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LEAN)一词,这一当今世界先进制造系统精髓的象征,伴随着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的崛起唤醒了全球制造业,接之而来的是各行各业运用精益的实践活动,而且活跃至今,如汽车、航天航空、机械制造、建筑、食品零售、邮政服务等行业不胜枚举。追溯精益之源,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丰田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当时盛行的大批量生产的环境中,创造了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方法,并以此获得了高效率与低成本,回首精益发展之路,我们在得益于精益为各行业带来效率的同时,越发感受到那隐在精益背后的丰田工程师们勇于挑战传统思维的锐气锋芒。然而他们并未曾料想这一诞生于汽车业的制造方式,被冠以“精益”的称呼,如此广泛地投入到诸多与汽车毫不相关的行业中,并引发了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的争议与探索,人们已无法清楚地界定它究竟是思想还是工具。 精益的食品零售公司与不精益的食品加工厂 C食品零售公司为了对应众多食品连锁店通常面临的缺货与过多库存现象,在其所有连锁店的收款台上使用条形码扫描系统,依靠该系统能确切地知道各连锁店现有每种商品的数量,生成精确的订单,使每个商店能保持固定的存货量。所有连锁店产生的订单由集中控制系统合并后交给供应商(食品加工厂),C公司设立了几家分销中心,食品加工厂不再使用从前装了半车的小货车向每个连锁店送货,而是用大货车向分销中心送货。每晚再由另外的大货车将分销中心的货品混载分送至各连锁店。如此订货配送系统的实施,大大降低了C公司的货物平均储备量;提高了供应商送货准时性与数量准确性。 然而C公司高水平的订货配送并未使整体成本降低多少,因为C零售公司的供应商M加工厂虽能在一夜之间及时提供所需产品,但那是从大量的成品库中提出的货,因为设备长时间的换产调整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迫使他们提前制造出大量的MUDA(浪费)。而M工厂的上游供应商或许还未能达到靠库存来及时供货的水平,其结果只能是M工厂订货批量的加大与提前。 精益作为思想通常被人们总结为“一个核心,五个原则”。核心是彻底去除浪费(由丰田公司总结出,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五个原则为确定产品价值;识别价值流;使价值连续流动;拉动;改善无止境。C食品零售公司的订货配送系统正是将拉动原则运用于订货系统;将流动原则运用于配货系统,通过彻底削减等待与库存的浪费使之迈进了精益之路。另人遗憾的是食品零售公司的精益并未带来整体的效益,由此看来,上游企业的精益还要靠下游企业的精益来拉动。 我们不妨走进乱糟糟的M工厂,思考一下如何将这里改造成精益企业。现在似乎该是精益工具大展威力的时候了,别急,先来分析M工厂产品的价值流程,识别哪一部分是重要的产品增值区段,那里便是改善示范区的选择点。 由此看来,精益被看作是思想,大致因为人们认为思想更利于传播,不至被过多地打上汽车制造的烙印而搁置一旁。无形的精益似比有形的精益更平滑而安稳地渗透到大至加工制造与服务流程,小至动作分析;远至工厂布局,近至改善点的选择之中。现在是来探讨供应商M食品工厂的改善示范区如何精益的时候了。 拥有精益工具箱 精益被人们自丰田制造模式总结出来之时,也意味着精益工具被推广的开始。从基础的5S、可视管理、全员生产性保全,到快速换产、标准作业、流线化生产线设计、多能工机制、现场防错法、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直至平准化生产与看板方式等。不过在我们的工具箱中并未找到能够用来帮助C零售公司提高效益的新利器,但该公司执着而聪明的管理者,一方面运用了丰田的小批量混载运输方式,另一方面将流动和拉动思想注入到订货配送系统中,结合计算机技术,创造了适用于服务业的精益新工具。换言之,精益的实施必然需要运用工具的具体方法。 我们拥有脱胎于最复杂的制造业的诸多工具,对于供应商M这样的食品工厂,看来可不必为难了。设想我们将在M工厂示范区实施改善,在推行5S、可视管理、全员生产保全的基础上,我们将下一步改善的出发点定位于缩短交货期,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善;第一,按照工艺流程顺序排布设备,按不同品种设立三条生产线,打破原有的平面混乱布置,使产品在线内一个一个地流;第二,努力缩短换产时间;由于去除了中间品的滞留与乱流,示范区内的制造周期将大幅缩短。 我们再来简要分析一下缩短换产时间的改善过程,以往的换产停线时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取模具,准备工具,更换模具,调整。若把换模具的全过程看作一个价值流程的话,不难看出,只有第三步是增值的;若再做细分,只有第三步中的模具放置动作是增值的。显然,为了使停线等待浪费减为最少,缩短换产时间的过程就是逐步去除和减少所有的非增值作业,并将其转变为非停线时间完成的过程。丰田的快速换模(OneTouch)技术便是最充分地将以上的思维转化成实践的结果。 综观M工厂的改善构想,无一离开了精益工具的运用。但我们发现,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精益工具箱中任何一种现成可用的工具,要使用好精益工具箱,还需要精益思想的“灵光”引领我们去修改,去变通,去创造新的精益工具。 看似“殊途”,实已“同归” 精益思想与精益工具,其实我们在探讨其中任何一方时都未能摆脱另一方的作用。涉及推广时是思想,涉及解决具体问题时是工具。而思想与工具的争议本身也恰恰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与工具的丰富发展。 或许是思想还是工具的争议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争议本身呼唤出更多的如C食品公司管理者那样的先锋,乃至痴迷去学习精益,实践精益,探索精益——当然,希望还有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