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其它分类] [转帖]质检部门检出含三聚氰胺乳粉和企业名单

[复制链接] 3
回复
9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9-17 16: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rar]down9_0410.asp?ID=110878[/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8-9-18 08:45:26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点其他资料:

牛奶里都加了什么东西?业内人士谈奶源 国内的牛奶和米国的味道不太一样,国内的奶味足


知道鲜奶里都掺些啥?你每天喝的牛奶到底纯不纯?三鹿奶粉 "肾结石婴儿"事件曝光后,民间舆论既感到似曾相识、见多不怪,又觉石破天惊、耸人听闻。
说白了,产业利益之争,奶源问题成为了鲜为人知的“行业潜规则”,而公众的知情权、消费者的健康权却在其中无声泯灭。

奶牛生病 顾客吃药

为控制奶牛乳房炎等常见疾病,有些养牛户大量用药,而不顾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为了促进生产,盲目使用激素。有的在饲料中长期加入各种药物,饲料受到污染,造成畜产品中药物含量超标,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出口。不少专家早已对此忧心忡忡。国家虽然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同时缺乏监查手段和监督系统。延至2002年10月才开始实施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标准》,对鲜乳卫生要求‘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没有作为牛奶上市的硬性指标来执行。违禁者只是由明目张胆转变为半地下式。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多次在一些地方媒体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无抗奶’提的不够,卫生部有个要求,初乳含抗生素的奶不能收,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这个规定进行硬性检查和处罚。”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牛奶收购标准和奶品检测标准事实上仍然是允许有抗生素残留存在的。因此不少“有抗奶 ”以“合格产品”的面目成为消费者营养品。

2002年,光明乳业率先在业内提出“无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之后,“无抗”风波迅速波及全国。但同年7月底,“无抗奶”风波被有关方面叫停,惟有光明和三元继续坚持“全面无抗”。今年元月,国家质检总局对中国北方乳制品市场的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近800份乳品采集样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的第一位。

含抗生素的奶无法发酵作酸奶,有的企业从来不用自家的鲜奶生产酸奶,而是购进洋奶粉来调制。

瞒天过海 “炸香”当家 (“炸香”是乳制行业内对一种常用化学添加剂的俗称)

牛奶的香浓怎样“勾兑”?业内知情者透露:“添加化学合成的香精高脂物质“炸香”(乳制行业内对一种常用化学添加剂的俗称),有的还添加3种不同的鲜奶香精或酸奶香精,让“头香”、“体香”、“尾香”完全与鲜奶一样,甚至超过鲜奶的口感,让人觉得更香更浓,喝惯了“炸香牛奶”的消费者,会反而觉得真正的鲜奶如同掺水般稀薄。

“业内人士都知道,浓香口味离不开添加剂。普通消费者已辨别不出牛奶中的添加物,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哪一种才是牛奶标准的原味。”一位商学院的食品专家这样说过。

基层检测,漏洞重重,花样繁多

收奶要检测比重、蛋白质、脂肪、PH值这几个指标,但奶农们都有办法对付。牛奶兑水后比重变了,奶农就往里掺刷墙用的大白粉来增加固形物重量,用米汤、桐油甚至废旧动物皮毛加工后掺入原奶增加蛋白、脂肪率含量。甚至“还有往里掺牛尿的呢!”鲜奶容易变质发酸,而尿素是碱性物质,酸碱中和后,就可以延长保质期。

奶站集中收奶模式也无法制约滥用抗生素的趋势。知情者透露:“一片小小的检测药片就要50元,一台设备就需耗资数十万元。一般是对整罐奶车进行检测。牛奶都是送到厂里检,奶都混到一起了,有问题也查不出是哪户、哪头奶牛注射过药物,还能把几千斤奶都泼了?”难怪一位在乳品行业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近日惊爆:在进入生产线之前,90%以上的原奶就已污染严重。

