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xmin9999 - 

[谈天说地] [转帖]春秋战国又说

[复制链接] 31
回复
464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2:53:49 | 只看该作者

 武王在惠王改革的官制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更加分散了军政首脑的权力,使他们对王权的威胁更小了。秦惠王从秦国将相合一的大良造中分离出来的相邦,被武王进一步分割为左右二相。原来的大良造在相权分出后,成为军职的最高阶。由于商鞅长期担任大良造,使本来在秦国百姓中就已很敬仰的大良造更蒙上了权威的面纱,武王对这一点有些忌讳。于是,武王设立将军职位,有大良造之权而无大良造之宿威,使大良造成为一种荣誉。秦国后来只是由于白起战功卓著,才再次享有大良造的殊荣。

  在秦国的政府结构中,势力最大的惠文后派没有得到军政最高职,但却在中高级职务中占有多席。武王任命甘茂为左相,樗里疾为右相,左相在右相之上。武王又任命魏冉为将军。这样,武王就很好地平衡了秦国的各种政治势力,同时使秦国的王权再次得到加重。

  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武王荡就准备完成父亲的遗志,开始谋划进军中原了。秦惠王在打通中原之路后,秦国就急需在中原建立稳固的落脚点了。秦国在秦惠王以前也曾经几次占领过陕,参与中原事务,但都很快就被赶走了。秦惠王在牢牢地控制住了函谷关以东的陕后,韩国与陕邻近的三川郡开始紧张了。三川郡因在黄河、洛水、伊水之间而得名,连接黄河北岸的上党地区和韩魏楚交界的南阳地区,内包韩国的商业都市宜阳和西周和东周。

  武王的第一个目标是占领宜阳。秦国在突破了魏国的封锁后,急需与中原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据点,宜阳由于地近陕,成为武王的首选目标。

  武王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决定派他最信任的大臣甘茂领军攻打宜阳。宜阳是当时有名的大县,被认为名为县实为郡。由于此次出征任务艰巨,甘茂请求武王给予充分的信任,武王起誓,甘茂不拔宜阳决不收兵。起初在议攻宜阳将时宣太后有意让自己的外甥向寿为将。武王考虑再三,认为此次任务艰巨,向寿恐难当重任,还是让屡建大功的左相甘茂为将。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甘茂攻宜阳,五月不拔。韩国重贿樗里疾,请樗里疾说武王退兵。武王有些动摇,甘茂请武王回忆当初的誓言。武王再调大军发往宜阳,归甘茂指挥,加大了攻击的力度。秦武王四年,甘茂拔取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

  占领宜阳后,武王把目光盯在了周的身上。此时的周已被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拥有今天河南巩义和洛阳间的土地,四通八达,商业繁荣,是当时的膏腴之地。周的东侧有成皋险要,守可以遏止韩魏西进,攻可以直趋韩都郑、魏都大梁。弱周占有如此好的位置而没有被包围他的韩国灭掉,主要是周天子的身份在此时还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秦武王十分渴望得到周这块宝地,但由于周天子毕竟是天下的共主,秦武王多少有些忌惮。由于明攻周容易给其他国家以口实,群起而击秦,得不偿失。于是,武王让樗里疾领军向周借路伐韩,周如不借,秦军攻之。周赧王看出秦军意图,大开城门,热情迎接,而暗中严加戒备,使秦军无机可趁。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八月,武王荡来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周赧王知道秦武王来者不善,小心接待。武王荡欲激周王与己斗,以杀之。饮酒中,武王要借周天子的九鼎玩耍。周的九鼎代表华夏九州,是周王朝的政治象征,武王要借来玩耍,其挑衅之意已明。周赧王心中大怒,阴使人取龙文赤鼎,激武王举之。秦武王力大过人,天下闻名,秦人敬如天神。龙文赤鼎内多含黄金,比普通的鼎要重很多。秦武王身边多有力士,其中孟说、任鄙、乌获最为有名。孟说要与武王赛鼎。武王度龙文赤鼎虽大可举,变要先举。等鼎一沾手,武王立知周赧王使诈,又悔又怒,但还是凭借神力一举成功。但可惜,龙文赤鼎过重,将武王的髌骨压碎。武王还没来得及回到秦国,就死在了周。惠文后族孟说。

  由于武王无子,宣太后和惠文后争立自己的儿子。结果,武王的异母弟,宣太后的长子公子稷被立为新的秦王。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周赧王卒。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灭东周,取韩成皋、荥阳,置秦三川郡。

