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造城 蜗居北镇的杨国强起初并没有向外大肆扩张和发展的野心,这多半源于杨的自制力。在经历过第一次惊险的死而复生之后,他意识到现金流对于地产商是多么重要。当然,这也源于他缺少在当时以高价谋取暴利的种种不可或缺的条件——以足够的账面资金和足够强大的政府资源,去大肆购买那些或有名山胜水可依,或紧靠城市之便的黄金地段,然后以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最初起家的第一个“碧桂园”项目的优势就在于固守本土:保持足够竞争力的低成本施工;在北镇长期积累的人脉;依托当地购买力循环开发做大规模。向外扩张则意味着隐忧——地域文化的不适应,人力资源难以跟上,工程设计人员也匮乏,后期成功则无从保证。 杨对初期进军广州市场的挫折记忆犹新。他一度希望将顺德碧桂园的成功完全复制到华南碧桂园项目上,但广州本地的星河湾和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等项目很快让他吃了苦头。华南碧桂园并未能如期向杨提供利润,而对手相继推出的新盘则规划超前、建筑设计差异化特色突出、景观设计理念国际化、产品档次高,这导致华南碧桂园滞销长达半年之久。 而最让杨国强感到刺耳的是,一些同行们把他所建造的房子私下称作洗脚上田的“农民房”:一样的会所、一样的户型、一样的外立面、一样的样板房、一样的装修设计。这些面孔呆板、略带西洋风格、红顶白墙的别墅成片地连接在一起,看上去无趣极了。 杨决心打破这层障碍。碧桂园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公开的营销幕僚招募,最后在2000多应聘者中录用了12人组成智囊团,这是碧桂园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招聘外来职业经理人。杨在一份内部报告中,称碧桂园必须用“山不拒石”的胸襟、“周公吐哺”的心态来接纳那些有才学的职业经理人,以及经验丰富、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建筑设计师。 碧桂园集团旗下的博意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剑就是杨亲自招募的那批幸运者之一。曾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体制内的设计所工作。“当时工作清闲极了,我时常闲得发慌,于是经朋友介绍决定来南方碰碰运气。”曾向本刊回忆。1999年的顺德并不繁华,被稻田和菜地所环绕的办公室时常让他产生“在农村工作的挫败感”,当时的碧桂园建筑设计部门只有20多人,而且“并无太多的竞争优势和设计理念,也谈不上开设计之先”。他曾一度灰心失望,选择了回成都。但两个月后,他忐忑不安地向杨表达了再次回来的想法,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杨丝毫没有责备之意。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碧桂园。 对设计痴迷的曾的确赶上了好时候。如今,他领导着多达将近1000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每年的设计施工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米以上。“在国内我想象不出有比我们建筑设计面积更大的设计所。”曾说。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曾主持设计了相当于70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施工面积,其细节堪称完美——从房屋外观到立柱装饰,从电源开关到窗户朝向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数千人的协作使得复杂的设计被最大限度地简明化,工业化的分工被发挥到极致。碧桂园如今已拥有数以百计的成熟户型,仅仅是联排别墅的经典户型就多达100多个,能够涵盖各地气候、习惯等因素所需要的各种户型设计。这意味着碧桂园按照既有图纸,稍作调整或不作改变就可以进入施工程序。 在环境规划设计成型之后,这些房屋将被像积木一样组合在一张图纸上,简单极了。这些成熟图纸包含了足够多的信息量,比如开关面板设计在房屋的哪个位置,可以让住客摸起来更舒服;每一扇门与墙壁之间的缝隙宽度怎样才最合理;瓷砖应该采取哪些铺设方法等。即使对每个户型的装修设计已经考虑得如此周详,但为了达到尽善尽美的精装效果,杨国强亦煞费苦心——为了减少瓷砖裁剪引起的物料浪费,他要求对瓷砖进行特殊规格的定制,以实现既美观并可尽量减少浪费的效果。 