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赵政的出生还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公案,说吕不韦把怀有自己骨血的邯郸绝色歌舞美姬送给了子楚,生下了秦始皇,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云云。这个故事是不真实的,出自汉朝人之手。吕不韦送怀孕赵姬与黄歇送怀孕的赵人李园的妹妹给楚考烈王这两个虚构的历史故事如出一辙,故事情节雷同,女主角都是赵国女子。用赵女做故事的女主角是汉人经常采用的人物设计,因为赵女是当时能歌善舞、风情万种的绝色美女的代名词,可以给人很多联想。 吕不韦私生秦始皇这个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案中案。西汉初年,吕后称制,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的篡权提供合法的理由,吕氏党人便编出了这个故事。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吕氏才是秦朝真正的王室血统,在血统上与赤帝子刘邦相竞争。吕后说自己是吕不韦的后人,而吕不韦又是秦始皇的父亲,那么自己当然也是有资格称制执政的。这比小吏刘邦慌称自己是无人得见的虚幻的赤帝子而得到天命资格要更站得住脚。二是说明吕氏才是秦王朝的正宗继承者,而不是刘氏。既然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朝当然就自此变成了吕氏的天下,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家族重掌天下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刘氏复辟后,这个故事又由于可以给秦始皇抹黑而得以存活。由于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官方修史行为,因而得以在选材上随心所欲。司马迁对吕后很敬佩,对刘氏诸帝却多有诋毁,他在选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带有同情吕后的成分的。汉朝与秦朝一脉相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汉朝一再想突破秦朝打下的政治大框架,但却很少有什么建树。吕氏声称秦朝也是吕氏的说法对刘氏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有很大威胁的。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大怒,要杀了秦国的质子子楚。子楚与吕不韦用六百金向看守他们的官吏行贿,逃回了秦国。赵国要杀死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夫人凭借自己家中的强大实力,竟然得以隐匿逃过了此劫。赵夫人为子楚与吕不韦提供的行贿用的六百金和赵夫人能够凭借家族势力得以躲过赵王的追杀、母子平安,都足以说明赵夫人是豪强大家之女,而不是没有身份地位的邯郸歌舞伎。 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王赵稷去世,安国君赵柱即位,子楚成为秦太子。赵夫人和儿子赵政也从邯郸返回国内。 赵柱即位的时候五十二岁,身体十分健康。赵柱是宣太后亲自定下的接班人,在秦昭王的诸子中是体智俱佳的佼佼者。秦孝文王赵柱在服丧期满后,正式即位不到三天,就死去了。子楚即位。 秦孝文王的去世是吕不韦和子楚一手造成的。急于实现胸中政治抱负的吕不韦已经等不及秦孝文王自然死亡后,子楚即位,然后再任命自己主持朝政了。他要人为缩短子楚即位前的等待时间。三十一岁的子楚虽然知道这件事情大逆不道,但还是没有抵御住自己对王位的渴望,默许了吕不韦的做法。 吕不韦此时在秦国朝中已经广结党羽,特别是与秦军名将蒙骜的关系最为密切。事情做得没有任何先兆,一切都在不声不响中完成了。秦国没有发生什么变乱,就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 子楚即位后,尊母亲华阳后为华阳太后,尊自己的真母为夏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邦,主持秦国朝政。一心以为可以靠子楚享受晚年的华阳太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子楚的成王之路充满阴谋和血腥,使子楚对吕不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商人吕不韦为了谋取商业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他为了实现自己胸中的政治理想同样也是不择手段的。而自己为了当上秦王竟然成了吕不韦的同谋。子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不是吕不韦在帮助自己成为秦王,而是自己在帮助吕不韦实现他的理想,自己只不过是吕不韦实现个人抱负的一个棋子。子楚越想越懊恼,决心摆脱吕不韦的束缚。 此时,吕不韦已经控制了秦国的朝政,独揽了秦国的执政权,把子楚完全架空了。子楚不是一个甘于被别人摆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施政主张。而且他越来越为自己同意吕不韦杀死自己的父亲而后悔。子楚不能忍受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从属地位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决心重夺大权,向吕不韦复仇。但是吕不韦没有给子楚任何机会。吕不韦在确定子楚已经把自己当成敌人后,便毫不留情的杀死了子楚。三十四岁的子楚在即位三年后,怀着满腔的遗憾和懊悔死去了。十二岁的少年赵政即位。从此,吕不韦成为秦国政坛说一不二的人物。 >秦国在秦昭王朝打响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吕不韦执政后,积极推动秦国对外的兼并战争,灭掉了东周,取得了韩国的成皋、巩,秦界至魏都大梁,置三川郡。接着又北定太原,攻魏高都、汲,攻赵榆次、新城、狼孟三十七城,攻上党,置太原郡。攻魏酸枣、燕、虚、雍丘、山阳二十城,置东郡。吕不韦连置三郡后,秦国的版图向东猛烈扩张,三晋地日蹙。