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抽屉里还藏有老式的英雄牌金笔,或是它的前身华孚牌金笔。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商品,蒙着尘埃,成为了记忆的载体。看到它们,人们依稀能够看到父辈的身影。而它们的制造者周荆庭却静静地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了。周荆庭一名周井亭,学名宏郊,浙江奉化人,生于1900年,曾就读于文聚小学,毕业后在碗店当学徒,1916年进入聚成纸店当店员。1920年,周荆庭到上海邬文记文具店工作,并协助泰生洋行推销糖精。1924年,周荆庭与人合作在武汉开设文记纸号,后来又独自开办合兴文具社,从中赚了一些钱。 当时西学东渐,用钢笔代替毛笔写字者日益增多,尤其是学生,而钢笔(自来水笔)几乎由西方企业垄断。周荆庭感到国内没有自己的自来水笔厂,利权外溢,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大漏洞,便有心创设自来水笔厂。为掌握制造技术与购置器材设备,周荆庭先赴日本考察,学得要领回国,于1927年在上海与沈百年、竺芝珊(蒋介石妹夫)等创办合群自来水笔公司,担任经理。1931年8月,周荆庭与人合股创办华孚金笔厂,任厂长兼经理。企业生产合群、新民牌金笔,资本1.5万元,职工近20人,雇有两个日本技师。华孚金笔厂拥有开槽车、抛光车、轧片车、开缝车等设备,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较具规模的自来水笔厂。和那些早期实业家一样,周荆庭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并在组织内寻求学习之道。当时的中国企业大多从一创立起,就不得不与已经占领一定市场,且技术上占优势的外国品牌展开激烈竞争。那时的民族工业并没有一个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市场由于长期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轻松成长期。在恶劣的企业外部环境下,实业先驱们往往能获得不俗的业绩,大概是民族自强自立的使命感使然。周荆庭亦不例外,在他的努力下,“华孚”、“新民”两个品牌通行全国。
1935年,华孚扩大规模,工人增至150人左右,并出品“新民”,“华孚”牌红蓝墨水。在1933年、1935年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中,华孚的金笔被列为最优等,获特等产品奖。1936年,华孚金笔厂的全部资产及股票均归周荆庭所有,成为独资企业。1937年抗战前夕, 华孚职工增到200余人,日产量达到70打。该年, 周荆庭将华孚金笔厂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资金增至20万元。
当时制笔材料硬橡皮胶木多从国外进口,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达到全部自制,周荆庭再次前往日本美国两处考察,留美半年后采购机器设备而归。1945年,周荆庭回国后立即设立科学橡胶厂,并与职工合力研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达到了金笔全部自制。20世纪40年代末,华孚金笔厂已成为上海制笔首家大厂,华孚金笔成为上海四大名笔之一(其余三大名笔为金星、博士、关勒铭)。而华孚金笔厂生产的新民牌金笔,由于价格低于其余三大名笔,而且书写流畅,形式美观轻巧,更是深受学生喜爱。当时的周荆庭,在市场细分上已经颇有心得,“华孚”、“新民”两个品牌正是针对不同人群而定位的。
周荆庭深感国内技术落后,便投资设立上海科学仪器馆,任总经理,该馆先后设分支机构于汉口、昆明等地。周荆庭又投资上海建华银行,任董事长。
周荆庭自奉甚俭而为人慷慨,华孚笔厂的工人薪资比其他企业要高出不少,职工因此多能安心作业。他对公益慈善事业一直非常热心,屡捐巨款,1951年,首倡公私合营,放弃股息每月数万元,并以一半的工资,资助贫寒子弟学费。1950年,周荆庭捐巨款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1月,华孚厂公私合营,周荆庭任技术副厂长,淡出管理层。1966年8月25日, 周荆庭在上海逝世,享年66岁,同年10月, 华孚金笔厂易名为英雄金笔厂。1958年,笔厂员工提出了“‘英雄’赶‘派克’、为国争光”的口号,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为此还拍了一部妇孺皆知的电影《英雄赶派克》。英雄集团总经理方华曾透露,近年来,“英雄”早已同国际一流制笔厂商美国高仕、法国PF公司合作,每年贴牌生产、以国际“大腕”名义出口到欧洲、美国的金笔有几千万元,这说明“英雄”与世界的距离已经主要不是技术。
两个茶庄的商战
正兴德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名正兴号,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文英)创办,是天津著名的百年老店。清咸丰七年(1857年)更名为正兴德,其创始人穆文英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正兴德因此为清真茶庄。旧址在天津县城北门外竹竿巷,最初经销一些来自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大叶茶,同时兼售鼻烟,后来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响。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时荣期间,在茶叶外包装首次使用“绿竹”作为商标,图案中有绿竹、行云、流水,素雅大方,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北京正兴德茶庄在临近回民聚集区牛街的菜市口开业,颇受回族群众欢迎。 1936年,天津正兴德茶庄的总账刘少波、广告主任、采办、推销员等与老板产生矛盾而集体辞职。他们集资三万元,由刘少波挑头,在正兴德竹竿巷总店的对面,开办了成兴茶庄。之所以叫“成兴茶庄”,取其信条“成大事业唯信用,兴立基础在精神”之首二字。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企业文化口号之一了。注册商标为“城星”,即星辰照耀万里长城,亦与“成兴”谐音。
成兴茶庄从正兴德倒戈而出,竞争中往往能够知彼知己,扬其所长为己用,避其所短为己戒。企业团队精神自不用说,同时重质量,守信誉,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兴茶庄在营销上的创新。当时小梨园演出用的桌围(亦称桌帏,围在桌子边的装饰物,多以布或绸缎做成)全由成兴茶庄提供,绣花锦缎,异常醒目,上绣演员之名,下缀“成兴敬赠”。换一次角儿,桌围也跟着变换,与场内的横幅相衬。见京剧名家马连良到天津演出,他们便与中国戏院合作,每售出一票,赠观众“成兴”袋茶一袋。同时,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前,经常播放成兴袋茶的广告。那时为卫生起见,电话机的话筒时兴包裹红绸,成兴茶庄就免费分发,红绸上印着“电话购茶,随时送到,成兴茶庄敬赠”。人们只要拿起话筒,“成兴”二字便扑面而来。成兴茶庄每年用于广告宣传的开支约一万元。
一时间,成兴家喻户晓,广告宣传,无孔不入,报刊、电台自不用说,连浴室的窗帘、百姓家中的年历上都有成兴的广告。旅店、浴池、茶摊、胡同里的杂货铺,无处不见钉有“代销成兴茶”的木牌。此时,正兴德由于人才流失,大伤元气,虽然有上百万元的巨额资本,却在经营上无法打开局面,被成兴压得喘不过气来,次年,正兴德更是做了一项严重错误的决策。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百业凋敝,正兴德想借助日籍台湾人林某“正泰春记洋行”的洋招牌重振雄风,便把自己的福州茶厂易帜。数日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日籍洋行被视为敌资,悉数充公,当然正兴德旗下的福州茶场亦不例外。这不仅让正兴德损失了一个茶场,同时伤及了它的供应链。
此时的成兴却大举借债南下进货,加强储备,然后乘虚而入,迅速占领的不少北方地区市场。这场茶叶商战,历时20年(至1956年公私合营为止),成兴资本发展到四十八万余元,是创业初的十六倍,而正兴德的百万巨资只剩下三十八万余元,缩水近三分之二。如今的成兴茶庄的全名是天津市正兴德茶叶有限公司成兴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