12
发表于 2007-6-28 14:19:20 | 只看该作者
晕了,太长了,看了四篇头都大了,字又小.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秦昭王

 秦昭王名稷,是秦武王的异母弟,宣太后芈八子的长子。

 

 秦昭王生于公元前324年。在这一年,秦惠文王称王,爱妾芈八子为他添了一个儿子,惠文王十分高兴,为这个儿子取名为稷,取意以农为本,希望这个儿子能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好的收成。

 

 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欢的儿子稷入燕为质,以表明秦国对秦燕友谊的重视。在公子稷入燕不久,秦惠文王就死去了,太子荡即位。

 

 燕国是一个远离中原的落后国家,国力比较弱。在经过子之之乱后,国力更弱了。公子稷到燕后,燕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燕昭王下求贤令,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能人贤士。公子稷眼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外甥在姐姐的帮助下使燕国复苏,十分羡慕。易王后虽名为太后,但实际年龄并不大,只有三十多岁,对公子稷这个远离家乡、年少的异母弟来说既是姐姐,又是母亲。由于有易王后的照顾,稷比其他在国外为质的公子要好过得多。易王后是见识过秦孝公、卫鞅和秦惠文王是如何强国的,为了使燕国这个落后的荒蛮国家富强起来,易王后采用了当初秦国的成功经验。燕国很快就走出了内乱造成的困蔽,逐渐强大起来。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举鼎绝膑而亡。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结果在魏冉的支持下,宣太后取得了胜利。对于秦国国内的政治震荡,远在燕国的易王后、燕昭王和公子稷也在密切关注着。

 

 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此时已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赵武灵王雄心勃勃。赵武灵王在宣太后战胜惠文后和公子壮后,通知宣太后,他要迎立宣太后的长子、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的秦王。此时的秦国经过三年内战,刚刚稳定下来,对于赵武灵王的趁虚而入、插手秦国内政,宣太后是既气愤又无奈。如果拒绝赵国,那么秦赵之间必然又要有一场恶斗,秦国很可能会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而且公子稷毕竟是自己的大儿子,赵国迎立公子稷,宣太后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赵武灵王让代相赵固到燕国迎立公子稷。

 

 易王后和燕昭王听说赵国要迎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非常支持。由与燕国有深厚感情的公子稷出任秦王,秦燕两国的友谊必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这对于列强环绕、变法图强的弱国燕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于是,燕国和赵国在公元前305年,将公子稷送回秦国即位。武王死后秦国发生的内乱时间,在纪年上被划入昭王朝,公元前305年就是昭王二年。

 

 昭王即位后,秦国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宣太后手中。昭王即位时只有十八岁,政治经验不足,应付不了国际国内的紧张局面。宣太后独揽大权的另一个原因是,避免赵国借立昭王之功挟制昭王,侵蚀秦国的利益。赵国由于没有得到预期的好处,对宣太后不让昭王亲政的做法很生气。

 

 宣太后执政初期就制定了一个兄终弟及的君位传承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昭王就象一个过渡者,生前由母后把舵,死后由弟弟即位。对于宣太后设计的这个政体,昭王认为其中固然有宣太后想让三个儿子都感受一下国王的荣耀的爱子情怀,但此种设计也确实符合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需要,起初他是很认可的。先前秦国的几次人事巨变都是由

 于国君的早逝,新君控制不了先君留下的强臣。兄终弟及避免了

 国君早逝,由政治经验不足的孩子来即位的危险。弟弟们在哥哥在世的时候就得到了锻炼,在哥哥去世后,政权仍然是在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弟弟手中。在几个兄弟都去世后,他们的孩子也已长大,并得到了锻炼,君位又开始了新的轮流。在兄终弟及的传承体系中,由于几个弟弟既是王位继承人,又是很重要的大臣,因而国家在决策时,就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在这种政体中,有很大的民主空间,国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来,国王更象一个职业,而不是财产继承权。这对于秦国保持稳定的局面和持续上升的势头有很大好处。

 

 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昭王绕不过去的。由于新政权是靠武力建立的,建立者宣太后和魏冉虽然不是国王,但却是执政者,自己虽然是国王,但却没有国王的权力。这个兄终弟及的制度从自己开始,但由于宣太后和魏冉的突出政治才能,自己只能是一个影子国王。宣太后肯定会有还政的那一天,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赶上。如此一来,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位真正的国王就会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昭王,这对于有着远大理想的昭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决心改变这种情况。

 

