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地平线 - 

[斟读故事精华]为孩子圆一个上学梦,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全文完)

[复制链接] 56
回复
733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1
发表于 2003-9-7 04:01:0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行——清水调查随笔     

有不为
--------------------------------------------------------------------------------

百家行

一、启程

窗外明晃晃、赤裸裸的太阳,让不为从早上九点犹豫到下午一点,终于鼓足勇气,转身背上沉甸甸的包,义无反顾的出发——目标就是遥远的甘肃的天水的清水的百家乡!嗯,这次远行就称之为百家行吧。

也许这身行头还真有点象驴友——主要是这个包比较专业(感谢木头友情赞助这个漂亮的包!),一上出租车,司机大哥就打招呼“旅游呢!”我只能点点头:“是啊是啊”。刚才宁姐还问我是否有点激动,我说挺平静的,就当一次旅游吧。是的。这样的一次出行,虽然不是去什么风景名胜,但对我,确实是一次真正的旅行。当我现在回头来看,实在觉得是不虚此行。对自己而言,收获远不止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可以相比的。这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之中。顾炎武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回算是真的有点体会了。

一路无话,到了上海。先给小命短消息,结果他还在江阴,远了点;给cc电话,居然在买菜,还要给姐姐做饭!真贤惠啊。回来以后再去骚扰吧,嘿嘿。于是,吃过晚饭,瞪着眼睛在候车室坐了两个小时,嗯,发现没有带点书来实在是重大失误啊。
上车之后,给罐罐、海黛发了短消息。罐罐来了回复——放下一切!当自己是陌生人,流放吧!呵呵,没办法,罐罐的短消息也这么酷!建议以后调查组准备一个戳子,调查者出发前都脸上盖个章——“刺配沧州”什么的,估计效果可以和武松有的一拼了。
车子缓缓启动了,心还真是扑通了几下。嘿,流放开始了!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厢不为启程了,话说海黛…………)
42
发表于 2003-9-7 04:14:00 | 只看该作者
(中间的空缺要海黛自己来填写了,呵呵)

二、会师
一路无聊,无聊的吃饭,无聊的睡觉。除了一路的联通公司的骚扰外,短消息不多,就这样手机也很快没电了,郁闷。更加郁闷的是居然没有什么mm可以搭讪的。那个,我的主要意思是觉得没有利用这个大好机会给哪个mm宣传一下希望之光而感到很是遗憾。浪费啊。不过碰上一个银川的老头,聊了些银川的事儿,其中几句顺口溜挺有趣,想必几十年前的银川是这样的:一条街,两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呵呵。后来海黛mm也证实了这个段子没错。

闲着没事,看看时刻表,惊人的发现居然没有陇县这一站,急忙找乘务员,居然回答说是因为陇县太小了,没有必要写上。而且她干乘务多年,没见过有人在陇县下车的!我的天,这什么地方啊?!我不无忧虑地想象我半夜三更在陇县下车会是怎样的情景。结果现实比想象更加残酷。晚上十二点多,车到陇县,居然就我一个人下车。整个车站就两个工作人员,看也不看我,也不查票!整个候车室空荡荡的,车站外面黑漆漆的,啥也没有!不要说旅馆、饭店,连个车子都没有。连忙找到一个工作人员询问,说是:县城至少有六里之遥!不过有时候可能
会有出租车来等客。简直晕倒!转了半圈回来,只有敲开车站调度室的门,说想等个人,顺便充个电。感谢两个铁老大居然没有赶我走,还陪我说了两个多小时的话!当然我也贿赂了他们一点上海顺手买的糕点,呵呵。

