没有进入主流市场,这也使得海尔只好采取“曲线救国”策略,推出新的高端品牌“卡萨帝”,希望通过这个听起来不怎么中国的产品品牌再次冲击欧美主流市场。与此同时,海尔内部也在探讨通过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来买品牌的可能性。 同样的,联想在全球消费市场也推出了名为“Idea”的新品牌,这个与原IBM PC的“Think”含义相近的品牌也在极力淡化中国制造的色彩。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赞助伙伴,无论是海尔还是联想都投放了大量的广告。从广告内容来看,他们都在有意识地淡化其中国公司的特质,而是更多地突出全球公司的特点。在一次海外媒体的采访中杨元庆承认:“我们来自中国,一个新兴市场。让海外用户认识联想、信任联想需要付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成本,这个成本往往是竞争对手的2倍、3倍甚至更多。”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产业越是国际化,国家在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上的角色反而越重要。企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条件在于所处的国家能否在特定领域中创造或保持比较优势。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低成本加工和制造成为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得以占领全球。也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中国诞生了一批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级的企业。但客观地看,中国的国家品牌的确对很多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没有加分,甚至还有减分。如何在这样的实力有限、文化弱势的困难中,破解中国企业还不掌握的品牌密码,这无疑是一个多重难度的挑战。
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海外找到专业的营销团队并不难。中国企业最难的是如何花相对少的资源来构建品牌,如何在文化弱势中找到相对的制高点。前者,只能通过创新性的、有鲜明特点的产品来扶助——三星品牌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后者则必须提醒中国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背景都是“包袱”。
目前中国最优秀的本土日化企业上海家化,曾经尝试建立一个叫做Distance的香水品牌,希望这个西化的品牌可以在国内显得高端,在国外显得主流。但实际的结果是,他们发现自己再西化,也西化不过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外主流品牌,最后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有意思的是,其包含本土中医文化的另一个品牌——佰草集,反倒是以天然的概念和东方的神秘感结合西方式品牌营销,在国内外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
品牌就是价值观,价值观背后不是几个英文字母,而是整个企业甚至国家的性格和能力。中国企业只有在这个层次上看到品牌的真谛,才能大声地告诉世界“我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