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人事行政工作多年,不敢自称是HR的专业人士,但多少略懂皮毛。 某日,一个朋友问起我关于绩效管理的问题。 下面是我们的谈话内容。
朋友(以下简称友):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抵制绩效考核这一块呢?抵制的根本原因在哪儿?最具体的好处在哪儿?
本人(以下简称我): 首先,要做绩效考核肯定会有一套比较系统的体制在,也就有一些约束在了,这些约束势必要打破一些原有的习惯,所以首先在心理上人们就容易排斥绩效考核,尤其是在沟通不到位时,排斥就越严重。 其次,绩效考核要花比较多的时间,但是绩效考核的收益不是立杆见影的,就导致一个误区,觉得做绩效考核是在浪费时间。 再次,也是很关键的一点,由于绩效体制的不完善,所以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在正向激励较少负向激励较多(即奖少罚多)。影响到人的利益的东西,当然就得不到支持。 而且,作为考核者会有个心理压力,当他将被考核者的绩效评分给得很低时,要承受来自被考核者的压力,所以有些考核者会在操作中把绩效考核的实际用途给弱化掉,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这样绩效管理就更加不得人心。
友: 那做ISO9000的时候也存在你说的前两种情况的,但是抵制的很少。
我: ISO会不会影响你每个月的收入?这个就是关键。另外,相对于绩效管理而言,ISO认证能够给公司带来的一些好处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
友: 至于你所说的第三条,在做考核计划的时候可以开始把考核标准定低一点,不就可以了吗?最后说到压力的问题的,只要定的考核不是很难实现,那么这个压力应该是能承受得了的。
我: 对拿钱的人来说要求低点绩效奖金高点当然最开心,但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最好是绩效高花的钱少。所以要订低也不太现实。而且既然做绩效考核,那么肯定就有高绩效和低绩效的现象存在。
友: 所以我觉得做考核标准的时候,假设总共100人,那么要让约50人能和不做基本持平,约20人能超过现在的收入,约30人会低于目前,那么这样操作起来会比较容易一点的。
我: 这就是绩效考核中的强制分布,即为了避免居中效应。
友: 做考核的目标是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压迫感,并通过考核对人的能力大小通过收入来做一点区分,充分调动积极性,而不是为了给老板省工资的。
我: 你说的很对 。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衡量标准把握的难度,使得有些时候做出来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很可能做得好的评出来的结果反而差,而做得差的也许评出来还不错,所以会很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负向激励,反而阻碍了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友: 那既然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否可以这样操作?,比如你部门10个人,现在每月工资10000元,每人1000元,那么我要求你这个部门做考核的时候,有5个人还是1000元,有一个人是1200元一个是1300元,另一个900元,最后2个800元,必须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执行,后者投票执行,那么一段时间以后不是会慢慢接受这种考核办法了吗? 我觉得要让人慢慢接受才可以,当然开始要采取一点强制的措施的。
我: 给你看一个案例: 纪晓岚与和珅的360度绩效考评 地址: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126289,0,0,0,0,0,0 我: 看过上面案例你就应该明白,按你之前所说的,容易出现一种拉帮结派的现象。 再说白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能力不用来讨论,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唐僧他更喜欢哪个徒弟?考核有时是不公平的,尤其是用主观意识来讨论。往往敢作敢为的人容易出业绩,也容易得罪人。八面玲珑的人虽然得人心,但是业绩也容易表现为四平八稳。
友: 那就直接点用量化的指标。指标最高的就是2个提高收入,中间5个不变,最后3个降收入。
我: 呵呵,说得容易啊,你的一句量化指标,多少HR专家头发都会掉光了啊!因为有些指标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可以实现的,所以中间容易出现扯皮的现象或者有些时候出现强制下去又会有人觉得冤枉的现象在。 再给你看个案例:
三只老鼠偷油引发的管理争吵
问题源起于一个故事,说的是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老鼠们找到一个油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轮流上去喝油。于是三只老鼠一只踩着一只的肩膀开始叠罗汉,当最后一只老鼠刚刚爬到另外两只的肩膀上,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并且惊动了人,三只老鼠不得不仓皇逃跑。 回到鼠窝,大家开会讨论行动失败的原因。 最上面的老鼠说,我没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为我下面第二只老鼠抖动了一下;第二只老鼠说,我是抖了一下不错,但那是因为我下面的第三只老鼠抽搐了一下;第三只老鼠说,对,对,我之所以抽搐是因为好像听见门外有猫的叫声。 “哦,原来如此呀!”大家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
结论:猫的责任。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它所延伸引出的问题是企业里很多人也同样具有老鼠的心态。请听一次企业的季度会议: 营销部门的经理A说:“最近销售做得不好,我们部门有一定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不在我们,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好,所以我们很不好做,研发部门要认真总结。” 研发部门经理B说:“确实,我们最近推出的新产品是少,但是我们也有困难呀,我们的预算很少,可就是如此少得可怜的预算,也被财务削减了!” 财务经理C说:“是,我是削减了你的预算,但是你要知道,公司的采购成本在上升,我们当然没有多少钱。” 采购经理D忍不住跳起来:“不错,我们的采购成本是上升了10%,可是为什么你们知道吗?俄罗斯的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了不锈钢价格的上升。” A、B、C:“哦,原来如此呀,这样说,我们大家就都没有多少责任了,哈哈哈哈……” 人力资源经理F说:“这样说来,我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结论:俄罗斯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就是在我们的企业中这种情况似乎总在发生,而老板、主管们却也似乎总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就只能归咎到中国人的通病:一出事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当然这并不排除大家理性的思考与解决方案。而这个问题变得愈发有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群体站在不同立场、角度上的不同心态与问题认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