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关于《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是否为伪书的调查

[复制链接] 46
回复
301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0-10 16: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以下简称《38封信》)是我前些时日在栖息谷推荐给大家的书。很多朋友读了之后都说好。但是也有读者朋友反映该书是伪书。查找了豆瓣网和百度贴吧的评论后,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以我以往读书的经验,这本书不像是伪书。其一,是整部书信集中反映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和洛克菲勒传记相印证,没有矛盾之处。其二,该书的内容气势磅礴,一般的国内写手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其三,书中谈到了洛克菲勒对很多竞争对手的戏谑称呼,这比较符合洛克菲勒的性格。从伪书的角度来,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但我的推测也仅仅是推测,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也不能完全排除该书有部分伪造的可能。

为了查验真伪,我想了很多办法。我购买了数本英文原版的洛克菲勒传记,并比对其中的英文书信与《38封信》的异同。发现大部分英文书信与书中的中文信的确有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信件的篇幅上。英文传记中的原版英文信都比较简短,以交代事情为主,没有大段的议论和评述。

那么,这是否证明我先前的猜测是错误的,即《38封信》的确是伪书呢?
想知道结果,请大家继续关注本人明天的帖子
(未完待续)
推荐
发表于 2008-10-24 18:34:57 | 只看该作者

洛克菲勒一个中国企业家需要了解的人

  一、 洛克菲勒神秘而传奇的一生
            
  约翰·D·洛克菲勒于1839年7月8日出生在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亲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是个做小生意的货郎,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勤快、节俭、朴实;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1853年洛克菲勒全家移居到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
  约翰从1853年至1855年就读高中,1855年的春天,洛克菲勒用了10个星期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一个连锁学校)学习会计知识、商业历史、贸易和银行业务。
            
  1855年8月,16岁的洛克菲勒开始找工作。他早出晚归,很执著地去一些他认为会录用他的企业应聘。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聘用他,不聘用他的理由都是没有工作经验,年纪太小。找工作的日子很艰辛,
  1855年9月26日,休伊特&塔特尔商行雇佣他当会计办事员,每周工资是4美元。
            
  1859年3月1日,不满足做个小职员的洛克菲勒辞掉工作,向父亲借了1000美元,与朋友克拉克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经纪公司”,把美国西部的谷物肉类出售到欧洲,开始了创业。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尽管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洛克菲勒积聚财富起到了关键作用!
  1863年,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称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克利夫兰出现了50多家炼油厂,洛克菲勒决定垄断“下游”工业,那时他只有28岁。洛克菲勒掌握着大量运油的铁路车辆,并和宾夕法尼亚等铁路部门达成秘密协议,每天固定通过铁路输送定量的石油,而铁路则给洛克菲勒的运价打折扣。运输成本降低了,洛克菲勒便用压低售价的办法来压跨其他竞争者,并且吞并了许多中小炼油厂。到1869年,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炼油厂,每天能生产1500桶的石油制品。

  洛克菲勒通过股权购并的方式买下多家炼油企业,使公司成为克利夫兰规模最大的炼油厂。1866年,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创办了一座新炼油厂,取名“标准(旧译美孚)”(Standard)。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组建美孚石油公司(俄亥俄),总资本100万美元。合并到俄亥俄美孚的还有纽约的威廉·洛克菲勒公司。总经理由约翰·洛克菲勒担任,弟弟威廉任副总经理,秘书Flagler,监督人安德鲁斯。1872年4月,美孚的炼油能力已达到每天4.6万桶,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1/3。1872年8月,洛克菲勒创办了全国炼油商协会,并任主席。到1880年,美国国内生产的石油95%是由美孚公司提炼的。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
  1897年,洛克菲勒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专注于慈善事业。1901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成立了,在美国这是第一家。1903年,又成立了总体教育委员会,监督对黑人的教育。
  1913年洛克菲勒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基金会。1914年洛氏慈善机构创建中国医学会。1917年由洛克菲勒家族创办中国最负盛名的医疗机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
  1921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办了协和医院,并与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五年制高等护理教育。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奥尔蒙德海滩别墅里去世了。


