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美国电脑软件业:印度人挤走了中国人

[复制链接] 15
回复
41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5 23: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世界日报是 北美地区最大的中文报纸, 总部在纽约
    韩杰记者
    现在美国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个培训基地,专门培养资讯技术人材。资讯技术(IT)这一行,曾是华人移民的金 饭碗,曾几何时,愈来愈多的印度公司来美承包业务,重重地打击了行内的华裔精英。很多人都在问:在美国资讯科技市场,华人还有多少机会?
    
    
    印度人善用传帮带策略
    许多华人认为,除了印度软体公司使用低价战术进攻美国市场外,在美国的印度技术人员也采取「传帮带」的策略,把一些技术和经验不怎麼样的菜鸟引入技术工作岗位,把其他族裔的员工逐一排挤出这个行业。
    来自北京的黄倩对此体会最深。在一家美国大银行做资料库管理工作。
    黄倩说,她过去的工作现在由印度来的工程师来做,因为公司这方面工作被一家印度公司承包了。「印度有四大电脑软体公司,还有多如牛毛的小型 谘询公司。」它们联手在美国承包工程,然後再把工作带回印度,印度公司再派人员来这裏做维护工作。她用一个同事的话说:「公司每个房间里都有印度人。」
    她认为印度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有团队精神,具体的方法是传帮带。一个业务高手先把活承揽下来,然後再招聘两个新手,高手分配活计给新手做;… …
    ;新手一两年後出头;然後,他们出去再带新人。
    黄倩说,华人心态与印度人的不同,华人都是想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但是印度人不甘心做个程式师,眼睛盯住管理阶层。一旦当上经理,他们就有雇人的权 力,这样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级全是印度人了。有的印度人还向外放话:「如果不是身分问题的限制,这裏就会全是我们印度人。」黄倩离开的那家公司食堂就提供 印度餐,因为印度员工太多。
    技术领域 不能退让
    一般说来,华人新移民语言不行,但数学较好,因此,为了在美国这个新大陆生存,许多人放弃原来的专业,专攻与数学有关的会计和电脑专业。但自从外包兴起後,华人的擅长行业面临挑战,许多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赶出这个行业,有华人惊呼 「狼来了」。
    黄倩希望华人不要放弃这个行业,目前,许多华人纷纷离开这个行业,转行到其他部门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华人子女也不愿意做电脑工程师。她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她说,印度人把资讯技术行业看成让印度出头的一个绝好机会。她不止一次地听印度员工说:「电脑生产出来就是要拯救印度的。」(The computer is made to save Indi-a.)印度人的一个优势是英语好,因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虽然中国人听不懂印度腔英语,但美国人能够听得懂。黄倩经常听到他们得意地说: 「我们说英语。」笑中国人英语不如他们。
     她说,为了服务这些流动的印度工程师,美国现在出现一种叫 「工作签证住房」(H-1B visa housing)。许多印度工程师是通过工作签证来到美国,他们一般在一地做专案,三个月做完後再去另一个地方,因此,流动性高的他们不易租到房子。有些 印度裔美国人就把自己的房子向印度人出租,主人住在中间一层,上层辟为电脑室,能24个小时上网,地下室隔成一个个小房间,供这些工程师休息。
    印度人取笑华人只会开餐馆,软件搞不过印度人。她的感觉是,狼已经来了。「他们采用团队精神有组织地进攻,集中力量攻打资讯技术。」中 国人已经被赶出资讯技术行业,而且毫无防备。印度人中还有一个说法:一个印度人在一部门做头,第二年这部门全是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当头,第二年就剩这个中国人。因此,她 呼吁中国人团结起来,夺回软件领域。
    技术外包 降低成本
    自2000年以来,美国的资讯技术工作大量移到国外,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过去两三年中,这种趋势越演越烈,势不可挡。印度公司首先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短短几年间成为美国最大的承包国。
    花旗集团(Citigroup)的一部门副经理戴安迪博士,亲身经历这一发展历程。他於1990年毕业於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年来美国伊利诺 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1995年… … ,他从该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又在史丹福大学获得电脑硕士学位。他目前在该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内做追踪市场趋势的工作,制订模型或提出报告,为交易员操作提供支援。
    他说,这几年美国技术工作一直往外走。「公司都是要赚钱,不管工作丢失不丢失。」他认为外包也是一个创新,而美国就是靠创新而强大;限制外包,也就 是限制美国的发展。在2002年时,花旗集团光程式师就有6000人,比世界最大的软体公司微软公司(Microsoft)程式师还多。但上市公司每个季 度都要公布盈利报告,盈利不好就要走人,公司总要设法开源节流。节流的方法之一就是裁人,有的部门裁员达到40%。
    他说,危机也是商机,印度人抓住这一机会。1998年时,千年虫(Y2K)的到来让美国公司人心惶惶,因为美国人没有时间做这个专案,印 度人就乘虚而入。有了这些专案的经历,它们更容易争取美国客户。2000年过後,印度公司用低价杀入美国市场;接著,外包兴起,也促进印度大型电脑公司的 发展。现在,印度有的软体公司程式师超过两万人,而中国的软体公司没有超过五千人的。