强大的自有设计能力使得碧桂园在拿地时总能提出令竞争对手吃惊的方案。碧桂园有专门的情报收集部门对全国正在招标的地块进行筛选,设计部门在前期就会跟进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之后,还会有踩盘人员秘密前往该地核察,考察分析当地政策、楼市竞争环境、地块位置、建造成本等,之后整理成详细报告供杨抉择。杨对每一块地都事必躬亲,亲自前往。在招投标现场,往往对手只有一个报价方案,而碧桂园则有一个事无巨细的一整套规划方案,其细致扎实的程度往往让当地的规划部门都大吃一惊,包括园区内用什么树种、如何搭配出合理的园林景观效果等都一一在案。 杨希望将碧桂园的业务链条整合到极致,不仅是产品设计,从建筑施工、物业管理到酒店经营等均有涉足,而这些大盘规模通常在几千亩以上,建筑面积达几百万平米,如此庞大的建筑项目也便于实现规模化复制以及降低采购成本。为了确保每个业务单元的核心竞争力,杨要求其独立核算进行考核,彻底面向市场,在招标过程中下属自有企业仅有优先权而非绝对的选择权。 得益于此,杨有效地保证了其下属配套企业的活力。其旗下的鸿业管桩厂已经位列行业三甲之一,年产量达可高达500万立方米,其2/3的产能还供应着市场上其他客户的需求。碧桂园的全资子公司腾越建筑工程公司则承担了超过50%以上的建筑项目(多数位于广东省境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者项目利润不够理想,才通过招标外包给资质能力很强的第三方,比如中铁、中建等公司。杨是地产巨头中为数不多极其注重服务质量的CEO之一,其所属的物业管理公司拥有最高级别的一级资质,像军队一样管理着全国各地的数万名物业员工。同时,碧桂园亦建立起强势的集中式采购体系,并逐渐削减向单一供应商采购总额的比例,在过去3年间,已由6.8%削减至3.8%,前五名最大的供应商所占采购额总比则少于30%。杨对细节和利润看得无比重要,他时常质疑工程造价单上的数字,为了节约成本,碧桂园的所有楼书以及文案设计全部由自己包揽印制,这位“吝啬的老板”要求手下自己撰写文案,自己印刷广告单。 看起来,碧桂园就像是一个全价值链利润的吞噬者,一个反“外包”趋势的典型。这与万科这类中国主流的房地产发展商思路迥异。一位万科内部人士私下告诉本刊,碧桂园模式之所以让万科惊讶,就是因为早期万科曾尝试做这样的“全能选手”,但后来因为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对重新提倡住宅产品产业化的万科来说,要想达到碧桂园这样的快速复制、规模化制造的方式难度不小。万科一直提倡“精品”概念,这使得不同地方的万科分公司在拿到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出新出奇,而非规模复制所带来的成本优势。 这些逐步锻造出的独特竞争力,使得杨开始敢于将触角伸向珠三角以外的区域。2006年,碧桂园的第一个广东以外的项目——长沙碧桂园威尼斯城在10月开盘,到2007年8月即销售33万平方米,收入16亿。这也是对碧桂园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市场定位及自我复制能力的一次全新考验,其市场研究、设计规划和运作过程等,也成为集团日后进行异地拓展的“参照物”。2007年4月,碧桂园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也为其大肆扩张提供了充足燃料,杨延续了选择城市郊区进行大盘开发的战略,将项目拓展到河南、辽宁、安徽、湖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二三线城市,并声称,“只要平均售价达到1500元以上的城市,碧桂园都有发展机会”。 超级CEO 杨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他喜欢谈论技术话题,却只用纸笔而从不会用电脑画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设计的理解。接近杨身边的人对其记忆力和理解力表示惊叹,他对数字和设计图纸几乎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杨可以在无数图纸中随意抽出其中一张说出项目的名字,他对所有的项目了如指掌。一次,一位设计师拿出曾经只让杨看过一遍的某地碧桂园的设计方案正准备汇报,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杨没有再看图纸,就滔滔不绝地谈论起修改思路来。 杨时常用铅笔勾勒出大部分的设计思路,然后让设计师严格依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出作品。