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推荐][转帖]开店十年

[复制链接] 50
回复
139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2:55 | 只看该作者
 19、美丽从头开始,美容方兴未艾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莫不如此。我原想休整一下,“中隐隐于市”,然而,眼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我赋闲在家,似乎有点离群,有点不协调。尽管,我并没有真正地虚度光阴,而是在抽空写点东西,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下,很难静下心来。浮躁,已是社会的通病,以个人之渺小,焉能置身事外、超凡脱俗?
  
   买的商铺已经租掉,年租金3万8千元,比别的店面便宜2千元。租我店面的是个新手,看见大家都在开店,好像开店的都挣到些钱,她也跃跃欲试了,而且,经营的是服装。我理解她创业的压力,要想在商城的一百多家服装店中脱颖而出,非常有难度,保守地说,能生存就不错了。“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大家都想赶在9月28日的商城开张前,能如期把店开出来。
  
   我在大厅租的小店面,正在装修中,经营的项目,已初步确定好,是做数码产品和电脑配件,另外还准备弄个“电脑算命”的机器。增加“电脑算命”,主要是为增加人气,吸引顾客,因为在镇上还没有出现这玩意。当然,我不是在宣扬迷信,这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信不信由你。如果,我会修理手机和电脑,这两个项目会更好,只是,开店在即,来不及去学了。古人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非常有道理的,真到“急来抱佛脚”,为时已晚。
  
   如果在商城楼下,开个小饭店或小吃店,抢占先机,确保能赚钱的。大家都在卖服装,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做点别的,更能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商城处于繁华地段,半径200米范围内,没有饭店。商城有180家店铺,管理方为安全考虑,不允许店家自置煤气灶等炊具,他们的吃饭问题急需解决。不管有没有生意,吃饭是不能省的,加上客流量,保守估计,每天早上卖掉200碗面条、中午300份客饭、晚上200份客饭,是可以达到的,以每份只挣1元计算,每天有700元的毛利,每月有2万元,一年是24万,去掉房租、水电费和人员工资合计10万元,那还有10余万的净利。相信日后有人做的话,一定能挣钱的。
  
   回首往事,我的开店经历的转折,关键的一步,是从老街搬到闹市。当时在新街上开店的,十有八九发了财,我不过是小儿科了。时过境迁,现在的古镇旅游,生机勃勃,老街上的商铺,鳞次栉比,已是一店难求。各种工艺品店、饭店、珍珠店、苏绣店、蹄胖店、旅馆,早就如麻饼上的芝麻,密不可数了。只要是沿街的房子,基本破墙开店了。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顾客主要是打工者,而不是游客,老街上的生意,远远没有今日的兴旺。
  
   我在老街开服装店时,隔壁是一家理发店,当时还没有“美容美发”的概念,不过是常规的“剪、吹、烫”。开店的是位本地姓高的女孩,比我还要早一年开店,生意很不错。1994年的时候,她在给人理发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男孩,他是沈阳人,在镇上一家化妆品公司担任生产主管,两人萌生了爱情,那男孩天天开车来接她,吸引了不少艳羡的目光,年底,他们就结了婚。95年,女孩学会了给新娘做头发。当时,理一个发才5块钱,而给新娘做一次头发,收费100元。正当她生意红火的时候,她怀孕了,她的老公要她为孩子着想,就把店转让了。
  
   1996年的一天,她偶然从我书店前经过,和我闲聊了几句,才知她的儿子已出生,刚过了断奶期,她在家呆得没劲,已在新街和老街连接的桥堍,开了一家“金盏花”的美发店,一开出来,生意就很好,因为以前开过,有很多熟悉的顾客,她的手艺和服务态度不错,顾客纷至沓来,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已请了两个帮手,仍是一天忙到晚。我说:“你老公挣钱多,你完全可以在家做全职太太,不用这么辛苦赚钱啊。”她笑着说:“本来是在家没事干,想开店找点事干,现在忙了,但也充实了,想不挣钱都不可能了。”
  
   随后的几年,我每次经过她的店,都看到里面坐满了等着理发的女孩。我有位亲戚的女儿,和老板娘是小姐妹,据她讲,店里除了平常的理发,还有焗油、染色、烫卷、拉直等,这些服务,每次收费都在百元左右。“美好人生,从头开始”,女孩子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一点不亚于对服饰的热衷。店里也接新娘的做头,不过,收费已涨了几倍。用一般的洗头膏,洗个头基本是10元;用高档的洗发护发用品,修剪一次都在一二百元,甚至有的高达上千元。两者价格天壤之别,不难想象,其中的利润有多高?难怪,现在的美容美发店,越开越多了,想必是冲着暴利去的吧?
  
   2005年,听说她在原店的对面,盘下了一个店铺,开起了美容院,除了美发,还有按摩、美体、护理等。现在的有钱人越发多了,女人花在美容上的钱,一点也不心疼。光是推销那个什么精油、减肥霜、祛斑膏,利润就相当的可观。她的美容院是正规的,一点也不带色情,但生意依然火爆。不像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洗头房,说是洗头,其实里面连洗头用具都没有,不过是用些妖艳的小姐,以色情服务招徕顾客,实在有点玩火自焚了。
  
  做生意有时就像打麻将,手气顺时,财神爷推也推不开,不论怎么出牌,都是和了。今年,她开的第一个理发店,面临着拆迁,得到了一笔补偿金,而好像她有先见之明,老店虽然马上要被拆掉,但生意一点不受影响,因为对面她开好了美容院,人家都知道了,生意也就顺理成章地交接到了新店,不像同一排上别的店,拆掉只能拆掉,一时找不到地方,没法搬,做得好好的生意断了,多可惜?
  
   美容美发方面,我认识的人中,还有个成功的例子。10多年前,我到文化站工作之前,曾短暂进过一个厂,班上有位叫吴红梅的女孩,是江苏盐城人,刚过来打工的,为人热情,性格也不似江南女孩的柔弱,很有主见的样子。有时,厂里为了赶货,会让我们加班,要到夜里10点左右下班。吴红梅的妹妹也在这边打工,夜里会煮好一锅新米粥,香气扑鼻,她们姐妹会邀请我,到她们楼上先喝点粥再回家。我至今记得那一碗新米粥的香味。
  
   后来,我离开了工厂。不久,听说吴红梅也辞职了,去了广东学理发。那时,温州发廊遍布全国,开发廊的温州男孩女孩,也是从广东学了新潮的理发技艺,然后到各地开店的。他们用一把木梳、一个电吹风和一瓶摩丝,就可以做出上百个发型,大多是模仿港台明星的发型样式。当时,港台的流行歌曲刚进入内地,每个理发店,都在放着邓丽君、徐小凤、张明敏等人的歌。顾客一边理发,一边欣赏着美妙的曲子,也是一种享受吧?
  
   吴红梅的妹妹叫吴娟,是位十分漂亮的女孩,她嫁给了小镇上的一位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了。据说,他们结婚的费用,都是吴红梅资助的。我在开音像店时,吴娟牵着儿子,曾来租过碟。她认出了我,我随口问了她姐姐的情况,她说,她姐在福建厦门,和人合伙开了家美容院,挺忙的,也有二三年没见了。我感觉她们姐妹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的,姐姐吴红梅敢做敢为,比较外向,有点像事业型的;妹妹吴娟温柔端庄,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内助。祝福她们生活幸福!
  
   2003年的年底,一天夜晚,我非常意外地在街上遇见了吴红梅,她正和一位男子在散步。我招呼了一声:“吴红梅!”她转身看到了我,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孩子样的高兴,叫道:“原来是你啊!”我笑着说:“你还认得我呀?刚回来吗?”她拉了拉身边的男人,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公,我们过来两个月了,已经在那边开了一家新世纪美容院,欢迎你大驾光临啊!”她用手指了指她开的店,我才想起,前一阵看到这家店新开了,没想到是她吴红梅开的。那里的房租挺贵的,一年大概是6万吧。“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想必她对新开的美容院,是信心百倍的。
  
   她又指了指我,对她老公说:“这位是我十年前厂里的同事,虽然在一起工作才几个月,但他很和气,对我们打工妹都很尊重,比那帮坏小子好得多了!”我知道她说的坏小子是谁,当时厂里有几个本地男的,和打工妹谈恋爱,却是虚情假意的,等把打工妹骗上手,就把她们甩了。我当然不会做这种缺德事。我离厂的时候,她还在厂里,后来听说她也辞职了,至于是否和那些坏小子有关?我就不得而知了。
  
   她的美容院,在这边开了二年多。我是不讲究头发的,随便理个发就行,因此 ,从没去光顾她的店。路上遇到过二三次,我问过她:“店里生意怎么样?现在的美容院多起来了,竞争也很厉害吧?”她说:“挺好啊,店多成市,现在的美容院,只要装修好,产品好,服务好,有了名声,是很好赚钱的。”今年初夏,看到她的美容店换了店名,上前一问,原来,吴红梅把店转让了。我颇有些疑惑,以为是生意不太好,她才把店转手的。
  
   几天后,偶然看到吴娟,我问起这件事,我说:“你姐怎么搬走了?是生意难做,才把店转让的吗?”吴娟笑着说:“怎么会呢?你是不了解我姐的能力啊,她的眼光准,到哪儿开店,都能赚钱的。这次,是我们盐城老家在开发,我姐回去看了,还买了几个店铺,前几天,就把这里的店盘掉了。她呀,可能在我们老家,已经把新店开出来了。我姐说,这叫叶落归根,在外面闯荡惯了,还是想离家近一点。”原来如此!我不禁感慨:她做事雷厉风行,真是令人敬佩啊!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3:12 | 只看该作者
 20、卖车与时俱进,老师经营有道
  
   曾经有一些新闻,什么北大高材生卖猪肉、名校教授卖茶叶蛋,在社会上沸沸扬扬。表面看来,似乎是知识贬值了,那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处境,让人同情,他们仿佛遭受了天大的委屈,“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其实,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又何必如此心理不平衡呢?现实社会,从来是适者生存,难道卖茶叶蛋和卖猪肉,有什么不光彩的吗?不一样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吗?名牌大学生和教授,就不能“屈尊”做点普通大众干的活吗?走下讲台,走出书房,把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群众,这或许是有益的。
  
   凭心而论,开店并非是我的首选。男人大多是以事业为主的,我也一样,但我的内心里,更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枕河而居,与世无争。现实容不得我清高,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回避不了现实的种种,生存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况且,挣钱的速度,已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努力就要掉队啊。看看身边的人,为了买一套住房,要紧衣缩食半辈子,实在是辛苦。真正的小康,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应体现在精神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就好比两条腿走路,一高一低,不但走路不利索,样子也不雅观。
  
   我开了十年的小店,为了蝇头小利而奔波,心理上有点疲倦了,很想换个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是,理想和现实,总差上那么一步。买了住宅和店铺后,这些年赚的钱,现在能运用的,只剩下20万元。20万元在贫困山区,或许能过半辈子,但在经济发达地区,还不够一个店面一年的房租。我也想有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品牌,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但资金、技术、能力、机遇等条件的局限,想振翅欲飞,却后劲乏力,只能掂量着,沿途寻找机会。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实力和勇敢,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但运筹帷幄,同样能左右成败。东汉末年,诸葛亮协助刘备“功成三国”,就是明证。有时,我们不是失败了,只不过还没有成功;有时,不是对手打赢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认输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只要我们不愿意倒下,就一定能站起来,就一定能“潇洒走一回”。君不见,那收破烂的,也能成为“破烂王”?卖老鼠药的,也能财源滚滚?(这是过去,现在不允许卖老鼠药了。)卖猪饲料的,也能成就“希望”集团?
  
