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变革是等死,变革是找死”:变还是不变?
变革,要在组织的承受能力之内,和组织能够匹配。要有适当的力度把握,也要有可行的步骤和流程 现代管理中,一个熟知的观点是:企业不变革是等死,变革是找死。所以爱也变革,恨也变革,怕也变革,难怪西方许多领导人都带着对变革的复杂情结,把它称之为“变革怪兽”(thechangemonster)。那么,怎样才能找死不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呢?变革,之所以令人惊恐,是因为各种阻力和不可预测风险组合造成的。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因变革而死的组织和个人。你看历史上的商鞅、李斯,都是因变革而生,同样又因变革而死。其实,知难不难,找到了变革之道,成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就是一部非常实用的领导变革的教科书。
变革,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阻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领导变革?我们通过胡玫导演的《汉武大帝》对景帝、晁错、七王之乱的描述,不仅可以重温历史、欣赏故事,同样,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关于如何领导变革的方法论。
汉灭秦之后,汉高祖对诸王采取了怀柔政策,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文帝时代,已见其害,景帝登基后,这种分封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了国家利益。不变革,朝廷就是等死。
晁错,汉景帝时代御史大夫,对朝廷忠心耿耿,在推动政府体制变革的时候,身先士卒。但是在这一场较量中,却因政治经验不纯熟、勇有余而谋不济,招来了杀身之祸,成为变革悲剧中的找死者。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精彩的剪辑,来看晁错在削藩政策上的变革所带来的后果。这一段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晁错,但从中可以直接看到晁错的悲剧。
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时值匈奴猖獗,如何处理晁错和七王之乱?令景帝心力憔悴。一日,景帝召见袁盎:
“你就是袁盎,窦婴说,你有不战而胜的妙策!”景帝道。
“陛下,愚臣倒是有个办法,不过……”,当时晁错在旁,袁盎欲言又止。
见到袁盎如此,景帝将晁错及其他随从支开,关门和袁盎单独聊了起来。景帝恕袁盎无罪,让其大胆说明其观点。袁盎道:“愚臣窃以为,只要舍去一人,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就可以安定刘姓宗室中诸王的心。”
“其实,眼前的一切祸乱,都是晁错一手造成的,诸王宗室尾大不掉,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啊,治顽疾,需用缓药,急则必崩。晁错依仗陛下的信任,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擅乱祖制,任用酷吏,罗织冤案。实际是借削藩扩大自己的势力,其用心不轨,与商鞅、李斯如出一辙啊,陛下。天下嚣嚣,皆为晁错,举国无人不谓其可杀。而陛下不除他,那怨恨都集中在陛下一个人身上啊,所以,刘濞才有了起兵谋反的理由,所以他才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用以蛊惑人心……”
“放肆。”景帝实在听不下去了,但袁盎还没完没了,虽马上伏地跪下,但嘴上不停。
“陛下,虽然就是杀了晁错也未必能平息暴乱,但至少可以使诸王宗室中骑墙观望者安定啊,心怀不满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多半人的心呢。”
“退下!”景帝大怒,自己走了。
“陛下,陛下,陛下……”袁盎不想放弃。
朝议,太后出席,但没有晁错,景帝黯然问道:“晁错大夫今天没有来啊?”
“奉太后之命,今天不宣晁大夫到廷!”有人回答。
“今天朝议,太后也驾临了,现在的局势是很紧张,如何才能稳住大局,稳定人心,今天可以再议一下。”景帝心情沉重。
“陛下,下臣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拟联名参奏,御史大夫晁错,辜负天子信任,把持朝政,乱国体以谋私利,肆意更乱祖制,擅自削藩之令,引起诸王祸乱,搅扰海内不安,实为罪魁祸首,致使宗庙倾覆。”
“依汉律,擅变乱祖制者,罪诛九族,臣叩请陛下明断、革除晁错御史大夫职爵,下廷尉署依律审断,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谨奏。”张欧首先上奏要杀了晁错。
景帝拿着呈上来的奏折,一动不动,他太难决断了,良久低头不语。但是,太后却没有迟疑,她站了起来,对满朝文武,宣布了她的决定,“皇上准奏。”
景帝没有说什么,可能,他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决定。
御史大夫晁错,以朝服被腰斩,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青春夭折与景帝时代晁错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蒙冤而死,成为文景时代,两大最著名的政治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