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小宁 余明
上海报道
自管理层在2002年下半年提高增发门槛后,市场对增发新股的信心慢慢恢复。以华宝信托为首的机构们开始积极参与增发新股的申购。
通宝能源增发后股价翻番,参与申购的机构获利不菲,引发众多机构哄抢增发新股。
社保基金出师不利,在参与新潮实业、民丰特纸等股票增发后,接连被套,引发争议。
2003年7月8日,屡败屡战的社保基金,再次出现在华联控股(000036.SZ)的增发名单中。
从去年起,积极参与增发新股已悄悄成为一些大机构的新盈利模式。从去年的表现看,它们的涨幅不小,这些机构获利不菲。
同样青睐增发新股的社保基金却出师不利。参与新潮实业、民丰特纸增发新股后,股价一路走低,社保基金浮亏连连,一败再败。
增发盈利模式出现有趣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机构蜂拥哄抢增发
曾几何时,股市几乎“闻增色变”。
在2002年上半年以前,只要上市公司有增发消息公布,股价往往出现大幅下跌。例如,在去年5月底,明天科技、海南椰岛等数只股票公布增发消息,股价都毫不犹豫地以跌停或者接近跌停报收,“跌你没商量”。
令不少股民伤心的是,一些公司增发新股后业绩开始滑坡。甚至出现了纵横国际在增发后业绩反而大幅亏损。新股增发被市场冷落,人气大减。
“市场忽略的地方往往最能产生机会。”青海证券资深研究员黄硕发现:机构们开始发掘隐藏其中的市场套利机会。
自管理层提高增发门槛后,打算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素质明显好转,有别于以前“以圈钱为己任”的公司。
市场信心开始逐渐恢复。
至去年底,通宝能源增发后股价翻番,引发赚钱效应。今年上半年股市趋好之时,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多数较好,涨幅较大的有韶钢松山、浦发银行、海虹控股等。海虹控股增发申购还出现多家机构争相竞购的场面,并创下了超额认购的纪录。
蜂拥而至的机构们,其中不乏超重量级选手。从规模到资金量逐级递增,从信托公司到基金到上市公司,最终“五矿系”、中粮财务、上海电气财务等国企巨头也涉身其中。
增发新股开始成为机构的新宠。
华宝信托:增发申购专业户
但是与这些增发一族中的新晋相比,长期钟情增发的华宝信托显然是最早发现增发金矿并且掘得“第一桶金”的老饕。
华宝信托在市场中表现低调,崇尚闷声发大财。在新股市值配售之前,华宝信托热衷打新股,更多地出现在新股IPO名单,是“打新一族”。
不过,在去年新股市值配售之后,华宝信托频频介入新股增发。而华宝信托资产运营部总经理丁伟则说:“华宝早就从1998年开始参与增发配股的操作。”
资料显示,2002年华宝信托多次参加过增发配售,一个初步的清单是:云铝股份以每股10.10元的价格增发5400万股,认购倍数为8.3倍。华宝信托获配358万股后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金丰投资增发后,华宝信托持股约640万股,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中信国安增发后,华宝信托获配839万股后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
这仅是2002年华宝信托的部分战绩,在此之前,华宝信托曾经认购过的增发股票中,还包括友谊股份、伊利股份、模塑科技等一长串股票。
黄硕分析师表示,通过对增发公司的资料检索,发现原来华宝信托早已在增发申购中非常活跃,它的操作手法也不同一般,采用大资金申购,以获得最大限度的配售,但并不喜欢长期持有,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于二级市场上出空。
与黄硕的分析相引证的是华宝的每一笔操作。
在华宝信托2002年的战例里,云铝股份2002年4月23日增发部分上市,华宝信托到6月30日减持完毕;金丰投资2002年4月11日增发部分上市,在6月30日华宝信托即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即使是有诸般概念的中信国安,华宝信托仍然毫不恋战,在6月30日之前清仓而出。
有市场人士评价华宝信托操作增发的手法是“疾如风,侵掠如火”,颇合兵法之旨。
对于华宝信托在增发配股市场上快进快出的操作是如何获利的,丁伟讳莫如深。但是他也表示,增发以后,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当中存在一个获利的空间。
而上证综研的吴侃说:“参与增发所选择的时点比较重要,前一段市场情况比较好,上市公司增发以后股票上涨得也比较多,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来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
上海证券一位研究员对记者算了一笔帐,他认为每次申购的收益率并不高,但是增发连续申购,积少成多,收益也将相当可观。6月份增发、转债发行共有6家,而且在发行时间上环环相扣,一家机构完全可以用同一批资金反复申购,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反复操作6次。即使以每次获利0.1%计算,累计收益率也可以达到0.6%,一年的累计收益则可以达到7.2%。
而且他认为半年来,增发后股价上涨的例子比比皆是,增发赢利空间还是有的,这是一种低风险套利。
社保基金再战江湖
不过,增发盈利模式似乎并不常常奏效,至少对社保基金就是如此。
自2001年参与中国石化新股战略配售被套,成为社保基金“胸口永远的痛”。在2003年140亿元社保基金正式入市后,情况仍是每况愈下。
