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营销人来说,加班加点,没有个囫囵的休息日,疲劳是一种常态。在某些企业里,营销部门如同是一个演出服务公司,在一年中不停地策划和执行着不同的市场活动创意,一台台大戏如期推出。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抢夺眼球是个问题,有多少注意力能够被企业去吸引也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会发现,活动本身的执行性并不是难度本身,而有多少人能够来参与反而成为活动的一个最大问题。
今年的“快乐男生”或许让我们看到“娱乐至死”已经不是营销的法宝,而如果你是娱乐本身,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营销。所以网游还是那么火,iPod还是那么火。
下一步,iPhone会不会那么火呢?那要看iPhone是不是那么好玩,或者说iPhone是不是玩本身。如果一个产品是商务人士才能够消费得起的价格,而不是商务人士消费的主体,那么这个产品本身的价格和价值背离了对象,相信也不会有好结果。离开娱乐去探讨营销,似乎又是我们非常悲观的调子抬头的时候。话机一转,我们发现许多公司营销的缺乏,是营销智慧的缺乏,最后落实到人的缺乏。 已经有很多朋友在营销职位上的变化印证了CMO的职业周期是18个月。这并不是说营销已经让企业疲劳。最近我遇到多个不同企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招营销总监或者相关的职位。但是当我举目搜索我所认识的营销经理人时,发现营销原来又是一个非常细致、非常专业的科目,企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具体而细致的。通过这些细致的要求,我们深入到营销的环境里去,才能够发现营销是不允许疲劳的,甚至都不允许向你的顾客推荐一种疲劳的或者形式上容易让人疲劳的感觉。
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营销例子,可以说明营销疲劳到底是什么。绝对是很高级的某高级酒店推销一种会员制的餐饮服务,我正在出差途中,电话不期而至,给我讲了种种在那里请客吃饭的好处,说得我都晕菜了。于是我让其发个邮件,表示我有意向回复。结果对方说他们不用邮件,怕被认为是垃圾邮件,只能让我在电话里直接选择ABC,然后通过某种复杂的方式进行交易。我已经没有了信心,加之在外出差,只好挂掉。不多久,该电话又来了,而且几乎天天不期而至,简直成了骚扰电话,我已表示没有需求——哪怕有需求也已被打扰的恶感消灭了。但是对方还是今天Ellen、明天Mary地换着不同的女声来电话,最后我忍不住指出他们的营销方式有问题,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受众的需要,结果对方仍然信誓旦旦地坚持要电话销售。我反问你们天天给一个没有潜在消费力的人打电话不是浪费人力、财力吗?
抱歉,这已经超出我要操心的范围了,但是那个电话至今还在骚扰我,以至我记住了这个电话,并拒绝接听。谁疲劳了?对方显然没有,因为他们将人训练成了机器,疲劳的显然是我。谁的错?问题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难道我们是营销“迷茫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我们的营销需要更加细致,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组合方法,既不是单纯的邮件、电话,也不是单纯的打折,需要一种符合价值、习惯、获得性、心理认同的方式。正确的营销才有正确的结果,这还是一个老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