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恳请每一个读者坚持读下去!
Q:从网上看到一个美国人制作的文档,表述世界转变正在发生。其中有几个数据:在中国,如果你是百万人中的一个精英,那你至少有1300个势均力敌的竞争者。美国前教育部长 Richard Riley 认为,2010 年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在2004年时,根本不存在。于是,我们必须教育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现在知识爆发,更新太快,到2010年的学生,两年前学的知识,在三年后就过时了。然后又罗列许多的数据,说明以后的资讯量,会加速增加,会是现在的千万亿兆倍。文档在最后问读者:“你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你准备怎么办?” 尹建维:想想现在的年轻人,真难。
面对如此快速变化的环境,却又没有传承到足够的智慧遗产来应付这个环境,跟长辈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全凭自己闷着头去试、去闯、去碰,多难啊!难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婚姻问题越来越多,出轨的事情越来越多,离经怪诞的事情越来越多,情杀的事情越来越多,自杀的人越来越多,有精神毛病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庆幸自己已经走过了那一段路,不必再去玩那些游戏了;另一方面,看着现在一大群的人宛若游魂,飘飘荡荡,不知所终,总是令人有些不忍。还是能说就多说一点,能做就多做一点,尽其在我吧。能有多少人能接受?那也只有委之于天!良心事业可以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表,但是难有绝对的衡量尺,更是没有终止线的。 虽然资讯变化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多,如此之令人不安。但是,有件事情绝对要弄清楚,处理那些变化快速资讯的一定要是我们自己,决不能让电脑和手机变成我们的主人。没错,忘了带电脑和手机上班,可以不方便,但不能心慌,不能感觉自己就失神落魄了。我见过从来不回电子邮件的大老板,我也见过从来不接手机、甚至不要手机特立独行的人,我见过家里不要电视机的人,我也知道有不看报纸、不上网的人。那些人或许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师法的对象,但是我知道的那些人都还是活得蛮成功,尤其是活得非常愉快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主动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资讯。 到底,真正重要的资讯,我们总是会知道的。到底,我们所需要的是我们要的资讯,而不是那些毫不经选择,推到我们眼前、闯到我们耳边的资讯。我们经常没想,单纯地认为多知道一些资讯总是好事情。但是,吸收了那些资讯需要花时间,会让我们分心等等,我们就应该要有选择地选取自己要的资讯了。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我看过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所做到的,但是我们每天总要有一点时间不看电脑、不看电视、不接手机,让自己静一下,让自己跟自己对对话,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资讯变化再快,总得有个不变的主人在处理这些资讯。若是人也跟着外在的世界快速地变,那当然出毛病。事实上,这物质主义的社会毛病正出在这里。追、追、追!变、变、变!快、快、快!弄得自己头晕了,也把别人的头搞得晕头转向。每个兜得团团转的人都说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快速地变化,但是没办法啊! 是吗?真的没办法吗? 打拳、打架一般讲究的是“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打仗也讲究“抢占先机”,要“主动,不可被动”。打球、运动也都是运动快的队伍,或是运动快的人才能得胜。那这又怎么说?不快行吗?快是没错,在怎么个快法。 我常在想,中国人当初不知道是谁发明太极拳的?是谁在功夫练到出神入化以后,体会到要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后发先至”?是谁想到教人打拳、练拳要缓缓的、慢慢的、柔柔的?是谁体会到能够反着一般打拳的道理却威力无穷? 太极拳虽然打来缓慢,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得要求非常精凖、确实。最重要的是基本功夫要做好,马步要蹲得稳、自己的重心要低、要沉。自己重心不稳,不需要人家来推,一个提腿自己就已经是摇摇晃晃了,怎么对敌?马步蹲好、重心摆稳,虚实分明,然后练习推手,练习听劲。推手,也是慢慢地;听劲,更是要去感觉,要用心。练拳,尤其是太极拳,绝对不能快,快就打不好了;绝对不能用力,却要用心,要很用心。方法对了,练着、练着,就能以静制动,就能后发先至。 自己的重心稳不住,是无法对敌的。自己没有原点,也无法面对快速变化的外在世界的。我想,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原点,自己的中心点,然后把自己的原点与中心点摆好、摆正、摆稳。 老子的《道德经》就这么说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总是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他在两千多年前就也了解到,不能顺着外面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晃动,并且对我们提出警告。五光十色、五味杂陈,整个人被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整得心慌慌、意乱乱、神散散的。所以老子教我们别被接触外在世界的眼、耳、鼻、舌、身拖走了,要注意累积实力,要注意内在的“腹”部。腹内扎实,什么都好办;腹内不扎实,眼里看得再多,心里想得再多也没用,不但没用,还会妨碍自己、令自己心发狂。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看到了当时的人奋力往外,老子要人从外引向内,所以要人“去彼取此”。两千多年前如此,现在更是如此,我想千年以后也还会是如此。深刻的智慧是划时代的。 《孟子》讲过这么一句话: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里说放心,是说放出去的心,是说心老在外面,不在自己身上。另外,孔子、孟子说学问与学习,主要都不是读书,而是求智慧、下学而上达般地修道。也就是说,要学智能,这也不太难,没什么其它的方法,就是把心从外面的世界拉回来。 这不都也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要把自己的原点找好,把自己的重心摆好? 中国的老祖宗不知道哪来的智慧,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外面的环境永远在变,我们有不该变、不能变的部分,有需要顺势而变的部分,还有就是变动的时机。一部《易经》就是在讲变化的道理。“易”有三个意思:简易、变易、与不易。是教我们变的道理和智慧。这有多高啊!?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不肖,别说能发明出那些高明的道理,现在连看都看不懂,听也听不懂,甚至不听、不看。若是能看懂一点,体会到一点,日子也就好过多了。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em01][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