板凳
发表于 2008-9-18 08:46:53 | 只看该作者

转载:CCTV报道毒奶粉事件透露出的三条信息

  刚刚看了今晚央视新闻联播,由邢质斌主播的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奶粉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22家奶粉厂家产品含有三聚氰胺,著名国产品牌几乎一网打尽。报道里这样三条信息耐人寻味:
  一,是被查出有问题的广东雅士利奶粉出口到孟加拉、缅甸和也门(新闻中说该品牌奶粉仅出口这三国)的产品不含三聚氰胺;各厂家所有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
  这条新闻告诉我们:中国的生产厂家执行的是两条生产标准,宁可用毒奶粉喂养本国的孩子也决不给外国友人造成一点伤害。
  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生产厂家完全有能力做到按为外国友人提供奶粉的标准生产,但他们拒绝为中国的孩子履行最起码的义务——我们甚至可以不要求有营养,但提供无毒的奶粉也是奢求吗?
  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如果说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某些心理阴暗的中国人夸大其辞栽赃于人的伎俩,那么,今天把毒奶粉留给中国的孩子把好产品供给外国友人则是某些中国人歧视同胞的最准确的注脚。

  二,是报道中提到,本次抽检的各厂家9月14日以后生产的液态奶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自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生产厂家都加强了生产管理和质量检测,所以14号以后生产的奶粉不再含有三聚氰胺。
  这表明这样的质量事故厂家在技术上是完全可控的,仅仅三天时间各厂家即毫不费力地把三聚氰胺踢出厂门。
  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要么是厂家平时疏于管理,没有真正落实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么就是故意大规模投放三聚氰胺。而参照第一条新闻内容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既然提供给外国人的奶粉完全合格,就说明厂家还是有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像这种大规模地连续地生产含有同一种有素化工产品的奶粉,厂家质检部门不可能长期检测不出来。
  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这么多厂家不约而同地同时生产含有同一种毒素的奶粉,表明这已是行业内通行的潜规则。即便这毒素是来自奶源或是供应环节,厂家都难逃默许、纵容和放任之责。跟厂家自身直接投放三聚氰胺并无本质区别。

  三,是新闻最后强调说,有关专家提醒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产品,其后果是造成泌尿系统疾病,绝大部分结石婴幼儿可通过喝水排出来,即使出现肾衰竭也能治愈。
  这条新闻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专家的无耻,他们总是在人们愤怒绝望的时候跳出来给人最后一击。在已经出现有婴幼儿喝毒奶粉死亡的的病例时,他们还厚颜无耻地“以正视听”,已经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每当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都有专家出来解释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背后肯定有一个局——有人需要专家出来说他们不方便说的话!专家从貌似公允的科学角度解读更容易平息众怒,让人信服,达到他们做不到的效果。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报道中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具体姓名,这要么说明这些专家也知众怒难犯,不敢署名,要么就根本没有这个所谓“有关专家”说法,只不过借这个名头进行新闻导向罢了。
  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对毒奶粉临床危害这样轻描淡写的解读,预示了毒奶粉事件最终会和四川灾区豆腐渣校舍跨塌一样不了了之。

4
发表于 2008-9-18 08:48:45 | 只看该作者

  天涯网转载:“喝牛奶的看过来”,原作者不详。
  ----------------------------------------------
   光明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这都是价格战惹的祸!  


    我在一个与牛奶行业相关度根高的单位工作至今已有4年,由于是做BD的,与无数的牛奶企业打过交道,所以深 谙牛奶行业的内幕。可以说现在该行业内没有一家国内奶制品企业的产品能令人满意的。说句丧气的话,有些牛奶产品的质量,那叫一个差。为什么呢?因为原奶质量太差。希望多赚钱,农牧民叔叔们往原奶里面掺水也就罢了,关键是由于技术落后,原奶从奶牛体内出来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程序运送到生产线上。牛奶是极易变质的食品,标准运输条件至少是要求原奶从母体内出来后立刻进入摄氏4度的状态,并且尽可能快地进行加工!大家可以想像中国北方的那些牧区,有这种条件么?再加上饲养技术落后,奶牛病发率很高,要么花钱让牛吃抗生素,要么干脆连这个也免了,“坚持生产”。所以在进入生产线之前绝大部分(90%以上)的原奶就污染严重,有一些还是高度污染!为什么至今国家卫检部门也不制定新的原奶卫生标准,道理就在于此。欧洲的标准是3-5万/毫升(菌群),我们是一级奶50万/毫升。二级100万。就这样也没有多少能够达到,许多原奶在上生产线时已经好几千万了,就是上亿也不稀奇。所以也就不用制定了!  