    戴安迪认为,华人要想在该行业保住职位,只能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有的工作裁员的可能性很小。例如,级别越高,裁员的可能性越小;能力越强,走人的可能性越小。另外,越靠近交易前台,裁减的可能性也越小。他反问:「你总不能让印度人在印度帮美国人分析美国股市行情吧?」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2:41 | 只看该作者
低价战略 攻占市场
    人人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的产品之所以在美国无处不在,是因为它质量好、价格低;现在印度人无处不在,就是因为他们能以较低的价格做出质量较高的程式。低价是他们进攻美国的主要法宝。
    台湾来的金女士亲身经历被印度人取代的过程。她於八○年代初从… …
    q台湾移民美国,她有台湾东吴大学外文系的文凭,但在美国,外文等於没有专业。「那时候,华人都是学习会计和电脑。」因此,她在纽约皇后学院拿个电脑硕士学位,此後,她都是在美国大金融机构编程式,工资也不错。
    但是,2001年情况发生变化;当时,她所在的银行准备更新系统,许多公司都来竞标,印度公司也是竞标者之一。这些公司所做的演示差不多,但是印度公司的出价最低,比其他的要低30%,而且交货时间比其他的要早,公司最後选择印度公司来做。
    现在,人们把这些印度工程师称为低花费发展者(low cost developer)。他们的工资只有美国人工资的60%到70%。她说,这些印度工程师毕业於国内名牌大学,因为想来的人较多,来的人都是经过挑选出来 的;他们聪明、勤奋,又是单身。工作时间也很长,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由印度公司发放,生活补贴由美国公司提供,每人每月2300美 元。
    接著,印度公司派人和他们一起工作,这些印度人把在印度写的程式拿到这裏测试。她的部门一开始只有七、八个印度人,後来印度人达到50 人。印度人主导他们的工作。她说:「公司让我们训练他们。」2004年3月,在训练完成後,公司就把她和其他人解雇了。她说,尽管她学历高,经验丰富,但 寻找原来的工作不太容易。她常常被认为是条件过好(overqualified)。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3:41 | 只看该作者
   华人观念 需要调整
    现实情况是,印度人大举进军美国资讯技术产业时,华人大批离开该行业,这一方面有大背景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华人自身观念方面的原因;因此,有的华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调整华人自己的观念。
    朱女士毕业於中国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系。到美国後,她进入一所大学攻读电脑硕士,1990年毕业後就从事资讯技术工作。她说,做这一行经验不太重要,有个两三年就差不多了,但因新技术不断出现,故人们还需要学习新的东西。
    她认为印度人在语言上占有很大优势。对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英语就像中国人所说的外地口音,反正美国人能够听得懂。经理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沟通,因此,印度人占了很大的便宜。她说:「我也不想当经理,英语不好没法管,而且,技术好,到哪里都有饭吃。」
    她认为,印度人得势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与经理处好关系。她表示,许多印度同事喜欢拍马屁,见风驶舵;如果经理说是白的,不管是黑是白,他们 就说是白的。「这可能与他们的殖民地文化有关。」经理也需要摇旗呐喊的人,而华人还有凭本事吃饭的观念,干活比较认真。她说:「我对搞人事关系很反感,到 美国来不就是想逃避中国那样的复杂关系吗?」她认为美国人做经理比较公平,他们有人权和平等的观念。
    当然,印度人的优点不能否认。为什麼外包都被印度包去了?因为他们的确有竞争优势。例如,他们工资低、敬业、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光凭耍 嘴皮子不行。」像现在中国的产品一样,他们质量好,价格便宜,易於管理。「美国人也是抱怨,但是没有办法,经济国际化了。」现在美国人的印象是:中国是世 界大工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个培训基地,专门培养资讯技术人才。
    她说,华人第二代的职业取向也与第一代不同。华人孩子现在不愿意学资讯技术,都是要学商业和金融。她的儿子现在麻省理工学院读数学和金融,准备将来要做执行长或金融长,「野心勃勃」。很多华人的孩子去读工商管理硕士,要当经理;而印度的下一代还是要读工程和医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4:46 | 只看该作者
工作消失 热情下降
    华人电脑培训班的冷热是电脑工作的晴雨表,在电脑热兴起时,纽约的华人电脑培训班到处开花;随著电脑工作大批向印度转移,华人电脑培训班纷纷倒闭,剩下的也另寻出路。
    现在的蓝数据职业培训中心过去名为蓝数据电脑培训,培训中心总裁陈劲松说起过去的辉煌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蓝数据1997年开办,正赶上电脑 热,当时,华人来学习电脑的特别多。「在这里培训三个月,出去就能找到好工作,一般的年薪为七八万,最高的有十多万。」因此,它的广告语就有「高薪工作发 源地」的提法。
    培训中心员工最多时达到20人,教师有五六十人,学生上百人。「每天教室裏都是满满的。」当时开设的专业都是最好找工作的,如资料库管 理、程式设计和网路工程等。「学生一出去就能找到高薪工作,还常常回来向学校表示感谢。」但是,自从资讯技术工作外包以後,「华人学生逐步减少,後来就没 有了」。
    他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类工作流到印度去了;二是中国人不抱团,而印度人抱团。印度人当经理,部下都是印度人。「华人不请华人,怕位 置被挤掉。」於是,华人的结果是失业、转行或回国。因此,该校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美国人。他说,电脑热时,仅纽约有名的电脑培训学校达30多家,无名的 学校有60家,现在仅馀四五家。因此,该校很早就向主流社会转移,目标是将来办成正规的商学院。
