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理性之谜

[复制链接] 0
回复
7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5 01:3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性之谜
 

项保华/    原载《财经界/管理学家》,2007年第9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理性”是指更有助于个体或组织“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之目标的达成,既可以用事后实现的目标或结果水平来衡量,称为实质理性;也可以用事先选择的手段或途径优劣来评估,称为过程理性。实质理性关注结果是否最佳,过程理性重视程序是否合适。

若事先过程与事后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则只要做到过程理性,就可结出实质理性之果,从而实现过程与实质的双重理性。一般情况下,遵循过程理性原则,按职责、规则、惯例等行事,不一定就能取得最佳结果;遵循实质理性原则,采取可能带来最佳结果的做法,不一定正好符合程序规范。

就理性的评估而言,如果说衡量“活得了、活得久”,与管理行为的科学性相关,也许存在着相对客观的指标,如企业的盈利多少、效率高低等;而衡量“活得好”,与管理行为的道德性与艺术性相关,必然涉及相对主观的指标,如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个人偏好、幸福感受等。

理性涉及道德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向度因素,一方面,不存在归一化的统合衡量指标;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找到这样的指标,也会因人、时、地、情境等变化而变。更注意到个人对于信息的选择性知觉,可以认为,纵使是那些相对客观的所谓科学性指标,实际上也只是观察者主观意识到的客观。

就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的把握而言,受组织或个人有意设定的目标任务、长期无意形成的习惯活动等综合影响,有时可以清楚知觉,做出有意分析;另有时模糊不清,只能凭直觉感性加以判断。分析、直觉、情感,均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性,使得理性的精确评估存在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管理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应该看到,任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与组织框架之中的,这决定了其行为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组织与人际互动因素的影响,如他人及自我的信念预期、规则惯例、角色意识等,即使是基于无意的直觉判断或情感响应的行为,实际上仍带有一定的社会可预见性,也就是体现在生物基因与社会文化共同演化之中的理性。

理性可能伴随着标准、规范、按常识行事等。相对于非理性,理性并不等同于最佳。特别是在应对创新、竞争、变化,需要突破思维定势时,采取非理性的做法有时反而更有效。例如,在对抗性博弈中,招无定势等看似无理性的做法,使他人难以按常规、常理、常情应对,却能起到比理性做法更好的作用。

总之,管理的关键在于管得有理,理有多样性,是否完全可衡量、可统合、可分解?时时处处讲理性,一概排除非理性,到底该不该?能不能?显然,以人类之有限认知,探世界之无限变化,追求极端的绝对理性或非理性,既没必要也无可能。对于这一点,在探讨管理行为中的理性时,须引起特别注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