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推开宏观之窗(全文)

[复制链接] 44
回复
95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8:40: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章 宏观上如何出台经济政策



  我们常听说,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你一定想知道,政府究竟是怎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政府出台政策的意图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政府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这是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招。我们还知道,一国经济要想平衡发展,它的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如果不相等,政府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政府这两只手究竟是怎么动的呢?这是本章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政府通过收税的多少来调控经济;财政的支出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经常性支出,一块用于建设性支出,财政支出的多少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作用。这个政策很重要,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你会看到,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比如,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美国中央银行宣布的利率的高与低,通过调整本国的利率来调控经济的冷与热。

对外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汇率和关税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更努力加大出口、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2002年,我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有500多亿美元的外资流进了中国。外资直接投资到中国,说明他们看好了中国未来的经济。

知道了这三个宏观政策后,我们还想知道政府是怎样调控宏观经济的,它的手段都是怎样使用的。

宏观经济既像一架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又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速太快了的话,100公里、150公里甚至开到200公里,会发生什么?再好的汽车,速度太快了会发生什么?这时如果急刹车会发生什么?一种情况是翻车;还有一种可能是车刹住了,但车里的人冲了出去。我们把这辆车比做一国的宏观经济。当经济发展太快的时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飞驰的汽车那样,一直向前跑,如果来一个急刹车,就会车毁人亡,我们的经济也会出问题。

但是,如果天寒地冻,想开车时发动机打不着火,那怎么办?司机就会一遍遍地踩油门,给发动机加温,以便把车发动起来。但也会由于气温太低,这车就是开动不起来。



所谓车速太快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热了;所谓车开不起来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冷了。我们比喻,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就像开车一样,当经济太热时,它一定要“踩刹车”;当经济太冷时,它一定要“踩油门”。下面让我们通过实例来看政府是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的。


经济过热时“踩刹车”

经济太热时,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上升,商品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不断攀升,而且利率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199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是通货膨胀率也很高,经济缺少实质性的增长,只有价格的增长,因为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已经被通货膨胀抵消了。那时,经济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问题。如果不降温,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就好像飞机放不下起落架,发动机熄不了火,速度减不下来,不得不用机身直接迫降,说不定会机毁人亡。于是,我国政府从1993年起对经济进行了大力整顿,直到1996年底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如果不减速,让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经济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要让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让飞机在天空中一直飞着不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我们是否可以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水平,让北京市民每家都有1辆小轿车?让那些外国运动员来北京看看,咱北京人每家都有辆车,这样做可以吗?告诉你,现在不可以,不可能,也达不到。

请问,就北京市民目前的收入水平看,他们有钱买车吗?也许有人说:“没关系,全国人民支援一下北京吧。”这么做可以,但有这么多车吗?“没关系,咱们可以自己生产。”再问:“有这么多钢铁吗?”“没有可以进口”。请问:“有这么多的外汇吗?”如果有这么多的外汇的话,这几百万辆车需要多少汽油,有这么多的汽油吗?“没有可以进口”。又问了:“如果北京市民每家都有了车,那北京有这么多的路吗?”没关系,北京可以一直修路,修了三环修四环,修了四环修五环,修了五环修六环,可以一直修下去,请问:“政府有这么多的钱吗?”

这个例子是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它的一定生产阶段,它只能想这个阶段的事情。中国不可能和美国今天的生活相比。因为,美国在20世纪初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我们现在。由于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国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它有一个可能性的生产边界。当一国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这种可能性边界的时候,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时必须刹车了。如果不刹车,供给不足,需求太旺,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没有这么多东西,大家都去抢,只能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来临。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多的石油,没有这么多的钢铁,没有这么多的路,没有这么多的钱,更没有这么多的外汇。一个国家在这个阶段只能做这一阶段能做的事,也许过若干年之后这件事会变得非常简单了。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的提高,人们财富的增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是能够达到的。但是,现在速度太快了不行,过热的经济需要刹车。



那么,政府怎样刹车呢?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上,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让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我国在1992年的时候,经济热的不得了,那时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等等。例如,我国在2000多个县一下子冒出5000多个开发区。房地产热的时候,在广西的北海市,陆地上的土地被炒光了,人们就造出一个岛来在海上接着炒。他们甚至头脑发热地说:“未来全世界前十大城市中有北海一个。”当时,海南的房地产炒得更是热浪翻滚。人们统计了一下,就是再造一个海口市、再造一个三亚市的人口,也买不完这么多的房地产。

经济已经热到了烫手的地步,可是大家不知道,以为经济本来就该这样,本来就是那么好。到1993年的时候,我国政府发现问题太多了,经济控制不住了,通货膨胀率达21?郾7%,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股市泡沫的问题,金融风险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冒了出来。

