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煤和运输,掘来第一桶金;依托央视春晚,不靠名气走穴;政府有请必到,人脉关系畅通;只投资电视剧,不动电影奶酪;投资教育产业,建立传媒集团……赵本山,是星光灿烂的艺人,更是精明无比的商人!他的生意经有哪些不同常人之处? 当煤炭商人:靠卖煤赚文化的钱 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莲花村的赵本山,曾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当年,那个不到100口人的山村很穷,在赵本山的记忆中,“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 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表演《瞎子观灯》时一炮走红,在沈阳演了五六百场。这一年,他终于调入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铁饭碗”。 问赵本山怎样赚的钱?据相关人员回忆,赵本山1993年就开始做公司,但最初真正发财是从卖煤开始的。当时赵本山的公司主要做文化、广告、影视和煤炭,还没涉足二人转。文化和煤炭是最不相干的事情,但被赵本山巧妙地联系到一起。通过煤炭买卖,赵本山积累了一定资金,本来也可以一如既往,继续在煤炭领域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他十分清楚,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自己的事业,煤炭生意能够带给他的只是资金的原始积累和经商的经验积累。因此,他毅然决定:回归文化。他把做煤炭生意挣的钱又投到文化公司。 1997年的一天,赵本山和几个老板去二人转剧场看演出,几个老板都非常喜欢。赵本山一下子意识到,东北地区有数不清的二人转艺人,如果把这块资源开发出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肯定挣钱。于是赵本山又把二人转纳入了自己的产业。这个二人转出身的笑星,利用每次上春晚演小品的机会,为二人转大打广告。二人转在全国出名了,于是有了“刘老根大舞台”,有了曾经的跨过黄河、打过长江的“东北二人转全国巡回演出”的大策划。 当文化老板:市场运作坚决不赠票
刚开始的巡回演出活动中,赵本山邀请全国30多家媒体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中街他亲手打造的“刘老根大舞台”观看演出。 据说第一场演出离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能容纳近600人的演出场地早已爆满。售票小姐介绍说,剧场的票价是根据观众的承受能力确定的,最高100元,最低20元,许多人在倒票,而且天天都爆满。剧场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赵本山特别注重节目质量、时常翻新外,就是赵本山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从剧场成本、节目制作到演员收入,赵本山都严格算细账。 赵本山严格的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市场运作,加强票务管理,从不赠票。在沈阳,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市民,都一样平等买票。赵本山有很多朋友,但他会拒绝任何白看戏的朋友。实在躲不过的,他就自己掏钱买门票,送朋友。 当许多大腕都忙着走穴商演时,而赵本山却以二人转为基础,几年来在长春、天津、沈阳开设了多家“刘老根大舞台”,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场场都爆满的景象。虽然每开设这样一家演出场所都意味着增加一份风险,但赵本山清楚:二人转有着广阔的市场,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就会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欢迎。 进军影视界:低成本投入买出高价钱
当许多大腕明星利用春晚出了名后到处走穴赚钱时,赵本山却借春晚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另辟蹊径,搞起影视剧来。2002年,当赵本山拿出第一部电视剧《刘老根》后,人们发现,虽然这部电视剧在艺术上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但它却能在东北之外的地区产生很大的反响。之后的《马大帅》也同样火爆。 赵本山的影视剧一般不用大腕明星,大多雇用东北本地的业余演员,本山说:“我的原则就是用自己人。除了个别专业演员,其他都是非专业。非专业演员开始拍起戏来很难,但他们没有任何表演痕迹,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然。”然后,赵本山把这些非专业演员培养成明星,再回到他的舞台上去,去唱二人转、演小品。 全国一年下来,60%的电视剧是赔钱的,20%是持平,只有20%赚钱。而赵本山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从《刘老根1、2》到《马大帅1、2、3》,部部抢人眼球又能赚大钱。 赵本山的生意经:构建文化产业链的基础 此后,赵本山还策划成立了本山文化传媒集团。2005年年初,赵本山把它升格为本山传媒集团,下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影视基地(与艺术学院配套),以及实习基地。 对于集团的功能定位,赵本山认为:“本山传媒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公司,大家知道的二人转演出、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我拍的影视剧等,现在都属于这个范畴。大本营就在我的影视基地里。” 他所说的影视基地,位于沈阳市南郊的苏家屯。有权威人士称,这个号称花了赵本山8000多万元的影视基地,要不是政府特批,仅300亩土地的地皮价值就在7亿元以上。 赵本山的生意,从头到尾都由他自己掌控。从演员的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形成了一条龙。 这个产业链的集约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如果把《刘老根》电视剧所创造的品牌价值用货币来衡量的话,据估计,仅“刘老根”商标的价值就在1000万元左右。 唯一失败投资:玩不转的足球 赵本山是一个铁杆球迷。但是,投资足球也成了赵本山多元化经营中唯一的败笔。 2005年6月8日,在文化产业屡试不爽的赵本山宣布进军体育产业,入主辽宁中誉俱乐部,当上了辽足董事长。为了拯救辽足,双方推出了9大合作方案,包括成立全国第一所足球大学;联合收购某台电视频道,开办体育文艺专业频道,并借此吸引投资,携手进军娱乐业等。但在6个月之后,这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联姻”即宣告破产。“足球太脏了,太闹心了。”曾经很有信心拯救辽足的赵本山最终发现。但他并不后悔,正如他上任之初所说的那样,“对于搞足球,无论结果怎样,我都决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