  二、洛克菲勒是中外企业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企业家是什么,我们的社会始终没有统一而标准的答案。每一个企业家,无论他是大企业家,还是小企业家,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这个概念。但洛克菲勒用他整个人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企业家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信徒:他信仰追求自我、不断发展;他对金钱和企业规模的追求永无止境;他清心寡欲,行为理性,刻守诚信;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洛克菲勒在给他的儿子小XXX洛克菲勒的家信中写道[size=4:“我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思想决定,而绝非由我们的出身决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有的只是我奋斗我成功的真理。”[/SIZE]洛克菲勒出身于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个杂货郎,在他创业时几乎毫无分文,靠着从父亲那借来的一点钱开始走上创业道路。但公司开张后做的第一笔黄豆买卖生意,就因为突降的霜冻和供货商在豆子中掺杂了沙子和大量杂物而损失大半,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是无疑一个巨大的打击。而洛克菲勒经过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他不但没被失败所吓倒,反倒进一步向父亲举债,大张旗鼓地进行广告宣传、进一步扩大业务。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洛克菲勒经历了无数风险和挫折,但他异常坚定的信念和性格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试想如果没有自我奋斗,追求极大成功的强大信念,洛克菲勒怎能在无数的美国创业者中逐渐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代商业巨子,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
  狂热地追逐财富和企业规模是洛克菲勒企业经营中的源动力。洛克菲勒曾经在他的书中写道:“事实上支撑我成为一代巨富的支架,就是我唤起了我的贪心,更膨胀了我的贪心。如果你要创造财富成就,创造非凡的人生,我的感受已不是‘贪心是件好事’,而是贪心大有必要!”纵观美国历史上对洛克菲勒的评价,很多人和新闻媒体都用“贪婪、贪心”,甚至更恶毒的语言评价洛克菲勒,但我们反思自己,反思人性,反思中外企业家的发展历程,有谁敢说一个对金钱没有巨大贪婪内心的人,能把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从弱做到强呢?没有个人对物质、对金钱强烈的追求欲望,而仅仅靠着一种责任或义务,怎么能历经千辛万苦,抵御各种挫折,勇往直前呢。今天,我们强调企业家的道德,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家使命感,不是要企业家丢弃贪心,丢弃强烈地追逐金钱的欲望,相反,我们要大力强化企业家的财富意识,要他们向世界富豪,世界顶级富豪看齐,赚更多的钱,成为世界最为富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企业无限地做大,把自己打造成世界最知名的财富大亨。而我们中国只有出现强大而非常富有的企业家阶层,出现一个、二个、甚至数个像洛克菲勒这样的世界顶级富豪,我们中国的经济才会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才会真正思考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洛克菲勒不仅是一个有着强烈金钱欲望的企业家,他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洛克菲勒作为一个有着巨大成就和亿万资产的企业家,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不嗜烟酒、生活严谨、不近女色、对家庭、对儿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行事低调,注重修养,信奉上帝,与美国当时许多富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企业家,作为一个追逐金钱和企业发展的角色,实际上从事的是一种非常专业、需要个人投入全部精力和智慧才有可能做好的工作,企业家在日常业务中看似繁杂,经常参与各种市俗的应酬,甚至要进行一些灯红酒绿的活动,但企业家绝对不是社会活动家,更不是沉湎于酒足饭饱的“混混”。他应该有清晰而严谨的生活信念,他每时每刻都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做大企业,赚更多的钱。对真正的企业家而言,在充满机会的社会中,不能通过努力而致富是一种愚蠢,富有而骄奢淫逸,是一种悲哀。洛克菲勒做到了一个大企业家应该做到的品行,洁身自好,清心寡欲,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洛克菲勒财富急聚膨胀,企业如日中天,年龄不足60岁时,他却毅然放弃了企业经营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创了人类现代慈善事业,为消除贫困、战胜疾病、加强教育投入了亿万家财。企业家的首要任务不是拯救社会、消灭贫困,但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清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财富的创造。这种创造虽然很大程度上靠他们个人的努力,但他们的努力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一部分,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没有社会为其创造的良好环境和各种商业机会,没有众多普通民众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这种对企业家与社会的深层理解,才促使洛克菲勒建立了基金会。同时、实践也证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减少人类疾病、发展农业、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医学领域,我们所熟知的流行性脑炎、小儿麻痹、黄热病、梅毒等重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洛克菲勒基金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方面,洛克菲勒基金会1956年在印度开展了“绿色革命”,为在印度大面积推广哥伦比亚良玉米并取得大面积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育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美国投资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在中国投资创办的北京协和医院,也人类的教育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真正的企业家,他对于金钱的追逐绝对不是为自己的享受,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他们的真正目标应该是我奋斗、我成就,社会因为我的努力而有所进步。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应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信奉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共同富有和欢乐。“作为富人,我知道,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责任,我肩负着造福于人类的使命。”洛克菲勒的这个话从内心深处解释了他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将万贯家财投入到现代慈善事业中去的真正原因。
  洛克菲勒不仅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深遂、广博思想的思想家。在近代和当代社会中,世界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企业家,他们也都白手起家,将企业做成跨国集团,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也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但我们纵观历史,能够像洛克菲勒这样在创造巨大商业成就的同时,把自己一生的创业经历,经营思想、人生理念、价值取向如此深刻地加以思考,用最为简单的语言,提炼出最为深刻而全面的道理的人,可为绝无仅有。洛克菲勒虽然生活在上个世纪,但让我们看看他的思想、他的语言,我们就会被深深折服。当我们仔细阅读洛克菲勒给他的儿子38封家书时,我们就会深刻感悟到这不是一般普通的家书,它分明是教授年青人如何成为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的一本“圣经”。