从1993年开始,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开始“踩刹车”,一次次提高利率,逐渐把货币供给的龙头拧紧,把钱往回收,从流通领域中把钱抽走;让大家都别花钱,政府也别花钱。它采取增加个人的税收,减少人们的消费;增加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利润,经济就这样慢慢地冷了下来。那时,政府限制集团购买力,控制公款消费,停建楼堂馆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压缩总需求,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经过3年的治理,政府一遍遍“踩刹车”。政府只能慢慢地踩,并没有急刹车,才使得我国经济从高空缓缓地降到了地面。


  经济过冷时“踩油门”


大家知道,到1996年底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真的是平稳下降了,通货膨胀率从21?郾7%下降到6?郾1%,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郾7%。但是没想到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又赶上了百年未遇的洪水,使我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又出现了过冷的现象,陷入低谷。

我们说,当一国经济太冷时,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价格下降,商品供过于求,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冷的现象。

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就出现这种状况,这辆车发动不起来了,物价向下,利率向下,失业增多,所有指标都向下。这说明经济太冷了,这时候总供给远远大于了总需求,所有东西都卖不出去了。什么东西都过剩,都卖不出去,只能谁卖的便宜谁才能卖出去。这时政府怎么做呢?

面对这种经济萧条的局面,政府怎么办呢?如果让经济继续冷下去,就会使我国经济陷入衰退。这时政府的宏观政策是“踩油门”。在财政政策上,政府是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在货币政策上,政府是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把过冷的经济从谷底拉上来。

例如,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开始踩油门,一遍遍踩油门。政府想办法往经济领域里投钱。在货币政策上,一次次降低利率,使我国利率由原来的10%以上降到1%左右,鼓励人们消费、鼓励人们投资。大家不是存钱不花吗?政府就想办法让大家花钱。政府发行国债,借老百姓的钱花,政府去投资,力图把经济拉动起来。

让我们先看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我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的债务收入;然后用国债资金去投资,主要是用于基建项目和一些重大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近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关于经济政策的名词。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投资基建,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水泥、钢铁、机械、建筑、运输等行业,都发展起来了。不仅这些基建行业本身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而这些相关行业的就业也相应增加了。



这5年期间,我国政府已经发行了6000多亿的国债,搞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修了路、架了桥,投资了西部十大工程项目等,这些都是政府为经济的发展“踩油门”。

当我们阐述这些政策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乘数效应”这个概念。说的是政府投资下去,并不是它投了1000亿就只是1000亿的经济规模,它还会带动相关的投资和配套资金,这就会产生多倍放大效应。比如说路修好了,路边就会有人投资加油站,建饭馆、旅店等。房地产商们看好了这里的交通,他们就会投资修建商品房。同样,当这些投资下去,消费就会跟上来。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经营行为,都会创造出价值、增加GDP、增加税收的。修好路后收取的过路费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它才有能力归还借的国债。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实施一项经济政策的过程,它的目的、它的手段、它的结果。

政府一方面发国债,加大投资,同时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教育问题、公务员工资问题,这些都是经常性的开支,政府不能用国债去支出,因为这些经常性支出将来是没办法还的。所以我们看到,政府的税收随着GDP总量的增加,一直在增加,它想办法刺激消费,于是给国家公务员连续4次长工资,说明政府在增加它的开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在想办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政府还大力推行“假日经济”,让国民在放假中增加消费。这些措施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上面说的是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如何在踩油门。那么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又是如何踩油门的呢?货币政策很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让我们再看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当经济太冷的时候,中央银行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放水。利率从高位已经降到很低、很便宜的地步,这是告诉大家,现在利率已经很低了,借钱可以去投资;借钱可以去买房;借钱可以送孩子上大学等。当人们都觉得借钱合适的时候,都去这样做的时候,这些钱就重新流入到经济领域中来。当人们愿意投资、愿意消费、愿意生产,觉得有钱可赚的时候,经济就会从谷底回升,经济就会由冷变暖了。

为了这个目的,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至今已经8次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利率已经从10%的高位降到了1%左右,希望把过冷的经济拉起来。政府踩过这么多次的油门,经济能否从谷底反弹?我们已经走过6年的时间了,可是你看,经济要刹车容易,踩油门难。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各国都如此。



让我们看美国和日本政府想刺激经济回升,它们是怎样“踩油门”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拉动经济增长,都在“踩油门”。美国在拉动经济增长,日本也在拉动。他们的经济都出现了问题。

美国自从2001年发生“9?11”恐怖事件以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美国中央银行前后连续降息13次了,利率从6?郾5%降到1%这么低,创40年新低,其目的就是想把经济从衰退中拉起来。

