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宏观上如何出台经济政策
我们常听说,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你一定想知道,政府究竟是怎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政府出台政策的意图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政府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这是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招。我们还知道,一国经济要想平衡发展,它的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如果不相等,政府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政府这两只手究竟是怎么动的呢?这是本章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政府通过收税的多少来调控经济;财政的支出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经常性支出,一块用于建设性支出,财政支出的多少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作用。这个政策很重要,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你会看到,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比如,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美国中央银行宣布的利率的高与低,通过调整本国的利率来调控经济的冷与热。
对外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汇率和关税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更努力加大出口、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2002年,我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有500多亿美元的外资流进了中国。外资直接投资到中国,说明他们看好了中国未来的经济。
知道了这三个宏观政策后,我们还想知道政府是怎样调控宏观经济的,它的手段都是怎样使用的。
宏观经济既像一架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又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速太快了的话,100公里、150公里甚至开到200公里,会发生什么?再好的汽车,速度太快了会发生什么?这时如果急刹车会发生什么?一种情况是翻车;还有一种可能是车刹住了,但车里的人冲了出去。我们把这辆车比做一国的宏观经济。当经济发展太快的时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飞驰的汽车那样,一直向前跑,如果来一个急刹车,就会车毁人亡,我们的经济也会出问题。
但是,如果天寒地冻,想开车时发动机打不着火,那怎么办?司机就会一遍遍地踩油门,给发动机加温,以便把车发动起来。但也会由于气温太低,这车就是开动不起来。
所谓车速太快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热了;所谓车开不起来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冷了。我们比喻,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就像开车一样,当经济太热时,它一定要“踩刹车”;当经济太冷时,它一定要“踩油门”。下面让我们通过实例来看政府是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的。
经济过热时“踩刹车”
经济太热时,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上升,商品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不断攀升,而且利率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199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是通货膨胀率也很高,经济缺少实质性的增长,只有价格的增长,因为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已经被通货膨胀抵消了。那时,经济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问题。如果不降温,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就好像飞机放不下起落架,发动机熄不了火,速度减不下来,不得不用机身直接迫降,说不定会机毁人亡。于是,我国政府从1993年起对经济进行了大力整顿,直到1996年底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如果不减速,让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经济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要让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让飞机在天空中一直飞着不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我们是否可以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水平,让北京市民每家都有1辆小轿车?让那些外国运动员来北京看看,咱北京人每家都有辆车,这样做可以吗?告诉你,现在不可以,不可能,也达不到。
请问,就北京市民目前的收入水平看,他们有钱买车吗?也许有人说:“没关系,全国人民支援一下北京吧。”这么做可以,但有这么多车吗?“没关系,咱们可以自己生产。”再问:“有这么多钢铁吗?”“没有可以进口”。请问:“有这么多的外汇吗?”如果有这么多的外汇的话,这几百万辆车需要多少汽油,有这么多的汽油吗?“没有可以进口”。又问了:“如果北京市民每家都有了车,那北京有这么多的路吗?”没关系,北京可以一直修路,修了三环修四环,修了四环修五环,修了五环修六环,可以一直修下去,请问:“政府有这么多的钱吗?”
这个例子是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它的一定生产阶段,它只能想这个阶段的事情。中国不可能和美国今天的生活相比。因为,美国在20世纪初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我们现在。由于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国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它有一个可能性的生产边界。当一国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这种可能性边界的时候,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时必须刹车了。如果不刹车,供给不足,需求太旺,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没有这么多东西,大家都去抢,只能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来临。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多的石油,没有这么多的钢铁,没有这么多的路,没有这么多的钱,更没有这么多的外汇。一个国家在这个阶段只能做这一阶段能做的事,也许过若干年之后这件事会变得非常简单了。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的提高,人们财富的增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是能够达到的。但是,现在速度太快了不行,过热的经济需要刹车。
那么,政府怎样刹车呢?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上,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让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我国在1992年的时候,经济热的不得了,那时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等等。例如,我国在2000多个县一下子冒出5000多个开发区。房地产热的时候,在广西的北海市,陆地上的土地被炒光了,人们就造出一个岛来在海上接着炒。他们甚至头脑发热地说:“未来全世界前十大城市中有北海一个。”当时,海南的房地产炒得更是热浪翻滚。人们统计了一下,就是再造一个海口市、再造一个三亚市的人口,也买不完这么多的房地产。
经济已经热到了烫手的地步,可是大家不知道,以为经济本来就该这样,本来就是那么好。到1993年的时候,我国政府发现问题太多了,经济控制不住了,通货膨胀率达21?郾7%,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股市泡沫的问题,金融风险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冒了出来。
从1993年开始,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开始“踩刹车”,一次次提高利率,逐渐把货币供给的龙头拧紧,把钱往回收,从流通领域中把钱抽走;让大家都别花钱,政府也别花钱。它采取增加个人的税收,减少人们的消费;增加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利润,经济就这样慢慢地冷了下来。那时,政府限制集团购买力,控制公款消费,停建楼堂馆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压缩总需求,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经过3年的治理,政府一遍遍“踩刹车”。政府只能慢慢地踩,并没有急刹车,才使得我国经济从高空缓缓地降到了地面。
经济过冷时“踩油门”
大家知道,到1996年底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真的是平稳下降了,通货膨胀率从21?郾7%下降到6?郾1%,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郾7%。但是没想到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又赶上了百年未遇的洪水,使我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又出现了过冷的现象,陷入低谷。
我们说,当一国经济太冷时,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价格下降,商品供过于求,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冷的现象。
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就出现这种状况,这辆车发动不起来了,物价向下,利率向下,失业增多,所有指标都向下。这说明经济太冷了,这时候总供给远远大于了总需求,所有东西都卖不出去了。什么东西都过剩,都卖不出去,只能谁卖的便宜谁才能卖出去。这时政府怎么做呢?
