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跨过成长的河流(1)

[复制链接] 1
回复
7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3-18 15: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成长型企业的自我跨越

最近有机会和一些成长型企业的一把手一起聊天,其中有客户,也包括我的几个朋友,海阔天空之余,总少不了他们自己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思考。一方面是求证,看看他们自己的企业运作手法是否能让外人觉得心有戚戚;另一方面也是倾诉,苦闷能与他人讲讲,其苦涩就少了一半。同时,有些棘手的问题也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些第三者的建议。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面临着两件事,第一是守业,“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组织管理这个在“打天下”时不需要多考虑的问题出现了。在创业团队的激情逐渐消散之后,有些老队员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有些则小富即安,由企业的功臣变成企业的包袱;而后续进入的员工不认同企业的文化,其“职业人”的自我认同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第二件事是所谓的“二次创业”,如何在当前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跨越式的发展,并且不会因为快速发展而伤了元气,弄得机关算尽却得不偿失。

“天不变,道亦不变”,成功的组织总是能跨越历史的河流,成为一时之选。这其中成功组织的特点总是相似的,其跨越的印记明显而趋同。本文希望以成长型企业持续发展为起点,思考其中的普遍性矛盾以及解决之道。

 

让自己更宽广一些

从办事到办人

创业时期,无论是柳传志还是任正非,一定是事必躬亲,从招揽客户到售后服务,所有细节必然烂熟于胸,不如此就无法使自己这只“小舢板”安然无恙。然而,联想成立于1984年,到了1991年,柳传志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了,他只看发展大计和思索如何“办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柳传志远比诸葛亮要强。

虽然孔明先生一直是中国人智慧的化身,但在这件事上,他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对手司马懿说:“孔明事繁食少,其能久乎?”说的就是孔明在过了初创时期后,仍然不能从“办事”中解脱出来,这样就造成了两个恶果。一是孔明英年早逝,致使蜀汉危贻;二是在孔明死后,蜀中人才断档,没人能够领袖群伦,继续与强魏长期对抗。

 

领导者和追随者

中国人聪明。聪明的中国人做起生意来八面玲珑、密不透风,比起犹太人也不遑多让。但是,做好组织不仅需要生意人,更需要领导者,需要有一批人心甘情愿地追随,共同成就事业。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需要激发出自身的领袖气质(这个东西有天赋的成分,但不完全是天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只要需要就可能被激发)、需要以身作则、需要造梦、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持之以恒。可以说,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因此,最聪明的中国人往往不愿意这么累,他们喜欢去做投机的生意、喜欢一本万利;差一些的人精们喜欢交易,喜欢每一笔交易中透出的金钱的味道。

不过话说回来,能取得最大成就的人还是领导者,历史证明了这点。人多力量大,领导者带领着多寡不一的追随者,造就了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能够思考的有机体,它的智商高低和力量大小决定了它的成就,而领导者的智慧在其中至关重要。正是这样的一个个组织而非个人,创造了我们的历史。

成长型企业要持续发展,带头人必须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生意人。

 

大旗的力量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用“替天行道”的幌子,把108条梁山好汉聚集在“聚义厅 ”下,可以说这是他高明于梁山创始人王伦的地方。

1995年是联想最困难的时候,所谓内外交困。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外部,一是由于市场环境等问题,香港联想出现亏损,二是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厂商占据了绝对的份额。面对这种形势,柳传志坚定地高举“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起用杨元庆等年轻人,大举展开本土战略,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份额最大的PC品牌厂商。没有“替天行道”,也就 不会有“聚义厅”下的一百单八将,更不会有坐上头把交椅的宋江。我想,如果没有“振兴民 族工业”的旗帜,柳传志也不可能在那种情事之下一举扭转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态势,并从此成为中国PC的龙头企业。(以上这段摘自《生存,25家企业》)

同样,“中华有为”的华为、“中华兴旺”的中兴、员工都是“爱国者”的华旗资讯,均用一杆大旗拢住了人心,成就了事业。当然,对于成长型的企业而言,大旗也不见得都是慷慨激昂、气贯长虹的,它无非是给了追随者以希望,给了未来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企业家的真诚——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用自己的心发出微光,带领大家去探明未来的道路。

