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商品,创新是商品的第一品质 在今天,“人才市场”不是一个什么新鲜词,人才也不介意被推入市场当成一种商品讨价还价。美国最伟大的营销大师在谈到他的成功时说,“我时时记得,我在推销商品,更在推销自己。”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商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应是技术含量,也就是科技创新。李嘉诚在被记者问到: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他一方面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一方面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年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精神。创新,可以让一个“新品”在一夜之间战胜一个畅销几十年的“名品”,这就是人本社会,就是新经济。 一个商品要做到创新,不仅要注重外部包装、内部品质,还应注重其营销方式。 同样,一个人要做到创新,不仅要给人标新立异的感觉、乐于接受挑战的作风,还应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增值的决心。在不久前,一家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当今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漠视财富的积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面对工作的挑战和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增值。 创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它不仅需要清楚的目标、执着的精神,更要有承受受人冷落、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法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自称为“热爱世界的冒险家”皮尔.卡丹先生说:“我已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但骂我的人接着又做我所做的东西。”的确,并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了这种“被骂”的压力。他(她)没有一种对成功的无比渴望、对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对自己的无比自信,是不行的。 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组织的要求:一方面归根于社会的发展潮流。GE(中国)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刘蓉在谈到GE对员工的五点要求中,其中两点就同创新挂上钩:要视变化为机遇而非危险;要每天都追求完美,找到最好的方法推动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在分析人力资本社会的企业人才时说,人力资本不是指企业的一般员工,而主要指两种人:一种是企业家,也就是把职能实现新组合的人;一种是技术创新者。这两类人其核心竞争力都是创新。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12个月。”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企业无法不断地创新进步,也许一年后就不复存在了。企业的不断创新进步靠什么?不就是人才的不断创新进步? 其实,创新不一定就是彻头彻尾地改变、否定以前的一切,它可能是对自己资源的一种全面整合,它也可能是对自己未知的潜质的一种挖掘。在我们眼中,一个聪明的人,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未必是个禀赋过人、才高八斗的人,他(她)只要有一定的可塑性,时时知道自己正干什么,接下来应干什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并始终探索“来———去”的最短直线距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