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揭竿而起,理直气壮地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惜的是,到底是农民出身,与秦王朝的正规军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不久,两人均被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失败了。匆匆忙忙之中,陈胜还没忘了称王,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只是时间太短暂了,代价也太大了。大泽乡起义所点燃的反秦的火种却没有因为陈胜、吴广的死去而熄灭,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在那个波澜壮阔地时代,人物辈出,意气风发,搏命厮杀,逐鹿中原。刘邦应该是他们之中最杰出的代表,因为,他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并且延续400余年。
刘邦是一个农民出身,与那个时代的很多英豪相比,起点非常低,也就是现代所谓的“草根”,那么,一个“草根”凭什么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呢?他又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刘邦其人
刘邦,据《史记》记载,在当皇帝之前,没有名字,也没有读过书,只喜欢酒和女人,经常被父亲称做“无赖”。秦末,天下大乱,各地英豪纷纷起兵抗秦。刘邦48岁起兵,56岁便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说,刘邦以一个地方小混混的身份,八年之间就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易中天教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说到,刘邦自己本来也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甚至想也没想过。
但是,我想要说的是,虽说是乱世出英雄,但为什么群雄逐鹿,最后却鹿死刘邦之手呢?
二、刘邦的优势
在谈到刘邦的优势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他的生死对头——项羽,如果将两人对照起来看,两者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的来说,我认为,刘邦有如下五点优势:
一是为人坦诚、宽厚爱民。说他做人真诚,最好例子莫过于韩信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番谈话。韩信问刘邦,请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说,那好,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韩信一下子单刀直入,刘邦却答不上来了。《史记》记载,汉王“默然良久”,也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您比不上项王。问题是,韩信为什么要恭贺刘邦呢?因为,刘邦这个很真诚,能够说真话,这样,对于韩信而言,就比较好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了。只要君臣同心,其利断金!怕就怕互相不真诚,不真诚就没有彼此信任的基础了,也就谈不上取得盖世的功勋了。
宽厚爱民,可以在刘邦攻入关中后的事迹来说明。刘邦攻入关中,按照与诸侯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他并没有称王,也没有去抢劫财物,而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对秦王子婴,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杀,而刘邦却认为,子婴已经投降,杀降是不祥的,于是将子婴交给官吏看管起来。对于秦宫中的珍宝财物,一律贴封条,而后还军霸上。你看,这一系列的举措,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等于得到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再看看项羽入关后的所做所为吧。杀子婴、屠咸阳城、焚秦宫室、收取珍宝财物和女人,洋洋得意地回到关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让项羽失去关中民心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却将降卒20余万人坑杀,使得关中百姓对项羽恨之入骨。更可笑地是,项羽东归后大封诸侯时,将关中一分为三,其中章邯就封为雍王,有咸阳以西之地。后来,刘邦兼并关中时,几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与民心向背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自知之明,知人善用。《史记》记载,高祖夺得天下后,一次大宴群臣时说,“列侯诸将,大家不许隐讳于朕,都要直言真情。朕所以能得有天下,是什么原因?项氏的所以失掉天下,是什么原因?”高起和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侮辱人,项羽仁厚而爱人。然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下之地,陛下就肯将原地封与攻占的将帅,陛下能与天下人同利。项羽妒贤嫉能,人有功,藏书便加以杀害。贤能之人,对项羽怀疑不肯相信。诸将战胜而不酬功,得地而不给诸将应得之利,因此所以失天下。”
高祖说:“你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筹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定战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朕不如萧何;综联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朕能够有这三人,这就是朕所以取天下的道理!项羽有一个范增,但他不能用,这就是项羽所以被朕所擒的道理!”
纵观刘邦征战之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他人的主意或建议,但刘邦的长处是,能知道哪些建议是正确的,并能择善如流。而不是好为人师,事事自己拿主意,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你看,刘邦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人间世》里那个关于神木的故事。
南伯子綦这个人,到商丘去,看到有一棵大树,这棵树有多大呢?庄子形容说,它可以同时给四千匹马遮荫!但是,仔细看看呢,它的树枝弯弯曲曲,无法做栋梁之材;它的树根也无法锯开做棺木;舔它的叶子,则嘴巴会烂;闻一闻它的味,则使人像喝醉酒一样,三天都吐不完。就是这样一棵树,虽然样样不行,却有一个大用处,能同时给四千匹马遮荫!这也就是道家所宣扬的,用而无用、无用而用!用来说明刘邦则再合适不过了。刘邦没读过书,粗话连篇,除了喝酒就是喜欢女人,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却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领袖!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三是遇事冷静,愈挫愈勇。这一点应该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举两个例子。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父亲和妻子,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时,项羽吩咐将刘邦的父亲押到两军阵前,威胁刘邦说,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油炸了。刘邦却不紧不慢地说,项老弟,你不要忘了,我们俩是约为兄弟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打算把咱们的父亲煮了,别忘了给我分碗肉汤喝!项羽到底还是没煮刘邦的父亲。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刘邦的无赖嘴脸,也可以看到刘邦冷静的一面。但同时,进一步来说,项羽在此举中也不得当,毕竟是两军打仗,打不过人家,就要煮人家的父亲,在那个年代,会失去道义上的支持的。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煮了人家的父亲,刘邦是一个政治家,他会因此而投降吗?答曰:不可能!