面对这种经济萧条的局面,政府怎么办呢?如果让经济继续冷下去,就会使我国经济陷入衰退。这时政府的宏观政策是“踩油门”。在财政政策上,政府是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在货币政策上,政府是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把过冷的经济从谷底拉上来。
例如,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开始踩油门,一遍遍踩油门。政府想办法往经济领域里投钱。在货币政策上,一次次降低利率,使我国利率由原来的10%以上降到1%左右,鼓励人们消费、鼓励人们投资。大家不是存钱不花吗?政府就想办法让大家花钱。政府发行国债,借老百姓的钱花,政府去投资,力图把经济拉动起来。
让我们先看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我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的债务收入;然后用国债资金去投资,主要是用于基建项目和一些重大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近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关于经济政策的名词。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投资基建,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水泥、钢铁、机械、建筑、运输等行业,都发展起来了。不仅这些基建行业本身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而这些相关行业的就业也相应增加了。
这5年期间,我国政府已经发行了6000多亿的国债,搞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修了路、架了桥,投资了西部十大工程项目等,这些都是政府为经济的发展“踩油门”。
当我们阐述这些政策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乘数效应”这个概念。说的是政府投资下去,并不是它投了1000亿就只是1000亿的经济规模,它还会带动相关的投资和配套资金,这就会产生多倍放大效应。比如说路修好了,路边就会有人投资加油站,建饭馆、旅店等。房地产商们看好了这里的交通,他们就会投资修建商品房。同样,当这些投资下去,消费就会跟上来。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经营行为,都会创造出价值、增加GDP、增加税收的。修好路后收取的过路费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它才有能力归还借的国债。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实施一项经济政策的过程,它的目的、它的手段、它的结果。
政府一方面发国债,加大投资,同时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教育问题、公务员工资问题,这些都是经常性的开支,政府不能用国债去支出,因为这些经常性支出将来是没办法还的。所以我们看到,政府的税收随着GDP总量的增加,一直在增加,它想办法刺激消费,于是给国家公务员连续4次长工资,说明政府在增加它的开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在想办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政府还大力推行“假日经济”,让国民在放假中增加消费。这些措施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上面说的是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如何在踩油门。那么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又是如何踩油门的呢?货币政策很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让我们再看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当经济太冷的时候,中央银行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放水。利率从高位已经降到很低、很便宜的地步,这是告诉大家,现在利率已经很低了,借钱可以去投资;借钱可以去买房;借钱可以送孩子上大学等。当人们都觉得借钱合适的时候,都去这样做的时候,这些钱就重新流入到经济领域中来。当人们愿意投资、愿意消费、愿意生产,觉得有钱可赚的时候,经济就会从谷底回升,经济就会由冷变暖了。
为了这个目的,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至今已经8次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利率已经从10%的高位降到了1%左右,希望把过冷的经济拉起来。政府踩过这么多次的油门,经济能否从谷底反弹?我们已经走过6年的时间了,可是你看,经济要刹车容易,踩油门难。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各国都如此。
让我们看美国和日本政府想刺激经济回升,它们是怎样“踩油门”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拉动经济增长,都在“踩油门”。美国在拉动经济增长,日本也在拉动。他们的经济都出现了问题。
美国自从2001年发生“9?11”恐怖事件以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美国中央银行前后连续降息13次了,利率从6?郾5%降到1%这么低,创40年新低,其目的就是想把经济从衰退中拉起来。
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它为了刺激经济回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美国政府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减税计划,计划每个人一年减税1000多美元。一旦减税计划实行,美国的国民和企业手上的钱就相对多一点,消费就多一点,政府希望这样可以使经济复苏。但是,美国在2003年初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到了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2/3靠消费来拉动GDP的美国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减税政策能不能对美国经济复苏奏效,还需要实践的观察。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扩大财政支出,用于支付战争的费用,增加军费开支也是美国刺激经济回升的手段之一。美国政府一方面减税,就等于减少政府的收入;一方面增加军费,就是加大政府的支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会出现更加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只能靠大量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到目前为止,美元虽然还是硬通货,美国国债一直是比较受国际资本市场欢迎的。但它现在经济不景气,又面临欧元的强大竞争,政府发了那么多的国债,它的偿债问题、利息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沉重的负担,甚至很有可能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所以,我们看美国政府面对过冷的经济所采取政策,也是不停地“踩油门”。
日本经济同样如此,它的银行利率已经接近为零,可日本经济就是起不来。日本在1989年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到今天为止它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日本政府的要员们,包括首相,一直商量怎么让日本经济能从股底走出来。政府“踩油门”踩了十年之久,但是日本的经济就是不见起色。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得很多人和很多企业找银行借的钱还不上了,银行的坏账堆积如山。日本政府怎么办?它动用了财政政策的各种手段,又动用货币政策的手段,一个劲地降低利率,直至利率为零,经济依然起不来。这对日本政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日本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如此之低。它希望银行把钱贷出去,增加投资。但不管利率降到多低,企业就不借钱;不管利息收入降到多低,储户还是接着存钱。这时,日本的利率杠杆面临失灵的问题,再动利率也没有什么用处了,所有的国民都不再看央行的利率指标来行事。经济如此低迷,当然没有人愿意投资,也没有人增加消费的意愿。