 在宣太后主持大局的秦国政权里,昭王更象一个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在国际场合,昭王代表国家利益,是秦国的化身,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但在国内,昭王却并不是秦国的一号人物,秦国的一号人物无疑是宣太后。在魏冉眼里,昭王只是一个比他的两个弟弟先有几年国王称号的外甥,对昭王并不怎么尊重。魏冉的眼里只有他的姐姐宣太后。昭王对魏冉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能理解和容忍。他知道没有魏冉对宣太后的全力支持,他就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国王。甚至昭王对魏冉还有很强烈的感谢之情,魏冉毕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为王,而是把王位让给了他姐姐的儿子,魏冉当然有对他傲慢的资格。并且魏冉是他的舅舅,掌握着秦国的武装部队,他也有这个实力。国内地位与国际地位的反差没有让昭王感到耻辱、有所怨言,而是很泰然地应对现实。他知道,这是秦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宣太后和魏冉这两个新政权缔造者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国王权力空间的缩小,而且自己也确实不具备掌控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宣太后对于昭王的谦虚谨慎很欣赏。她知道昭王对亲政的渴望,但她认为目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是昭王应付不来的,过早的还政,只能害了这个稳重的儿子。宣太后也在为昭王的亲政创造条件,她并不是一个恋权的女人,只是为了保证秦国政权的稳定,她不得不亲自掌舵,以度过这个危机重重的阶段。由于公子市和公子悝是按照

 储君的地位来对待的,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这使得在宣太后和魏冉背后的昭王反而显得轻了,许多追随魏冉和公子市、公子悝的大臣把昭王只当作过渡性人物,对昭王的尊敬很不够。虽然在国内昭王不是秦国的一号人物,但宣太后却不允许别人对昭王不敬。而在国际场合,任何对昭王的不敬都会遭到宣太后的严厉报复。宣太后维护的是昭王作为一个秦王的尊严,因为他代表秦国,为了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力的贯彻,国王是必须要有权威的。宣太后决心理顺这种不利于秦国稳定的局面,她不断地强化昭王的权威,缩小自己的影响,为昭王的最终亲政创造条件。

 

 昭王是一个城府很深,有理想的人,而且非常务实。在燕国的见闻,让他对一个国王担负的追逐荣誉、强国富民的责任十分渴望,但他也知道,对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是母后和舅舅在秦国执政,他们干得很好,而且在眼下的复杂局面下,他们也确实是不可替代的。更何况,他们在秦国的执政地位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要想亲政,只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等待母后对自己的政治能力认可的时候。而这,需要时间。至于两个弟弟对自己的不敬,昭王认为他们既是对王的不敬,也是对兄长的不敬,决定对他们要给予惩罚,而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通过自己的长寿来实际剥夺他们的王位继承权。于是,昭王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3:26:34编辑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07:41 | 只看该作者

宣太后在秦国的长期执政,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而使得她在那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在昭王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执政的时候,宣太后就谈出政坛,还政给昭王。但昭王遇到大事还是去请示他的母亲,听听她的意见。昭王知道母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经历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三代秦

 国有为君主,而且她与张仪、公孙衍、

 严君疾、甘茂这些绝顶聪明的人打过交道,对如何当好一个国王、如何处理

 国君与能臣之间的关系,有着别人无法相比的丰富经验。在昭王朝早期,昭王是以心悦诚服、虚心求教的态度来配合宣太后的执政的。在他亲政后,他更加尊奉宣太后行事。他知道,只有以母后的名义,才能控制住强横的魏冉舅舅和芈戎舅舅。

 

 宣太后由于经历过三个王朝,与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交往深厚,因而对秦国的立国思想和国际攻略非常了解。她的执政使秦国的内外政策得以延续,昭王在宣太后的调教下,将秦国的争霸事业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高度。

 

