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汽车业] [转帖]汽车能否效仿手机业破“壳”神话?

[复制链接] 3
回复
9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2-14 13: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乐国星

  在过去的7年时间,手机和汽车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两个产业同样在短短7年上演惊天大飞跃。

  7年之后,手机产业已经开始在高位出现拐点,汽车却不断滚滚向前。

  它们在中国国情之下,都贴上了一大标签——生产项目核准制,意即产业准入制度,俗称“壳”。

  这是一道坎,许多外行兜兜转转都进不去;这也是一个筐,摇一摇,里面黄金万两。

  这更是一道高坝,高位蓄洪后能否永远屹立不倒?

  10月份,手机行业的产业准入核准制度正式被国务院取消,当年金光闪闪的“壳”资源已经褪化为黑铁一块。

  手机行业“壳”资源神话破灭,对于汽车而言,具有相当大的隐形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作用并没有被充分挖掘。

  汽车业 “壳”资源问题,其实是2007年车市一大隐形话题,颇具玩味。

  本博客从两篇文章来“戏说”这一话题,冀望其能浮出水面。

  解读“壳”资源(之一)——汽车能否效仿手机业破“壳”神话?

  苦苦守候汽车业准入资格的资本也许要苦叹“命苦”了。国务院在今年的10月份宣布,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手机生产核准制将正式取消。

  这年头在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当里,大概除了手机制造行业之外,就剩下汽车制造业正在执行所谓的生产核准制。这一制度此前在这两个领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炮轰。

  本世纪初,手机行业犹如目前汽车行业一样出于井喷期,各类资本争先恐后杀入手机制造业。而早在199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规定,要求手机生产必须获得信息产业部的牌照许可。到了2005年2月19日,发改委颁布《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正式启动手机生产核准制。

  根据信产部的统计,在由信产部主导牌照制度的5年多时间,信产部一共发出去49张牌照。其中GSM手机牌照30张,CDMA手机牌照19张,拥有手机牌照的企业38家。自2005年2月,由国家发改委实施核准制以来,核准的新增手机企业有41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1家,国内企业30家。

  可以说,手机行业每一张“入门券”的取得,背后都暗含了多少资本大鳄、多少商业巨头的焦虑与辛酸。能被放行已经是万幸了,而更多的不幸者往往是被一张“入门券”所吓怕,前期巨额投资无奈打水漂。

  现在,手机行业终于迎来了艳阳天,“门外汉”终于实现了“自由行”。只是,手机行业已经是“天凉好个秋”,“门外”的资本早已门可罗雀。“自由行”的吸引力早已在残酷的竞争下失去了魅力,市场已经为手机行业制造了比生产核准制更高的门槛。

  相对于火热的汽车行业而言,“门外”资本仍旧是络绎不绝,多少造车好汉仍在为这张“入门券”劳累奔波,又有多少无功而返者却矢志不渝。

  我们丝毫不用怀疑,中国汽车业仍旧能够火爆5年以上。在未来的5年,门外造车好汉们仍旧不用怀疑,汽车行业生产核准制的生命力是否足以活过未来5年。

  手机“自由行”是在行业拐点的时候放行的,也是残酷市场令新入者门可罗雀而致使的,也许更是某些“潜规则”没有“下家”的时候出现的。

  那么,汽车终有一日的“自由行”,是不是也将重蹈手机行业的覆辙呢?

  解读“壳”资源(之二)——抢“壳”之争延伸至终端市场

俗话说,坐吃山空,但这年头在一些领域只要山还在,管它是空山还是金山,哪有不发财的。  

君不见,多少只ST股,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无限诱惑令众生狂追不已。就连被民间称为“史上最牛的基金经理”的王亚伟,也对ST酷爱不已,屯兵重仓。而王掌舵的华夏大盘精选似乎也从中掘金甚多,成为最赚钱的基金。

谁都明白ST里面装得是什么东东,就是一座空山而已。但这山却是稀奇资源,没有这山就不能进入股市这个游戏圈里套钱。这张入门券身价不断上升,引不少外来者竟折腰。

只要山在,不愁吃喝。股市如此,车市又何尝不是这样?

前几年,格林柯尔、波导、厦新、奥克斯、美的等“门外造车”者,掀起了收购汽车厂家空壳的盛宴。不少正处于破产边缘的汽车厂家立即摇身一变,成为这些资本大鳄们的宠儿,一座空山不但没有倒下,而且成为了“金山”。那些背后的主管部门以及劳苦功高的“空山”管理层没有“坐吃山空”。

虽然奥克斯们最后狼狈出逃汽车业,但哪些“空山”仍旧不乏接盘者,毕竟“外行造车”者,面对中国车市的诱惑仍旧蠢蠢欲动。最新一例是,钱江摩托与力帆汽车通过股权形式控股吉林通田,欲曲线进入轿车制造业。相信,在今后还将又其他“外行造车”者继续涌进整车制造业。拥有了“空山”,就拥有了发财致富的入门券。

除了在整车业空山成为香饽饽,在汽车流通行业,空山也成为争抢的对象。

一些品牌在某些城市的4S店明显已经超出了销售负荷,但不少商家仍旧向厂家申请新开张的资格。一些二三线品牌明显已经处于亏损边缘,一些商家边哀怨却边向厂家设申请经营资格。

精明的商家怎么会不知道这些经营资格的含金量呢?但他们却不是飞蛾扑火,而是另有一番生意经在心头,将流通环节的“空山”视为“金山”

前不久,来自中国台湾的一些资本就开始在沿海一带收购一些汽车品牌的4S店经营权,同样国内不少资本也同样觊觎着汽车流通行业。可以说,资本对汽车业的追逐已经从整车下沉到流通环节。拥有了经营资格,也就拥有了高价待售的前景。因此,不少商家希望将掌握更多的市场资格,圈地建4S店的热潮也就持续不停。

可以说,国内汽车“壳”资源已经进入到终端零售市场领域。                                            

这又是“坐吃山富”。很显然,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垄断资源者何愁“钱景”,而非既得利益者即使拥有百般武艺,却徒叹奈何。

这也许就是中国国情,股市如此,车市更是如此。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5 22:02:14 | 只看该作者
车市马上就要步手机的路子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8 20:14:40 | 只看该作者
统一
4
发表于 2007-12-18 20:15:23 | 只看该作者
统一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