凌晨三点多,海黛的那趟车子也终于缓缓进站了,偌大的火车上也只有一个人跳将下来,但见那人:白帽子、冲锋包、牛仔裤、T恤衫。这时就是下来一穿高跟鞋的,我也扑上去紧紧握手了,况且这么标准的驴友装束,啥也不用说了。虽然说好要替各位xdjm们拥抱一下海黛,不过初次见面,也不敢造次,呵呵。透露一下,海黛mm看起来真的象mm,绝对不像jj哦,呵呵。记得最后一晚,我们住在百家乡李老师家,临睡之前,海黛过来悄悄的地和我说:“我今天终于洗了脚了!”看着她那得意的表情,让我忍不住大笑三声,哈哈哈。
且说我和海黛在陇县车站握手之后,走出车站,坐上一辆事先约好的出租车。颠簸了几分钟之后,停在一家灯火昏暗的小旅馆前面。睡眼惺忪的服务员啥也没问,甚至没要身份证,呵呵。我们也都东倒西歪了,放下包,倒头就睡着了。好歹也睡上三个小时吧。
43
发表于 2003-9-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三、途中   第二天,也就是17日,太过热心的服务员提前半小时叫醒了我们。   早上的陇县很凉,除了我们俩是短袖外,所有人都穿着外套。这边夏天的气温也不高,倒是消暑的好去处,特别对于我这样从酷热的杭州过来的人 ,这种凉快真是难得的享受。晚上温差更大,我们后来在村子里面睡炕,都是先在傍晚时候烧好的。据海黛说,第一晚睡没有烧过的炕,一个睡袋还有点顶不住呢。   陇县感觉挺小,也挺破旧的,好像比后来所见的清水县城还差点。不及细看,车子已经开出陇县,渐行渐高,开始进山了。   我们的车子是从陇县到张家川的,张家川在清水北边,而百家乡是清水最东北的一个乡,和张家川相邻。我们准备中途在大湾口下车,然后搭车到百家,这样走比较方便。   陇县和张家川之间有较高的山,山间有很多草甸,其中有一个“关山牧场”,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旅游点了。记得在上山不久,还看到一个旅游点“菊园”,看广告招牌,好像是《秋菊打官司》的拍摄基地呢。看山坡上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似曾相识。   车子颠簸着前行,窗外的山坡绿草如茵,高山草甸的美景让我们颇为兴奋。自诩抓拍技术不错的海黛开始频频举起相机。车子在开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越过了一个标示着“关山牧场”字样的关口,接下来是一个很长的山谷,两边山坡都是高山草甸,这,就是关山牧场了。两边坡地都很和缓,长长的向远处延伸开去。触眼的都是绿色,象是整座山都铺上了厚厚的绿色地毯一样,真恨不得能下来,到上面去奔跑、跳跃、翻滚。山腰以上是灌木丛,都一团一团的,像是地毯上绣着很多很多的绒球,又象是地毯上的花边、图案。山腰以下则稀疏的点缀着一株、两株树,更象是盆景一般。当然,山坡上不可少的还有牛马,四处散着,吃着草,溜达着,感觉是那么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在山坡上面,是无比纯净的蓝天,自然成为了整个牧场的背景。这蓝色和绿色那么巨大而和谐,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美丽和震撼。   我们都在幻想着要是百家有这么漂亮就好了。车子开始下行,下面都是丘陵地带,两边山坡不再是草地,而是层层的梯田,那巨大的色块也别有一番风味。   车子到了大湾口,这已经甘肃地界。下车向前走一段,就是一个村子——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长宁村。估计是以前这儿马鹿特别多吧?   听说很少有便车,于是我们就在长宁村雇了一个回民的蹦蹦车,40元,据他说,这里油价特别贵。到付钱的时候,这个回民大哥倒是颇有点不好意思。 蹦蹦车真是名副其实啊,我们俩坐在车厢里面,不停的在蹦啊蹦,两个饼子放在那儿,也是到处乱跑。这样一直蹦到了百家乡。   百家乡不过是个稍大的村子,却是本乡的绝对中心。因为这里除了有四层高的、贴过马赛克的乡政府之外,还有唯一的一个初中——百家中学(清水唯一的高中在县城);还有唯一的磨面的地方——整个乡的村民都经常要在赶集的时候,用骡子驮了麦子到乡里磨面!此外还有别的村子都没有的商店和电话(手机的信号早就没有了,不过很可笑的是,在那儿的一堵墙上,我居然看到移动的广告)。所以,我们不得不在百家找了个固定电话,向大漠和罐罐汇报了一下情况,然后就开始了几天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说是与世隔绝有点夸张了,不过也真是差不多。整个清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山峰和山谷的波浪,每个山谷就是一个村子。从我下火车到再次上火车的整个途中,几乎触目都是山,就是公路也全是绕着大大小小的山在前行着的。其中山谷面积较大一点的是乡镇所在,比如百家乡有八百多人;稍小的是行政村所在,比如党河村有四百多人;更小的就是各个自然村,比如党河村下面的范沟组只有十三户人家、一百多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等差格局——县、乡、村(行政村)、组(自然村)。   百家乡下属十二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也就是说,这个百家乡有几十个山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单单是将这个乡走上一遍,该是怎样的一项艰巨任务? 清水美丽的晨曦 清水的范沟组 山雨欲来
44
发表于 2003-9-8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四、党河(上)