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它为了刺激经济回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美国政府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减税计划,计划每个人一年减税1000多美元。一旦减税计划实行,美国的国民和企业手上的钱就相对多一点,消费就多一点,政府希望这样可以使经济复苏。但是,美国在2003年初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到了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2/3靠消费来拉动GDP的美国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减税政策能不能对美国经济复苏奏效,还需要实践的观察。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扩大财政支出,用于支付战争的费用,增加军费开支也是美国刺激经济回升的手段之一。美国政府一方面减税,就等于减少政府的收入;一方面增加军费,就是加大政府的支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会出现更加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只能靠大量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到目前为止,美元虽然还是硬通货,美国国债一直是比较受国际资本市场欢迎的。但它现在经济不景气,又面临欧元的强大竞争,政府发了那么多的国债,它的偿债问题、利息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沉重的负担,甚至很有可能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所以,我们看美国政府面对过冷的经济所采取政策,也是不停地“踩油门”。

日本经济同样如此,它的银行利率已经接近为零,可日本经济就是起不来。日本在1989年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到今天为止它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日本政府的要员们,包括首相,一直商量怎么让日本经济能从股底走出来。政府“踩油门”踩了十年之久,但是日本的经济就是不见起色。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得很多人和很多企业找银行借的钱还不上了,银行的坏账堆积如山。日本政府怎么办?它动用了财政政策的各种手段,又动用货币政策的手段,一个劲地降低利率,直至利率为零,经济依然起不来。这对日本政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日本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如此之低。它希望银行把钱贷出去,增加投资。但不管利率降到多低,企业就不借钱;不管利息收入降到多低,储户还是接着存钱。这时,日本的利率杠杆面临失灵的问题,再动利率也没有什么用处了,所有的国民都不再看央行的利率指标来行事。经济如此低迷,当然没有人愿意投资,也没有人增加消费的意愿。

当利率杠杆失灵的时候,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只能动用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扩大政府的支出,希望政府能够刺激经济的回升。但是,政府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国债,这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所以,现在日本政府希望加大出口,在对外经济贸易上下工夫。日本政府最想让日元贬值,希望藉此来刺激出口。以上是日本政府这些年来力图拉动经济回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日本经济能否回升,能否走出低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政府可以改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吗?



大家知道,一国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经济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美国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政府有如此多的高参智囊,尽管如此,美国依然不能改变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所谓的经济周期是说,经济有一个波峰,也有一个波谷。什么叫波峰和波谷呢?就是经济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有陷入衰退的阶段,从经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过程就叫做一个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在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走了一个很长的增长周期,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它的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高,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新经济”。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改变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他们的经济只有增长,而没有衰退。但是,美国进入21世纪后,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棒接到了小布什政府手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曝光,导致人们对所有大公司不相信,在美国出现了公司信用的危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从高峰跌入低谷。

这些难道是偶然因素所致?不是的!

美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掩盖了很多泡沫的成分。美国为了维持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少全球著名的公司违背了信用,做了假账,欺骗了投资者,让他们公司的股票一直向上升,造成股市中出现泡沫。当人们不再信任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再相信股市的时候,就表现为股市下滑、美元贬值、汇率下降、企业不景气,经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个过程中掩盖了一部分泡沫,它过度透支了整个经济。就像我们说一个股市一样,如果有了泡沫也是过度透支的表现。本来企业的效益没那么好,却把股票价格炒得热浪翻滚那么高,必定有泡沫在里边。股市的泡沫终会被刺破。当股市泡沫破裂的时候,谁来承受这个损失?也就是说,谁为它埋单呢?也许是美国股市的投资者来埋单。美国的经济也如此,如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埋下了很多泡沫,一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减速,企业的日子就难过,失业就要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经济就会陷入衰退之中。那么,谁来承受经济下降带来的损失?谁来为美国经济埋单呢?当然是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具体表现为美元的贬值、美国经济的不景气。



日本当年过度透支了经济,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经济还没有恢复起来。有人说日本这么发达的国家,这么多经济高手,政府怎么就不能把经济拉起来?其实,当一个经济被过度透支以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直下降。政府先是用货币政策,用得差不多了,再用财政政策,也用得差不多了,就在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下工夫,在汇率上动脑筋。当这些招数都用得差不多了,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它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政府要选择采取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治理经济,就是人为让日元贬值,让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强制让人们花钱。走到这一步,政府很无奈,经济也很危险了。通过政府可能采取的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时使的都是什么招数。