    纽约电脑学院的负责人费东宇博士说,该电脑学院有七年的历史,1998年和1999年两年非常好,那时候培训学校的广告有40多个,现在 仅剩下10%左右。过去是工作多,等著人去上班,学生一出去就是六七万的工资。「现在工作到印度去了。」因此,现在培训学校很难做。但他认为,接受电脑的 系统培训非常必要,「本领高的人会有出路。」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5:13 | 只看该作者
领头羊 作用大
    印度公司来势凶猛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的资讯技术产业有几只领头羊,这几只领头羊先占领美国市场,然後再把其他中型和小型技术公司引入。现在看来,这种羊群战术颇有成效。
    印度资讯行业最大的领头羊是资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Ltd.)。据其网站(www.infosys.com)介绍,该公司目前有员工3万9806人;截至2005 年3月31日,公司营业收入达15亿9200万美元,税後利润为4亿1900万美元,而且公司有现金和相当於现金的流动资金达6亿8800万美元。它从美 国外包中获得迅速成长。
    但该公司的历史并不长,它於1981年诞生在印度,公司的战略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开展自己的业务。例如,它於1996年开展电子商 务服务,1998年进行企业解决方案实践,1999年将业务重组成软体工程、技术实验室等部门。但是,它又立足印度国内,1993年首先在印度发行股票。 1999年,该公司来美国那斯达克市场挂牌,成为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印度公司。
    它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作为主战场,1987年,它把第一个国际办公室设在美国,现在它在美国设有三个研究… …
    发展中心。它的英国办公室设於1996年。1997年,它的另一个办公室在加拿大成立。1999年,它的办公室扩展到德国、瑞典、比利时和澳洲。它的法国和香港办公室设於2000年。日本发展中心成立於2001年。第二年,它在荷兰、新加坡和瑞士也有了办公地点。
    到发达国家承包工程给该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成立之初,该公司在国内十多年间盈利一直不高。但是,自从它进入美国外包市场後,公司盈利猛增。例如, 1999年它承包一些千年虫工程後,当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一亿美元,第二年营收翻番,达到两亿美元。200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又翻了一番,为四亿美元。 2004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资讯技术承包公司,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5: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机会 快要到来
    目前,美国的资讯技术工作大部分转移到印度,不仅为印度培育出几个大型软体的跨国公司,而且使印度形成国际上著名的软体基地。印度也乘机发展资讯技术产业,试图称霸世界;但是,业内人士指出,印度的优势即将用尽,美国的外包将有可能向中国大陆转移。
    普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醒鹤认为,五到七年间美国外包印度将会停止,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 …
    因所致。印度的专业人才储备即将枯竭;他说,现在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印度的软体工程师已经不足,一些高中 毕业生接受短期训练後承担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他举例说,一家印度公司把有关人员的简历传到美国公司,从简历上看,该印度工程师像是大学毕业,但从信的专业 水平看只是一个高中生。因此,有人估计印度可能找不到本科毕业生了。同时,转移到印度的成本开始上升,如果持续上升到高於中国大陆的水平,外包很可能向中 国转移。
    于醒鹤是资讯技术的资深工程师。他从小随家人从台湾移民到南美,後来到美国的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毕业後他就到华尔街的大型金融公司做软体设计,最後做到程式专案经理。他参与设计的专案包括客户资料库、产品资料库和 交易处理系统。其中一个程式是在每笔交易後,终端可以立刻反应出整个系统的盈亏,以利经理及时处理。
    他认为,美国资讯技术外包是一个趋势,过去三四年来,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外包量只是全部技术的10%,最终可能达到30%或 40%,不可能全部外包。然而美国外包量的80%到90%去了印度,为了承包美国的资讯技术项目,印度专门建立相关设施,其水平和美国一模一样,「美国有 什麼它就有什麼」。因此,美国人在那裏觉得很方便。印度过去不承认智慧产权,但为了拉美国的生意,印度的软体协会游说印度政府,现在,印度也有智慧产权保 护法。另外,印度的政治制度和英语让美国觉得比较熟悉和亲近。
    但是,印度的价格现在开始上升。例如,过去在印度做项目可以节省一半的花费,现在只能节省30%,而在中国就可以节省一半。中国的工程师 数量充足,中国的智慧产权保护正在得到改善。但是,印度公司接的都是几亿美元的项目,而中国的项目仅为几十万美元。主要问题是,现在中国缺乏成功的样板, 一旦有成功的案例,美国企业就会走向中国。
    于醒鹤认为,尽管技术语言都是英语,但谈项目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有关金融的项目只能在纽约谈,也可能只能在华尔街上谈,因此,他们公司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他认为资讯技术外包的大门就要向中国打开了,他们公司可以做领头羊的工作。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5:49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硅谷比较印度人与中国人
    