  17日当天中午十一点多的时候,我们乘着蹦蹦车到达了党河组——也是党河行政村的所在,我们这次调查的村子都是党河村这个行政村所属的自然村——党河组、安家组、范沟组、吴沟组、郭湾组。
  党河组也是党河希望小学所在,这个希望小学也是党河村下属八个自然村唯一的小学。因为每个山谷是一个自然村,所以几乎每个村子之间都隔着一道或更多的山梁。这样,孩子们就不得不每天翻山梁来上学,少则三十分钟,多则个把小时。虽然这种情况在各地农村都是挺普遍的,不过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每天一个、两个小时的山路,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所以,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家两个孩子一块儿读书,上同一年级,这就是为了能让大点的孩子可以带着小点的孩子上学。因此我们常看到有的孩子十来岁才上一年级,就是因为读书很迟的缘故。在城市里面该是小学毕业的年纪,在这儿经常才读到二、三年级。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也很快就成了家里的劳力,如果是女孩子,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就辍学在家干活了,能小学毕业的并不多,能上初中的更是寥寥。

  我们一下车,刚说了一下来意,早有村民上来热情招呼。大概是因为上次66在这里做过调查的缘故吧。而且居然有村民将我误当作是66了,看来66也不会是个瘦子了,呵呵。
  我们准备在小强家歇脚,他是我们发布过的这里的唯一一个初中生。他弟弟小刚也是被资助了。他家有八口人,两个老人,两子两女,女孩都已经辍学,据说曾经出去打工。这样的家庭模式很普遍,一般都有三个四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反而少,一个孩子的极少。
  他家有四间土坯房,所谓土坯,墙是用泥土混和了草做材料而夯成的。村子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近年翻修或新修的家里的上房,往往在正面贴上砖,其他三面墙还是土坯的。虽然从正面看,宛然是一砖房,但实际上和土坯房并没有什么不同。至于全砖的房子,我们在这次调查中总共只看到两家,可见全砖房对绝大多数农户来说,还是奢侈品。如果什么时候村子里都盖上砖房,那就算一个挺大的进步了!
  小强家的四间土坯房刚好围成了一个院子,纯粹从占地面积看,绝对让城市里面的人羡慕,呵呵。一般人家都有几间房子,其中一间是上房,比较宽敞。进门正对门口是“中堂”,挂有字画等物,前面还放有桌椅等,不过也不大使用,一般活动、休息、吃饭等也都在炕上。我们每次进屋,都要让我们上炕,有时坐在椅子上,主人总是一个劲往炕上让,因为这样才显得客气。后来我们进屋后,不用主人招呼,就自动坐到炕边去了,呵呵。
  炕四四方方的,占据了房屋前面的一个角落,另一边有的放点家具,有的堆放粮食。因为东西不多,一般都显得空荡荡的。如果稍“讲究”一点的人家,房子里面的墙壁会贴满了报纸,如果马虎一点的就贴一半,当然不少人家也有什么都不贴的——等于说家里没有做过“装潢”了。
  至于电器,基本上只有电视。普及率还算高,据说在党河组四十多户人家,三十多户有电视机。不过大多显得陈旧——这是因为大多数家庭的电视是买的旧电视,彩电每台80—100元左右,也有不少还是黑白的呢。这大约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唯一的娱乐方式了吧,电视在他们生活中显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晚我们就有幸和小强他们一家共同欣赏了著名的《还珠格格》一剧,显然他们都挺喜欢小燕子,呵呵。
45
发表于 2003-9-8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五、党河(中)

  吃完自带的肉加馍,我们就开始走访工作了。我马上发现一巨痛苦的事情,不但他们的话,我听不大明白。就是我的话,他们也不大很懂。难道我的普通话这么差劲啊?郁闷。所以,接下来的询问沟通大多是海黛在做,有时还要给我当翻译,大大地拖了后腿,惭愧啊惭愧。看来以后在调查的时候,还得特别注意这个语言问题,或者至少也得配个翻译才行。比如下次海黛mm到我们那儿做调查的话,我一定自告奋勇当好翻译,呵呵。
  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我的发音有很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用词上面,你得熟悉他们常用的词语才能顺利沟通。记得有一次,我问给我们领路的老爷子说“累不累?”他茫然的点点头:“哦,哦。”我看没辙,问海黛,海黛说他不明白“累”是什么,应该说“乏”。于是我再问:“乏不乏?”“不乏不乏!”老爷子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了。呵呵,给海黛笑了半天。什么叫入乡随俗,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家调查的是军香和亚军姐弟家,姐姐军香不在家。感觉家境一般,后来听李老师说军香曾得到过希望工程的一次资助100元,再无下文了。这种情况怎么和我们的发布资助协调,是个新的问题!