随着秦国在兼并战争的连连告捷,秦统一天下的大模样越来越清晰,吕不韦十分兴奋,他为统一天下这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能够由自己亲自完成而兴奋。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胜利,吕不韦开始考虑秦统一天下后如何管理这一空前庞大的帝国的问题了。 秦昭王与赵国连续恶战五年,虽然借外战消灭了国内政敌、掌握了军政大权、巩固了王权,并且极大的消耗了赵国的实力,但是秦国自身的消耗也很大。秦昭王还没有来得及亲自秦国的经济结构以适应越来越剧烈的战争需要就去世了,这项工作落到了吕不韦的身上。吕不韦本人对经济工作十分在行,迅速将秦国的农业和畜牧业的现有资源组织起来,转化为战争动力,使秦国在稍事休整后就恢复了大规模长期作战的能力。吕不韦知道,兼并战争必须要趁热打铁、连续打击,不能给对手喘息的机会,尤其是秦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赵国。而赵国正是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由于自身的战争恢复能力不如秦国,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最后还是被秦国不停息的军事打击活活拖死了。吕不韦的战时经济政策十分成功,把秦国的经济实力很好地转化成了战争潜力,继而又把这种战争潜力转化成了现实的军事实力,最后在战场上又变成了最终的军事胜利。在秦国统一战争的经济支援上,吕不韦建立了一套效率很高的保障体系。 吕不韦是一个非常富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知道秦统一后,虽然可以凭借国家强制力在六国的土地上推行秦国的法制,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秦的事功报国思想肯定会遭到抵触。楚国、齐国都是十分讲究个人生活享受的国家,与秦人重视为国效力不重视个人得失的价值追求大不相同。韩、魏、赵三国崇尚侠义,很有些无政府主义精神,不喜欢秦国等级明确、井然有序的严谨生活。燕国在精神、物质、制度三大方面全面落后于其他国家,国家精神和人的头脑都很混乱、不清晰,很难融入到秦国的经济体系和精神生活中。而宋、卫、东周、西周被商业精神拖垮了意志,惟利是图,比楚国和齐国更重个人而不重国家。 吕不韦知道,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差异,六国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留着原来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这股不同于秦人思想的离心力一旦与复国主义相结合就会造成严重的反叛。为了安抚六国民众的精神,尽量减小他们灭国后对新的统一国家的陌生感,吕不韦决心建立一个包容性很强、兼采各种哲学思想的学术体系,来指导秦统一后的政治、文化、思想工作,以适应秦武力兼并六国后精神仍然分离的统治需要。这就是产生吕氏春秋的历史背景。 吕不韦亲自主持宾客编写了这部经典巨著。吕不韦门客三千,多为来自各诸侯国的文化精英,与孟尝君充斥鸡鸣狗盗之徒的三千门客在文化水平上是天壤之别。来自各国的文化精英们对本国的民众心理、国家性格的优劣洞若观火,都充满热情地为即将到来的统一大帝国的统一意识形态贡献自己的才智。 吕氏春秋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以吕不韦为首的当时各国知识精英对统一后的新帝国的政治、文化主张。可以说,吕氏春秋为秦统一天下提前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如果吕不韦不倒台,如果秦王政能够沿用吕不韦治理统一帝国的思想,秦也不会那么短命,而中国的强大民族之路也必然要更上一个新的高度。 吕氏春秋明确提出了吕不韦的治国主张,是吕不韦为迎接统一帝国的到来而提出的施政纲领。为了让各国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吕不韦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广告。 吕氏春秋的编写是十分严谨精细的,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在咸阳最繁华的市门发布,悬千金与其上,声明任何人如能增删吕氏春秋一字就可以得到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这个广告大获成功,吕氏春秋在各国广为传诵,吕不韦的治国思想也得到了宣传。各国从吕氏春秋中看出来秦国的治国方略即将发生大的转变,秦国将越来越包容不同的文化,使得各国的百姓和士人在吕不韦描绘的统一后的富裕稳定的生活十分向往。吕不韦在统一前夜的这次向各国做的未来宣言得到了各国士人和百姓的支持,为秦能够最终统一六国做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但是,就在吕不韦全力准备席卷天下的时候,秦国的另一大实力派人物嫪毐向吕不韦发起了挑战。而就在这个时候,吕不韦最重要的盟友将军蒙骜死了。 蒙骜本是齐人,因主持齐国朝政的齐襄王后奉行孤岛主义,不参与国际争斗,蒙骜在齐国无用武之地,便到秦国为秦昭王效力。秦昭王在除掉白起集团后,大批高级将领遭到牵连,军中急需优秀的高级指挥人员,齐人蒙骜便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官拜上卿。 但是,蒙骜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吕不韦拜相后。吕不韦在军中寻找代言人,选中了蒙骜。秦国盛产优秀军人,本土将领云集,外国人蒙骜在秦军中背景单纯,没有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吕不韦认为蒙骜与自己同为外国人,为了在秦国站住脚,有一致的利益,而且像蒙骜这样的客籍将领远比背景复杂的秦国本土将领容易控制。在秦军中遭到秦国本土将领排挤的蒙骜也很想有吕不韦这样的靠山,两人一拍即合,吕不韦任命蒙骜为秦军最高指挥官。从此,蒙骜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军事生涯,而吕不韦在秦国的独断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