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新闻报道说,23岁的刘早为了避免就业时的专业限制,选择了重考大学这样一条让人叹为观止的路。刘早本科读的是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名校硕博连读化学专业。读研究生期间,他发觉自己不喜欢化学,喜欢建筑学,令他痛苦的是,如果不读建筑学专业,他将无法进入这个圈子,他曾与一名建筑学教授联系,询问自己这种情况的学生能否报考建筑学的研究生。结果那位老师说,“你考吧,反正你也肯定考不上”。于是他选择了重新高考,今年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刘早的专业之痛算是彻底解决了,经过再次选择,他将来可以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从事工作。
从刘早的重新选择,我看到更多的是职场对于专业的容忍不够。可是,你说职场不宽容吧,人们常说英雄莫问出身,听上去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只要你能干好工作就可以,职场最终看的是结果,然后会举几个例子,谁谁谁原来是学中文的,现在成了某个网站的老总,谁谁谁原来是搞数学的,现在成了广告公司的老板。但这只是少部分职场人所能享受到的宽容,如同《大腕》中关之琳饰演的女秘书问葛优饰演的尤游,什么叫佛的境界,尤游扔了四块石头来比喻境界,女秘书是最低的,尤游次之,泰勒第三,那块见不到踪影的石头就是佛的境界。职场也可以借用这个看似滑稽的比喻,泰勒和佛这种境界的人已经有所成就,至少在那个圈子里小有名气,找工作通过猎头,不用一轮轮笔试、面试,也不用面试官来提问你的专业对你要从事的工作会有什么帮助,直接找过来,谈谈理念、谈谈工资待遇就可以了。专业已经被经历的光辉所遮挡,对这部分职场上的精英来说,他们是不必受专业的抓挠的。
但大多数人呢?还是属于像尤游那种低境界的,恐怕都会像刘早那样担心或者是已经遭遇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或者工作时间不长的人找工作,有几个专业工作不很好找已经众所周知,如文科的历史、哲学,理科的物理、化学等,很多招聘单位收到一大摞简历后,看到所学专业的名字就不往下翻了,就是以专业取人。许多人学乖了,将专业名字换得时尚一些,如化工物流管理,就是应用化学。现在也有很多单位都声称自己不看专业,给更多人机会,实际是专业越来越细。比如很多媒体招人,学新闻的只占一小部分,好像不看重专业,但是跑经济条线的记者要学经济的,政法条线的记者要法律专业的,依然摆脱不了专业的束缚,而且一旦进入了某条专线,就被专业套牢,很难改变。有一IT记者,厌烦了IT,他跳槽到另一家媒体,准备跑财经新闻。结果在财经新闻里,还是让他以IT为主。主编说要人尽其材。
其实,讲究门当户对,专业对口还只是职场对专业苛求的初级阶段。公司现在已经向更高层次迈进了,那就是 “复合型人才”。真不知道当年说过“术业有专攻”的韩愈会怎么想。很多媒体评说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没有锻造成复合型人才,举例来说某地区今年英语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因为他们只会英语,没有其它专业鳖精。公司确实希望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有一次,财务公司的朋友问我能不能给他介绍一个学过财会专业的中文系或者新闻系研究生,因为他们公司要经常写汇报材料与媒体打交道,所以希望有一个既懂业务又能写作的人。为了避免遭遇专业之痛,大多人采取了有别于刘早的另一种办法——通过继续学习来增加专业。大学生拼命辅修,考很多资格证书。而已就业者的白领们则拼命加油,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很多人牺牲了休闲娱乐的时间,多学几个专业,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达到成佛的境界,从而摆脱专业对自己的限制。(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