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与组织力提升(2) 第三、团队能力 团队能力对组织力的影响是无需多言的,所谓“企,无人则止”,纵观世界优秀的企业,无不拥有一支能力极强的职业团队,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中国企业大多只是完成了创业积累,而创业对团队的要求似乎并不突出,因为靠着创业者个人的市场意识及经营才干也能实现创业目标。但当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时,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经营任务的更高要求、经营过程的动态掌控、经营基础的夯实准备,都需要高素质的团队一道来完成。 但团队能力分为两种: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也即大家常说的“硬能力”与“软能力”,此两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不足都会使组织力受损。
第四、激励机制 何谓“激励”?就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激励机制”则可以理解为激励的原则与方式。 如前所述,“企,无人则止”,为了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有效激励就显得极为关键。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此不赘述;至于激励的原则,管理类书籍一般会强调为“物质利益原则”、“公平原则”、“差异化与多样化原则”等,从实施策略的角度理解,这都可行。但从激励实质的纬度理解,笔者认为更应强调“适用原则”与“实效原则”。“适用原则”关注的核心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比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核心思想,对酒店保结人员发放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远比配荣誉勋章适用;“实效原则”关注的核心是“有效是硬道理”,激励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产生实际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当下一些垄断行业的企业,由于利润丰厚,加之大多为国企,出现奖金多发、滥发趋势,员工已经习惯了隔三差五的领取奖金,久而久之,发放奖金的初衷也就大打折扣了,这对企业其实是有害的。基于此,又如何奢望组织力的提升?! 上面简单分析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团队能力、激励机制等影响组织力的几大因素,那么,企业文化与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呢?
企业文化与组织力影响因素的关系
一、
企业文化VS组织结构 企业是个有机体,是支持企业目标而存在的,因此,为了完成企业目标,就必须解决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问题,解决部门化问题,解决统一指挥问题,解决职权和责任问题,等等,也因此,就有了组织结构。如前所述,科学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满足并支持战略目标实现,其次才是一系列的组织关系界定,也就是说,战略及战略目标是组织结构设置的前提。那战略及战略目标又是如何确立的呢?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首先要确定企业宗旨,或者叫企业使命,也即企业存在的价值,然后确定企业愿景,也即企业希望到达的状态和达到理想后的境界,这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以此确定组织结构功能与性质。换言之,战略及战略目标是组织结构设置的前提,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等是组织结构设置的基本指导! 另外,由于环境的不同,企业也会倡导不同的文化导向,并确定相应的战略性质,最后也就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匹配了,比如,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企业可能会追求稳定和效益,更多的会采用防守型战略,和此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就必须具有如下特征:严格控制,专业化分工程度高,规范化程度高,规章制度多,集权程度高,等等;而在动荡且复杂的环境下,企业的目标可能是追求快速,灵活反应,更多的会采用进攻型战略,和此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就必须具有如下特征:松散型结构,劳动分工程度低,规范程度低,规章制度少,分权化,等等。
二、
企业文化VS管理流程 前面已经描述:除技术工艺外,企业中影响管理流程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企业理念与价值观、领导风格与方式,这两个因素都和企业文化直接相关——企业理念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体,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领导风格与方式,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因为企业文化很大程度表现为企业家文化或领导人文化,一方面,文化核心思想的提炼更多的源于企业家或领导人对企业的系统思考,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推广实施更强调企业家或领导人的强力推动及以身作则(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是“领导工程”的主要原因),总之,不同的文化对应不同的领导风格与方式。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管理流程的构造与效率。 三、
企业文化VS团队能力 前面提到,团队能力包括“硬能力”与“软能力”,也即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这二者是相融一体,互为支持的。团队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但职业能力的提升却远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职业能力更多的强调一种综合素质,比如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先公后私,等等,其前提首先是个人意愿,即我愿不愿意这样做,其次才是我怎么做。个人意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发自内心的,也可以说是个人自觉的,另一种是可能需要引导并激发,但最后结果也表现为个人愿意。对于个人自觉的那种意愿,我们不能奢望,因为可遇不可求,就好象雷锋只有一个,而且还只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才能发生,在现如今的企业环境下,这样的员工比较难出现,估计去朝鲜,也只能找着几个看起来有点像的;所以,更多的是怎么样引导并激发员工意愿,那通过什么引导并激发员工意愿呢?物质保障肯定是必须的,但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对于有一定素质的员工来说,真正能吸引他们的是事业目标,再往深处分析,则包括企业使命与愿景,以及企业哲学,等等,当一个团队、一个员工,认同了企业使命与愿景,认同了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哲学,在企业又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后,他没有不为企业尽职尽力的理由,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前提下,团队的职业能力能得到极大体现与提升。 对企业而言,对团队职业能力的要求远比专业能力的要求要严格的多,特别是当企业出现经营困境时,体现得就更为明显!
四、
企业文化VS激励机制 关于激励及激励机制,因为前面已经做了简单分析与阐述,并且概念本身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在此不详述,主要是要明确激励原则的实质。 依前所述,激励的原则主要是强调“适用”与“实效”,那么这两个原则的实质是什么呢? 先看“适用”吧,强调的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何谓“合适”呢?如果望文生义,则可以理解为与企业强调及维护的氛围相一致,也就是说,与企业强调的价值导向一致,前面举的给酒店保结人员发奖金的例子是从员工个体角度描述的,如果从企业整体角度分析,则应根据企业价值观主导采用相对应的激励策略,比如,当全国及企业都在强调奉献精神时,“铁人王进喜”就一定是表彰的对象;当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企业还处在业务扩张阶段时,市场业绩导向将可能成为企业的价值观主体,则业务领域的“销售大王”必定是激励的重点。 再看“实效”原则,强调的是“有效是硬道理”,何谓“有效”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在“合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用的激励策略与方法,也就是说,将企业的价值观导向及员工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再以王进喜为例,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可能给他一定的荣誉会比给几斤大米白面更有效。如果脱离了企业价值观导向及未充分考虑员工需求实际,则激励本身的功能不但很难体现,还有可能出现“负激励”现象,这对企业是有巨大危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