当利率杠杆失灵的时候,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只能动用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扩大政府的支出,希望政府能够刺激经济的回升。但是,政府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国债,这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所以,现在日本政府希望加大出口,在对外经济贸易上下工夫。日本政府最想让日元贬值,希望藉此来刺激出口。以上是日本政府这些年来力图拉动经济回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日本经济能否回升,能否走出低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政府可以改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吗?
大家知道,一国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经济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美国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政府有如此多的高参智囊,尽管如此,美国依然不能改变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所谓的经济周期是说,经济有一个波峰,也有一个波谷。什么叫波峰和波谷呢?就是经济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有陷入衰退的阶段,从经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过程就叫做一个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在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走了一个很长的增长周期,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它的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高,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新经济”。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改变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他们的经济只有增长,而没有衰退。但是,美国进入21世纪后,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棒接到了小布什政府手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曝光,导致人们对所有大公司不相信,在美国出现了公司信用的危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从高峰跌入低谷。
这些难道是偶然因素所致?不是的!
美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掩盖了很多泡沫的成分。美国为了维持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少全球著名的公司违背了信用,做了假账,欺骗了投资者,让他们公司的股票一直向上升,造成股市中出现泡沫。当人们不再信任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再相信股市的时候,就表现为股市下滑、美元贬值、汇率下降、企业不景气,经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个过程中掩盖了一部分泡沫,它过度透支了整个经济。就像我们说一个股市一样,如果有了泡沫也是过度透支的表现。本来企业的效益没那么好,却把股票价格炒得热浪翻滚那么高,必定有泡沫在里边。股市的泡沫终会被刺破。当股市泡沫破裂的时候,谁来承受这个损失?也就是说,谁为它埋单呢?也许是美国股市的投资者来埋单。美国的经济也如此,如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埋下了很多泡沫,一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减速,企业的日子就难过,失业就要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经济就会陷入衰退之中。那么,谁来承受经济下降带来的损失?谁来为美国经济埋单呢?当然是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具体表现为美元的贬值、美国经济的不景气。
日本当年过度透支了经济,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经济还没有恢复起来。有人说日本这么发达的国家,这么多经济高手,政府怎么就不能把经济拉起来?其实,当一个经济被过度透支以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直下降。政府先是用货币政策,用得差不多了,再用财政政策,也用得差不多了,就在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下工夫,在汇率上动脑筋。当这些招数都用得差不多了,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它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政府要选择采取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治理经济,就是人为让日元贬值,让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强制让人们花钱。走到这一步,政府很无奈,经济也很危险了。通过政府可能采取的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时使的都是什么招数。
欧洲经济也是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也是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来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西德统一之后,欧洲经济开始进入停滞期。所以说,经济是有周期的。这并不是说是政府没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所致。这些国家的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调控,它们一直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手段,希望经济能够从低谷走出来,希望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所有政策也不是都能奏效的。面对经济周期,政府有时也会变得很无助。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政府在“踩油门”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恰当地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正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大势,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否则,政府的干预将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需要借鉴的。要学会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