 宣太后执政期间,昭王是积极的配合者。在他们母子的亲密配合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有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楚怀王,一位是义渠王。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的肥沃土地,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她先利用自己出身楚国有楚国血统的事实,与楚怀王叙家谱,展开感情攻势。接着又示秦弱,主幼国疑,要割地嫁女与楚国结盟,希望得到楚怀王对她们母子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楚怀王弃齐亲秦的外交胜利,造成齐、韩、魏三国因恐惧楚、秦、赵联手瓜分中原而进攻楚国。宣太后务要杀死楚怀王而后快,趁楚怀王向秦国求和的机会,迫使楚怀王入秦,强行扣留。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在楚怀王险些逃脱后杀死楚怀王。楚怀王死后,即位的楚顷襄王没有什么作为,在与秦的较量中丧失了包括郢鄢二都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国都也迁到了千里之外的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了。秦国西方的义渠是一个游牧政权,受赵国的控制,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在东方国家合纵攻秦时,义渠就侵犯秦国的西部边防,使秦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窘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用牛羊美女笼络义渠王,以请义渠王到秦国观光的名义将其诱入秦境,将义渠王杀死在咸阳北岸的甘泉宫。随后,大举进兵,灭亡义渠,解决了秦国的西部麻烦。宣太后为扫除劲敌,诱杀两位国王,毫无信义可言,极大地破坏了国际交往的起码原则。昭王本人为赵武灵王所立,但即位后被宣太后架空,使赵国一点便宜也没占着。宣太后维护了秦国的利益,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做法对昭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宣太后奉行的实力外交、功利主义本来是秦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本应为六国所深刻认识。但昭王发现,宣太后只要稍以利诱,六国中准有上钩者。昭王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力与利的使用,这对他的后期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宣太后对结盟一点也不感兴趣,她不相信任何盟友。秦国只要结盟,那个盟友准会倒霉,不是成为秦国的替罪羊,就是成为秦国的垫脚石。楚国与秦国结盟后,替秦国挨了齐韩魏三国联军的打。燕国应秦的攻齐号召,出力最多,但结果是一场空,齐国最富裕的城市陶被秦国占了去。宣太后从来都不告诉三个儿子她处理国家大事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全凭他们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昭王由于是王的原因,能够得以经常与宣太后在一起,从宣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御臣的办法。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稷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是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悝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悝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柱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

 

 对于昭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之争,宣太后很苦恼也很无奈。当初兄终弟及的设计由于昭王在位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使得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昭王还在努力把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当初约定的弟弟。宣太后感觉到昭王还会在位很多年,真到了昭王去世的那一天,公子市和公子悝也肯定是垂髫老者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是不如柱精力旺盛。而且柱是她眼看着长大的,是很好的一个国王候选者。但要让宣太后亲手把公子市拉下马,宣太后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公子市是宣太后自小就疼爱的一个儿子,甚至超过了昭王。公子市由于是太子的原因,常年在外为质,数次遇险,全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过去了,没有理由剥夺为了秦国数次死里逃生的公子市的太子头衔。公子悝的聪明不在昭王之下,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宣太后无法在这个家庭纠纷中做出选择,只能靠拖来解决问题。但公子市取得了魏冉和白起的支持,想要象当年宣太后一样用武力夺取王位,惩罚他违约的哥哥。宣太后严厉警告魏冉和白起不要参与昭王兄弟的争斗。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从昭王让公子市不断出质危险国家的安排,从昭王屡次违约致使这些国家追杀公子市的情况来看,公子市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昭王在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公子市要先下手为强。但昭王的间谍侦知了这一情况。昭王派公子市出使魏国。公子市知道谋已败露,咸阳不可久留,便到魏国出使以避一时的危险。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被昭王的刺客杀死在了魏国。宣太后不愿相信兄弟火拼的猜测,派人调查,希望是别人杀死了公子市。但结果是证实了对昭王的怀疑。眼看着昭王又要与公子悝火拼,魏冉也在与白起加紧准备。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决定改变当初的设计以避免一场新的内战。靠着时间的帮助,昭王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柱。昭王四十二年,

 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魏冉到陶就国。宣太后薨。两年后,昭王杀死了还不安分的公子悝。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08:33 | 只看该作者

宣太后在秦国的长期执政,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而使得她在那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在昭王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执政的时候,宣太后就谈出政坛,还政给昭王。但昭王遇到大事还是去请示他的母亲,听听她的意见。昭王知道母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经历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三代秦

 国有为君主,而且她与张仪、公孙衍、

 严君疾、甘茂这些绝顶聪明的人打过交道,对如何当好一个国王、如何处理

 国君与能臣之间的关系,有着别人无法相比的丰富经验。在昭王朝早期,昭王是以心悦诚服、虚心求教的态度来配合宣太后的执政的。在他亲政后,他更加尊奉宣太后行事。他知道,只有以母后的名义,才能控制住强横的魏冉舅舅和芈戎舅舅。

 

 宣太后由于经历过三个王朝,与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交往深厚,因而对秦国的立国思想和国际攻略非常了解。她的执政使秦国的内外政策得以延续,昭王在宣太后的调教下,将秦国的争霸事业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高度。