   心有雄心壮志,这是值得肯定的,许多青年才俊,不过二三十岁,有的出身平民,但他们已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可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功成名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理想,比尔盖茨、张朝阳、陈天桥等,毕竟是绝对的少数,就那么几个人。不过,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摔倒了,可以重头再来。中国人讲究“知足常乐”,这有利于养生,但从生命承载的意义而言,我们不应当蹉跎岁月,应该锐意进取。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一点忧患意识,没有一点上进心,贪图享乐,纸醉金迷,最终会被无情淘汰的。
  
   看到别人创业成功,我们往往不甘心:“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正是这种不服气,催化了突围的动力,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开店和创业,这不是命运,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太理性的人,太斤斤计较的人,就不太适宜做生意。理性的人,做律师、教师、法官会很不错,但做生意,会显得有点呆板,缺少灵活性;斤斤计较的人,锱铢必较,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收获,没考虑长远的利益,在人缘的建立方面,是有很大缺陷的。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其实,做什么都是这样。目中无人、胸怀狭窄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是阳光下最神圣的工作,我一直对老师怀着崇高的敬意。尽管,他们中也有害群之马,但并不影响他们整体的形象。老师是要面子的,虽然他们也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但真要他们丢下铁饭碗,多半会犹豫不决。我上小学时的一位凌老师,他在20年前的那次辞职,从教师到商人的身份转变,相当的成功,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尊敬,依然如故。
  
   凌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那时,小学校就在村里,老师和村民的关系很亲近,淳朴的村民,会自愿给老师送米送菜,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会请老师一起过来做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次作文,依稀记得是写《养牛》,凌老师在后面用红笔批示:要自己写,不要抄袭课外书上的文章!我感到很委屈,那的确是我写的,而且写的完全真实,因为我的爷爷在村里养牛,我放学后常去帮忙放牛,那样的生活细节,无需想象,信手拈来。我在老师的评语后面,加上一段“严正声明”,说明那篇作文是我的“杰作”。老师随后批了85分,还鼓励我,要注意观察和思考,持之以恒,写作水平会越来越好的。
  
   1983年,我上初一时,听说凌老师离开了村里的小学,到中心小学办的印刷厂当供销员,不再当老师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一个商店,是承包给凌老师的,店里卖柴绳机和它的配件。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施不久,人们还很贫穷,主要的副业,是养猪和打草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草包,而柴绳机是必备的工具,因为柴绳机比人工搓绳的速度快十几倍。他商店里的柴绳机非常畅销,我去买过配件,顾客很多,还要排队,店里二三个人,忙得团团转。
  
   过了两年,别的店里也有柴绳机卖了,打草包的人家却越来越少了,村民找到了更赚钱的副业,买了运输船贩砖和贩糠,年轻人都去乡办厂上班了。凌老师在店里卖起了自行车,有凤凰、永久、鸽子、金狮等牌子,后来又有可变速的赛车。乡村的公路和土路,很适合骑车,不但家家有自行车,有的人家有好几辆,整个乡镇的自行车,将近一半的出自凌老师的商店。人们对于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凌老师的生意,做得顺顺当当。
  
   1990年前后,凌老师把商店搬到了新街,这时候的他,已不是商店承包人,而是商店的主人了。自行车的销量在削减,他就改售三轮车和农用电瓶车。买三轮车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不大会骑自行车,却会骑三轮车出来卖菜;买电瓶车的,用来载物和载客,每天能挣几十块钱,也是不错的收入。1992年开始,他卖起了“玉河”等轻骑摩托,还有五羊本田等大的摩托车。当时,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显著提高,姑娘出嫁时,选为嫁妆的三大件,已从过去的自行车、录音机、缝纫机,升级为彩电、洗衣机和摩托车。男的骑摩托,女的就用轻骑。那几年,凌老师店里的摩托车,在过年时的结婚高峰期,销售十分紧俏。
  
   又过了几年,交通部门对轻骑进行管制,不再上牌照了,紧接着不让上路了,可凌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在经销电动自行车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凌老师店里的两驾马车,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老师和开店积累的人缘,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的店面也是越开越大。去年,他的店遇到拆迁,他租下了靠近马路的一座楼,宽敞的店堂,摆放着上百辆各款摩托车和电动车,宛若车展一般,顾客也是络绎不绝。
  
   凌老师的卖车生意,比我的租书生意强多了,他卖掉一辆车,利润少说也是几十或几百,而我租书不过才几角钱,他赚到的钱,想必有数百万了。然而,凌老师是个低调的人,他的穿着依然朴素,也没有购买别墅或高档轿车,很多次看见他是步行去店里的。我叫他“凌老师”时,他总是笑着答应,并关切地问着我的生活情况。他经营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脉搏;他卖车的时机,也是和时代的步伐吻合的。我想,再过几年,要是看到凌老师在卖轿车,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
  
   身为老师,相对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也较敏锐,但讲课和经商是不同的,讲得口若悬河,做起生意来,未必就一路绿灯,碰壁的也不在少数。有位和我同龄的小学老师,在10年前,曾停薪留职,一试商海深浅,最后弄得血本无归。当然,也有旗开得胜的,前几年,有位中学老师,和人合伙开了家旅馆,生意火爆,一年就收回了本钱。今年,听说他和朋友散了伙,独立开了家旅馆,还和旅游公司挂钩,不愁客源,获利颇丰。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3:28 | 只看该作者
 21、鱼行变成木行,偏僻也有黄金
  
   光阴似箭,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人生的奥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深度,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幸运女神将何时向我们垂青?所以,我们要只争朝夕。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要是犹柔寡断,有可能等到望眼欲穿、白发苍苍,看到的还是她的背影,又怎能形影相随、生死相依?机遇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倘若你想到了一个好的项目,好的点子,不妨大胆尝试,如果你前怕狼后怕虎,成功是不会向你招手的,兔子撞到树桩上的概率,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的汉字中,掂量的掂,惦记的惦,都包含了这个“店”字,说明早在数千年前那个造字的时代,那个造字的人,都认为掂量的标准,是以“店”来参照的,而人们心里惦记的,也是那个“店”。这充分说明,开店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之,而且深入人心。所以,今时今日,我们谈论开店,想方设法开店,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而不必羞羞答答。人生在世,名利两字,又有多少人能免俗?
  
   女人,都渴望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男人,都渴望有一份轰轰烈烈的事业。爱情不一定是从一而终的爱情,事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积蓄实力,把握机遇,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主宰自己,不再受命运的摆布。我们所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指财富的倍增,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点某一方面,有出色的发挥,同样能受人尊敬和推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朋友的鼎力相助,对于家人的善解人意,对于客户的充分信任,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有时,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家人扶一把,朋友拉一把,我们就能跨过那道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想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如果没有肝胆相照的朋友帮忙,要想成功是非常之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哪个开国皇帝身边,不是簇拥着一帮赤胆忠心的伙伴,为他披荆斩棘、冲锋陷阵,他才能所向披靡,赢得天下?
  
   家乡小镇,本是江南鱼米之乡,水网纵横,物产丰盛,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入,农业文明才逐步退出舞台。1990年之前,镇上有一个鱼行,作为苏州第二大淡水湖的澄湖,渔民每天清晨会把从湖里捕获的鱼,运到鱼行交易,大部分是卖往城市,一小部分卖给居民和饭店。鱼行非常热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里码头上的舟船云集,比粜粮食的万盛米行的码头,更为繁华,因为这里每天停靠着上百条渔船。
  
   90年代,澄湖水面划片承包了,镇上也有了较大的菜市场,鱼行已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渐渐荒废了。1993年,房管所对公有的房屋出台了一个可租可售的政策,鱼行近千米的占地面积,五六百平米的旧房建筑,以不到十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渔业村的一位村民。这位村民在空地造了几座新房,把沿河的几间破旧的危房,改造成新楼,其它几间进深的建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完好保存了下来,后来做了堆放材料的仓库。
  
   这位渔民的儿子叫培林,是个木匠。当时,村民结婚前,会请木匠做一套家具,有床、写字台、梳妆台、三门橱、方桌等,造房子时的梁、椽、门、窗等,也离不开木匠,木工的活还是挺多的。因为常在外头这家那家轮流忙活,木匠被人尊称为“百家师傅”。1995年,镇上的商品房建设,方兴未艾,而农村里的平房,大多在翻建楼房,建筑材料大量需求,身为木匠的培林,萌生了一个念头:卫浴设备有人卖了,水泥、钢材、磁砖等建筑材料也有人卖,而专为木工配套服务的各种材料,似乎还没人做,我为什么不开家店,填补这个空白呢?
  
   开店之初,为了节约成本,他并没有在沿街租店面。这类材料占的地方大,面积大的店面,是笔不小的费用,自己家有的是空置的房屋,何不就利用一下呢?以前,乡村公路还没通,人们上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靠船,鱼行又在镇口的码头,自然风水很好,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鱼行的风光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商店,都是沿街沿马路开的,把木行开在鱼行的位置,有点偏僻,这儿可很少有外人经过,能行吗?
  
   效果怎么样?只有实践了才知道。培林的木行一开出来,就深受木工的欢迎。什么胶合板、三夹板、木工板、地板,什么胶水、螺丝、拉手、锁具,什么木条、封口、扣脚、塑板等,应有尽有。依仗家里空间大,进的货也齐全,几个屋子都堆满了货,有的地板是代销的,卖掉了跟厂家结帐。由于他做过好多年木匠,一般的木工,他都认识,同门师兄弟,大家自然要来照顾他的生意。
  
   他的店,是开在家里,市口可以说很不好,但他的生意,却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他的门口没有打广告,这里一般人都不来的,来的都是陪东家买料的木工。这些年,外面也开了几家和他经营品种类似的店,但他们的生意,都竞争不过他。他的知名度,完全是靠口碑相传。口碑的树立,是靠材料的质量、价格,还有服务态度,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不但送货上门,购货还可欠帐,材料可随时调换,用不完可退货,质量和价格又很公道,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他的木行,在同行之中,始终遥遥领先。
  
   当然,做生意也要有点窍门的。东家购买相关材料,通常会接受木匠的建议,而木工把东家领过来购物,就可以得到一笔“辛苦费”,这已是潜规则了。这费用并没有转嫁给消费者,而是从营业利润中支出,因为他的售价,只会比同行低,不会比同行高。他宁愿少赚一点,和木工搞好关系,建立这张庞大而牢靠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就是他的生财之道吧?
  
   随着生意的扩展,他家那么大的地方,也不够做仓库用了,他就购买了几艘15吨的水泥船,常年停泊在岸边,充当他的水上仓库。这样的水泥船,以前在人们搞运输时,一艘的价格接近二万元,现在没什么用处,买来不到二千元,这为他省了不少钱。码头前的河道宽,停几艘船,上面搭上凉篷,可以堆放很多的材料。他的这个店,要是搬到外面沿街的商铺,店面至少在200平米以上,这样的店面,年租金可得20万,他省下了这笔钱,不就是利润吗?
  