    印度人、中国人,在IT行业各有优势,可称脚碰脚的"软硬天师"。近几年,他们在美国硅谷大展拳脚,凭着各自的真本事,竟让白种人屈尊做了少数民族。就连IC这个专有名词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Circuit,中文意译"集成电路",在硅谷也变成了双关语,做了Indian Chinese的缩略词。在印度人、中国人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印度人的优点和缺点凸现出来了。印度人最明显的一个优点,是英语好、善于沟通。印度曾经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而那地方的人大多能讲一口流利异常的印度式英语。凭借着语言优势,印度人在竞争中占尽便宜,赢了中国人一个回合。
    
     记得我念MBA的时候,有一堂课讨论"中国对于印度的相对优势,到底是早在1979年经济改革政策开始实施前就打下了基础,还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制订发展战略的结果"。中国同学甲觉得自己对此问题很有想法,遂要求发表己见。老师示意请他发言,大家也竖起耳朵以听高见......只听该同学轻咳一下,先来了声"Imean"我的意思是--这通常是高见即将破口而出、一泻千里的先兆,他一定是在停顿间最后整理思路,以一语惊人、直击要害;大家便意兴盎然地扭转了脖子,仔细倾听......不想该同学再接再厉,又来了一声"Imean",这下大家不禁有点焦急,想你这小子怎么回事,卖关子也不应该在课堂里啊,各人脸上的笑容不免就有点僵硬,不过鼓励之情仍然含在眼里;当第三声"Imean"悲剧性地响起,一教室的人不禁愠怒了,纷纷把头扳正回来,心里直嘀咕:这个人怎么能这样放肆地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感情!有什么了不得的高见要这样打草稿?等到第四声"Imean"灾难性地降临,众人不满的目光忽又变作了深切的同情--敢情是这个同学的口语表达有问题啊!不等那第五声"Imean"爆炸性地出现,教授及时说了一句:"OK,OK,I knowexactly what you mean."我终于明白你的意思了。顿时,全体终于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该同学的个人小悲剧演变成了一场全班的大喜剧。可怜甲同学涨红着脸,在大笑声中我隐约听见他愤愤不平地向邻座的中国哥们解释:"我的意思是......"
    