  接下来的第二家是建忠、小玲琴两兄妹家,第三家是玉峰家,第四家是玉江家,第五家是有成家,家庭境况都是一般。
  我们了解到党河组读小学的孩子总共才二十几个,而我们的名单里面就有20个。也就是说,差不多大部分在读的孩子都在我们的调查名单之中了。如以上的几家,在本村的境况一般,可以说如果不加资助,这些孩子也不一定失学。当然,学费对这些人家来说也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因为在那些村子里面,真的没有几个经济好点的家庭。虽然有些家庭相对还好,但我们看起来还是很不怎么样呢。

  第六家孩子是小锋家,条件似乎较差,家长不在,哥哥姐姐在,他们都从来没有读书过!后来李老师告诉我们那个并不是他的家,而是他伯伯家,而哥哥姐姐也都是堂哥堂姐,他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小锋是让伯父照管的。据说他们家里房子更差,而且老师曾说过他父亲游手好闲。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家长打工的往往都是短工居多,多在较近的城市,如宝鸡、天水、兰州、西安、银川等,农忙的时候可以回家帮忙。这个时候我们能遇到大多数的家长,恐怕也是因为刚好接近农忙时间有关。这点,也是需要以后调查者加以注意的地方。
  至于打工的收入,一般都少的可怜,因为没有什么知识能力,多数人只能干些体力活,一年的收入也就数百元,少数有手艺的能达到1000多元,最多的有2000元,当然那是比较个别的例子了。

  第七家离村子稍远,是三成、巧巧家,其父自称读过初中,所以表示对子女读书十分支持。后来我们在找另一个孩子巧凤时,居然被告知名单中的家长名字不对,在反复询问下才明白,巧凤也是这家的孩子,是二女儿。其父建明是害怕我们两个是调查计划生育的人,不敢说实话!而当时在我们的资料上面巧凤的家长也是用了叔叔的名字,想必当时就防了一手了!天,我们两个看起来象做计划生育工作的么?真是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下一家也同样出现了。第八家是紫霞的家。家长不在,只有一堆孩子和奶奶、姑姑在。奶奶基本无法沟通,只有靠孩子给我们当翻译。姑姑则是神色紧张的把给我们带路的孩子拉到一边,悄悄嘀咕了几句之后也很快不见了。开始他们表示只有两个孩子——紫霞和躺在炕上睡觉的弟弟。紫霞的学习非常好,墙上的奖状告诉我们她几乎是年年考第一,不愧紫霞仙子这个名号。看着看着,突然发现有个奖状的名字是“ 红霞”,我们再看资料,发现还有两个孩子——红霞、秀霞,其家长的名字和紫霞一样,那么显然也应该是这家的孩子啊。于是再次询问,他们勉强承认了红霞是他们家孩子,但是秀霞则是千真万确他们亲戚寄养在党河读书的。这种奇怪解释,加上他们讷讷的神情,让我们两个很觉得不对头。直到后来建明和我们说了实话之后,我们才明白过来,紫霞家大概也是怕我们是调查计划生育的人而不敢承认的。唉,我们只有相对苦笑了。后来李老师说他们家总共有五个孩子呢!嘿嘿。不过也算难得的是,他们家长居然让三个女儿都上了学,可喜的是紫霞、红霞成绩都这么好,不过我们也很替她们担心以后是否会失学呢。
  我们调查的时候发现,一般的人家对陌生人都还是有些提防的。即便是说明来看孩子上学情况的,他们也会有点狐疑。所以建议以后的调查者都要首先说明我们的调查并不是官方的,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最好的方法是说:有些朋友想帮助孩子,于是委托我们来看看情况。这样说应该比较简洁,也可信。另外,复查者如果提及前面的调查者的话,会方便很多。这点,也建议调查组注意,以后可以给那些去复查的网友提供前面做调查者的简单情况,方便他们得到村民的信任。