   培林的年纪和我相仿,但我原来并不认识他,倒是我弟弟和他熟悉。我了解他的情况,也是从我家翻建楼房,以及购买商品房和几次店面的装修,到他店里购买材料后开始的。他的妻子是位朴素的农村姑娘,很勤劳,待人也很和气。前不久,听说培林去开厂了,具体做什么我没问,偌大的木行生意,就由他妻子一个人打理,送货是请的两个亲戚,不容易。我一向认为,肯吃苦的人,会生活得更踏实,也更接近于幸福。
  
   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把想法付诸实践,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虽然,跟风也有可能获得成功,亦步亦趋,人家卖什么,你也照着做,但那不属于你的智慧。人和人是大同小异,但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总有一些特点,是别人所不具备的。从细节着手,从小处着眼,把你的个性,你的经营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或者不动声色地包容在你的商业行为中,把你的小店,开成一枝独秀的店、无可取代的店、众望所归的店,这时候,你还担心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要扬长避短。满脸雀斑的人卖化妆品,身材肥胖的人卖减肥药,是会让顾客产生疑虑的。如果你喜欢打扮,可以试试经销化妆品;如果你喜欢时髦,可以试试经营服装;如果你喜欢炒菜,不妨开家小饭馆……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是一种乐趣;享受乐趣的同时,还能赚钱养家,那是一种骄傲。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3:43 | 只看该作者
 22、小偷防不胜防,防盗生意兴隆
  
   创业之路,如同人的血管,是四通八达的,开店,只是其中之一。做任何事,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你就是走路,仍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但我们还得走。有一半的把握,就值得去尝试,只要你试了,就有一半成功的希望,如果你不试,连一半的希望也没有。另外,如果这条路走不通,不要灰心,你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鲁迅先生不是也弃医从文,成为文学巨匠吗?
  
   坦诚地说,开店并不意味着赚钱,你付出很多辛劳,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既有人为因素,也有意外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事。很多成功人士,也是经过许多挫折,才摸索到了成功之路。有时,成功并非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它会很突然地来到我们面前,如果你有所准备,就能挥洒自如地规划人生蓝图,如果你茫然失措,也可能和成功失之交臂。心动不如行动,如果你有心开店,那就赶快行动吧!
  
   赚钱的帐是好算的,但失利的帐你算过吗?万一经营不善,你想过如何善后处理吗?开店前,繁花似锦,信心百倍,通常是不考虑这个的,其实,初步地掂量一下,是有好处的,就算有什么闪失,这个损失,最好要在你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如果你是借钱开店,借款数目不要太大,否则,一旦开店情况不理想,你会陷入经济危机,假如十年八年还债,沉重的压力,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健康的。开店的冲动是感性的,但开店的过程,也需要注入一定的理性,由理性和感性编织起来的网,才能网住大鱼啊。
  
   做生意,经营品种关系着你的收成。有的项目是微利,有的项目是暴利,像卖口香糖,就是微利,一支赚几毛钱,而卖手机,一个就能赚几百元。有的项目,也因时间段的不同,盈利情况发生变化,比如五年前做房产中介,一年几十万收入不是梦,而现在做房产中介,就不是那么好做了。有的经营项目,是一阵风,刚开始新鲜,赚钱也快,但随后就一落千丈了,比如那个“馋嘴鸭”和“掉渣烧饼”的加盟经营店,前期刚冒出来时,排队购买的人蔚为大观,但现在已难觅踪影了,恐怕关门的关门,转让的转让了吧?
  
   顾客是慢慢培养起来的,生意也是渐渐积累起来的,一天两天就想发财,那是不切实际的。开店需要热情,也需要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开关店,是不行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第一年,只要不亏本就算胜利了,一般第二年就步入盈利轨道,然后就进入良性循环了。即便你想转行,因为有了基础和经验,也能泰然处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高智低能”的多,缺乏谋生和创业的能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不能学以致用,不是真正的“毕业”。能力比学历重要,经验比理论实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中专技工,比一个本科生,更容易受到老板欢迎的原因。
  
   前年,我在开店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沈老板,他也在开店,是做桶装水和防盗门生意的,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他家已买了两间店面房和一套公寓住房,价值一百五十万,相当于他每年要挣三十万以上。桶装的饮用水,是娃哈哈公司的,每桶10元,他能挣2元,但他靠的是销量,三天两头,娃哈哈在苏州的代理商,会开车把满满一卡车的桶装水送来。据他说,以前刚做的时候,一天才10来桶,后来,喝桶装水的人家越来越多,平均每天的销量在30桶以上,特别是夏天,送水的电瓶车忙个不停。
  
   如今的小偷,是十分猖獗的,无不让人深恶痛绝。我们小区里,虽然有保安,但还是失窃过几次,有摩托车、电脑、现金等。保安说:“小偷脸上又没写字,谁知道哪个是小偷?防不过来啊!”曾有一段时间,停在小区里的小车的车牌,被小偷撬掉藏匿起来。小偷在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要车主给某帐号内汇二百元,就会把车牌还过来。很多失主怕补领车牌麻烦,都顺从了小偷,给他们汇了钱。小偷当然不是亲自把车牌送回来,那岂不是自投罗网?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告诉车主那车牌藏匿的地方。
  
   我们都痛恨小偷,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胆小怕事,我们的明哲保身,无形中纵容了他们,也使他们变本加厉,有恃无恐。我的店里也被偷过几次,有一次,我还在车上抓住了小偷,但在他把钱还给我后,还是把他放了。前几天,我还看到三个新疆小偷,不到一分钟,就偷了一位骑车背着挎包的女孩的钱包,他们的旁边,还有三个小偷在掩护。当时,我没有挺身而出,也没有大声叫喊,等小偷们散去,才提醒了那位女孩。我很自责,也很无奈。如果就一个小偷,我可能就见义勇为了,但他们五六个人,也许还藏着刀,我也怕麻烦或伤害,就视而不见了。小偷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作案,当场有好几个行人看到,可谁也没有站出来。
  
   偷盗横行,我们不能制止,就只能采取防范措施。几年前,沈老板就洞察了其中的商机,他是小镇上第一家销售防盗门的,在他之前,人们一般只是安装防盗窗,难得有几家装防盗门,也是从苏州市区采购的。现在的小区,对住宅的安全要求很高,大门有保安,楼道有电子安全门,住户的第一道门,一般都换上了厚厚的防盗门。这可不是前几年自己请人焊制的简易防盗门,现在的更美观、牢固、安全。尽管如此,小偷还是神出鬼没,叫人防不胜防。有好多人家,是失窃后,才想到“亡羊补牢”,安装了防盗门窗。
  
   安全系数,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这对沈老板的防盗门生意,是个利好的信息。高档一点的防盗门,通常是1200元到1500元,平常一点的,不到600元。卖掉一扇防盗门,利润在200元到500元。天天能卖掉防盗门,有时,一幢楼的住户都会请他安装。他开得早,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相互介绍的比较多;加上他的做工好,沈老板学过木工,他请的帮手以前是泥水匠,装防盗门已是得心应手。安装防盗门,要齐整,开关不能卡,要轻松自如,如果不懂点木工和泥工的活,一个生手是装不来的。
  
   他的防盗门生意,越做越好了,附近乡镇的居民,也有不少过来购买。现在是不存在“独门生意”的,有人看到你生意红火,马上会有同样的店开出来。镇上也新开了两家卖防盗门的,但生意都不如沈老板,有趣的是,其中有家销售防盗门的,只卖不会装,要请沈老板帮忙安装。当然是有偿的,装一个门的手续费是150元,这不是给沈老板送钱吗?有序的竞争,本身并不是坏事,对价格、质量和服务,都会有促进作用,只是没想到,竞争对手会成为他的“外快”,不免让人有点意外。
  
   如今,沈老板的桶装水生意和防盗门生意,都相当的顺利。没有零零碎碎的兼营,就这两项,已使他志得意满。他也不是很辛苦,送水和装门,都请了帮手,下午五点半,他的店就整时打烊,不用开夜店。在他旁边的是个饭店,饭店老板常常羡慕地说:“还是你经营有道,我们饭店,每天开到凌晨一点,赚得还没你多。真是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啊!”沈老板笑道:“民以食为天,你的饭店也不错啊!我们的门,一家装一扇就够了,吃饭可是顿顿少不了的,你就多做做少赚赚啦!”
  
   走走看看,做生意的花样,真是层出不穷。很多不起眼的小商店,什么裁缝店、窗帘店、复印社等,其实都很不错的,有的已开了几年、十几年,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如果你资金有限,不妨也从小开始,也许若干年后,你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君不见,叱咤风云的联想电脑,当年只是几个人的小公司;名闻遐迩的春兰集团,当年只是个村办五金厂;享誉中外的波司登羽绒服,当年只是个服装小作坊……我们今天,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自身难保的穷小子,可是明天,我们也可能开拓一片希望的田野!也可能创造新的辉煌!也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华美的篇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4:08 | 只看该作者
 23、女孩身残志坚,电脑培训吃香
  
   据说,如今我国的网民,已有一亿多。如此庞大的数目,意味着什么?对于相关的电脑生产商、软件商、游戏商、门户网站、电信行业、SP服务商、计算机教学、企业和个人,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现在拥有一台电脑,已不足为奇,这和现在拥有一台彩电、一个手机,从普及率来说,相差无几。可是,1995年时,谁能拥有一台电脑,绝对是让人刮目相看的,电脑价格昂贵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电脑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精密的高科技产品,一般人根本不会接触它。
  
   94年下半年,我还在老街上开店,距离我20米的地方,新开了一个店,也是个租书店。店老板是一对夫妇,女的是上海人,上山下乡时,去新疆支边,在那边和一位姓宋的青年结婚了,几十年过去,小宋已变成了老宋。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时,女方并没有回城。1990年,他们举家回到了上海,户口虽然迁回了城市,却没有住房,几个兄妹也帮不上忙,他们只能自找出路。于是,他们就想做点事,攒点钱,好在上海有个落脚的地方。
  
   他们夫妇,带着一位残疾的女儿,在上海的周边找事做。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这个小镇,并且留了下来,还开了个小店。老宋夫妇每人有几百块退休金,原先在新疆工作的厂里,每月会给他们卡上打钱,这点钱,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女儿让他们操心,他们想在有生之年,尽量积蓄一些钱,好合计女儿以后的生活。他们的店和我的店距离很近,我过去看过,还和他们闲聊,他们坦白承认,是看到我的租书店生意不错,才学样也开了一个,投资不多,以为好做的。
  
   他们的生意远没有我的好,一则他们刚开,书还少,二则我是本地人,熟悉的人多,一般租书的都来照顾我的生意。老宋喜欢下象棋,棋艺精湛,我和他下过几盘,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们坚持了两个月,支撑不下去了,把书都盘给了我。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店里,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很清苦。过了不久,我看到他们夫妇在帮人带孩子,两个小孩,很小,还不满一周岁。外企里白领阶层的,夫妻都在上班,生了孩子没人照看,就有好心人牵线,介绍给老宋夫妇,老宋夫妇满心欢喜。
  
   老宋的女儿叫宋志英,那年20岁,一条腿是瘸的,但没用拐杖。准确地说,宋志英是身残志不残,她虽然没有去上班,但能凭双手养活自己。她很聪明,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笔好画。老宋说,他心疼这个女儿,但父母终归要老,照顾不了她一辈子,所以,在女儿小时候,他就请人教她学画、写字,女儿也争气,刻苦用功,学得很出色。他们在店里的墙上,贴着她的字画,还在店门的玻璃上,贴着“承接写字、画画业务”的广告。著名的罗马磁砖公司,就请她画过很大的壁画,一些蹓冰场、舞厅和工厂,也陆续有人请她画广告。
  