     相比较之下,印度人语言能力很强,而且表达欲望强烈;虽然口音颇重,但是一旦开口,便如恒河之水绵延不绝--单是这个气势,就显示了其说话时的充分自信。反观中国人,开出口来讲究一字一顿、字斟句酌,显得自己深思熟虑,可在老外看来,却好像是这说话的人心里有鬼。
    
    美国人评价,虽然印度人的口音重,但意思表达准确,只要习惯了他们的口音,就没有交流上的问题。而中国人尽管说得慢,口音没有印度人重,但常常词不达意,反而影响理解。所以在硅谷,很多印度人虽然专业编码技术并不强,却能做好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和Team Leader小组领导,游刃有余地协调与其他小组、其他部门、上级领导和外界的关系。
    
     印度人能言善辩固然是其优点,可有时候不免发挥过度,结果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印度人敢说、敢瞎说、敢拣吓死人的说。有的印度人一旦说到兴起,亿和百亿等等的数字单位就没法用了,只见他狡黠地一眨眼睛,说:"那个多啊,有如恒河之沙!"这其实跟印度人的思维特征有关--他们长于抽象思维,善于思辨,但并不能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的差别,也不能严格区分通过直觉和借助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一旦空想和空讲起来,便会在现实与梦境、事实与假设、此岸与彼岸、圣何塞和班加罗尔之间飞速往来穿梭、上下翻飞。记得前美国驻印度大使莫尼汉把印度的民主称为"功能性无政府状态",我觉得这个断语更适合拿来描述他们的高谈阔论。印度人第二个值得中国人借鉴的地方,是善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同时有强烈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在美国赢得本地人认可的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美国,如果你不声不响,就是冤大头一个,你的疾苦、你的迷惘、你的甜蜜、你的成就......都没人知道,旁人就认为你不是个"富有建设性的人"。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6:12 | 只看该作者
举个例子,MBA课程在评分机制上非常注重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在某些注重讨论的课程上,教授甚至给这部分20%的得分比重。印度同学在这些课上总表现得空前活跃,一个个竞相发言。有时我真怀疑,他们踊跃举手发言就只是为了向教授表明他们的积极参与--要说发言质量,有的实在不敢恭维,洋洋万言说罢,听者却摸不着头脑。就像印度人解释"梵",不厌其烦地说:它--"梵",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像火红,不像水湿;没有阴影,没有黑暗;不是风,不是空;没有味,没有嗅;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语言,没有感觉;没有生力,没有气息......它不消灭什么东西,也不会被什么东西消灭。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还是不太明白。
    
