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变化,不知道董德福有没有看到。此时德信无线的主要订单来源,都是NEC等二线跨国品牌。到了2005年底,NEC的订单开始逐渐减少,次年初,决定撤出中国的NEC彻底停止了全部设计订单。德信无线60%的收入突然消失。“2个月的时间非常突然。”董德福回忆这段时间的狼狈。 接下来,董德福开始急于寻找新的替代者。但那些内部创新不足、需要外面寻找设计公司的国内外手机厂商,纷纷在倒下。而强大的幸存者,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五大跨国品牌,几乎都拥有强大的内部设计团队——事实上,这也正是他们获得稳固增长的主要原因。这时候,董德福找到了联想。 2006年上半年,联想移动还在持续增长中,尽管市场份额已经在6%上停滞不前。原因很简单,刘志军已经无法再增大对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因为这部分市场正在萎缩。此时整个中国手机市场正在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中上部是五大跨国品牌,联想为首的一众国产品牌幸存者,挤在下部狭小的三角尖里。 联想要扩大份额,在刘志军看来,就必须想方设法挤入倒三角的中上部。 但联想移动一直未能挤入五大跨国品牌所把守的第一阵营。2007年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手机的份额已由2006年的17.8%上升至18.9%,这意味着接近20%的消费者都通过运营商渠道获得手机终端。然而这个群体里面,国产手机厂商一直落在跨国品牌的后面。在2005年中移动的定制手机项目开始大规模开展时,联想甚至没有一款手机入围。到目前为止,中移动定制手机总数已经先后达到了131款,而联想总共有10款入选。而在中国联通的定制手机名单里,至今还见不到联想的名字。 于是,刘志军着力强化联想移动自身的力量: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强调对设计的重视,以及加大市场营销费用等。刘志军甚至学习拥抱时尚——这是联想手机的卖点之一。刘志军拥有一部iPhone,因为“很多人买iPhone是把它看作时尚代表”。对于为人朴素、接受采访时在西服里穿着带有联想标志的T恤衫的刘志军,靠时尚走上高端的确是条陌生的道路,他甚至没和联想移动的品牌代言人大小S吃过饭。但刘志军对品牌和产品的重视,仍然为联想移动赢得了赞誉。即使到了2008年初,诺基亚中国区总裁赵科林对本刊也评价说:“本土竞争者几乎都没有着眼于长远的未来,只有联想是例外。” 作为第二阵营领头羊,联想移动在2006年上半年的日子也足够好过。当那些萎缩了的国内外二线品牌每年只能靠寥寥数款新机型来勉强支撑门面时,联想移动很是满足于每个季度向市场投放4-6款新品。到了2006年年初,刘志军甚至提出了冲击10%市场份额的目标。 但,未等到联想移动挤入第一阵营,市场再次发生变化。在那个倒三角形的底部,开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低价手机市场。 超低价的诅咒 2006年初,一些通过在外观上对热门品牌机进行模仿的无牌照手机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短短几个月之后,黑手机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机型已经能够做到让行业人士真假难辨。从模仿中快速积累经验的黑手机厂家转而开始了“自主研发”,概念的推陈出新方面花样迭出,偷拍、大屏、手写、电视等概念全部完美的融入进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黑手机生产者如此叫嚣。而这些功能,统统由台湾的联发科技(英文缩写MTK)提供从芯片到整个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 整个行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也在出现根本性调整。MTK的市场杀手锏单芯片解决方案,就是把多个核心功能芯片集中到一个芯片上,外设的东西少了,有利于更快的完成手机的基础设计。“这却削弱了设计研发工作室的作用,助长了低端手机的泛滥。”