欧洲经济也是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也是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来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西德统一之后,欧洲经济开始进入停滞期。所以说,经济是有周期的。这并不是说是政府没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所致。这些国家的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调控,它们一直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手段,希望经济能够从低谷走出来,希望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所有政策也不是都能奏效的。面对经济周期,政府有时也会变得很无助。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政府在“踩油门”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恰当地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正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大势,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否则,政府的干预将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需要借鉴的。要学会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章 我国经济中的难点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那么最难的问题是什么?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一,是农民问题。我国的新旧两届总理都强调了这个最难的问题。朱?基总理在2002年接见记者的时候,人家问他:“总理,你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我最头疼的是农民的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2003年,新任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到的中国第一个经济难题,也是农业问题。他明确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你知道吗?农民问题确实是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政府想不想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太想了。如果9亿农民都增加了收入,我们的市场就扩大了,商家的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了。哪怕9亿农民每人每年只增加100元的收入,你看这是多么大的消费市场。

政府非常想让9亿农民增加收入,我们城里的人也希望农民能增加收入。那为什么叫难题呢?农民种了粮食,卖出去后,赚了钱他们才能有收入。可是,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农村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的农民因为他们的规模经济很小,每个人只有一亩三分地,土地很少,而每家在这块土地上吃饭的人又很多。他们投入这么多的劳动不说,他们买种子化肥就已经花了很多钱,把粮食种出来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时,卖不出好价钱。忙活了一年才发现,没赚到什么钱。有人说,可以让政府给一个优惠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样做可以吗?

要知道,农产品价格是经济领域中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产品的价格升上来,人们生产费用支出会增加,很多企业成本跟着上升,这样会导致工业品售价的提高。最后,农民由于提价产生的收入,又因为去买化肥、买农用塑料薄膜、买耕作工具等支出的增多,他们依然不能富裕。

更重要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不能随意给农产品提供特别的优惠和补贴。实际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原则上也不能再提高了,因为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了。如果我国农产品售价高的话,那么外国的产品就可以出口到中国来,直接冲击我国农产品市场。现在我国还处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农产品的进口还有关税限制。当过渡期结束后,如果外国农产品很便宜,加上运费,它的价格比我国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还是便宜,那我国的农业将会面临怎样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



例如,我国东北有个企业,原材料所需的大豆,不买本地产的,而是从美国进口。为什么?因为美国大豆价格便宜,质量还好。这是市场的选择,是市场的力量所决定的,我们能说那个企业什么呢?

所以,现在怎么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农民的利益?这真是一个难题。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而农民的感觉却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好价钱,表现为赔钱?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缘故,和美国相比,他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我国。他们每个农场主耕作上千公顷的土地,而且全是机械化操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成本非常低;我国农民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而且不是机械化耕种,人们投入的劳动很多,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很高,当然农产品的价格会更高。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养活全国人民而有余,它的农产品还向世界各国出口。我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人多地少,所以农产品的价格降不下来。那么怎么办?如果让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政府可以给农民一些补贴吗?如果是政府的补贴当然应该由财政出资。那么说,我国政府目前能否再给农业补贴呢?

有人认为,政府不能再给农业补贴了,因为这样的补贴会造成不公平。那些工业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政府为什么不给工业补贴呢?所以政府不能给农业补贴。还有人认为,要给农业补贴的话,还不如免掉农业税,政府不收农民的农业税就行了。这就是一个新的思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国现在每年征收300多亿元的农业税,农民还要承担很多当地政府征收的各种费用,农民总的税费负担太重了。所以,政府最近几年一直试图给农民减轻负担。如果用财政补贴的方式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的确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从事农业赔钱的话,政府补贴农业;那工业企业赔钱政府补不补呢?金融业赔钱政府补不补呢?这里存在一个社会公平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补贴农业。因为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包括地域交通等方面的局限,农业在整个产业竞争中一般来讲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但粮食作为一个国家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粮食价格向上涨,那么所有与此相关的产品价格都会向上涨。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全球范围内粮食供给过剩,粮食价格在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政府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给农业补贴。你看日本这么富裕,它的政府也在保护农业,给农民补贴,让他们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尽管一定程度的保护对农民是必要的,因为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但我们还应看到,对中国来说,农业现代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村的土地上越来越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了,很多富余的劳动力逐渐被释放了出来,他们要进城打工,不再靠农业吃饭,要去寻找新的饭碗。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二,是失业问题。我国现在劳动力人口过剩的问题非常严重,不仅是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又有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人口不断增多,这就使得我国的失业问题表现为劳动力的总量过剩。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太多,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却没有这么多,因此政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创造就业机会,国家就得有人投资,有人来建企业,要有新的投资、新的企业、新的行业来吸纳这些失业人口。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没有那么强的经济实力,还不能吸收那么多过剩的劳动力与失业人口。尽管如此,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信息化等)的过程;就是劳动力人口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大量的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严峻地摆在政府面前,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有7?郾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打工的农民大约1?郾2亿~1?郾5亿。如果政府机构改革的话,还将有一些公务员也会加入到失业队伍中来。这个问题怎样解决?首先,要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否则国有企业的改革无法向前推进,国企没有效益,还会继续产生下岗工人问题。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改革的好处都让民营企业享受了,改革的成本都让国有企业承担了。这涉及的是公平竞争问题,因为国有企业负担下岗和退休人员,国有企业在和民营企业竞争的时候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失业问题、退休问题,将来民营企业的员工一样也会遇到。所以,要想办法解决公平竞争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三,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大量的国企下岗人员,他们在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之前,到哪里去领生活费?那些退休的人员到哪里去领养老金?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让企业承担,那国有企业将无法生存。