楚汉久久相持,胜负不能决。有一天,刘邦和项羽两人对话,项羽要与刘邦一对一单挑,刘邦拒绝了他,并历数项羽十条罪状。项羽大怒,示意暗伏的弩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却握住自己的脚说,贼射中了我的脚趾。此举是不想让项羽知道自己受了重伤。回营后,还忍着剧痛,慰劳军士,安抚士卒,不给楚军可乘之机。
四是论功行赏,自立立人。这一点,前面我们有所提及。对此,我们可以引用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来说明。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所谓妇人之仁,就是总是给属下小恩小惠,但若属下有了军功,到论功行赏时,却将铸好的方印磨圆了,还舍不得给人。再看刘邦,取得天下,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所谓自立立人是也。这一点,被后世的曾国藩所学,深得其精髓。
五是刘邦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英雄。应该说,从人格魅力来说,项羽更可爱一些,项羽身上有诸多的英雄元素,武艺高强,儿女情长,悲剧收场,千百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项羽的致命伤是,他只是一位英雄,而不是政治家。
从刘邦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的基本的要素:政治家不需要你方方面面都比人强,但却要求你能正确地做出判断,而后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选择;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宽容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胸襟坦荡,不拘小节;更重要地,要深懂政治手腕,必要时做到心狠手辣。
三、刘邦的功劳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羽,做了皇帝,国号汉,都长安(陕西西安),习惯上称为前汉或西汉。汉高帝时,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仅十五郡,其余土地都封给了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不能换得这些人的助攻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高祖在位七年,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为与民休息准备各种条件。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建立制度。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军法,叔孙通定礼仪,等等。汉朝制度很快就建立起来。萧何做相国,提倡俭朴,处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后来,曹参继承相位,有一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就是曹参认为萧何定的制度非常好,不用改变,照着执行就是了。
二是与匈奴和亲。刘邦经过平城白登山之围后,充分认识到汉还不具备与匈奴作战的实力,遂听从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求得暂时的安宁。和亲是对匈奴忍辱退让,但在当时却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三是减轻租税与徭役,医治战争创伤。汉政府劝告流亡民众归还故乡,领取原有田宅,定田租每年十五税一。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两年。
四是削弱割据势力。刘邦先后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等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但这些王国的官吏是中央政府派出的,法令也是朝廷制定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割据的势力。
四、刘邦的过失
柏杨先生在《柏杨曰》中指出,“刘邦最大的罪恶,是他用残忍地手段屠杀功臣,留下不可抹灭的劣迹,我们绝不宽恕他。但我们也了解,专制独裁政治就是杀戮,当初大家一块当小偷、当强盗,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大哥二哥麻子哥,好不亲爱,一旦你高坐金銮宝殿,装模作样,想想你当年狼狈嘴脸,要不是我,你还能能活呀?王朝建立伊始,效忠心理还没有凝聚成为惯性,互相猜忌之下,不但君要杀臣,臣也要杀君。猜忌犹如荆轲的毒刃,见血封喉,毫无回转余地。西汉王朝初期,我们只看到君杀臣。以后,我们将看到臣杀君,同样凶暴。”刘邦先后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对于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张良为了避祸,在家闭门不出;而萧何那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了避祸,也不得不自污,被刘邦下了监狱。最不应该杀的是樊哙,这是刘邦的小时候的玩伴,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连襟,在鸿门宴上曾救过刘邦的命,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因为谣言,刘邦甚至都没有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就将樊哙杀了。 (注:此处有误。真实的情况是,樊哙并没被刘邦所杀。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记载,“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这样看来,可以这样认为,刘邦本心是要杀樊哙的,只是因为陈平畏惧吕后,玩了一个小手段,没有全部执行高祖的命令,又将皮球踢回去了。(在此,感谢网友大鹏兄指正,并对误导了各位网友深表歉意。)
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汉高祖实在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杀功臣,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反复发生。就连大家公认的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文人出身,手段上文明一些,用了“杯酒释兵权”,但效果是一样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却认为,我所说的刘邦的过失,客观上来说,并不能说是刘邦的过失,因为人民不希望割据和分裂,盼望和平和统一,屠杀功臣,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因为它给予了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
五、刘邦留下的启示
一是刘邦是给现代的“草根”们圆了一个梦。正如,那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因为有了刘邦,草根们心中才有了奔头和梦想,因为,他给了我们以力量、勇气和信心。但,我们在看到刘邦所取得的盖世功勋的时候,不可忽视地是,刘邦身上所具有的那些成功的要素,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是刘邦对当代的私营企业家的启示。当下,许多私营企业主靠着自己的打拼,羸得了自己一片天,但不要忘记的是,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时候,应该要改变过去的那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你看,刘邦打下天下后,谋臣劝谏道,“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后来,刘邦积极引进了儒家的知识系统,巩固了自己的江山,使汉祚延续了400余年。暂且不讨论儒家系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利弊,我想说的是,刘邦能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需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当下的私营企业主们深思。 ----转自会计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