   这年临近春节时,宋志英连着三天,在人流集中的菜场门口,摆上桌子,当场写春联。当时还没有印刷好的广告,家家门上贴的春联,有的是自家涂鸦的,有的是请会写字的老先生写的,过年前,以前也有人来卖过写好的春联,买的人挺多的。宋志英是当场挥毫,吸引的人就更多了。她的字确实很好,轻盈中透着骨气,有刚柔相济的笔韵。而且,她还有一手绝活,上下对联,她可以左右手同时书写。两只手同时写出不同的字,笔法又对称,没有差错,这是很新鲜的,大家齐声喝彩,纷纷解囊。年前三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五点,她就专门写对联卖,一天可以售出将近200幅春联,每幅5元,去掉成本,三天也能挣2000元左右。
  
   1995年春,有一天下午,我和老宋下棋,老宋对我说:“小李,我女儿想买台电脑,这东西贵得很,对我们又没用处,所以,我们不想买,可她闹着非要,说是要学电脑,你说,我要不要给她买,值得吗?”我对于他家来说,不过是一个外人,老宋能如此坦诚地征求我的意见,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对电脑一窍不通,但当时的潜意识中,却有一种预感:学会电脑,肯定是非常有用的,就像是知识储备,将来会用得着的。于是,我说:“好啊,既然她有这个积极的想法,应该支持她!”不久,他们就把电脑买回了家,听说花了八千多元,几乎花尽了他家的积蓄。
  
   当时的电脑,听说还是386、486的配置,操作起来较麻烦,还需要记忆键盘。微软的Windows95刚发布,但很多电脑还没装这个操作系统。宋志英买了很多电脑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通过自学,基本学会了操作电脑。我去他们店里,(可能不叫店,而是他们家了,)对这个高科技产品,是很敬畏的,从不敢上去摸一摸,怕它娇贵,摸坏了可不好,这是他们家的宝贝。有时,看到宋志英坐在电脑前,啪啪地打字,很是敬佩,不只是敬佩她的聪明才智,更因为她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
  
   经过他们家的门前,可以望见里面的电脑。曾有几位女孩,可能是去应聘文书,需要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她们以前学过电脑,但不是很熟练,想再巩固一下,于是提出来,希望借用宋志英的电脑,让她们操作几个小时,她们愿意付酬。电脑放在家里,除了自己用时发挥作用,闲置也是一种浪费,既然有人愿意付钱学一下,何乐而不为?宋志英同意了,以每小时20元收费,她们练习打字,二三个小时,自己因此有几十元的收入,真是不错的一条财路。
  
   这种临时借用电脑的人,毕竟极少数,一个月不过碰到一二个,如何才能让电脑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正当宋志英跃跃欲试却找不到出路时,机会上门了。苏州同创电脑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某天偶然经过宋志英的店前,看到了里面的字和画,大为欣赏,在欣赏的同时,也看到了那台如新娘一样盖着红盖头的电脑。经过和宋志英的交流后,他主动提出,可以和宋家合办电脑培训,办班初期,公司提供培训所需的电脑,另外派一名培训师常驻,提供初级和中级的培训辅导,利益五五分成,到她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公司退出管理,电脑可以赊给她,等她赚钱了再付电脑款。
  
   这等好事,简直是在她正感到饥饿的时候,天上掉下个馅饼,岂有不吃之理?她不用担心这是陷阱,因为她只是提供培训场所,别的都由同创公司铺垫,再怎么着,她也不会吃亏。说做就做,1995年6月,15台电脑搬进了她家的店面,她也在菜市场、居民小区、女工住宅区、邮电局等处,张贴培训广告,正式开始电脑培训的生意。说明一下,当时的乱贴乱画,几乎没人管理,现在是不允许这样的,城管部门会进行处罚,人们对这类“城市牛皮癣”,早已深恶痛绝了。
  
   培训生意一炮而红。当时,镇上就她一家开办培训,很多有理想的外来妹,也喜欢来学电脑,本地的年轻人,也都报名学电脑。随到随学,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为期一个月,每人不少于30课时,若到时没学会,可以免费再学,直到学会为止。宋志英的服务态度好,认真耐心,为人和气,尽管,她那里的培训收费高,初级400元,中级500元,而市区的培训收费,通常只要150元,但人们还是喜欢到她这里来学,很多学员成了她的朋友。更为有趣的是,有好几对男女学员,是同来参加培训时,彼此相识、相知、相爱。她这个培训班,还是一座鹊桥呢。
  
   到1995年的年底,电脑培训班,已由她一人操持了,同创电脑退出经营,并把电脑作价卖给了她。1996年上半年,她不但付掉了同创公司的电脑欠款,又添了五台电脑。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同时教几十名学员,他们的学习进度又各不相同,她感到很吃力,于是把一个优秀的学员留下来任教,又请了一个夜班的电脑老师。那时,我的店已搬到了新街上,宋志英的妈妈,常来我店里借书看,跟我聊到她家现在的电脑培训班,她说:“生意是不错,就是女儿太累了。”
  
   1997年夏天,老宋家租的房子,房租到期,房东要收回了。电脑培训正红火,这是不能停的。很多事业单位都要求员工会操作电脑,比如政府机关、医院、工厂的会计等。我的一位亲戚,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平时是和农具打交道的,只有小学文化,她也到宋志英那里学电脑,学了两个多月,学会了基本操作,通过关系,到医院的收费处工作。有次她对我说:“多亏那个教我电脑的姑娘,我笨得像木头,什么都不懂,老是去问她,可她一直是笑脸,从来不嫌麻烦。”是的,她待人确实和蔼可亲,我曾亲眼见过,她对她的父亲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来咨询,语气要亲切轻缓,答复不能大声和生硬,更不能不耐烦。”
  
   宋志英也在新街上,盘下了别人的一个店面,房租8000元,转让费7000元。有了钱,做事的胆气,也会大些,要在前几年,她家哪敢这样花钱?新街的市口较好,虽无老街的安静,但更靠近工业区,对于提高培训班的知名度、增加学员量、方便附近上班的学员就近学习,有许多便利条件。事实证明,她这步走得很正确,生意越来越好。除了宋志英家,镇上新开了一家电脑培训的,成人教育学校也有个培训班,他们的收费只有300元,比宋志英的低,然而,并没有因此影响宋志英的生意,看来,大家乐于接受优质优价的服务。
  
   1998年,为了使培训班合法化,免遭无证办班被取缔的命运,她到市科委,申请到了电脑技术培训的许可证书,这下,她仿佛是如虎添翼,更加勇往直前了。一位身有残疾的女孩,能有如此能力,使很多人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镇团委把她列为残疾人创业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还请她发言。工商局免收她的工商管理费,税务局免征她的营业税和个调税。一位外地来的残疾姑娘,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照,这是不多见的。
  
   新店的面积较大,能放下30台电脑,其中的10台,可以连线上网。当时的上网费,每小时8元钱。那时的因特网,远没有今天的繁荣,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还很少,人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看新闻、聊天、在BBS发帖子。有些大学生,读书时接触过网络,现在来小镇的外企工作,下班后感到无聊,会上网和同学聊聊天。如果同时几个人上网,上了几小时,按每小时8元的网费计,这项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2002年,她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还开了个电脑培训班,把小镇这儿的店面和培训业务,转给了别人。临去上海前,老宋一家到我店里辞行,我问宋志英:“你的生意在这里做得好好的,怎么放手不做了?多可惜啊!”宋志英说:“我对这里很有感情,真舍不得离开,但上海是我们的家,我要陪父母在一起,我相信,换一个地方,只要我刻苦努力,一样能行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4:32 | 只看该作者
 24、假日经济兴起,商机无处不在
  
   正值国庆长假,街上人山人海,商店里人头攒动,“假日经济”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此时不赚,更待何时”?节假日是生意的晴雨表,什么生意好做,什么生意清淡,能观察个八九不离十,没有哪个商家,不重视“假日经济”的。菜场、商场、银行、邮局、医院,人流拥挤,摩肩接踵。据我观察,饮食店、手机店、服装店、化妆品店,这类小店,是生意比较突出的代表,里面的人流,从早到晚,川流不息,当然,店老板也乐开了花。
  
   集镇的闹市区,汹涌的人潮,除了购物,吃饭是少不了的。附近那些点心店、快餐店,人声鼎沸,进进出出的顾客,挤破了门。商城门口卖珍珠奶茶、烤香肠和煮玉米棒的小卖部,几个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来不及应付聚拢的客流。就十月一日一天,光玉米棒就卖掉了10箱,两个大电饭锅来不及煮。玉米棒、香肠和珍珠奶茶,一天的利润在1000元左右。边上还有个卖粉丝汤、烤香肠、饮料和爆米花的小店,营业额将近5千元,如果不是节假日,他们的营业额有2千元,具体的利润多少,不太清楚。由此可见,小买卖积少成多,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
  
   周边的那几家饭店,我不知道他们的营业收入,但从他们店前经过,看到里面高朋满座,想必生意很是红火。顺路看到“要德火锅”和“新岛咖啡”店,里面也是人满为患,有的客人甚至站在边上等。这是两家大型的饮食连锁店,面向的顾客群是中等消费者,我去光顾过一二次,晓德火锅洋溢的是吃的气氛,人很多,菜的式样也很多,价钱不算很贵,尽管不能吃饱,但热火腾腾的场面,挺能刺激人的食欲。新岛咖啡讲究的是情调,舒适的环境,轻缓的音乐,细致的服务,在里面消费的人,既很放松,又很有品味。不过,这样的店,房租、装潢和加盟费,需要几百万的投资,不是小本创业者能涉足经营的。
  
   “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难怪现在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地开出来。他们的生意,是有目共睹的,但现在的服装店太多了,竞争激烈,只有少数店能越开越好,有一些店,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勉强维持,更有少数店,惨淡经营,入不敷出,面临关门大吉的窘境。我去看过,商城的近二百家服装店,有的红红火火,顾客络绎不绝,有的冷冷清清,店老板无精打采。服装的旺季,主要是在10月1日开始,到春节期间收尾。春节过后到夏季来临前,是服装销售的淡季。这么多的服装店,淡季时,会有不少店吃“白板”。服装店经营的成败,跟开店位置的选择、服装特色的定位、招徕顾客的技巧等有关,涉及的细节较多,我也是门外汉,说不出个所以然。
  
   手机店里,家家挤满了人。商城门口新开的一家手机店,国庆节一天,卖掉100多个手机,销售额达到10万元,销售利润在30%左右,这一天的盈利就是3万元。前文曾提到的有位亲戚的亲戚,他开的两家手机店,其中有一家是移动营业厅。营业厅比一般的手机店,给人的信任程度更高,除了卖手机,还办理交费、售卡、过户、查询等业务。交话费有提成,100元提成1元,他的营业厅,平均每天的代收费有5千元,完成移动公司下达的交费任务,另外会有奖励。代办过户或变更套餐之类服务,移动公司也会给予相应的手续费。卖卡,除了卖卡时的利润,若用户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移动公司还有一定比例的返利。除了这些,移动公司每年还给予一定的经营补贴。国庆节一天,他两家店共卖出130多只手机,经营之好,令人羡慕。
  