我国的改革能否向前走,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制约。要建立这个体系由谁出钱呢?应该由政府出钱。可是财政现在有困难,财政有赤字,政府不断通过发国债的方式解决赤字问题。国债的规模会越滚越大,比如,2002年发了3000亿国债,到2003年发的国债要大于3000亿,因为这里面有还本付息的那一块。政府财政为什么出现赤字呢?因为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它要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国企问题,解决国有银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财政解决,而且政府还要养活4000多万的公务员队伍,要给他们发工资,这是一笔很大的经常性支出。这样,政府哪里有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呢?

如果说政府的钱不足,它可以到银行去借,让银行来承担这些不行吗?在过去,政府钱不够花时,就是拿银行的钱先来支付的,这样形成了综合性的财政赤字。可是,银行的钱是储户的钱,找银行解政府的燃眉之急毕竟只能是一时之举,银行不可能长期借钱给政府作为财政支出,否则银行会出乱子。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四,是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金融风险,对银行体系加强监管。



我国银行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呢?这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有企业曾经借了银行很多钱,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中,把原先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那么,效益好的企业能够把贷款还上;而效益不好的企业不能还上贷款,这些贷款在银行就形成了呆坏账。

银行里的呆坏账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誉,同时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怎么办呢?我国成立了四大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四大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剥离出1?郾3万亿元进入四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运作这些不良资产。如果这些企业救活了,有可能把它们借的钱还上;如果这些企业不行了,破产了,就彻底变成了死账,欠银行的钱就还不上了。

银行的钱是谁的钱?是储户的钱。银行风险加大的时候,银行的信誉就会降低。我们说过,信心是经济的基石,货币更是如此。大家相信国家、相信政府,我们才去存钱。如果银行的呆坏账不断增加的话,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就会降低。一有风吹草动,储户首先想到就是资金安全问题。而且银行不良资产率高,国外的那些信贷机构对我国银行的评级也会降低,这会带来对我国银行信用的降级。现在四大商业银行即使剥离了1?郾3万亿的不良资产,还有大约20%的呆坏账率,这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危胁。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经济解困、企业解困,才有能力还钱,这是一大难题。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五,是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城乡差距的扩大、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等问题,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人口有3000万左右,这些人口的人均收入是625元人民币,如果人均收入标准增加到825元,我国的贫困人口将有9000万之多。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口,这是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稳定的大事。所以,平衡地区经济差距,平衡城乡经济差距,平衡贫富差距,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它应尽的责任。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六,是环境保护问题。过去,为了尽快发展经济,我国采取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针。结果水源污染了,河流污染了,空气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们算过一笔账,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钱大于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将来人们就会知道,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以破坏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就等于今天的经济增长赚到的钱,不够明天治理被破坏的环境所付出的钱,将贻害子孙。这就给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仅为解燃眉之急,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利益,绝不能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所以,农业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金融不良资产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还有环保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最主要难题。

这是改革走到今天遇到了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有问题,需要改革;那会有很多工人下岗,造成失业;由于国企的问题而引发财政的问题,国企效益不好,财政收入就少,会出现赤字;财政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到银行,形成银行的呆坏账。所以,当国有企业有问题时,财政来救;财政有问题时,银行来救;银行有问题时,财政来救。我们希望在改革当中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在一个环节上断掉。我国经济中的问题很多,有企业问题,有财政问题,有银行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最后就会出现金融风险。因为,国有企业有困难,找银行借钱挂账;财政有问题也找银行挂账。那么,银行有问题时怎么办?我们寄希望于经济加速发展,只要经济加速发展了,哪怕GDP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解决很多就业问题,可以去帮助农民,可以解决财政问题,还可以把银行的呆坏账剥离干净。

