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炬对中国品牌的质疑与反思 2001年,咨询策划业开始火起来。 2004年,品牌“火”了! 一夜之间,品牌专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国政府2004年开始提倡做品牌。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产品没有产品价值,更大的利润空间让别人赚走,别人挣的钱是我们的N多倍,比如衬衫才卖几十元人民币,小于10美元,加上到美国的标号、运费等,最多也就十几美元,但人家最低卖30美元,利润达到70%以上,这就是品牌的价值。而随着农村向城镇化转型, 以OEM加工厂最多的开发区虽然大量吸纳就业,但也存在大量弊端,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加工竞争激烈。 政府意识到要赚品牌价值,并大力推进品牌工程,对中国品牌而言本来是一股春风,但同时也变成了很多人借用的机会。由于有了政策性的支持,舆论的导向,原来在营销咨询和策划行业做的并不成功的一大批人纷纷转做品牌的咨询和策划,一夜之间,中国出来了众多的品牌专家。 品牌也是产品,只不过是无形的一个产品。那么,不会做营销的人怎么会做品牌? 品牌是和产品一样是有利润的一个产品而已。产品是在工厂中生产出来,然后通过营销贩卖出去。品牌则是在市场当中,也就是消费者的心中营销出来,然后一样也是贩卖出去。所以,品牌要比产品的营销难度大的多。因为,产品是已经有形的,可以带来直接或者可以显见利益的物品,而品牌是在消费者心中的情感认同价值,需要利用营销的方法营销出来,只有营销出来才能感受到利益。所以,说品牌需要两个步骤地营销。 可以这么说,只有营销高手才能做出品牌的价值并把它营销出去。这是一种放弃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有很深的市场功力和营销的经验。 然而,这些品牌专家都是谁呢? 一类是退了休的媒体总编,另一类是大学教授,没做过市场,没在实战中练过兵,这两类品牌专家都是理论学习的类型,把品牌只是做成了一个概念,有些甚至是伪概念。还有一类则是在企业里面做到销售大区经理一级,再想往上升,已经没有机会,但年龄已经不能让他再混下去的一拨人。他们的特点是有很深厚的销售经验,敢想,敢说,甚至敢忽悠,这些人曾经在一些有品牌的公司工作过,这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而这块金字招牌对不明事理的企业来说还真管用,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大品牌公司一定能培养出品牌人才,甚至把一些跨国公司认为是品牌专家的黄埔军校,其实根本就不是。在这些公司大部分出来的都是销售人员,而做营销的市场人员少的可怜,能够到达一定位置,了解和接受公司内部品牌策略的更是极其稀少。 我们现在的品牌专家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粗略计算,三十多岁的占约40%,是主力,四十多岁的占30%左右,剩下的是15%为50岁左右,15%为20多岁的。这是什么状况。我分析一下大家就知道了。品牌是什么?他是消费者心中的情感价值。这个情感价值需要有深厚的市场功力才能挖掘出来。一个20多岁的人他如何体会一位成功人士的情感需求呢?太难了。 从森林出来的看到草原的感受是广阔。从深山出来的看到城市是新奇。城里人跑到农村去度假,而农村人跑到城里来度假。20多岁的人认为亿万富翁一定喜欢吃鲍鱼,其实这个亿万富翁就喜欢吃一碗炸酱面。
有这样一群根本就没有能力,却敢说敢讲的品牌专家们混在江湖,中国品牌的前景堪忧。整个中国的品牌还处于概念疏导期,企业尚不具有正确的判断力,于是被专家和媒体引导成品牌可以百家争鸣,现阶段甚至出现品牌运营、品牌管理这样的可笑概念,品牌都还没有,哪里来的对品牌的运营和管理呢? 象这种无知无畏的表现太多了,这一派春秋战国的热闹和混乱景象,对中国品牌的建设,是一种极度的伤害与阻碍。 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在一个短暂的阶段中,企业的市场表现还不错,但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时代在变化,选择短期的阵痛,还是长期的繁荣,这是关乎中国品牌命运的一个决策性命题。 所以说,真正会做品牌的人太少了没有关系,但是大家应该正视、直面这样一种现状,然后踏踏实实的按照品牌塑造的规律去走,完全可以探讨出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脚踏实地解决中国品牌的种种难题与困境,这才是中国品牌的出路。 未完待续—— 不懂营销的人为什么不会做品牌?品牌为什么不需要百花争鸣?中国品牌谁说了算?品牌培训有哪些误区?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针对以上提及的中国品牌种种怪现象,刘永炬老师将逐一解剖,还原中国品牌真相,推动中国品牌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