   化妆品店也是相当不错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女孩子,舍得花钱在美容上。品类繁多,有高、中、低档之分,什么护肤、美白、滋润、营养等,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化妆品的利润很高,要占营业额的一半以上。有一个打工妹,前两年在做雅芳的零售店,现在已买了一套住房。有位原来在集贸市场楼上,卖了几年化妆品的,今年她在商城二楼买了个店面,又在做化妆品,装修得很精美。十月一日,她一个店的营业额是5千,一个店是3千,利润很了。
  
   一些饰品店、小百货店,节日期间,生意也是不错的。一个在菜场大厅一角,卖内衣、袜子、被子、低档衬衫和针头线脑等小玩艺的,几年下来,也赚到不少钱,原来在乡下很穷的,今年已在镇上买了一套商品店。做生意,既要聪明,也要有韧劲,拾遗补缺,从小生意做起,长年累月,何愁没有转机?做生意如做人,踏踏实实,要比心浮气躁,更能立足于社会。
  
   我新开的数码店,并不是很顺利,出现了判断上的失误。在服装店林立的商城,我的数码店有点格格不入,这是与整体经营品类的不协调,因为人们基本是冲着服装来的,经过我的小店时,很少有人停下脚步。我的店在大厅里,人流量不错,但无法吸引他们关注的目光,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人气。当时选择经营数码产品,是有些仓促的,没有事先经过调研。9月20日开始装修门店,28日就要开张,对于经营项目的选择,考虑得不够细致周到。
  
   国庆黄金周,我一天的收入,居然不足一百元,这显然是出乎意料的。二楼也开有一家数码店,我去看时,和店老板闲聊,他说:“我做了三年了,可这个消费品市场还没形成。”他介绍说,原先他在别处开店,经营电脑、维修、配件、零售MP3等,生意不太好,坚持不下去,就关了,这边新造的商城,想到市口不错,父母帮我买了个二楼的店面,想做老本行,没想到还是清汤寡水,没有生意。我笑道:“我刚在楼下开出来,生意就像红军过草地,整天挨饿。”不过,要是在城市的大学边上,开上一家数码店,相信是有销路的,而在镇上,又混在服装商城里,就有点生不逢时了。
  
   暂时的经营不景气,我并不是很在意,这点心理承受能力,我还是有的,但从长计议,数码店开在这里,确实不太适宜,前景并不乐观,既使勉强能维持,也不见得有起色。这里给人的概念,就是服装商城。数码产品在手机店里也有,我也想过增加手机项目,但店面较小,做不开生意。小店新开,但已在考虑换个项目。这里人气是有的,换别样做,也许会有转机。目前只进了一万五千元的货,店里的柜台空着很多,本想在国庆节试探一下市场,结果很不理想,就不想再添货,准备及时刹车了。
  
   我店里的电脑算命,每天有50元的收入,感觉这个东西,是可以尝试的。大厅的人流虽可以,但还不是最热闹,若是在商城门口,或者在菜场门口,相信吸引的人会更多。有的项目,在这里不行,或许在别的地方仍然可行,比如电话超市和电脑算命,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商店里,会好做得多。这电脑算命,我并非是小镇上第一个做的,据有的打工妹说,在镇郊的工业区和住宅区,每个星期天,会有电瓶车放着电脑算命的机器,停在路边给人算命,收费便宜,算一下只收一到二元。我倒是不了解这个情况,怪不得,有人嫌我店里每次三元贵呢。
  
   我旁边的小店,是经营小饰品的,琳琅满目的小玩意,生意还可以,但是,那个小姑娘说,她也想转行,不想做这个了。国庆节这天,只做了300元的生意,要是在平时,肯定会差得多,房租都会赚不到。她还说,对面菜场门口就有两家饰品店,楼上也有一家,他们店面大,品种多,价格也卖得便宜,自己这边生意不好做,她想改行卖内衣。我说:“你也可以卖得便宜点,薄利多销嘛。”她说:“本来买的人就不多,价格再比别家便宜的话,赚的就更少了,养活自己都困难了。”这倒也是个两难,生意好,反而可以薄利多销,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流;生意清,再薄利就更没得赚了,不得不稍微卖贵一点,而越是这样,吸引人的卖点就越发丧失了。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开店,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是创业的基础,是事业的起点。开什么店?选择也非常之多,有服装、饮食、电器、美容、百货、鞋帽等等,数不胜数。你可以根据当地的消费情况,以及个人的兴趣,决定你的经营项目,一旦有失误,就会或多或少导致损失。所以,这个“做什么生意”,是开店之前务必要想好的;而“生意怎么做”,倒是可以慢慢摸索。因决策时的一个念头,而彻底改变命运,并不是天方夜谭。决定成败得失的前提,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店面的装修,也是一个学问,有的简朴,有的豪华,有的典雅,有的时尚,有的富有异域情调,有的张扬时代气息……装修也要因店制宜,不可盲目攀比。时装精品店、星级酒店、黄金珠宝店、茶楼咖啡店,装修要考究一些,档次太低,顾客的信任度会降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有的人,追求时髦和档次,你要是装修太次,会不入他的法眼。但一般的店,面对的是人民大众,普通装修就行了,用不着金碧辉煌。人家就是冲着你的价廉物美来的,你失去了这个特色,人家自然不买你的帐,扭头就走或者过门不入了。
  
   本来是招待所,住宿便宜,天天客满,可你心血来潮,停业装修,搞得和星级宾馆似的,收费也水涨船高,顾客反而少了。有的饭店也是如此,本来很简陋,天天顾客盈门,但店老板不满足,想提高一个档次,结果可好,人家一看你的店,装修得像皇宫,望而却步,反而不敢来了,怕被你斩一刀,怕你把装修费转嫁到顾客头上,谁还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人们有凑热闹的习惯,哪儿热闹偏往哪儿钻。你这里不复往日的热闹,有的老顾客就是想来,一看你这里冰清冷水,也就打起了退堂鼓。老板千方百计想讨好顾客,花了大本钱,结果却适得其反,失去了忠实的顾客,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4:51 | 只看该作者
 25、连锁遍地开花,加盟擦亮眼睛
  
   古人云:“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意是说,我们要明白一些道理,内外兼修,志存高远。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人各有志,做高山或是做平原,都有存在价值。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要有不同的人生抱负。做学者、做政客、做工人、做商人,只要你愿意,尽管做去,无可厚非。现在开店经商,早已不用“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只要不违法,你想怎么开都行。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苏州阊门外的繁荣,曹雪芹形容:“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祖上三代都是江宁织造,负责江南一带蚕丝布匹的生产收购,直接给皇宫提供绢丝绸缎,曹家也必与蚕农和商人打交道,《红楼梦》中的贾府,没少与商人来往。有位领导曾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时代的繁荣,和商业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我们本钱有限,没能力开厂,开店,是堂而皇之的选择,是奠定事业基础的原动力。
  
   虽然我鼓励大家开店,但并不赞成全民皆商。大家懂一些经商之道,懂一些生产和流通的事情,这无疑是好事。外国的波斯人、犹太人,都是高明的商人;中国古代的徽商、晋商,也是赫赫有名;现在的温州商人,更是走遍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阳光下总会有阴影,昧着良心赚钱的奸商和欺行霸市的无赖,并不鲜见。大家都挤在一条桥上,不被挤落水才怪,有水性不好的,呛上几口,或是淹个半死,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如果只指向物质,精神世界就会沦陷。
  
   我记录的,只是个人开店的经历,以及一些肤浅的感想,希望能和大家交流,能给准备开店的朋友一些借鉴。尽管我开了多年的小店,但我始终认为,开店并非是创业的首选,也非生活的必须,我们完全可以走其它的生存之路、成才之道。我并不蛊惑大家都去开店,也请不要以为开店都能赚钱。这和找对象一样,并非最漂亮最富有的人,就能给你带来幸福,实际上,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开店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有钱可赚。不赚钱的店,是难以为继的。你可以把开店当试验,但不要把开店当游戏,如果你有钱发愁花不掉,建议捐赠给贫困的孩子。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丢了钱不要紧,可以赚回来,有的东西是不能丢的,比如爱心、良心、廉耻心。退一步说,就算不开店,就算两袖清风、一肩明月,就算粗茶淡饭、艰苦朴素,又何错之有?一样可以活得坦坦荡荡、潇潇洒洒!
  
   聪明是一条捷径,可以让我们“多、快、好、省”地采摘到果实;智慧是一座金矿,只要一个创意,就能开采到无数的金子。除了这些,还有就是锲而不舍的坚持,相信总有一天,小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店未必比上班挣得钱多,但开店比上班有个好处,就是更能实现规划自己人生的目标。“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而开店的滋味,只有亲自体验一下,才能心领神会。谁生来就是做生意的?世袭的家族商人很少,更多的是那些经过辛苦打拼,闯出一片天地的后起之秀。
  
   一项工作做久了,大多数人会有审美疲劳。婚姻尚且有七年之痒,开店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疲倦感”。其它工作也类似,超过十年以上,会消磨掉原始的热情,累积起来的疲惫,会使一头老虎失去斗志。长期开肉店的人,会对肉失去食用的兴趣(不只是瘦肉精的原因);长期开书店的人,也会对书失去阅读的兴趣(不只是无好书的原因)。前不久,有位做了15年广告装潢的朋友,也说要改行了,说是再做下去,人的“精气神”都要没了。很多上班的、下岗的、退休的、流浪的选择开店,也是一种“加油”的行为,给自己重新注入活力,将差点陷入疲态的意志重新激活,让生命焕发“第二春”。
  
   自己摸索着开一个新店,会很伤脑筋,五花八门的商店,让想开店的人,产生无店可开的困惑,想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而连锁加盟,仿佛给人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感觉,只要选好了一家,就能省却如何装修、进货的烦恼,而连锁经营的品牌效应,也能对你的销售助一臂之力。当然,事先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店址、行业和品牌,是你开连锁店首先要考虑的。我行我素的做法,碰壁的几率很大,连锁店的投资,相对于自己开一家小店要大一些,盲目投资,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的。要是出师不利,失财事小,对于雄心勃勃想创业的你,自信心方面的打击才是致命的。
  
   现在的连锁店,已如星火燎原,烽烟四起,令人目不暇接,真假难辨。打开报刊和网络,名目繁多的连锁加盟信息,扑面而来,让你误以为现在已进入“连锁时代”。不论你走在哪条商业街,十个店中,至少有二三家是连锁经营的。连锁经营方式,并非是开店的灵丹妙药,其中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不少是皮包公司,是妄想混水摸鱼的骗子,“连锁”是假,骗取加盟费和推销伪劣设备是实。有的即便是有头有脸的连锁公司,但只是品牌授权,疏于系统管理,使连锁店有名无实,也使居心不良者趁隙而入,大好品牌毁于一旦。
  
   比较知名的连锁店,信誉和质量有保障,顾客对它们相对认可,比一些无名小店,更易在顾客中树立良好形象。咖啡店有名典、新岛、上岛等,洋快餐有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家电商场有五星、苏宁、永乐等,饮食店有大娘水饺、永和豆浆、老妈火锅等,超市有家乐福、可的、百润发、华联等。其它行业中,电脑、手机、汽车、网吧、美容、化妆品、房产中介、干洗、药品、书店、酒店、茶楼等,都有经营多年的连锁品牌。最突出的要数服装行业,起码有数千家连锁企业,让人眼花缭乱。
  