中国的问题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我们对这些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当有些人失业的时候,当有些人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当有些农民收入低的时候,这些宏观的问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我们说,所有的宏观问题之间都是紧密相联的,如果你觉得没有联系,是因为你还不理解这中间的关系,每一个问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宏观问题是彼此相连的,我国政府如果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卖出粮食,增加收入,这9亿农民的市场有多大?国外那些大跨国公司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他们看到了这里有钱可赚,因此我们有竞争优势。

例如,国企的效益搞好了,税收就多了;财政收入多了,就能解决下岗工人出路的问题,就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能使银行的负担减轻。现在是国企效益不好,税收不上来;那么国企要改革就有失业的问题;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建立社会保障;而建立社会保障需要财政出钱;财政没有钱,就需要发国债;而国债还有一个规模的限制。我国政府在这几年改革当中,使用了很多办法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又如,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税率这些指标相互之间都有联系。如果说国有企业有些问题,但我们现在民营企业长得很大了;如果说国内的资金有困难,而外国的资金却进入了。我们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把握得好,制定好政策、好规则,让所有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挥出每一个人的能力,中国的经济就大有希望。

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的作用,更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8:41: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章 懂宏观 多机遇 少风险



我们说宏观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有些人会问:“现在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都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为什么就没有人给它们出高招呢?大家知道,宏观经济是客观存在,它不以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宏观经济背后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学会分析、判断和适应它。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作为美国中央银行行长,他能决定利率的升与降,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善经济的状况,但是他不能左右美国经济的走势。如果他能够左右的话,在2002年他11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又降了2次利率,为什么美国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走出困境呢?中国同样如此,中国人民银行也连续8次降息,希望把经济拉起来,但结果怎样呢?日本的利率都趋近于零了,经济照样起不来。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政府,它们都无法左右一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如果说我国政府可以左右经济走势的话,那股市为什么一直低迷?为什么下岗问题解决不了?为什么农业问题、银行问题、社保问题、国企问题还摆在政府的面前?是我们的政府不能干吗?是我们的政府没有雄心壮志吗?都不是。这只能说明宏观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什么人,你只能顺应大势,但不能左右大势。如果逆势而动,必定以失败告终。

宏观经济就像天气一样,你能决定它的冷热吗?当天气冷的时候,你只能多穿衣服;当下雨的时候,你只能带上雨伞。比如说物价指数很低,你就在想,我们企业的产品怎么就卖不出去,能不能价格高一点卖呢?对不起,物价指数就这么低了,因为这时的总供给已经超过了总需求。你要不就别生产了,如果生产就只能低价卖。

认识到宏观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作为个人,作为企业,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都要学会面对这个现实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分析和判断。

如果不懂得宏观经济,其代价是巨大的。我们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在香港和韩国,有多少大企业倒下了,那些百亿富豪身价缩水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不懂宏观经济,他们在股市最热的时候入市,在房产最热的时候买楼,当金融风暴来临、股市泡沫破裂时,他们难以逃身。如果有一点宏观经济的常识,会看一些经济指标,看到经济这么热的时候,及时抽身而退,他们就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你只要能赶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扩张期,抓住一个机会就够了;作为一届政府,只要赶上一轮经济向上周期,就能使一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未来还有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增长。在这个增长的周期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向上的。如果你懂得宏观经济知识,你把自己发展好了,对整个宏观经济都有好处。宏观是由全体微观组成的。如果我们的民营企业,我们所有的企业家都明白,当经济过热时马上收手,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付诸东流。

所以,我们要学会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要看准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我们不仅要会看国内的,还要会看国际的。如果你的公司与跨国公司做生意,而且你有志向把你的企业打向世界,把你的品牌拿到国际上做成世界的名牌,这时你就要分析国内外的投资机会。如果美国和伊拉克马上要发生战争,你还能在那儿投资吗?芽你要进行比较分析。为了规避风险,不选择美国,你是否可以考虑欧洲或者日本呢?你要选择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就要看这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你不仅要关心它的经济指标,同时还应该把握它的政治走向。

人家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的每一分钟值18美元。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企业家在做出一个重要投资决定之前,会先去咨询他,听他分析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他的分析可以让企业家规避投资风险。所以,作为企业家也好,作为我们个人也好,作为一个城市的政府官员也好,作为国家也好,要学会判断机会。这种判断来源于你学到的知识,同时要把你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变成你自己的判断,这样你才能在宏观经济的大风大浪中、在经济的周期波动过程中走得更好。

同时,我们还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因为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了,我们现在不仅是跟国人竞争,同时还跟外国人竞争。有些外资企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们管理到位,技术成熟,资金雄厚,人才济济。我们的企业如果和他们去竞争,有这样的实力吗?所以,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大量过剩,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在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如果我们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随时都可能丢掉饭碗。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