   原奶质量这么差,那怎么办?没问题!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选择改进生产工艺来解决。牛奶的加工处理主要是一个灭菌(杀菌)并包装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方法:巴氏灭菌法和超高温灭菌法。前者通常做法是将原奶加温到摄氏72-80度3-15分钟,这样就能尽可能的杀灭原奶中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并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后者则是使用特殊的设备,将原奶加温到摄氏135-140度,保持1-3秒,彻底消灭原奶中的一切微生物,不过由于温度越高,对牛奶的口感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破坏就越大,因此超高温灭菌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就比巴氏灭菌的牛奶差多了。不过由于原奶质量差,所以许多企业的巴氏灭菌法都采用85-90度,甚至更高,以杀灭原奶中的大量微生物群落。这两年还出现了所谓的“超巴”灭菌的工艺,温度高达120度以上,已经和标准的超高温没什么区别了;不过就这样还不行,所以这两年来超高温灭菌奶越来越多不是例外,因为这种方法由于外包装的先进性,常见的超高温灭菌奶(利乐包)只要生产过程不出问题,保质期内变质的倒是较少。不过超高温灭菌也不是万能的,为了杀菌,就需要采用更长的时间,4秒不行就10秒,或者15秒,总之杀到无菌为止!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消费者觉得牛奶不如以前好喝的原因。  
    那为什么说归根结底这都是价格战惹的祸?牛奶行业的兴起不过短短的5,6年时间,前两年的利润倒是很高,不过都用来开拓市场了,基地建设没有跟上;近两年的竞争又非常激烈,所以同许多行业一样,价格战频发,企业迫于利润越来越少,少量的资金只能投入到市场开拓上,特别是促销上,也只能把基地建设放在最后。所以别看那些广告吹得多玄乎,什么这个牧场,那个草原的,都是骗人的!基本都是没有的事。北方的两大乳企牧场有倒是有,不过只是摆摆样子,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销售需求,绝大部分都是农户的散养,质量不用说了。至于光明,想想它在那里就知道了!没有高质量的奶源基地,包括优质的饲料(倒不用牧场草原什么的,这也是个误导),卫生的饲养条件,科学的规模化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当然还有现代化的储运设备,没有这些,就不会有优质的原奶,我们的产品质量就不会提高。可是只要价格在不停的下降,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前面所说的高质量的奶源基地就是空中楼阁,永远不会实现。所以我们越是买便宜的牛奶,牛奶质量就越差!  
    大家也不用苛求光明,它算倒霉,被查出来了;没被查出来的多了去了。说到饮奶的建议,倒是有几条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如果你是有钱人,还好这一口儿的,就喝进口(纯进口,在国外生产的,下同)的液体奶,虽然贵,可是物有所值。我们单位的有钱人都这么干!(别砸板儿砖!这里没有日货)  
    如果手头稍紧(跟上边相比),买进口奶粉!不是婴幼儿奶粉(那玩意儿贼贵),普通的就行。兑水喝的效果绝对比大多数国产液体奶好得多!  
    如果手头再紧(跟上边相比),就买酸牛奶。记住,是酸奶,而不是酸奶饮料,区别的简单方法:蛋白质含量高于2.6%的,是酸奶;否则,就是饮料!为什么酸奶还可以买呢?因为酸奶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如果原奶抗生素含量太高或者微生物群落(或其尸体)太多的话,发酵就会失败,所以国 内的酸奶基本上都是还原奶(用奶粉兑的),不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质量还有保证的奶粉兑的。许多国产的奶粉想做酸奶都不行!所以只要是酸奶,基本上说明原料质量还不错!  
    如果手头再紧(跟上边相比),就要看你运气了!根据我的经验,有一些地方小厂的产品反而比所谓的大品牌强得多,下列的品牌可以尝试(吃的好告诉朋友,不好也别来找我!)福建的长富,广东的晨光,江西的阳光,云南的雪兰,北京的三元,武汉的扬子江,山东的佳宝和琴牌,黑龙江的龙丹,这些都还不错。  
    其他的品牌不是说不好,不过我前边提到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