在碧桂园凤凰城的别墅中,有一排就是出自杨的手笔。但有时候,杨的主导意志也带有某种破坏性。在广东肇庆碧桂园的一个设计方案中,五星级酒店被高层住宅环抱在山坳中,杨认为这不够气派,他希望将高层住宅建在山顶,认为这样更有气势,也更容易销售。设计师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心力去说服他,认为这样的改动会让山坳中的酒店不够协调,建在山顶的住宅也破坏了自然景观。杨最终被说服。“他非常偏执,属于很难说服的那种领导者,如果你不能够有足够的专业理由说服他的话。”一位亲近杨的高管告诉《环球企业家》。 但在另一方面,杨则给予设计师以充分的自由度。为了避免设计师因工业化流水作业而丧失原创性活力,设计院会隔三差五设立设计大赛,题目都是非常实际的项目课题,要求设计者根据碧桂园某一地块的现实条件展开设计,获胜者将得到数千元的奖励。杨对这类比赛非常重视,每次他都要求将那些设计出色的作品拿来一一过目。每年,杨都会出资派遣那些年轻有为的设计者前往世界各地游历学习。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设计师们对前瞻性设计的理解,杨还会有意识地将一部分设计项目外包给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让自己的设计师可以近身学习和汲取经验。“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曾说,“我们每年都在不断开发新户型,对老的户型进行升级换代。” 杨对设计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仅仅是晒图室面积就多达1000多平方米。随着设计规模的日趋庞大,原本数千平米的资料室也被堆积如山的设计图纸所充斥。数十台高精度打印机一年365天都在不停地打印图纸,有三个经验老道的维修技师专门负责保证其能够时刻正常运转,每年,仅墨盒耗材一项的开支即高达数百万元。杨的办公室距设计中心只有几步之遥,每天中午或下午,人们总能看到杨国强在设计中心里走来走去,向设计师们询问有没有需要他审阅的图纸。 杨的办公室里挂着“无事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的对联,但是他还是喜欢尽可能包揽所有的一切。原碧桂园总经理助理刘文伟说:“杨一直觉得不亲力亲为,实际操作中就会走样。”当杨看到碧桂园五星级酒店中仅中央空调一项开支就要3000万,而分体式空调则相对便宜得多时,他随即找到美的、远大等空调企业,要求为碧桂园定制符合星级酒店标准的“分体式中央空调”,仅此一项成本即减少了2/3。当他发现外购的小区健身设施过于昂贵时,就要求下属的管桩厂代为生产。 在碧桂园五星级会所的菜单上,几乎所有的青菜都无一例外地来自碧桂园内部的农庄。精明的杨甚至将农庄开发成旅游项目,向前来观光的度假者收取参观门票。园区内所需苗圃和园艺也来自自己的数千亩花卉基地。杨将整个价值链的利润均囊括在手,一点残渣都不留。这种独特的企业运作方式和杨的个性有莫大的关系。杨属于亲力亲为型,并不是那种依赖于下属和外部力量来对付噩梦时分的领导者。杨将设计能力、快进快出、利润视为碧桂园的重要核心能力。 要么在工地,要么在学校,要么在开会,或者在看图纸,这构成了杨的全部生活。在其下属看来,隐忍而低调的杨事实上非常健谈,平时颇有长者风度,但很容易发脾气。碧桂园上上下下形成了一个说法——杨的个性简而言之有三点:第一,说一不二;第二,注重细节;第三,无处不在。 杨要求碧桂园保安时刻巡视,五分钟内必须出现在遇到问题的业主面前。他甚至亲身检验这一点:有时会手持秒表,躲在树林后面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杨亦习惯在园区内的菜市场里买菜,甚至硬性规定不允许园内价格高于园外。当他在散步时听到业主抱怨去园区另一端的超市购物太远时,三天后他即决定在此动工兴建另一座大型超市;当他听闻业主反映横跨碧江的顺德碧桂园两地绕行不便时,他自掏腰包投资数百万兴建了一座全新的大桥。 杨似乎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一位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超级“接线生”。顺德碧桂园里,有一处专门修建的人工湖供业主们钓鱼,每人10元,结果遭到老年居民们的抱怨,杨得知后决定分文不收。后来老人们又抱怨鱼被钓光了,杨马上吩咐采购经理买来两车活鱼放生。但接着,老人们又抱怨物业公司用饲料喂鱼,导致鱼太难钓,杨就要求物业不要喂鱼,老人们钓到的鱼可以免费拿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