例如,联想集团是全球著名企业,两年前联想集团分拆成两家公司,一个是联想集团,另一个叫神州数码。有人说,联想总裁柳传志把联想的现在交给了杨元庆,把联想的未来留给了郭为。后来郭为说:回想当年从联想出来,上下一片非常沮丧,所有的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我们创了这么好的品牌,留给了别人,自己出来重新打江山?大家伙儿都有被遗弃的感觉。原来的奶酪不存在了,必须去寻找新的奶酪,怎么办?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郭为这样说:“我们是留在昔日的奶酪站去哭泣呢,还是寻找新的奶酪?芽我们为什么不能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呢?”正因为如此,神州数码才有了今天的品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要有危机意识,你昨天生活的很好,你今天赚的钱也不少,但是你想到明天了吗?你没变,世界在变;你没变,中国在变;你没变,你周围的环境在变;你没变,旁边的人都在变。你得改变,如果你不变,你明天就有危机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

作者在给企业家学员们上课的时候,常和他们一起聊天。企业家们喜欢这样说:“我们做企业的人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作者对他们讲:“我的感受是,作为企业家就是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大凡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通常都是经历了千难万险。他们能一直向前走,就一定战胜了别人战胜不了的困难。所以在成功的宝塔尖上,只站着极少数人,多数人没登上去,只是到最后那级台阶时没能跨上去,因为种种困难他们停住了脚步。

所以,无论任何人,在你生活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找不着工作时,你就在抱怨,为什么我读了大学后找不到工作呢?我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事,为什么现在下岗了呢?我把钱投入股市,为什么现在就赔了呢?如果你每天都在这样抱怨的话,你肯定会一直在那儿哭泣,不会有新的机会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惟一能够做的就是自己努力去寻找新的机会,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电,转变旧的观念。

我们需要上台阶,因为改革大潮终将向前,不进则退,对所有人都一样。以前喝着茶水就能生存、就能挣高工资的,这都只能是最后的晚餐了。我国一些垄断性的行业,现在还靠国家政策生存。等到垄断打破以后,如果自己不去找饭,那儿还会有饭吃吗?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奋斗,你不可能躺在国家的身上吃饭,你也不可能躺在政府身上生存,你更不可能躺在家里活着。


经济学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成本的,只是要选择成本的大与小。如果你能坚持看完这本书,你也有机会成本,因为它可能占去你赚钱的时间,可能耽误了你休闲的时间。但是,当你确立一个信念,获得一门知识的时候,你今天丢掉的东西,可能明天会得到多倍的回报。所以,每一个人做事的时候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区别只是如何选择才使你付出的成本最小、获得的收益最大。

当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都认识到宏观经济对大家的重要性的时候;对我们这个国家,对我国政府的行为,对我国政府的政策,对这只“看得见的手”和那只“看不见的手”都有所了解时;我们才会清醒地把握自己,寻找机会。变化是必然的,对我们来讲,惟一要做的就是去适应这种变化。被改变的只能是你自己,把你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把你的经历变成一种财富,这需要每个人的加工过程。能否把宏观经济知识学到手,把它变成你的一种能力,这需要你去实践。当你听新闻、看报纸、听大家在谈论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美国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这样说:“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活着。”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89年就职典礼上也这样说:“我是如此战战兢兢地面对总统的这个职位。”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样吗?我们每一天是否想到自己有不足之处,想到自己有缺点的地方,有观念陈旧的地方,想到自己需要更新、需要学习?如果你能这样做,你怎么会没有新的工作,你怎么会没有新的奶酪,你怎么会找不到自己的起点呢?芽

作为政府高级官员和国家公务员,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而不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还一味增加投资,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同时要懂得如何引导自己所在地区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解决本地就业最好的途经,这些都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知识。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最稀缺的是人才;对于一个人来讲,最稀缺的是时间。现代社会的观念应该是“我们的时间比金钱更值钱。”那么,当今国与国之间是实力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又表现为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一个人,看谁能跟时间赛跑,能在有限的时间作出更大的成就来。

经济学理论这样教导我们:资源是稀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是有代价的。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机会,选择未来,坚持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适应新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太多内容需要学习,有太多知识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本书只是为你推开了一扇窗户,告诉你窗外风景独好,至于你能看到什么,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努力。通过这扇窗口,引起学习宏观经济的兴趣,去领略这无限的风光。如果你能多懂得一点宏观,就会多一点机遇,少一点风险。

当你合上这本书时,请问,你面前的那扇宏观之窗是否已经豁然洞开?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8:41:31 | 只看该作者