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先后参与新潮实业和民丰特纸增发、桂冠转债、亚泰集团配股申购。
华联控股(000036)增发A股的网下发行配售机构投资者名单中,社保基金赫然再列其中。获配总股数达190多万股。
在新潮实业增发中闪现的还有“养命钱”社保基金的身影。
6家管理社保基金机构中有4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共动用约6.23亿元参与增发申购,在新潮实业增发中获配约73万股,占新潮实业增发总数的1.2%。
6月25日新潮实业上市,第二天股价就跌破了8.37元,而7月2日该股的收盘价是8.08元。业内人士分析,从社保基金的操作思路和新潮实业的盘口来分析,假如社保基金一股未抛,那么账面浮亏已达20多万元。
这并非是社保基金第一次入市,但是也决不是社保基金的第一次麦城。
2001年7月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获配3亿中国石化A股,发行价4.22元,一共投资12.66亿。截止到2003年6月16日中石化收盘价3.96元,社保基金浮亏0.78亿。其实,社保基金如果记入时间成本,按目前年利率2.25%计,12.66亿元资金2年的利息收入近0.3亿。也就是说社保基金12亿两年时间亏了1个亿。
2003年6月27日,民丰特纸发布公告显示,全国社保基金104组合参与了增发网下申购,并获得了496515股的配售数量。
实际上民丰纸业是一个老庄股,截止到2003年3月31日,该股流通股5200万,股东人数4564人,平均每户持11394股,市盈率超过60倍,庄家高度控盘。社保基金风险不可谓不大。
果然,民丰纸业刚一公布增发消息,股价就连续下跌,短短四个交易日,已从17.52元跌到16.03元,直逼增发价。7月8日增发部分在上市前一天就遭受“下马威”,大幅下跌了4.41%,仅收于15.38元,较16.00元的增发价低了3.88%。
社保基金的命运将再次面临考验。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言人徐波声称,社保基金的理念是长期投资,不看重一时的收益。在看好了大的方向后,就不会再跟随市场起伏而追涨杀跌,基金管理人把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用于新股申购也决不是为了赚取新股上市后的价差,而是看中它本身的成长性和稳定性。
他还表示,届时社保基金会向全社会关心社保基金的人们交上一份成绩单,现在社保基金入市不久,断言社保基金被套还为时过早。
·记者手记·
冰火两重天
但是不管怎样,同样的盈利模式怎会有如此反差?
黄硕认为,从新股增发中套利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因为任何套利行为如果参与者越来越多,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趋向均衡,套利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套利行为也会越来越困难。过多的机构涌入增发新股,必然会降低市场收益。
上海证券一位分析人士也持相同观点。他指出:市场对于今年增发收益率的预测是建立在去年增发的基础上,随着机构对增发的普遍认同,甚至连券商、上市公司乃至国家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都投身到哄抢增发股行列中的时候,增发申购的高收益率并不能维持多久,社保基金置身其中,风险不小。
对于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增发,华宝信托的丁伟则认为,社保基金的运作是由基金管理公司来掌握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上也都有各自的研究。
不过,社保基金被套为其管理者敲响一记警钟。
南开大学学者韩强则撰文反问:社保基金进入A股市场是否承担着“提升市场人气”的“光荣使命”?
其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行政管理,在投资管理上采用政府直接管理和委托基金公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在社保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签订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了5项“选股禁入”。但是涉及到社保基金的投资战略问题,在监管上并不明朗。
而另外有市场消息说,有要求基金公司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80%的建仓,应该看作是管理层、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基金管理公司对后市乐观的共同判断,而且社保基金能在1500点建仓,说明这既是一个政策底,也是一个市场底。
“华宝采用的是一种短、平、快的操作手段,在大盘比较好的时候,这种手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获利机会。但也要考虑个股选择。”上证综研的分析师吴侃认为,随着众多机构纷纷参与增发操作,这时候社保基金就失去了“先机”。
反过来看,如果市场转好,增发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吴侃同样认为“社保基金仍有存在获利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