  第九家书强,资料上说他父母有病。到那里一问,才得知他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也离开这个家了。家里就是爷爷奶奶和三个孩子,书强的两个姐姐分别是十二、十四岁,没有念过书,现在更不成了。家里的劳动力本来就缺乏着呢。他爷爷在和我们诉说的时候哭了,显然对于前途是忧心忡忡啊!后来我们从墙上的照片看到书强的父亲原来当过兵,据村民说也颇有能力,原来家境挺不错。但现在这种境况,实在不容乐观的。农村的家庭,底子都不会太好,一旦有了重大变故,往往是一蹶不振的,日子一天难过一天了。

  第十家是节顺,还没到就看见他家是全砖房家,当时就觉得不对头。再进院子,发现居然有个太阳灶!新鲜的玩意儿。进了房子,发现是新修的屋子,居然还铺了水泥地面,里面有电视卫星接收器(后来听说是全村凑的钱,电视信号供给全村使用,不过接收哪些台的权力都在他家手里),炕也是砖砌的,居然还装饰了瓷砖。后来得知家长是党河村的前村长!而且我们还得知了他们家去世的爷爷原来在清水县的兴旺乡政府里面工作过的。虽然家长还是给我们诉苦了一番,粮食收成不好等等。不过看这种情况,供一个孩子上学是绝对宽裕的。我们在这几个村子调查,发现村长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名单上面,有几户显然经济水平超过一般家庭不少的。这种情况看来还是比较普遍的。

  艳荣是个男孩,我们进他家时,他也刚好回来。房子显得破旧,家境较差。后来发现名单中的艳玲也是他家女儿,而且姐弟俩同班。不过他父亲的意思是不要读书算了,在我们的劝说下,表示继续让艳玲读着。按他父亲的解释:二女儿艳玲是超生,弟弟艳荣却不超生,呵呵,很有意思,大概是生下来看是个女孩子就隐瞒了。在调查中还得知,他家还有个姐姐,14岁,没上过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是唯一一个说出儿子出生年月的。在我们这次调查过程中,孩子的年纪居然成了一个麻烦的问题。基本上家长都不知道是哪年生的,而且岁数一般用虚岁。我们只好问属啥的?属相一般都算能记得,根据属相再来推测年纪,应该算是可靠的办法了。想想也是挺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海黛还曾经遇上一个女孩子,不曾读书,问她自己的年纪、属相,都不知道!说实话,我感觉真和养牲口差得不多。
  
  最后是到明明家,前面已经有很多村民都提及这家,非常穷,几乎快吃不上饭了。甚至别的村子的人家也知道他们家穷。本来明明是受资助的孩子,也经过复查,没有必要再看。不过听说还有个哥哥平平现在失学了,于是我们还是准备去看看。一进门就看到他家的窘况,就一间房,这边一个炕,那边一个灶,其余除了点农具之外,几乎没有东西。是我们所见的最差的一家。他父亲看起来很老实的一个人,而且据说他母亲有严重的腿病(风湿),干不了什么活,家里缺劳力。平平也被找回来了,问了一下情况,现在已经十四、五岁,读到二年级就辍学了,失学已经好几年了。他自己说想读书,不过看这个情况,复读的可能性极少了。我们也只能黯然离去。
46
发表于 2003-9-8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六、党河(下)

  匆匆走了一圈,加上地形复杂,我们都快转晕了。趁着天色还早(甘肃天黑得迟,差不多八点才黑,比东部要晚个把小时),我们又转了一圈,给孩子送一点文具用品,也补拍了些照片。
  接下来,我们还去看了一下小学。小学座落在党河村的最高的平地上,可以俯看整个村子,地势不错。有个挺大的院子,中间一排瓦房,是学校的教室。两边还各有三、四间瓦房,居然看到挂着有村机构的牌子。问了小孩,说是那些房子就是给村里办公所用的。回来以后听家长说,这个小学是省里拨款造的,因为甘肃省委书记的扶贫对口村子就是在百家党河,所以一下拨了35万,其中10万建了这个党河希望小学。另外在百家乡还建了一座中心小学,后来我们到百家乡也看到了,整整两排大瓦房,还有一个挺大的操场。这也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实惠的政绩吧。

  另一个让我们颇为高兴的事情就是农村的税费改革在这里真的实行了。晚上在小强家聊天的时候,他父亲说起此事,说是从去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减了不少负担。原来他们一家一年要交六百多元,现在只要交二百七十多元,减少了大半。而且此外不用交任何费,我还特别问了是否还有教育赞助费之类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还特地给我看了一张交税的单据,我拍了照片。在书强家,他爷爷也曾给我们看过这样的单据。看来他们这里确实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让人欣慰。