开窗之美


                       网友/文



  我一直以为,著书立说有两种最为不易。一种是从平凡如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中总能见微知著,讲出些发人深省的大道理来。另一种则是把艰深晦涩的理论以明白如话的方式道出,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韩秀云女士所著的宏观经济学力作《推开宏观之窗》当属后者。


  开窗之美,最使人遐想无限。我常想人这一生不知要推开多少窗子,但是能永远印在脑海里的,几扇而已。于我而言,最不能忘怀的是凤凰卫视名主持陈鲁豫为我打开的一扇窗子。在她所主持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里,栏目开头总里伴随着温婉的音乐,轻轻开启了一扇美好隽永的窗子。窗格子上是五颜六色的窗花,透过窗棂是鲁豫眼中的人世沧桑和脉脉温情。



  《推开宏观之窗》竟突然让我有了同样的心绪,不可思议这是一部宏观经济学著作。读这本书时是一个冬日的黄昏,窗外飘着雪,室内却温暖宜人。妻子在厨房烧着小菜,而我已经开始埋首书中眼读心读。恍惚间壁炉里温着玫瑰花茶,而韩女士就坐在对面,娓娓道来,唇齿生香。突然滋生这种心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后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温情并非我平白无故境由心生,而是作者笔触间的自然流露,是书中的应有之义。韩女士的先生盛斌同样是有名的经济学家,还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那时家穷,他就趴在缝纫机上写书。早年与张维迎合著《经济增长的国王》,之后又与冯仑合作中国第一部《中国国情报告》。现在的一帮经济学大家如樊纲、冯仑、胡鞍钢、张维迎当年还是一群热血青年,常聚在韩女士家里的小饭桌上纵谈天下。那时的韩女士总是扎着围裙,忙着在厨房里做饭。想必是韩女士不知不觉中将这些美好情愫一并流进了书中。


  开窗之美,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透过同一扇窗,人们所看到的景色因人而异、四时不同。这正应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理想,韩女士要写的是一本上至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下至职业经理人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的宏观经济读物。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宏观经济理论博大精深,抽象难懂,有时甚至是连专业人士都会头皮发怵,让它从高深的殿堂走下来,进入寻常百姓家,谈何容易。但是韩女士的确是做到了,也许比她自己预想的还要好。


  这首先得益于她是一个良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稍加留心,可以注意到本书二十三章到处都是一问一答,问到了读者的心坎上,答得又是如此通晓明白。用的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说教,而是告诉你宏观经济学就在你的身边,就是你呼吸的空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譬如“政府也要养家糊口,他的难处同样是钱不够花”,“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如果有人不断地从银行把存款提出来试图藏到床下的时候,将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灾难”,“当你发现股价只涨不跌,说明股市已经有泡沫了,千万不要接到最后一棒,这时你要学会抽身而逃”等等。如果不是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深入细枝末节的了解,很难做到如庖丁解牛一般地游刃有余。顺着经脉,读者心中的疑惑被一一解开,何其痛快。


  开窗之美,常在于开启思维。在通晓明白的话语中,鹤立鸡群的恰恰是著者深邃的思维。“当一种经济现象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想到它背后反映了什么”,“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是常春藤,经济发展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我们满意的时刻”,“在微观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宏观上极有可能产生一场灾难”,“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有的只是一个选择,但选择是有代价的”。书中所述不只是有理,往往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经她点拨,常觉眼前一亮。她还送给读者一支“温度计”,教会我们如何用GDP、利率、汇率、银行储备金率、贴现率等经济指标去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的“冷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都有联系,它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当你看见第一块骨牌倒下的时候,你应该马上意识到,影响你的那块骨牌也要倒下了,这时你该抽身而逃。否则,你将身陷其中,不可自拔。读到此处,不由得你不生出“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的感叹来。就是在这种不断地把宏观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我们被点化开悟了。


  有人曾说,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大迷宫。其实,只要你徜徉在这个迷宫的过程中,不时推开窗户,仰望外面的星空。你会知道,这门学科是怎样的星光灿烂,恒照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5
发表于 2008-9-19 15:44:42 |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9-19 16:29:39 | 只看该作者

好书

有利借读目前经济形势

27
发表于 2008-9-19 22:01:1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作为经济读本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新华书店现在有销售的吗?我想买一本。谢谢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47:14 | 只看该作者
当当网等网上搜索一下销售的吧。这本书不错,飞猫自己也买了一本。
29
发表于 2008-9-20 20:52:04 | 只看该作者
前年买了一本,还不错!
30
发表于 2008-9-21 08:06:5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飞猫的分享,非常感谢!读完这本书,对经济各项指标的来源、代表的含义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