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说中的同仁堂

[复制链接] 1
回复
88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8 13: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外地到北京旅游的王大爷点名提出要去大栅栏的同仁堂老店买些药,家乡中医院和药店里药材药品一应俱全,产品种类也十分齐全,为什么要从北京千里迢迢带药回去?孙子小王好奇地询问,大爷不假思索说道:“同仁堂的药是国药,吃着放心。”怎么就放心了呢?做记者的孙子顺着惯性思维追问,大爷说:“看那电视剧《大清药王》就知道了,人家是经历了多少年的老字号,祖祖辈辈都是开方卖药的,那积累的经验别人比不了,都被称做药王了,那药自然比别家的好。”


  大爷的这个逻辑反映了同仁堂药品消费者购买时的心理因素,历史久,药品质量高是同仁堂的独特优势,离开了同仁堂,其他地方的中药都不具备这个特性。中药买来是为了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疗效是惟一的购买诉求,药方、药材质量和制作工艺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同仁堂因为药王形象的深入人心,客观上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买同仁堂的药就是买放心药。分析同仁堂药王形象来源,不能不提及它三百多年的历史,谈及它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仁堂有意或无意中传播出来的传奇故事。


  不二传药方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


  乐氏祖籍浙江宁波,以串铃做游方医生为业。其后世第四代乐显扬当了太医院吏目,并创办同仁堂药室。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1702年在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他总结前人的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训条,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强调必须按方配药。


  据记载,制造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使用“金锅银铲”煎制,对于这一苛刻的要求,多数医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在炮制紫雪丹的过程中就是免了“金锅银铲”这道工序也无人知晓。但同仁堂没有忘记创始人的家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20世纪初,乐氏家族曾经为制造紫雪丹发动各房将金银首饰拿出来,放入锅内与药同煮,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制药质量。此事经口口相传,成了坊间一段佳话。


  中医药由于其独特的学理和受到萌芽和壮大阶段人们对外界认知有限的客观制约,各种祖传秘方、独门偏方的说法一直如影随形。病人总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相信独特配方的神秘力量,商家也有意无意迎合需求渲染和夸大配方形成的巨大药效。在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中,东阿阿胶的配方引起了竞争双方的殊死搏斗,似乎配方成了同仁堂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事实上如今同仁堂的药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配方,并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上报审批、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现在同仁堂的中成药是按照公开配方生产的。以着名药品六味地黄丸为例,就众多企业生产这味药品,各占据一部分市场,呈现割据竞争态势。例如,陕西人最认兰州佛慈的,很少买北京同仁堂的;宛西的六味地黄丸因为服用方便、疗效好,相比同仁堂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老百姓接受,在本地也基本取代了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甚至一度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民间验方、宫廷秘方曾经是同仁堂的优势,这种优势与其说是来源于其客观效果,不如说是由于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特殊心理。从发展来说,古方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历代中医固然少不了有因循守旧的一面,但另一面也必然对医书有一个去粗取精的筛选过程-扬弃无用的和有害的,而保留和发展有效的。时至今日,尽信古医书,过于依赖独门配方,必然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中医药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求证配方的科学性,而不是宣传莫可名状的神秘性。随着人们对中药配方认知的成熟,所谓的祖传秘方必然会迷雾消散。当加诸在同仁堂身上的配方威力不复存在时,药王形象的维持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从客观上讲,延用古方的外在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药材的野生资源在大量无度的采集下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的已经濒临枯竭,《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濒危植物388种,其中77种是较为典型的中药材,而其中一种名为降香黄檀的植物现仅存两株母树。与此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与提高,动物源性药材的来源也日益减少,比如虎骨、麝香等,国家已明文禁止药品企业使用这两种药材。传统药材的消失,导致部分配方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寻找类似药效的替代原材料。受此影响,如今同仁堂的药方早已不是三百年前所使用的那些。


  铜人的谐音《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封面是一尊铸于公元1027年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是同仁堂的镇堂之宝,在同仁堂的总店摆放着一个铜人。这个铜人,比真人略小,周身刻满了人的十四经,三百六十多个穴位。每个穴位上有一个针孔,旁边刻有该穴位的名称,如头顶上的“百会”、“玉枕”,耳后两侧的“风池”,手臂上的“合谷”、“外关”等。据说,如果给这个铜人穿上衣服,可以用做中医针灸考试之用,让被考人用银针刺向铜人的某穴位,如果找准了穴位,针就能刺进去,找不准则刺不进去,就要扣分。


  许多人是听铜人的故事知道同仁堂的,甚至误认为同仁堂就是“铜人堂”。实际上“同仁”一词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同时也有无论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的和爱思想意蕴其间。乐显扬因喜欢“同仁”二字公而雅,故为之店名,和铜人并无任何瓜葛,所谓谐音传说,不过后人臆测。


  以同仁为名,行同仁之事,是同仁堂的目标和宣传重点。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已任,恪守诚实敬业的品德。


  同仁首先体现在为消费者负责上。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必须严格按方操作。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


  同仁还体现在不以利害义的盈利观上。代顾客煎药是药店的老规矩,从未间断。1985年,当时每煎一副药就要赔5分钱,但药店为方便群众,把这一服务于民的做法坚持了下来。

沙发
发表于 2008-5-28 16:28:39 | 只看该作者

1985年,当时每煎一副药就要赔5分钱,但药店为方便群众,把这一服务于民的做法坚持了下来。

同仁堂这一点做的地道,至少比湖南的那个老百姓大药房炒做概念要实在的多,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也推出了免费煎药,但必须在每天药房开门前排队,然后只取前十名,你说这叫什么龟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