  天黑下来了,终于开始吃饭了。坐上炕,放好炕桌。端上来两盘菜:西葫芦、辣椒。还有一碟盐、一碗醋。接着就端上面条,一个大碗里面只装了小半碗面,这和我在《秋菊打官司》里面看到的那个村长用的脸盆似的大碗风格可是大相径庭了。看来西北的风俗也是五花八门的呢。刚吃几口,又端上来几碗,排着队要给你倒,我是风卷残云,一口气连尽三碗,痛快!之后的几天,除了早饭,我们顿顿都吃面条,而且各不相同。第二天中午在安家组吃的面,面条宽扁、颜色微黄,非常筋斗,很有嚼头。晚上在范沟组吃的面里面加了鸡蛋,估计是一种比较高的待遇了。最后,还有幸吃到了海黛亲自烧的蘑菇海带面,味道既好,情调更佳,美不可言。呵呵。我们老是在说,罐罐这样的人,不来这里,就太不应该了。
  不过他们的早饭不吃面,而是吃烙饼,大约有一个厘米厚,切成四块,吃起来有点象我们家乡的发糕似的,就是没有甜味,多嚼几下,就有麦香,挺不错的。还上了一碗汤,白白的,据说是面糊糊,里面放了水煮蛋,还放了些黄色的花呢。他们那儿常常在山上采花回来炒了吃,真称得上是含英咀华了。

  第二天是一早就醒来了,干脆就穿上衣服去拍两张pp吧。爬上高地,站在小学前面,看着远处的山梁上,曙光初现,映在树叶上发亮,显得越发的绿了。耳边是各种鸟儿的合鸣,还有连绵不绝而清脆的牛铃声,叮叮当当的,这是早起的孩子们放牛去呢。房屋上面炊烟袅袅,传来好闻的柴火的烟火味儿,小时候很熟悉这种味儿,感觉象老朋友似的亲切,当然,还有那特别清新而凉爽的空气,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口呼吸。村子的路上没有什么人,放养的黑色的猪在哼哼着四处找食。突然还从树上窜出一只松鼠,跳到马槽里面偷吃呢,我急忙赶上去拍,松鼠一下又跳到了树上,很快消失在茂密的叶子中了。有时走过挑水的妇女,两人结伴而来,边走边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晨曦中的山村,一切都是那么安宁平和,令人陶醉。
  太阳很高了,我回来找海黛,却听说她也早出去了呢。等了一会儿,海黛回来了,和我说她爬上了对面的山!看了孩子们放牧,还采了几朵花儿回来呢。还给我看了牛马满山的照片,太爽了!明天早上,我也要去爬山!
47
发表于 2003-9-8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清水的建筑

典型的民居——土坯房 过去的民居——两层木楼 现在的希望小学
48
发表于 2003-9-8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农事 牧场
49
发表于 2003-9-9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一看完了地平线兄和各位的帖子,我是为之深深的打动了。
也许是这些洗去铅华的文字记录的点点滴滴,唤起了我们心底不灭的那份慈善之心!
也许是我们看惯了许多打着慈善的名义行的并非慈善之举的行为,“希望之光”的这些人踏实务实的作法让我真正的感动!!

慈善的路并非一片坦途,我愿意尽我一份绵薄之力。
另外,我想说:力行慈善也有很多种方式,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如果仅限于个人捐助,这样的力量是否还是太过弱小、太原始了些?能否通过市场的运作,积累足够的慈善力量,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路该如何走,很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
50
发表于 2003-9-9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edmoon在2003-9-9 14:38:00的发言:
另外,我想说:力行慈善也有很多种方式,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如果仅限于个人捐助,这样的力量是否还是太过弱小、太原始了些?能否通过市场的运作,积累足够的慈善力量,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路该如何走,很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


您说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助学也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现在有一些网站就是以您说到的市场化,或至少是基金的运作方式进行的。
参见:
希望之光论坛 置顶帖子:“助学及公益网站一览 1.3版”
http://www.lohcn.org/forum/viewtopic.php?t=8267

不过,希望之光旨在“亦促使人们加深对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直观了解,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传播人文关怀精神和对生命自身价值的认知,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从而通过网络凝聚成一种具有责任感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
呵呵,有些像是唱高调了,其实,我们大概都会赞同,与学童的平等真诚的交流对于他们来说,是比仅仅资助金钱更重要的,您说,对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