     中国同学不屑于为发言而发言,往往追求语不惊人不出口,可往往是,等你真想出了什么惊世之言的时候,大家早就转入下一个天马行空的讨论空间了。
    
    所以,中国人尽管工作勤奋,但因为做秀能力欠缺,到头来自己相当一部分功绩湮没无闻。在公司里,有些时候,甚至是中国人日以继夜干完了活,却由印度领导拿着成果去向上头展示,在投影机前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自然,这也就难怪不少人会认为印度人在这工作中居功至大。
    
     印度人很有参政意识。据说1999年在印度最穷的奥利萨邦的卡拉汉蒂至少有12人饿死,但就在有人饿死的同时,当地选举时的投票人数却破了纪录。印度人希望通过参与来改变政策和舆论,为己所用,进而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我在读MBA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印度人明目张胆地拉选票,要大家支持他们参选国际学生办公室或MBA学生会。这种事不是我们中国人愿意做的,所以有些海外学校里竟没人愿意在中国学生自己的组织里任职,更不用说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了。参与,是印度人的优点,在我们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却是印度人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8:1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歪说一句,印度盛产选美小姐,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热衷于展示和表现的产物。不少印度人都喜欢把印度美女的巨幅玉照做成电脑屏幕上的壁纸,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旁人每每经过,即使惊鸿一瞥,也会一见倾心。于是在潜移默化之下,就有了印度是"东方的好莱坞"、"遍地是美女"的印象。可从印度取了"真经"回来的朋友说:"哪有这回事啊,在大街上每天定定地看、痴痴地等,除了那些个裹得像只粽子一样、面目模糊、年龄莫辨的女人,绝无秀色可览了。"我说那一定是因为美女都被选派出国参加竞选和做秀去了,这也是美化自身形象、让世界了解印度的一个好办法嘛。印度人的第三个优点是凝聚力强,关键时刻能够立刻拧成一股绳,对自己人颇为照顾。由于印度自古实行村社制度,在几千年中,整个国家一直如一盘散沙,很少有向心力。然而数以十万计的印度高科技新移民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分布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侨民,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内聚力。也许他们意识到了:弱势群体的内耗只会加剧自身地位的恶化,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是唯一出路。
    
     不少在硅谷发了迹的印度CEO,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发动起来一齐给他们的母校--印度理工学院IIT捐款,一次筹款就是上亿美金;还有一批"数字英雄",筹集了又一个亿元,在硅谷和美国东海岸建立了几个高科技的研究所。如此的慷慨和如此的魄力,让人羡慕不已。自从90年代印度开始实行经营自由化和对外开放以来,印度侨民便成了开放初期外来投资的重要力量。开放后的第一年--1991年,印度吸引外资仅只9700万美元,而到了1998年,已高达35亿美元之巨,7年增加了40倍,可见海外印度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
    
     至于说印度人照顾自己人,说得难听点不免有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之嫌,可他们才不在乎呢!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群体意识,倒也蛮有魄力。记得我们公司先来了个部门小经理姓辛Sinh的,不久来了另一个辛,又过了不久,我惊奇地发现了第三个辛。一开始我还天真地以为这纯属巧合,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转弯抹角远开八只脚地沾着亲带着故。传统的印度家庭形态是"联合家庭",规模大,几代同堂、亲戚聚居,一家门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如果把这一套搬过来,我们公司不出几年岂不就成了辛氏印度联合家庭企业了?还听说那个辛经理发了一笔,因为他每介绍一个人进公司,公司就会给他3000到5000美元不等的奖金!奖励他为公司广揽人才,而且帮公司省了一大笔支付给猎头公司的酬劳--一般来说,付给猎头的酬劳相当于引进的员工的年薪的20%左右,公司一算账,就觉得这个印度经理不拘一格举贤,真是不错。好在后来,这里的公司先后遇到不景气,停止了扩展,辛氏家族才没有进一步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公司里就识相多了,我们最讲究"避嫌",尽管祖先也曾教诲我们不妨"举贤不避亲"。在美国读书、工作的几年里,我认识了不少印度人。自从IT行业一飞冲天,擅长编制软件的印度人也在一夜间成了传奇。不过依我看,要对印度人评头论足是一桩蛮搞脑子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有些优点,换个角度来看竟是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而他们的有些缺点,换在老美眼里却是印度人胜过中国人一筹的地方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8:30 | 只看该作者
印度人,中国人
  