培养人

看一个领导者的水平,要看他的追随者,刘备本为织席贩履之徒,正是有了诸如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诸葛亮、庞统、糜竺等文官的衷心拥护,才能开创天下三分,我有其一的格局。同样,刘邦一介亭长,得了萧何韩信,也就取了天下。

以上讲的是领导人识英雄用英雄,但普遍的情况是,帅才往往出身于普通一兵,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讲究“选用育留”,其中的“育”非常重要,几乎国内所有大企业,从籍籍无名到扬威四海,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在挑大梁。正是因为培育人的重要性,企业内的职序职级就非常重要,职序职级是专业说法,传统我们管它叫“职称”,比如说工厂的八级钳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这是国营企业的优良传统,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人才成长的需要。给人才一个能够循序上升的阶梯,配合合理的回报机制,组织的成长才是可以持续的。轮岗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有句古语叫“薪尽火传”,讲的是传承的故事。传承,是一个蛮沉重的话题,似乎只是家族或者类似家族的宗派才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家族企业,企业的一把手就要学会放开心胸,拿企业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兄弟子侄,诚以待之、宽以待之、必要的时候以德报怨。这样久了,随着人才的归附,组织的成长和持续也就不成为问题。

 

以上这几点都是讲给成长型企业一把手的。成长,首先是一把手的任务!只有自己成为海洋,才能期盼江河的融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5:55:28 | 只看该作者

跨过成长的河流(2)

黑话、土话与文化

   黑话、土话和文化

一个好朋友的公司已经开张5年了,业绩蒸蒸日上,他自己在开心之余不免有些得意。谈到文化的时候提到,这两天他要给新来的员工上课,主要是谈公司的文化,他将之表述为“引入、融入、深入”等等。由于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用避嫌,我的反馈很直接,我对他说:你的话只是代表你个人,你的公司没有文化!他有些悻悻地问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的员工工作中也这么说话吗?我想不会!关键是你们有什么土话没有,类似威虎山八大金刚那种?!

“么哈么哈”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假”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我就记得这么几句了,这是座山雕匪窝的黑话。这是一种语言,操此种语言的人都有同样的特征,同样的组织目标,以及类似的处事方法和价值观。这,才是有文化、可持续的组织(至于座山雕被剿灭,是因为战略原因,而非组织原因)。

我有一段在联想系工作的经历,如果按照联想系内的分法,我算是第三代联想人。进入联想之初,我视自己为职业经理人,也就是说,我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做事准则,联想的“入模子”同化我的可能性不大。等到我离开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在评价一个人领导能力的时候突然说:这个人定战略还不错,但搭班子不行、带队伍一塌糊涂。

这是联想系的标准土话——三要素。其他,类似“跳出画面看画”、“小鸡与鸵鸟”、“光说不练假把式、……”等等也快成了我的“标准用语”——看来最终,我还是被联想统一了语言。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桃树生三年不算生,李树死三年不算死。一家五年的企业往往已经形成了统一语言的平台,缺乏归纳的能力和总结的习惯是土话无法形成的原因。千年以降,《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最为人所知的并非是哲学家们的天花乱坠,而是朴实易懂、深入浅出的土话——成语。企业独有语言的提炼和传承可以以此为师。

学会“黑土”的提炼需要企业家的功力,而这些语言的深入人心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先把事情做实,并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提炼出来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说顺驰的“零容忍”,最初估计是孙宏斌先生的意愿,含义是顺驰偏执于其核心价值观,对任人唯亲、吃回扣、不负责任等行为决不姑息。为了执行好,顺驰付出不小的代价,上至集团的执行总裁,下至连锁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有人因此被清除!孙宏斌在宣布处理决定的员工大会上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同时也是不得不做出的决定!饶是如此,顺驰的“零容忍”在我看来也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其原因在于要求过高,不符合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过高的东西在激情澎湃的时候短期内可以起作用,但一定缺乏长期的生命力。我敢说,既使顺驰不出现资金危机和并购事件,时至今日,顺驰的这句土话也难以再次流行。

成长型企业的初期成功大多都有偶然性,大多是一个机遇、一个客户或者一个产品就造就了一家公司。接下来,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用统一的语言说话,要从偶然成功的必然王国向持续发展的自由王国进军。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沟通成本的降低是下一步成长核心优势的主要来源。