 

 宣太后执政期间,昭王是积极的配合者。在他们母子的亲密配合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有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楚怀王,一位是义渠王。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的肥沃土地,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她先利用自己出身楚国有楚国血统的事实,与楚怀王叙家谱,展开感情攻势。接着又示秦弱,主幼国疑,要割地嫁女与楚国结盟,希望得到楚怀王对她们母子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楚怀王弃齐亲秦的外交胜利,造成齐、韩、魏三国因恐惧楚、秦、赵联手瓜分中原而进攻楚国。宣太后务要杀死楚怀王而后快,趁楚怀王向秦国求和的机会,迫使楚怀王入秦,强行扣留。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在楚怀王险些逃脱后杀死楚怀王。楚怀王死后,即位的楚顷襄王没有什么作为,在与秦的较量中丧失了包括郢鄢二都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国都也迁到了千里之外的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了。秦国西方的义渠是一个游牧政权,受赵国的控制,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在东方国家合纵攻秦时,义渠就侵犯秦国的西部边防,使秦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窘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用牛羊美女笼络义渠王,以请义渠王到秦国观光的名义将其诱入秦境,将义渠王杀死在咸阳北岸的甘泉宫。随后,大举进兵,灭亡义渠,解决了秦国的西部麻烦。宣太后为扫除劲敌,诱杀两位国王,毫无信义可言,极大地破坏了国际交往的起码原则。昭王本人为赵武灵王所立,但即位后被宣太后架空,使赵国一点便宜也没占着。宣太后维护了秦国的利益,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做法对昭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宣太后奉行的实力外交、功利主义本来是秦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本应为六国所深刻认识。但昭王发现,宣太后只要稍以利诱,六国中准有上钩者。昭王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力与利的使用,这对他的后期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宣太后对结盟一点也不感兴趣,她不相信任何盟友。秦国只要结盟,那个盟友准会倒霉,不是成为秦国的替罪羊,就是成为秦国的垫脚石。楚国与秦国结盟后,替秦国挨了齐韩魏三国联军的打。燕国应秦的攻齐号召,出力最多,但结果是一场空,齐国最富裕的城市陶被秦国占了去。宣太后从来都不告诉三个儿子她处理国家大事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全凭他们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昭王由于是王的原因,能够得以经常与宣太后在一起,从宣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御臣的办法。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稷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是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悝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悝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柱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3:13:05编辑过]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13:2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昭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之争,宣太后很苦恼也很无奈。当初兄终弟及的设计由于昭王在位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使得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昭王还在努力把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当初约定的弟弟。宣太后感觉到昭王还会在位很多年,真到了昭王去世的那一天,公子市和公子悝也肯定是垂髫老者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是不如柱精力旺盛。而且柱是她眼看着长大的,是很好的一个国王候选者。但要让宣太后亲手把公子市拉下马,宣太后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公子市是宣太后自小就疼爱的一个儿子,甚至超过了昭王。公子市由于是太子的原因,常年在外为质,数次遇险,全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过去了,没有理由剥夺为了秦国数次死里逃生的公子市的太子头衔。公子悝的聪明不在昭王之下,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宣太后无法在这个家庭纠纷中做出选择,只能靠拖来解决问题。但公子市取得了魏冉和白起的支持,想要象当年宣太后一样用武力夺取王位,惩罚他违约的哥哥。宣太后严厉警告魏冉和白起不要参与昭王兄弟的争斗。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从昭王让公子市不断出质危险国家的安排,从昭王屡次违约致使这些国家追杀公子市的情况来看,公子市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昭王在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公子市要先下手为强。但昭王的间谍侦知了这一情况。昭王派公子市出使魏国。公子市知道谋已败露,咸阳不可久留,便到魏国出使以避一时的危险。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被昭王的刺客杀死在了魏国。宣太后不愿相信兄弟火拼的猜测,派人调查,希望是别人杀死了公子市。但结果是证实了对昭王的怀疑。眼看着昭王又要与公子悝火拼,魏冉也在与白起加紧准备。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决定改变当初的设计以避免一场新的内战。靠着时间的帮助,昭王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柱。昭王四十二年,

 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魏冉到陶就国。宣太后薨。两年后,昭王杀死了还不安分的公子悝。

 