   小、中型的连锁店,可选择本地区的知名品牌,因为在本地人的心目中,这类品牌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很容易打开局面。苏州本地的老字号,比如雷允上药店、黄天源糕团、陆杨馄饨店、朱鸿兴面馆、采芝斋蜜饯等,他们的连锁店,基本上覆盖苏州城乡。大型的连锁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华联超市等,加盟费太贵,不适宜于一般投资者。人们的购物取向,也在更新换代,过去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价廉物美,现在对于品牌、质量、档次,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市场在细分,你可以筛选,加盟一家专业品牌的连锁专卖店,比如服装类、运动类、箱包类、鞋帽类方面的某个品牌,开一家有特色的专卖店,投资额在你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开始你的创业之旅。
  
   你在找加盟商,加盟商也在找你,这是双向的选择,目的也是双赢。不过,要事先核实对方单位的有关信息,以免上当受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光看网站是远远不够的,花几百元就能办个网站,这没啥稀奇。先和他们公司联系,咨询一下相关情况,看他们的答复和反应有无破绽;并且通过拨打他们公司所在地的114台或工商局,了解该公司的注册情况。假的加盟公司很多,有的只是出售概念,有的只是销售设备,有的纯粹是骗钱,你一定要注意甄别。正规的加盟企业,是很重视品牌和管理的,是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加盟程序的。
  
   据我了解,一般的服装连锁店,比如唐狮、以纯、菲尔、虫虫等,进货价在4折内,首次铺货数万元不等;有的要收加盟费和押金,有的不收;换货率在20%左右。只要你的连锁店位置好,服务到位,销量有保证,利润是让人满意的。生日礼品之类的连锁店,可行性不高。太另类的服装或其它品类连锁,要视当地的风俗人情,要么很受欢迎,要么倍受冷落。吃的方面的连锁店,只要位置够好,赚钱一般不成问题。连锁店的品牌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它有“连”也有“锁”,也有一定的约束,比如你卖这个品牌的,别的东西就不能放在店里卖了,以免破坏了整体的经营风格。
  
   每个连锁专卖店,代表的是连锁企业品牌的形象,店与店之间,尽管相差很远,但内在是有联系的,“一只苍蝇会坏了一锅汤”,总公司出了问题,或是旗下的某个连锁店有负面新闻,是会波及无辜的兄弟姐妹的。金华火腿、太仓肉松、冠生园的月饼,这些品牌的衰落,就是因为被曝光了出问题的个例,而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品牌也因此一落千丈,甚至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困境。三国时的火烧赤壁,也是一个生动例子,一只船着火了,其它船就会受到连累。所以,正规的连锁企业,对于品牌的打造和维护,是不敢松懈的。
  
   我们一个镇上,林林总总的,各类连锁专卖店就有几十家。连锁企业是一棵树,那专卖店就是一片叶子,只要光合作用好(相当于店址市口好)、营养充分(货源物流的畅通)、修剪得体(各项服务做到位),生意自然就来了。现在能做出点名堂的店,有一半是那些连锁专卖店。“人的名,树的影。”由于品牌的不同,有很多顾客购物是有针对性的,就看准你这个牌子而来,不再东游西逛了。比如一些女性购买化妆品,就盯着你玉兰油、美宝莲、欧莱雅的牌子,别的牌子的化妆品,她们是很少买的。
  
   几年前,镇上比较大的商店,是供销社的两家百货商场,后来,一家商场发生了火灾,经过一个月的休整,重新开业后,生意十分冷清。有几个浙江人,提出承包商场,要开和“百润发”一样的超市。他们原来在供销社的商场内租赁柜台,做了好几年的生意了。他们花了50万元的加盟费,成为“上海华联”的连锁超市。超市开出来后,生意异常火爆。这是镇上的第一家大型超市。供销社有点眼红,就把另一家百货商场,也改成了超市,不知道为什么,生意却不景气。半年后,又有另外几个浙江人,(不得不佩服浙江人的经营魄力和能力),接手了这家商场,改头换面,挂出了“北京华联”的超市牌子。两家超市隔路相望,势均力敌,一直在竞争中发展。
  
   这是小镇商业的两艘巨舰,也是小镇上率先开出的连锁店,他们的经营获得了成功。当然,这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的。小镇人口八万,可外来人口有十余万,小镇的经济较发达,商业兴旺,外企和私企有一千多家,这些打工人员的收入不错,他们的消费,养活了小镇上的许多商店,两家超市位于闹市区,又是商业中的领头羊,生意好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在一个人口不多、生活水平不高的镇上,开一家大型超市,命运就不一定了。如今,镇上有好几家连锁超市了,可谓百花齐放,生意也是蒸蒸日上。
  
   加盟连锁店,相对地说,收益率和成功率高些,但投资也大些,加盟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外也有缺点,因为连锁店的装修是有统一风格的,就会扼杀你个性的发挥,货品也受到总公司的局限,或许你这样东西好卖,公司却断货了。对于品牌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加盟前要细心考察,在加盟后要精心经营。商场如战场,在群雄并起的局势下,你投靠哪个集团,关系到你未来的命运。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5:12 | 只看该作者
26、修车铺不起眼,人辛苦赚钱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开店,人们往往只看到赚钱的一面,却忽视开店付出的辛劳。开过几年店的人,对此会有深刻体会,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轻松,也是通过辛勤劳动,才换来不错的收入。特别刚开店的一二年,要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积聚人气,“那是相当的辛苦!”当人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开店的小老板,却忙得不亦乐乎。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城里的想冲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用在开店上,也有几分相似:没开过店的,安分守己上班的,魂牵梦萦想开店;开过店的,想方设法要转行,哪怕做工薪族也好。流水不腐,工作变换也属正常,但更多的是反映出人心浮躁,是意志力的不坚定。我们大多是“浮萍”,而不是“螺丝钉”。金钱是为人所用的,希望我们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人生的精彩体现在很多方面,做一个平凡、踏实、宽容、正直的人,哪怕他很穷,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开店是自负盈亏,比上班的压力要大些,上班虽也有人际关系和升职方面的困扰,但总有工资可领,做生意弄不好会贴老本;其次,开店操心的事多,进什么货,生意的好坏,经营的随机应变,都需要考虑周到,而上班只要做好本职,不出差错就万事大吉了;还有就是工作时间,上班基本是八小时,偶尔也加班,而开店几乎是常年加班,天天如此,吃不了苦的还是绕道吧。当然,自己做安逸老板,请人看店和管理的,可以忽略我的提醒。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反过来说,压力也有好处,压力好比弹簧,有压力才会有弹力,这比行尸走肉般的混日子强。上班可以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但人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刀子不磨要生锈,人如果长期安于现状,就会丧气活力和激情,也会丧失理想和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不是索然无味了吗?
  
   开店能锻炼人的耐心,还能开阔视野。上班就一个小圈子,若还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类,那是很没意思的;开店面对的是芸芸众生,能面对面地观察到市井百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可是鲜活的人生阅历,水里面有活蹦乱跳的鱼虾,总比死水微澜好。从生活质量而言,开店和上班,并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工作环境不同,但从心理感受而言,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通常认为,上班是给人打工,老板就是给你再多的钱,你的心理总是不满足的;而开店是自食其力,哪怕挣得钱少,仍然有成就感。
  
   把开店当职业,那它就是个职业,“不求闻达于诸侯”,生活过得去,就很心满意足了;把开店当事业,那它就是事业,“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哪怕经受挫折,你也将执意不悔。职业,是为生存;事业,是为发展。有的人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一个小店安然度日,有的人躁动不安无有一日不想把小店发展成大公司,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把开店当职业,也没什么不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常乐,这也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把开店当事业,是把它当成那段平衡木,你在上面展现优美身姿,博得人生精彩;把开店当事业,是把开店当成远航的起点,“乘风破浪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入世,是因为在红尘之中,我们不可能免俗;出世,是因为在世俗之间,我们可以保留一份纯净。总得来说,人生应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来面对生活,在有限的人生,尽可能地发挥光和热。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一心想创业,就持之以恒,不要害怕失利,从来成大业者,无不忍辱负重,才有苦尽甘来。如果尽力了,而无所建树,也没什么关系,人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看开一点,想开一点,起于平淡,归于平淡,也许是好事。
  
   20年前,乡间的公路还是泥路,坑洼不平,骑的自行车经常会坏,我常去一位姓顾的修车摊上修,他是早几年高中毕业的,喜欢看书,还自学法律专业,不知有没有毕业?骑自行车的越来越多,他的修车生意也越来越忙,每天有30元到50元的收入。当时的生活水平,年收入过万元,是很了不起的,在工厂里上班,年工资不过二三千元。1992年,他用4万元,买了一个沿马路的店面,一楼一底,下面修车,上面住人,日子过得很扎实。
  
   他修车的经历,启发了我的二舅。二舅工作的窑厂关了,就失业了,就想重新找份工作。当时,乡镇企业正红火的时候,要找份工作并不难,但二舅不想上班,他想修车,在路边摆个修车摊,辛苦点没事,只要能挣钱。第一天进货,是我陪着二舅,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在苏州城里找批发自行车零件的商店,进了内胎、外胎、钢丝、踏脚、轴承等东西,满载而归。
  
   修车的工具铁箱,是请人焊的,就摆在一个三叉路口的边上,经过的人多,生意很不错。补胎、矫正钢圈、调钢丝、修踏脚板、换车锁等,平均每天的收入,在30元以上,逢节假日,来修车的人也多,一天能有100多元。无论是修理,还是换零件,利润都很高的。那时,还有个让人头疼的现象,就是路上常有碎玻璃片,一不小心,轮胎就被戳破了,而距离玻璃片不远,就会有一个修车的,很多人怀疑那些碎玻璃,是修车人故意撒在路上的。我曾开玩笑地问过二舅,有没有做过那种缺德事?二舅笑着摇头:“我没做过。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做?”
  