     都说近几年北美电脑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印度人大举进攻所致。他们先是以工作签证过来北美,扎根以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技术工程项目外包到印度,导致北美电脑技术人员纷纷失业。作为电脑从业人员最多的中国人自然首当其冲。
    继电脑行业以后,制药行业正在成为印度人攻占的另一个目标,前些年制药业一枝独秀的风光局面有可能从此一去不复返。今年以来,印度已经有几十上百个药品开始分批登陆加拿大药物市场,有些加拿大的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到印度建厂,有的药厂史无前例的宣布今年圣诞节期间暂时关机停产,有的制药公司居然从一两年前动不动搞大规模job fair的如日中天状况,急速掉到大规模裁员和重整的惨淡局面。制药行业中受这波浪潮冲击最大的,又是我们中国人。
    
    放眼望去,不光在加拿大,整个北美的很多IT行业和大科技公司里,中国人和印度人一直都是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国人和印度人虽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种族,但从聪明才智,吃苦耐劳,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两国人堪称势均力敌,至少中国人一点儿也不比印度人差。可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可悲事实是,中国人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下风,中国人在北美竞争不过印度人。
    
    试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印度人的英语比我们中国人强。印度这个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成了官方语言,所以人人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存在很重的印度口音,却并不影响他们和洋人交流,寒暄。就象有些广东人或闽南人讲的普通话一样,尽管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却不影响他们和北京人聊天开玩笑。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四十几岁以上的理工科出身的中国人,深受当时政治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不重视语言。记得我们在国内读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出了国后,才知道,数理化再好,英语不好寸步都难行。所以我们在语言方面首先逊人三分。
    
    其次,印度人比中国人有更强烈占据管理高层的抱负和野心。印度人不甘于只当个技术人员,只要有机会,就要想方设法往上爬,一坐上了管理阶层位置,自然就掌握了雇佣员工的生杀大权。我们中国人历来没有多少当官的欲望,很少窥观管理阶层位置,只满足于做稳技术骨干,比如高级工程师或科学家这样的位子。这一点不能完全归因于中国人的语言弱势,象那些早期中国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根本不存在英语不如印度人的问题,可是,他们走上从政之路,或进入各级管理阶层的人数还是少得可怜,远不如印度人多。
    
    第三,有些印度人很善于同上级搞关系,个别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我们中国人中,大多数比较清高,一般不愿意搞社交,与上司处理好关系,一心只想做好本职工作,靠技术吃饭。中国人里个别最奸滑,最会讨好上级的人,也会很讲究讨好的策略和方式,以避人耳目,免得让人议论。有些印度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敢于公开的,毫不脸红地巴结讨好上司,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他们的 personal skills掌握得好。
    
    我曾经深深领教过一个印度同事在这方面的本事。十多年前刚到加拿大时,我在温哥华一家公司打了几个月工。公司老板是白人,工人大部分是印度人,大经理则是菲律宾人,底下几个supervisor有一个是菲律宾人,其他是白人, supervisor底下还有男工头(foreman)和女工头(forelady)。女工头有两个,一个印度人和中国香港人。那个印度女工头对 supervisor和经理的大交道的手段实在让我不感恭维。
    
    当时,同事们私下传说那个菲律宾supervisor是大经理的亲戚,而印度女工头对他似乎格外热情周到,钩肩搭背,搂搂抱抱乃常事。每天的coffee break时间,她的第一任务就是给菲律宾supervisor泡一杯咖啡送到他办公室去。要是我们中国人中出了这样的人,其他同胞肯定认为是厚颜无耻之辈,对之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可是那些印度同事对女工头的所作所为全都习以为常,甚至视作天经地义,一有机会还帮着她热情为上司服务。每当女工头在倒咖啡时,在场的印度同事们跟着忙前忙后,不是递一小包白糖,就是拿个咖啡伴侣给她。经理的老婆生孩子,本来不关底下员工什么事,因为经理跟底下的员工从不直接联系,可是印度女工头却发动全体工人出钱买礼物送经理,自然,领袖才能全由她一人拿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