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 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定义的唯一区别在于国际营销活动是在一个以上国家进行的。“在一个以上国家”,表面上看差别很小,却说明了国际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国际营销的优势 1.开展国际营销,有利于企业找到新的有利的市场。有些行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相对饱和企业可在国际市场上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和市场, 在国外还可以找到更为有利的生产同样产品的条件,如有的国家政治局势稳定,人工费用低, 技术人员多,居民购买力强, 投资条款优惠等。国外公司当然愿意到该国去投资设厂。有的跨国公司甚至提出“哪里的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商品”, 他们的目标是在全球基础上谋取收益和市场份额, 而不是在狭隘的地区市场或国内市场上追求最高的利润。 2.开展国际营销,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通过出口产品换取外汇, 可以用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所需费用、外汇的取得主要依靠开展国际营销。 3.开展国际营销,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要比国内更强, 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必须用国际标准, 使产品的质量、品种、包装服务等等都能达到国际水平,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4.开展国际营销,有利于保护外销市场和原料的供应。有的外销市场的所在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利益, 对进口产品实行高关税或进口限额,这样再往那里出口产品已困难重重, 而改在进口当地设厂, 生产和销售原产品则可以保护和扩大原有的外销市场。 企业在国际化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从本质上源于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人们的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文化风险的客观性要求国际营销策略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进行合作。 2.文化风险具有双效性。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 文化风险表现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的同时 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 并由此带来收益。文化风险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导致文化冲突,致使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受阻.另一方面它也是诱发优势,是一种积极因素。所以.在国际化营销中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投入大量气力去改变或消除这种文化差异.相反 合理利用文化差异 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3.文化风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多变.并通过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审美、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不断变化。 4.文化风险具有可控制性。能够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这就要求国际营销人员对文化风险产生根源、作用过程和其加以规避、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文化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形式: 1.区域文化风险。区域文化与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区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潢和产品名称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区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比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容易出汗.人们喜欢用气味浓烈的香水:该地区少有凉风.气温高达四十五度.当地人们又常用防晒乳涂身以润肤防暑.并喜欢用清爽易挥发的化妆品。而在许多高寒地区和国家大为流行的含油脂多的化妆品在此便无人问津。 2.审美风险。审美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它潜移默化地来源于艺术造型、表演.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显著。美国人在选择服饰时注意突出个性.追求新异;中国人则追求典雅.含蓄。中国人喜爱荷花 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常把荷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象征不幸。 3.种族优越风险。当外来民族与当地民族文化观念相冲突时.民族心理会产生一种先天的、自发的反感与排斥.由此产生种族优越风险.所谓种族优越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不同.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具有较强的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优于他人 有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的风险。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策略 1.跨文化培训策略。 对于国际营销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冲突管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具体的做法包括语言训练、敏感性训练、文化学习、现场体验等。此外,语言是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文化的很大部分都折射在其语言中,文化的差异也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企业必须先跨越语言上的障碍,才能实现与国外顾客之间的沟通。 实施跨文化营销需要大量掌握多种语言有较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人才,在跨文化营销进入之前,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外国语言训练,要求能够较熟练地用当地的语言与顾客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否则,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进行,如果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国际营销人员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从而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也可以使员工学会融合不同文化的方法,可以使其在营销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适应所在新环境中的新文化对自己原有文化的冲击,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的要求。 2.文化本地化策略。 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在国外做广告,除了自身研究当地文化以外,还可以依靠当地的广告代理商。国际营销公司的广告人员,往往通晓与当地人o 《商场现代化)20。7年3月(中旬干fJ)总第497期口味和偏好一致的有特色的广告,因此他们设计的广告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需求。 通用汽车曾经想让其高档品牌凯迪拉克打开日本市场,不过,象征美国精神的凯迪拉克并未赢得日本国人的欢心。其后,通用公司研究发现,日本人的用车习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他们喜欢豪华车的后座椅靠背倾斜度大一些,深一些,因为日本人坐车时更喜欢半坐半躺姿势:他们还希望豪华车的座椅用高级的天鹅绒包裹。但是,日本人深知,具有明显日本文化背景的豪华车,与西方人的文化和消费心理存在着较大差异,很难赢得西方市场。于是,为了迎合美欧消费者的口味,丰田推出了凌志,日产推出了无垠,结果在美国销售得很好。 3.文化规避策略。 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由于不同目标市场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跨文化营销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因对目标市场文化缺乏足够认知,触犯文化禁忌而导致营销失败时有发生,可见研究文化禁忌对跨文化营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 不要在这些”敏感区域“造成彼此文化的中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