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房地产] [转帖]拐点之后是什么?

[复制链接] 0
回复
6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7 16:4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局部地区楼市交易的不景气迹象被业内发掘并推波助澜一番后,现时此种氛围已蔓延至更广泛地域。有舆论日前指称,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华北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内,也面临着一轮楼市“拐点”。这促使很多业已支付首付款却又预期价格会进一步跌落的人纷纷反悔,不惜做出毁约举动。

    目前的“拐点”,不能仅仅被理解为调控政策高压所致。众所周知,政策带来的任何抑制都是有限的,不足以完全解释“拐点”现象。虽然最近一些政策力度充足,带有明显的剿杀意味,但这仍是次要之点。拐点形成的更主要因素,实际表现为资本操纵。

    根据经验不难知道,此轮局地拐点实质表现只是价格的有限度回调而非触底性跌落。由于炒资的持续介入,一些先进城市的高档住宅价格受到多年不间断的炒作干扰,价格早先已被推至极端,吃力维持,加上出自中央的进一步紧缩的政策围剿,获利不得又没有退路,覆顶之灾是显而易见的。此时如果没有灵活的进取回旋策略,资本则大多难免行将就木之一途。这时候的拐点,一方面是出于长期绷紧神经的资本进入休整周期的需要;一方面则是在玩弄一出以退为进的遮人耳目的伎俩。

    依据在于,倘若大多数资本意欲放弃楼市,转而另觅钱途或干脆“金盆洗手”,此轮拐点不可能只胶着在低幅度的价格回调状态,由于失去资金撬起动力,价格势态会是陡起之后必陡落,至少会呈现出价格的持续性剧幅跌落,任凭开发商再怎样费心撑持,如山而倒之势亦不可挽回。但这一情势目前并没有出现。

    需要提醒,资本方有计划的“拐点”安排只是一种投机策略。我国历来有“欲擒故纵”、“张弛适度”的实践经验,循此逻辑,这样的“拐点”似乎并不值得欢喜,它可能预示着当资本休整再战之后,市场将面临更为惨重和疯狂的一次劫难,而为此支付代价的,又必然是普通购买人。

    这正是值得密切注意的问题。三年前的上海市场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先是价格回调、成交缩水,继尔舆论势起,拐点氛围浓重。但是几个月之后,市场即一扫阴霾伪势,狂飙突进,及至后来,天价楼盘层出不穷。博奕之势可见多么激烈。

    当今这一轮局地拐点进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注意,开发商们已经着手救市,反扑征兆频现。不要以为他们给予小幅度折扣或减低价格发售是在讨好购买人,这样理解是一件不可救药的事情。这是一种救市策略。他们是在步步为营制造陷阱。价格的一时松动难免将许多人套入其中。即使不能,短时内的价格回调也不能说明他们会有损失,与此相反,日后的价格剧烈反弹,将使他们从购买人身上找补更多回来。

    此外,还不能排除各利益攸关方出手救市的可能。三年前调控初起,利益攸关方的一些人士就公开献声表明,他们无意打压房价。可见是要维护商品房市场的。基于这一点,后续调控也就不是主要针对商品房市场、而是在确保商品房市场不受重大折损的前提下,于政策性住房、保障性住房等边角范围内下点功夫来进行的。

    我们要深刻洞见这些利益攸关方的这一真实意图,方能了解市场的现实走势。商品房市场必须始终保持平稳,而不是动荡。因此一定不要忘记,全部的努力不是要促使商品房市场应声而倒,这不利于整体经济,只会玉石同焚。明智的人应该作此体察。如果放任这种拐点势头持续,并且由少数几个城市波及全局,骨牌效应出现,整个市场将一齐下泻、不可收拾。其后果,20多年的住房市场分配建设必将走到终点。这不是利益攸关之士所乐见,必然会想办法保全。

    因而,在不至于一跌触底的前提下,假如要使以“价格回调”为基调的拐点保持下去,以便削弱不久之后资本操控下的反扑阴谋,有这样几项较为稳妥的献议恐怕值得汲取。

    其一,舆论的理性干预不松懈。目前的拐点势态,有一多半系舆论功劳,这不仅放大了局地拐点的实际,也使局地效应向更广泛地域推进,同样不健康的、虚弱的各地市场必然加入这一趋势。如果此时理性舆论干预早于市场而出现疲软,价格回调的拐点不可持续,市场即刻便要出现报复性反弹。

    其二,调控者的正面干预不松懈。在保证整体市场不出现陡落的崩溃之势时,调控者如能不给出救市的暗示信号与态度,即使是面对这一拐点形势保持沉默,也是有助于消除无计其数的购买人日后可能面临新一轮反扑灾难的。有关这一点,他们目前做得很好,不慌不乱,而且仍在当机立断继续出台一些抑制性措施,这使那些现处于休整状态的资本有可能彻底“体克”,失去重入市场的复苏机会。这无疑是肃清市场的一个好时机。

     最后一点,要取决于购买人积极的观望意志。假如这种意志不是临机取巧的、也不是丧失坚定立场的,那么它显然有必要如别人所提醒的那样,不松懈地继续坚持下去。三、四年的观望也许不易做到,但是煎敖那么多年,半年以上的观望总应该保持住。购买人实在没有必要去为市场的冷门捧场,不要以为价格松动一点就能占尽便宜,这只会将灾难引向自身,同时解救资本与开发商于危难,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