  让我们看一看这本书中“圣经”般的语言:命运给予我们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一旦避免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之路;有太多的人高估了他们所欠缺的,却低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信念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我唯一的信念就是相信自己;一个人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这些经典的语言,不是出自一位哲学家、也不是出自一位艺术家或作家,它是出自一位企业家,一位用毕生经历诠释和演义这些经典语言的伟大企业家。
  洛克菲勒的思想是深遂的,他阐明了一位大企业家应该有的思想深度和哲学理念;洛克菲勒的思想是博大的,他告诉了人们“乐善好施是人类共同之义务。”“我相信诺言神圣,相信人当言而有信;我相信品德———而且财富、权利、地位———的价值无限;我相信只有在纯净火焰中自私自利的渣滓才能毁灭,人类灵魂的伟大才得以自由展现。”这些信念是洛克菲勒博大胸怀和深遂思想的真实写照。洛克菲勒是卓越的,他的卓越不仅是由于他是一位有巨大商业成就的企业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有着非常丰富人文思想和企业家精神的思想家,一位伟大的哲人。

  三、我们中国企业家应该认真了解和学习洛克菲勒的商业思想和企业家精神
  洛克菲勒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他当时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纷繁杂乱无序的年代,一个人们狂热地追逐金钱而颇显浮躁的年代,但洛克菲勒却能刻守信念、摈弃浮躁、不同流合污,不仅创造出巨大的商业成就,而且创造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伟大慈善家的辉煌,这对我们今天中国的企业家有着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中国众多的企业家每天都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灌溉着他们的企业之花,他们迅速地发展着企业,积累着财富,扩大着企业规模,但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华人不乏拥有巨大财富的企业家,但我们始终也没有出现象洛克菲勒、摩根、福特、比尔·盖兹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业家和实业家;也没有出现象洛克菲勒、巴菲特这样的伟大慈善家。这些事实应该让我们的社会和企业家深刻反思、醒悟自己,我们的经济体制、运行模式是不是有不利于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发展的地方;我们的社会观念、社会思想是不是还更多的含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头的椽子先烂、甚至杀富济贫”等不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我们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是不是应该更深刻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中国企业家思想深处,光宗耀祖、父传子业,甚至狭隘的家族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我们中国企业家思想深处太深太浓了、浓到已经限制了我们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地步。与今天洛克菲勒、摩根、比尔、盖茨、巴菲特相比,中国企业家缺少的主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全球视野下发展自我、做大企业、造福人类博大而宏伟的企业家精神。
    
                                                        
                                                          中心首席研究员:郭宪伟先生
                                     (2006年10月20日)


