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很特殊,不仅仅指“奥运年”,而是1990年出生的孩子们已经有资格行成人礼了。当“80后”也步入生儿育女的行列,新鲜人类的概念就逐渐被“90后”所取代。
而生逢70年代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得可以做“70年代”的怀旧专题了,更可怕的是,他们发现,本该40岁以后才有的中年危机,提前到来了。
一般意义上,中年危机指的是40岁以后50岁之前所面临的婚姻、家庭、事业、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婚姻平淡无奇、事业停滞不前或者面临转行、身体状态江河日下等。而这些30多岁“70后”的中年危机,则主要集中在事业方面。
有一位从事时尚品牌公关的朋友,正处于一种无法正确定位自身的尴尬境地。他刚过而立年,为一个著名的手表品牌做公关已有3年时间,他说,他现在正赶上了时尚品牌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好时光——第一代富豪以积累财富为乐,而富豪第二代则以会享受、舍得消费为荣。有时候他都很虚,那么小小的一块手表,动辄十几万,真有人买吗?事实证明,现在的销售策略,品质是一方面,价格越贵反而越有竞争力。他领略了这个城市新贵出手阔绰的盛况,浸淫在这个圈子的他,却无法拥有一块自家的品牌手表。
他苦闷地说,所处的圈子很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不是一个物质欲望很强的人,但是那些奢侈品天天在眼前晃,眼界和胃口自然被吊得很高,出门购物经常处于眼高手低的窘境;最重要的,是那些消费者的日趋年轻化给他造成的某种心理压力。30岁的他,总是焦躁地想是否应该换个工作,一来公关工作琐碎具体,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种,仿佛不是长久之计;二来生活与工作的强烈反差,让他觉得坐火箭都赶不上这个消费能力日益高涨的时代。
他的焦虑感可以说是源自自身不成熟或者不够强大,不过不可否认,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造就年轻富豪的现实,对年轻一代实现个人财富快速积累的梦想影响确实很大。而到了30岁无论是财富还是事业都波澜不惊的“70后”们,不会再像父辈那样,将成功的年龄推迟在40岁以后。
其实,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也是这个社会心态浮躁的一种表现。70年代生的人,他们曾经狂热过诗歌,最早接触到了流行音乐,照理说,理想主义的成分还是很浓厚的。面对社会突变,其实也是考量一个人内心是否强大的时候。
有一位曾经大学诗社的成员,进入外企后就一直做着董秘的工作,也是一个出入豪华场所、阅富豪无数的角色,工作再忙,她依然保留着每天看2小时书再入睡的习惯。她说,万籁俱寂的时候,是汲取知识养分的最佳时刻,“对抗浮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书中寻找强大的力量。”
自身强大的人不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特质与如今流行的“钝感”类似,但又不是许三多那种因为钝感所以钝感的人,而是为了使自己钝感而钝感的人。应该说,要做到后者确实需要足够的定力。
反观那个30岁的时尚公关,每天生活在焦虑中,但是再过几年,他所焦虑的事情或许一件都没有发生——做品牌公关初期,都是以打杂为主,所以有青春饭之嫌。但是资历渐长后,爬到资深客户经理的时候,前景豁然开朗,自有后来人打理琐碎的细节;每天都对照有钱人的生活让自己郁闷不已,可是慢慢悟出“有得必有失”这个大自然能量守恒原则,而且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也不再以纯粹的物质积累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心态趋于缓和。
这个时候,他才刚刚步入中年,不过因为他已经提前经历过莫须有的危机,当真正危机年龄到来的时候,他,可能反倒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