   二舅的修车摊,风雨无阻地摆了三年,也曾因道路建设,从这头挪到那头,但那边的工厂越开越多,外来打工者也多,他的生意一直都不错,还给家里翻建了漂亮的楼房。二舅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的脑子很灵活,他说:“修自行车是初级阶段,我要学会修摩托车,修电瓶车,要跟上时代步伐。”二舅专门停业二个月,去常州的电动车厂,学习安装和修理摩托车与助力车。
  
   生意多了,摊点嫌小了,刚好就近的村里,新造了一批店面,二舅花了二万多块,买了个20多平米的店铺。有了自己的店面,摆放零件啊,修车啊,就方便很多。修理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利润,当然要比修自行车高多了,换个零件赚上几十元,是很正常的。城乡的助动车较为普及,助动车的电瓶,用上一年半载,动力不足,就需要更换,这两个或四个电瓶一换,就能挣上百元。二舅的手艺不错,生意是越做越顺了。
  
   修理比较累,也很脏,一手的油污,就是吃饭的时候,都是油腥味,闻不到饭菜香。二舅为了多做生意多赚钱,又想图省事,常对前来修车的说,这个坏了,那个也坏了,要把零件换新的才能开。骑车人绝大多数是不懂车的,就听凭修车师傅的摆布,你说换,那就换吧,只要把车修好。换零件比修理方便,赚得也多。换上一样不行,还可以再换别的,直到把车修好。在这方面,车主是没有修车人精明的。有时在一起吃饭,二舅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有的车零件没坏,还能把换下来的零件,换到别的车上,我这是赚双份的钱。”我说:“这么做,不太好吧?”二舅说:“现在修车的都这样,我要是老实,反倒是我傻了。”
  
   那种大的电瓶车,本来是用来载物的,但很多人用来载人,只要把车安上个车棚就行,听说他们一天也能挣五六十元。坐这种车子不太安全,但的确很方便,因为乡下的公路不通公交车,有时等公交车费时间,叫一辆电瓶车,路不远的话,一二块就行,远一点的,七八块就把你送到家。二舅除了修车,还给这种敞口的电瓶车,安装车棚,是用角铁和铝管焊接而成,每个收费几百元,每天都要做好几个车棚,二舅和舅妈两人,常常从天亮忙到天黑。
  
   市容联防队是不允许这种带有安全隐患的电瓶车上路载客的,交警也要查他们是否登记?他们的车子常常要被扣押,如果是没登记的黑车,就要被罚款;如果是私自安装车棚的,就要被强行拆除。有意思的是,今天车棚被联防队拆掉了,明天他们又叫人安装了一个,照常上路,他们说:“联防队拆掉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苦衷,我们要吃饭要生活,这车可是我们挣钱的工具啊。”这倒便宜了二舅这样的,有时,一辆车在一个月里,就来来回回装了几次车棚,光车棚钱,二舅就能挣上不少。
  
   二舅的儿子中学毕业后,无心工作,二舅怕他在外面瞎混,就让他去学修车,是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修理摩托车和汽车。学成回来后,二舅给他在一条交通要道的路口,租了一个门面,开起了修车铺。由于位置好,来来往往的车子多,修车的生意还真行。这修汽车比修自行车和摩托车,从技术和利润来说,都更胜一筹了。现在他们父子修车,一天的纯收入有三四百元。一天,我笑着对二舅说:“我跟你学修车吧,也让外甥我挣点。”二舅却说:“做生意你也懂,做哪行是因人而异的,你让我开书店,我就开不了,同样,让你来修车,你也修不了。”
  
   顺便再说点和车有关的。苏州葑门那儿的车站,车站边上有个阿姨,她是做出租自行车的生意,大概有十来年了。租车很便宜,二元起租,全天只要三元,这个价钱多年没变。我以前开书店和音像店时,到苏州进货,就常租她的自行车,骑自行车比乘公交车方便,不用等车,距离站点远的也能直接到达,还能穿越城市的弄堂,领略古韵今风。更早几年,我就看到她在那儿了,有几位我认识的青年,当年在当业务员时,很俭朴,都来租这位阿姨的自行车去联系业务,如今,那些业务员中,有很多已事业有成,拥有豪华的私家车了。
  
   我们镇是个江南古镇,也是个旅游胜地,那种俗称“黄包车”的人力三轮车,是小镇一景,很多游客喜欢坐上三轮车,到处兜兜风。大约八年前,旅游公司成立不久,就统一推出这种人力三轮车,很受游客的欢迎。买一辆三轮车,不到一千元,每年的管理费,只需二百元,三轮车夫,一年也能挣到二万元左右。当时,每辆车是有编号的,一共才几十辆。可能是看到三轮车的生意好,很多人私下去买了车,也上路载客挣钱。
  
   对于缺少本钱的人,如果想创业,修理行业,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本钱小,收效快,利润不薄。“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只要你花点时间,学会修理技术,比如修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钟表、手机、汽车等,不但工作好找,还能自力更生。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只要我们吃苦努力,生活会向我们敞开怀抱,我们也能解决困难,迎头赶上!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5:33 | 只看该作者
 27、创意带来效益,信心助你成功
  
   我是一个中庸的人,对生活有自己的主张,一般不会慌慌张张。在世俗中,我希望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人物,成功可以让人生绽放光芒;在内心里,我愿意成为陶渊明那样的隐士,悠然自得地打发清静的时光。这是两个不同的高度,但我不会仰望,我只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平视或眺望远方。我表面可以风平浪静,但内心也有波澜壮阔,同在蓝天下,我们不可能对现实袖手旁观。
  
   对于未来,我们有担忧,也有幻想;对于前途,我们有困惑,也有迷茫。对于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来说,在任何时候,可以做任何事,都有成功的希望。客观地说,每个人的基础虽然不一样,但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你在形势好时创业,也有可能失利,在形势差时入市,仍有可能获利。这样的结果,有时是天意,有时是人为,但和个人的经营理念与努力分不开的。
  
   前面有一条路,在路边有块牌子:“此路不通!”有人选择绕行,有人选择继续朝前走。这条路,有可能别人走不通,而你能走过去。绕行,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太过相信别人的经验,会削弱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你选择继续前行,会发现路的前面横着条大河,那么,大多数人会懊恼地返回,只有个别人,会独辟蹊径。如果他是个聪明的商人,也许他会造一条船,做起摆渡的生意,这不是利人利己吗?几年后,他会把摆渡赚来的钱,在河边修一个码头,组成一个运输的船队;再几年后,他会在河上修筑一座桥梁,让两岸的人民自由往来;又是几年后,他会在岸边买下一片地,修路、造房、办厂,让这里成为一个集镇……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创造了成功的契机。后来者,享受到他带来的便利,而他的事业,则更加兴旺发达。
  
   我们很多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从着手。高智低能,不仅仅体现在创业上,各行各业都汗马充栋。很多毕业生,就是好高骛远,却不知道从小事做起,一般的领导,都不喜欢招聘夸夸其谈却没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开店不是一触而蹴的,在开店前后,都需要收集信息、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经营服务。
  
   开店需要资本,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也许,我们目前还一事无成,但不必灰心丧气,也不必怨天尤人,空想是没有用的,还是做点实事吧。开店初期,需要投入成本和资金周转,处处要精打细算,要有良好的经营思路和理财观念,一开始就大手大脚,就像漏斗一样,只会越来越少,怎么能越积越多?隔行如隔山,不熟悉的行业,如果没有朋友的协助,尽量不要涉及。《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对经营的品种一无所知,如何开展营销?
  
   人是有缺陷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我们不必自视过高,也不必自惭形秽,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要正视现实,也要永不言败,要相信“敢拼才会赢”。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不是标尺或答案,只能用来参考,而不能照本宣科。经验是有个体局限的,并不适合于每个人,你要把它放到自己的熔炉里锤炼,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经营可以调整,思想可以升华,生意也是可以培养的。
  
   做生意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勇气可嘉,却不一定得到大家的认同。超前意识,有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富。镇上有个男人,早先是跑供销的,见多识广,很有经营头脑,许多生意都比别人领先一步,但结果却节节败退,不如人家步他后尘的,反而顺风顺水。比如1990时,他开舞厅,小镇不比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老土,会跳舞的人很少,不过是迪斯科和交谊舞,本地女孩哪个去舞厅,会让人说闲话的,认为是去学坏,他的生意不好做,只得停业了。过了两年,卡拉OK流行,舞厅的生意就红火了,开舞厅的都成了大款,随后,舞厅升级成KTV包厢,有的改成了飙歌城,直到现在,生意都是好做的。
  
   他关了舞厅后,损失不少钱,转而又开了一家咖啡厅。当时,千百惠的歌《走过咖啡屋》,风靡一时,可惜,他开的咖啡屋,虽然品味高雅,却生意冷清,人们对于10元一杯的咖啡,是敬而远之的。此时,正是舞厅繁荣的时候,可他投资了咖啡店,没法转身。坚持了一阵,他的咖啡厅,又悄然退场了。后来,他又做过好几门生意,都因时运不济,黯然收场。最惨的是前几年的非典时期,他刚在年初转下人家的一个饭店,对饭店重新装潢后,正等着开张,不料遇到了“非典”流行,他的饭店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这笔投资,他是向亲友借的。为了还债,他铤而走险,假冒上级领导,向下属干部索要贿赂,要他们把钱汇到某帐号,结果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可叹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希望朋友们无论做人还是做生意,要走正道,不要投机取巧,以免误入歧途,悔之晚矣!
  
   不管是生意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走得更远的,往往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二名、第三名。但是,总会有第一个,我们要敢为人先,前仆后继,甘当垫脚石。革命和科研的道路上,从来是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才有历史的进步。顺序上的第一名,不一定获得成功,但高度上的第一名,却是我们要孜孜不倦追求的。先进者的成功与辉煌,可以成为后来者的榜样,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英雄和榜样。面对机遇,我们要解放思想,稍一犹豫,幸运就可能擦肩而过。成功,不一定属于第一个人,但一定属于胸有成竹的人。
  
   这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先要吸引他的注意力,才好叫他掏腰包。古人说:“世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做生意的,却认为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古话里的“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我这里就按字面意思引用了。至于如何吸引顾客的注意,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停下脚步、走进店来、欣然消费,这是一门技巧。店名、店面布置、经营项目,这些外在的因素,都能做足文章。商品只是商品,更重要的是老板的经营理念和营业员的笑脸。独到的经营品味,可以传导一种文化,一种让人欣赏和共鸣的气质;营业员的细致服务和美丽笑脸,将是店里流动的最灿烂的招牌。吸引人的视线,只是高招;征服人的心灵,才是高明。
  
   2000年时,小镇上开出第一家电脑店,承接个人、单位的电脑装机,以及维修和网络布线等。开店的是位上海来的年轻人,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他有亲戚在小镇上,就想过来自己创业。当时,电脑还是奢侈品,除了单位用的电脑,全镇的个人电脑,可能不到50台,他的生意也就捉襟见肘了,只有零星的小生意。我当时已经买了电脑,偶尔会出点问题,比如重装系统、程序出错、安装网卡等,会过去请教他。
  
   星期六、星期天,他要回上海,平时才过来开店。开店最忌讳开开关关,让客户白跑一趟,何况,当时用电脑的还少,也就是单位里用,而他不是本地人,没有这方面的人际关系,单位生意铺展不开。他硬着头皮坚持了半年,实在揭不开锅了,不得不把店转让,回了上海。
  
   接手他的电脑店的,是个叫琴明的小伙子,他挂的是宏图三胞直营店的牌子。宏图三胞是有名的电脑经销商,挂靠上他们,是个好点子。他一上手,就做了笔比较大的生意。当时,税务局规定,每个村和私营企业,都要配置税务电脑,申报税务和开发票,要通过电脑和网络操作。电脑加上打印机,一下子又是几十台,自然赚得咪咪笑了。半年后,当地的婚俗就有了新的风气,嫁妆必备电脑了,加上一些年轻人,热衷于上网,买电脑的也就多了起来。但人们都跑去苏州买电脑,对镇上的电脑小店,信任程度是不高的,可是,大家都不是很懂电脑,稍有问题就束手无策。谁都知道,维修的利润是很高的,电脑硬件一般不会坏,通常都是程序和操作方面的问题,经常死机啦,不能上网啦,没有声音啦,需要安装新软件啦,内行的人只要敲敲键盘,改改数据,就能让不听话的电脑起死回生。琴明还提供上门服务,你有问题,只要打他电话,他会尽快上门帮你解决。据熟悉他的人讲,他开店第一年的利润,就在10万元以上。
  