摘选链接:洛克菲勒(中国)研究发展中心:http://www.rockefeller.org.cn/r-2-23.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4 19:38:30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10-10 17:36:5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中,浏览过电子版的,正打算去预订一本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25: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朋友的关注。
为了查清在美国是否有这样一本对应的著作,我登陆美国亚马逊网站,查询的结果是的确有这样一本洛克菲勒的书信集,不过名字是《Dear Father, Dear Son: Correspondence of John D. Rockefeller and Jr.》( edited by J.W. Ernst)。内容是洛克菲勒和他的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而非单纯是洛克菲勒的书信。
其英文原稿部分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查到:
(http://www.pbs.org/wgbh/amex/rockefellers/filmmore/ps_familyties_son.html)
经过比对,没有和《38封信》相一致的内容。

这一事实也成为了某些网友质疑《38》封信是伪书的直接证据。

不过考虑到《38》封信的第一版时间在04年,距离现在已有4年,也许两本书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到如今,能揭开谜底的,也许只有译者本人了。于是我决定去寻找这本书当年的译者——Y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1 10:32:54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31:25 | 只看该作者

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人的信息谈何容易?我使用了我所有能想到的网络搜索手段,却寻找不到与Y先生相关的任何有用资料。
迫于无奈,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唐突的方法——给出版社打电话。

借助中国妇女出版社的网站的帮助,我找到了它们的业务联系电话。通过与接线员的交谈,我得知本书的第一责编F先生已经离开了出版社。好在第二责编还在,我就要了那位编辑的电话。

很幸运,刚刚拨通长途号码,电话那边就传来了一位中年男人的声音——接电话的人,就是《38封信》的责编W先生。

一开始,W先生坚持不把译者Y先生的联系方式给我,只愿意帮我转达与Y先生联系的意思。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终于还是把译者Y先生的联系方式给了我。

我迅速拨通了Y先生的电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1 10:36:13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8-10-11 20:03: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楼主好样滴.

别卖关子了哦,期待下文.....

6
发表于 2008-10-11 23:37:2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是将自己的聪明和精力用错了地方,看书要看对自己有启发和帮助的东西就够了,那种喜欢挑错的人的思想会被这种行为给带坏,最后的生活也会因为这种习惯给带坏

7
发表于 2008-10-12 22:08: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这样伪书多了去了,没时间验证,读书读名著,这样的书扫一遍就行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08:20: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pridetink在2008-10-11 23:37:20的发言:

很多人是将自己的聪明和精力用错了地方,看书要看对自己有启发和帮助的东西就够了,那种喜欢挑错的人的思想会被这种行为给带坏,最后的生活也会因为这种习惯给带坏

很有同感,我也非常反感那些抱着消极情绪解构一切的坏家伙。有时,我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不过这一次不同。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不可能会对她的出身漠不关心(注意,关心不等于在乎),如果你爱一本书,而且是爱到极致,你也同样不可能对它的出身漠不关心。为了自己所深爱的事物,人总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来。我很喜欢吃鸡蛋,我也同样喜欢瞧瞧那只下蛋的母鸡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08:41:34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哈~~

接下来的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这件事情非常简单,当事人已经找到,直接证据他也应该有,唯一欠缺的就是确认了。

但Y先生的回答让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谜团:他说自己的书的确没有对应的英文原著;他说自己的书稿来源是美国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他说自己的书信选编自上万封洛克菲勒的信;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说自己已经没有了英文原稿。

前后11分钟的对话绝对不只这么多。但最关键的信息基本上已经出来了:首先,这本书的确不是直接翻译自国外的著作。其次,这本书没有英文书稿可以供比对。

对于一心想要证明洛克菲勒的38封信是正品的我来说,这无异于是两盆凉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两则信息都对38封信的真实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仅凭这些还无法最终断定38封信是伪书。但直觉还是告诉我,别再往下调查了……

这就是我呈递给大家的调查始末。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一本书的真伪做调查,恐怕也是最后一次。无论从那个角度讲,38封信都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多次阅读,反复咀嚼的好书。从我的实践来看,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它真的是伪书,也不妨将它看做是善意的谎言。虽然我很关心那只下蛋的母鸡究竟是谁,不过,只要鸡蛋好吃,就足够了,你说呢?

YuS
10
发表于 2008-10-14 17:01:5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ydy135对《38封信》的真伪调查.自打你前几月推荐以后,一直在网上找此书的销售途径。

这样的真伪调查真的做的很不错,希望继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