 

资本和官本

别怕融资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的机制过于落后,以至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个问题。其实,趋利而避害,嫌贫而爱富,普天下莫不如此。美国的银行同样是这样,当然,他们有一个中小企业局,只要符合条件,这个局可以给担保。除了这个局之外,中国大陆该有的都有了——愿意冒险的股份制银行、企业孵化中心、风险投资、国家的各种扶持资金。当然还有为数极多的私募基金和地下钱庄。

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不愿贷款,尤其是现金流不是大问题的时候。这个原因一般有三,首先是企业家的初始资金都是自有或者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并不习惯向银行伸手(这也是中国人的陈年积习);其二,不愿意丧失控制权。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资金进入的重要条件就是股权,所谓来者不善,企业家有顾虑在所难免;其三,对于发展的思考很多人没有想透,也就是说,拿到钱了怎么花?花这个钱是需要经验的,毕竟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允许“烧钱”,就怕钱花了,买个教训回来。跨越式的发展谁都喜欢,但跨越式带来的问题和风险也同时存在。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代表群体浙商对此往往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谨慎是对的。问题在于资本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它更趋向于天使(不是指天使投资)而非恶魔,在中小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期,其收益巨大,风险则更加巨大的,不知道有多少有前途的企业滑入成长的裂谷。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外来者的帮助(资金的帮助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市场的帮助、规范化管理的帮助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多半是一件好事(一旦企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外来资本究竟更趋向于哪一方就要看清况了,当前最热的达能-娃哈哈一案可以借鉴)。美国的中小企业家,从一开始就懂得资本运作的妙处,把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朋友,在每一个阶段,用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得到资本的帮助,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的企业家们借鉴的。花点时间看看硅谷企业的发展之道,结交几个投资界的朋友,总是没错的。

发展“多重环境下”的生产力

我非常佩服吴思先生,他在《潜规则》一书中将古往今来的、各种环境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得无比生动。该书创造了无数的新词汇,其中有两个词汇是“合法伤害权”和“硬伙企业”。这两个词讲的都是官本。其一是讲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政府总是能够对资本进行所谓的“合法伤害”;第二个词有点类似于官商合作,各得其所。

改革开放之初,有私营商贩而无私营企业,无论是中关村的“两通两海”还是牟其中的南德集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所以普遍要找个红顶子戴。1993年,《公司法》颁布执行后,私营企业的老板们才能在别人面前挺直腰杆讲讲自己的成分。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政府在政商关系方面始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同时,也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在深化的过程之中,尚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国的私营企业总是处于进退失据的地位,要么以金钱去谋不正当竞争之权,走向犯罪的不归路;要么没有审时度势,沦为一纸政策下的炮灰。

许多企业家在思考之后,多以“硬伙企业”作为自保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道路呢?

现代的两个影响深远的大趋势,其中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逐渐突破了民族主义国家的界限,资源和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整合、重新分布,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所谓今之列强,非古之夷狄,现代的企业竞争规则也与数十年之前有本质的不同,家门口就是五湖四海,无论是在治理结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还是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全球共同的标准,中小企业也是一样,想想看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符合(全球)一致性的标准,客户就不买你的东西!好的跨国企业则被目之为“社会公器”,其董事会中外来独立董事的数量占大多数(董事会的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反倾销法案、俄罗斯的华商事件等等,给身在其中的成长型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但要了解自身国家的政治环境,还要了解国际政治环境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如果成长型的企业仍然不能明了这一点,简单地以地域市场为依托,以硬伙为保障,那就难以适应“多重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使得成长难以持续。

 

后记

失败中坚忍不拔,是许多人都能做到的。而在胜利中懂得扬弃,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历史的大潮使得一大批中国企业成长起来,接下来的命题是持续成长的命题,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经验不见得是财富,它有可能成为包袱。初尝胜果之后,又有几个能象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一样,听从智者教导——“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呢?

外部的机会能够成就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只有组织的成长才能做到无论春夏秋冬,而基业常青。组织的建造和改造是令人痛苦的——改变自己,改变习惯,坚持不懈。也许这就是跨越的代价。成长的河流横亘在所有企业的面前,没有现成的桥梁,没有传说的捷径,只有宿命在默默地等待或有人跨越,或有人湮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