   有先行者,就会有跟随者。不久,镇上又有几家电脑店开出来,但都是门面很小的,不成气候,据说,门面上的生意,所占的份额很小,都是靠关系做单位的生意,因为单位的量大,对价格不很计较,“鱼”较肥。同行一多,琴明的生意难免会受到影响,而且,原来的店面已被房东收回,他搬到了一个较偏僻的地方,要不是熟悉的人介绍,生意还真不好做。可他没有气馁,他把赚来的钱,买了30台电脑,在靠近工业区的村子里,租了房子,开起了网吧。当然,是没有证照的黑网吧。
  
   自从北京的一家网吧,失火烧死了不少人,在全国范围内,网吧的许可证,就停止发放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黑网吧依然如割不完的韭菜,一茬一茬地冒出来。打工者一般不会买电脑,但他们也要上网,正规的网吧凤毛麟角,附近有黑网吧,他们求之不得。镇上有网吧经营许可证的,估计也就二三家,但无证经营的黑网吧,却有二三百家。通常是租的民房,房租便宜,接的网线是以家庭上网名义申请的,一个月不到一百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电费也是民用的,五毛钱一度,开一家黑网吧的主要成本,也就是电脑。正规网吧的网费,一个月要2千元,还有不菲的管理费,而且管理严,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不得通宵营业等,违章有被吊销执照和罚款的风险,成本明显要比黑网吧高得多。
  
   黑网吧的上网收费,每小时在2元左右,白天收费会便宜些,为了吸引人气,偏僻地段的网吧收费也比同行低。每天晚上和星期日,网吧里常常客满,甚至需要排队等候,深夜12时以后,很多人会采取选择包夜方式上网。现在的年轻人,看书、看碟、看电影的人少,上网的人特别多。一个30台电脑的黑网吧,不到一年就能做出本,接下来的就是暴利了。一方面是上网者的需求市场,一方面是黑网吧的营业暴利,使得黑网吧屡禁不止。就算来一次行动,取缔一些无证网吧,没过几天,就会“春风吹又生”。其实,管不如理,堵不如疏,不如纳入管理,放宽政策,加强引导,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开网吧,让更多的人文明上网,使管理者放心、开网吧的人舒心、上网的人也开心,岂不妙哉?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14:35:59 | 只看该作者
28、不能改变生活,那就改变自己
  
   曾有个笑话说,天上掉下块砖头,砸到的十个人,有九个是老板。现在做生意的人,或者是想做生意的人,的确非常多。钱在哪里?它不是掉在地上让你捡,而是一角一分积累起来的。现在的市场空间很大,政策也很宽松,正是创业的好时机。然而,大家普遍感觉现在生意难做,压力大,这也是事实。知难而上也好,激流勇退也罢,都是你的一种选择。
  
   据统计,现在患近视眼的人,多得令人咋舌。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近视行为,只顾眼前,没看长远,一步不慎,就可能推倒重来。很多决策上的失误,也是由短视引起的。盲目跟风,也是一种短视,几年前,全国有许多冰箱厂、空调厂、VCD厂,争先恐后地上马,接二连三地倒闭,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个项目,可能暂时不赚钱,或者暂时没打开局面,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前途,这正如种树一样,刚种下去,怎么可能就结果子?好的猎手,总是极有耐性,才能捕获别人捕捉不到的猎物。
  
   我们不能改变宏观的生活,在现实的磨练中,我们会磨掉一些棱角,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有些特质,是会顽强保留下来的,比如坚强,比如忍耐,比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我们习惯了安于现状,对改变有点忧心忡忡;同时,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勇敢地适应和开拓。循规蹈矩的人,可以守业,而不宜创业。有位朋友说:“老老实实做生意,不会赚大钱的。”也许说得没错,但我们不能为了赚大钱,而放弃一些原则。巧取豪夺、歪门邪道,那不是我们要做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肯动脑筋,“化腐朽为神奇”也有可能。苏州蠡口“国际家具城”,15年前起步的时候,就是几个当地的木匠,利用废木料和旧棉花,丁丁当当做起来的,现在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家具商城,并且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常熟招商城,20年前是用遮阳棚搭起来的破旧的市场,现在已发展为全国十大市场之一。服饰方面,不仅讲究时髦,有时还盛刮怀旧风,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唐装,电影《花样年华》之后,旗袍的卷土重来,是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商机。网络创业和软件开发,不时会创造神话,有时,一个软件,就可能赢来亿万财富。现在,开一家心理诊所,也是不错的尝试。心理疾病,将成为困扰现代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不用担心怀才不遇,极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众星捧月”的职业。
  
   开店,都是有初始目的,或许是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或许是为了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只求红尘中的宁静,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极少数人是把开店当作一块跳板,大多数人是把开店看成一种创业。我们不一定要有雄心壮志,但目标总该有吧?初期目标不宜太高,以免劳而无功,影响心情。一步一步,相信我们会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也要学会处之泰然。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生命在于运动,只要我们走在路上,哪怕不是原定的方向,也能欣赏到别处的风景。
  
   大家对人都有一种防范心理,要取得客户信任,非一日之功,但,第一印象很重要。从事保险业务,如果你巧舌如簧,喋喋不休,未必让人欣赏,而一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实人,反而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老实人通常不会撒谎,他说的话比较可信。现在人们对于安全系数的要求,也是刻不容缓,而一些家用、车用等防盗报警器,颇有市场。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水晶类、玉石类、刺绣类的精美工艺品,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通俗的黄金珠宝,一直是人们佩戴和馈赠的上选,遍布全国城乡的金银加工点,哪个不是腰包鼓鼓?性福生活,无疑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隐蔽在偏僻角落里的性保健品商店,在夜色的掩护下,生意也是好得很。那些不正当的色情场所,更是性保健品店赖以生存的源头。
  
   1996年,小镇的迎宾路上,开出了一家上档次的面包房,名字叫“心园”,出售面包、蛋糕和点心,门庭若市,很是引人注目。开店的是台商,老板是宋先生,老板娘姓赖,他们到我店里买过IP卡,为人很和气,看得出,他们也很恩爱。苏州是台商最密集的地方,他们一般是过来开厂的,开店的不多。第二年,宋先生不甘落后,在镇上开了个心园食品公司。生产出来的糕点,除了供给大超市,也供给分布于苏州和昆山的分店。心园制作的面包,具有台湾风味,样式也很精致,价格略高于普通面包房的售价,但还是深受顾客的喜爱。
  
   做生意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点起伏纯属正常。宋先生开的面包房,在小镇上的是总店,生意一直很火,但在苏州的却情况不妙,陷入困境。苏州开有心园的四家分店,分别位于十全街、三香路、石路、新区。可能是选址和装修时没考虑周到,新区和石路的面包房,由于位置的原因,每天下午,阳光会毫无忌惮地晒进店内,照射到放面包的货架上。面包是非常讲究新鲜的,出炉二小时就可能影响风味,四小时卖不掉就得扔掉了,而阳光直射在面包上,严重影响面包的保质,如果是夏天,面包被晒上一个小时,就坏了,要是用遮阳之类的,又会影响店面整洁和美观。无奈之下,宋先生只得把这两个面包房关掉了,损失上百万元。但他并没有气馁,不过是一笑了之。
  
   2000年,宋先生又在小镇上开了家心园大酒店,当时,镇上还没有比较有规模的酒店,他的酒店又在闹市区,自然吸引了大批食客,一到中午和晚上的用餐时间,店门前停满了车。食品公司和几家分店,经营情况较好。据说,宋先生原先在台湾学的是建筑专业,建筑是硬的行业,没想到到大陆来,做的是面包这样的软行业,但他做得很愉快。
  
   宋先生一家,富有人情味。他们捐资助学,帮助贵州、江西山区的失学儿童,圆了孩子们的上学梦。“心园”的商标,无意中变成了“心圆”,圆自己回归大陆的梦,圆失学儿童的读书愿望,“心圆而宽,天下自安”,这些年来,他们捐资助学的钱,已有数百万。赖女士说:“做生意,投入是要讲回报的;而慈善捐助,是不要任何回报的。”一般情况,作为公司老总的台商,我们是很少能看到他们的真容的,而宋先生夫妇,却并没有深居简出,我常常在晚上,看到他们夫妇俩,谈笑风生地散步。有时他们来买卡,我想给他们优惠一些,他们说:“不必客气,你做生意也不容易,赚一点是应该的。”
  
   公司里每年吃年夜饭,都有不醉不归的惯例,宋先生的爱人赖女士,考虑到喝醉酒伤害身体,员工回家也不太安全,于是,她别出心裁地一改老的模式,全家人精心制作了感恩卡,还有红包,送给每一位员工。他们的孩子现在国外读书,但小学是在苏州上的,国语教育是在大陆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一家四口,在那年本来吃年夜饭的茶话会上,站成一排,深深地向员工鞠躬,感谢大家的帮助和辛勤劳动。尤为感人的是,他们一家用哑语比划出“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句话如果用嘴直接说出来,会少了很多份量和意味,但用哑语手势比划出来,员工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猜,直到比划完,念着“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话,温馨和感动,在大家的心头流淌。正如宋先生说的:“老板和员工,大陆和台湾,本应该亲如一家人。”
  
   苏州的台商不会感到孤独,全市几千家大大小小的台资企业,到处都有他们的朋友,他们来大陆创业,不是“身在异乡为异客”,而是有种回家的感觉,台湾有他们的家,大陆是他们的故乡。每个乡镇,都有台商联合会,每个礼拜聚会一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然还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流,中间哪位台商遇到困难,大家也会援手帮忙。台商来大陆投资经营,给国内解决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当然,其中不乏小气鬼,希望他们能像宋先生那样,善待员工,因为,我们都是自家人。
  
   2001年的中秋,在苏州的金鸡湖畔,中央电视台主持一场两岸三地同庆中秋的晚会,晚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个巨大的“中华月饼王”,这个重5400多公斤、直径5米多的月饼,创下了新的吉尼斯纪录,而这块月饼,就是由宋先生的心园食品公司一手制作的,这是最让宋先生一家引为骄傲的。为了制作这块特大月饼,分别从各地采集制作的原料,其中包括新疆的葡萄干﹑海南的椰粉﹑东北的松仁﹑陜西的大枣﹑台湾的菠萝等,而制作用水则分别来自黄河源头﹑长江源头﹑苏州太湖﹑台湾阿里山﹑日月潭等地,确实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月饼王”。
  
   中华月饼王的制作成功,使他们赢得了荣誉,公司生产的面包、蛋糕、月饼等,销量很好,几家分店的生意,也在不断发展。有的台湾老乡,到他店里品尝后说,蛋糕的花式、配料和口感,不如台湾本土蛋糕的丰富,宋先生说:“心圆蛋糕的制作工艺,确实要精益求精,在配料和口味上,还需要完善和开发。”2004年,小镇上的大酒店多了起来,过来吃饭的生意少了,宋先生把心圆大酒店重新装修了一下,布置得很有情调,供应、咖啡、茶饮、精致点心和酒菜,楼上还辟了几个温馨的包厢,主要做白领的生意,情况比较良好。
  
   宋先生的生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祥和的氛围中,稳稳发展。他们夫妇的为人还很低调,作为在苏州生活了10年的台商代表,见证了苏州的发展,也见证了他们自己事业的成长,苏州电视台几次想采访他们,都让他们婉言谢绝了。企业需要知名度,需要必要的宣传,但他们的生活不想张扬。引用他们说过的话:“祝福所有的人,对自己好的和不好的,祝福人家也祝福自己啊,心里就被美好照亮堂了。”不论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创业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宋先生的经营和为人的心态,就有点“宠辱不惊”的味道,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