全球最大芯片通路商AVNET的一位工程师告诉《环球企业家》。 在全功能、超低价和流行外形等因素的推动下,黑手机据称一度占下了国内1/4的市场份额。如果把正规国产品牌和黑手机在成本方面进行对比,问题惊人。黑手机一般出自手工作坊,进口元器件、缴纳增值税、员工保险、商检费用、售后服务费都加起来,仍比联想这样的国产品牌低1/4到1/3的成本,这部分成本转移到渠道商的利润,比联想更是高出四至五倍。 但这折射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这么简单。事实上,联想和诺基亚都看到了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超低价手机市场的成熟和扩大。 根据赛诺咨询2007年末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手机市场平均价格由2006年的1408元降至2007年的1142元,19%的下降幅度和近300元降价成为近6年最高的降价幅度;主流价格段已由2003年的1001-1500元逐渐下移至501-1000元;2007年低于500元价格段的销量比例已超出20%。 诺基亚迅速对此做出了调整。2006年便及时推出了1000元以下的手机款式。到了2007年,诺基亚的低端机价格甚至降到了400元。 联想的财报显示,此时的联想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但其策略仍然是,坚持塑造高附加值品牌、继续研发自己的手机。处在同一漩涡中的夏新李晓忠等同行,也同样采取了这个道路。 但更为可怕的情况出现了。许多拥有正规牌照的厂商,开始循着“黑手机”的路径,凭借超低价的手机,以闪电般的速度拿下市场。 2006年4月由渠道商百利丰改组而成的天宇朗通拿到手机牌照,之后短短8个月里就实现了近1000万台的出货量。 天宇朗通出品的天语手机,也许在价格上并不那么超低端,但事实是,它的成本与超低端手机相同,而高出来的利润,就统统让给了渠道商。当联想移动只能提供给渠道商每台手机200-300元的利润时,天宇朗通却给了400乃至500元。 于是,随着超低价手机市场的爆发,导致市场上只有两种品牌能够生存:一种是低成本、低品牌、高渠道商利润的新兴品牌,一种是真正低价、低渠道商利润、但凭借品牌能够拉动出货量的品牌。前者的代表是天宇朗通,后者的代表是诺基亚。而联想,两头都不占。 随着大量黑或白的手机涌向市场,导致了2007年全国手机渠道商的爆发式增长,手机零售终端数量从3万家猛增至8万家。而联想移动能够监控到的店面数,不过1.5万家。 此外,新的终端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要不就索要更高的利润分配空间,要不就要求厂商提供更多的独特机型。国美等巨型家电零售巨头甚至要求某些新款只能在他们的连锁店面里销售。而联想移动远远提供不了那么多新款。一位员工向本刊表示,这令联想更加被动。 “2005年时联想手机市场份额基数小,甚至不需要打明星品牌,每个店抓几个客户就OK了。现在的市场完全不一样。”刘志军承认市场速度变化始料未及。做手机之前,他喜欢打高尔夫球,但这几年全变成了打羽毛球、游泳等快节奏运动。 “中低端赚不到钱,中高端又卖不出去,其结果必然是亏损。”湖北一手机经销商表示,国产手机如果定位中高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看该厂家能亏多久。 就在离职前一个月,刘志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还相信,“国外品牌未必总在中国一直强势下去”,因为“手机技术越来越成熟,本土企业肯定会崛起,而且不会总占很小比例”。但谁有能力挤入这个哑铃形市场的两端?如果说联想移动可以作为“榜样”的话,那么今天的摩托罗拉也许正在步其后尘。 而董德福给记者介绍了他新成立的ODM外包代工业务,以及无线游戏部门。他说要“推出比PS2和Wii快两倍的CPU”,切入到互动游戏领域,打算以几美元的价格将20个游戏打包和手机销售出去,以量取胜——听上去,这似乎过于美好了。 就在本文付印前,传来了天宇朗通已经连续两个月亏损的消息,原因是对市场预估错误,零部件采购过量而积压。而市场预估错误的原因,则是因为其他新兴的比天宇朗通更不需要品牌的厂商——他们向渠道提供了600元甚至700元的利润。是的,这正是天宇朗通终结联想移动和夏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