 在昭王朝的前期,宣太后和魏冉是秦国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昭王只是参与执行。在公子市、宣太后和公子悝陆续死后,在魏冉到陶国去了以后,昭王要解决的就是白起了。在昭王朝前期,昭王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不仅远在宣太后和魏冉之下,甚至不如白起。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昭王一直笼罩在宣太后的光环下,被当作一个礼仪性的元首。如果昭王不胜任国王这项工作,随时可以被公子市和公子悝取代。那时的昭王远没有魏冉和白起那样叱咤风云,在军队系统里,魏冉和白起是真正的军事领袖。昭王在前四十多年的秦王生涯里,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真正的战争,离秦军的将士也比较远。这不是昭王不想接近军队、指挥军队,而是由于魏冉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对昭王很抵制。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决定要亲自指挥一场大战,以从白起的手中把兵权夺下来。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有魏人张禄来见。昭王知道张禄其实就是范雎,是当时天下有名的辩士。昭王在见到张禄后,感觉其人名不虚传,辩才不在张仪之下,但见识却要逊色不少。昭王见张禄以宣太后和穰侯专权来说自己,就决定要利用张禄来抵制魏冉。昭王拜张禄为客卿,张禄便散布穰侯攻陶实在不对、穰侯擅权有害秦国的言论蛊惑人心,诋毁穰侯等人。穰侯欲诛之,但由于昭王的善待贤能、不可使名士失心云云,张禄得以无恙。昭王四十一年,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便起用张禄为相。张禄用郑安平、王稽等人压制白起。昭王为了全面掌握军权,决定进行一次全军参与的军事行动,打通秦国本土和陶的联系,继而灭掉韩魏。魏冉出于陶国的安全利益,希望远离秦国本土的陶能够与秦本土相连,支持昭王灭掉韩魏,扫除陶的西部威胁。从昭王四十二年到四十六年,昭王命令白起等人打通了沿黄河两岸,秦与陶之间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赵国要与秦争夺韩上党的事件。昭王命秦攻韩上党将王龁避免与赵军发生冲突,全力灭掉韩魏后,再与赵国决战。昭王四十七年,赵将廉颇攻击王龁,为王龁所败。赵孝成王命赵括取代廉颇,击败王龁,秦国占领的韩上党告急。韩上党若为赵括占领,秦国在黄河北岸的河东地区和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以东包括陶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有被赵军占领的可能,秦国不得不掉转进攻方向,放下黄河南边的韩魏,与黄河北边的赵国进行决战。昭王将在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准备攻击韩都郑和魏都梁的白起调到韩上党与赵括对垒,昭王决定把相对封闭的上党地区作为决战的第一战场。让魏冉佯攻邯郸,使赵不能抽调邯郸地区的主力支援赵括,同时钳制齐韩魏楚,对临近的黄河守军进行支援。在函谷关和陶之间的黄河守军压制韩魏,阻击韩魏楚渡河救赵,配合上党军和陶军的行动。留有一军保卫国内。由于这次大战确实对魏冉所在的陶国很有利,因此魏冉很支持这次全军行动,与魏冉交厚的白起也很卖力。昭王第一次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军队。当时秦赵两国是两个超级强国,谁也不具备灭掉对方的实力。秦昭王的这种战略部署,实际上就是让白起在上党地区与赵括打一场消耗战。范雎早就看出昭王的用意,让郑安平做好接替白起的准备。郑安平不解,范雎说,上党巨战,白起胜了,功在昭王,从此秦国的军权就被昭王掌握了。到时候,昭王必会听从我的意见,用你为将。如果白起败了,昭王正可以解除白起军权,昭王还会用你为将。所以说,无论白起胜负,昭王都已稳操胜券,你就等着吧。白起与赵括在河东地区各调集百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战,结果赵军伤亡七八十万,秦军也伤亡六十来万。但秦国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远远多于赵国。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但秦国的损失过大,已经无法再支持攻击邯郸的大战了。田单防守的邯郸十分牢固,城中驻有几十万精锐赵军和大量粮草,邯郸外围还有几支机动部队协助防守。但在这个时候,魏冉去世了。昭王考虑,秦军战线过长,供给困难而且消耗已经过大,邯郸不可卒拔,如果这个时候韩魏进攻秦国,秦国就有可能遭受大败的厄运。昭王四十八年年底,昭王命令秦军大部收兵,留一部秦军继续攻邯郸。昭王把陶的精兵调回国内,填补空虚。上党大战后,昭王对秦军的将领做了很大的调整,白起被搁置。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被赵括所派的刺客刺伤,此时伤口发作,白起养病在家。在此期间,秦军中与白起最为交厚的王陵、王龁等将领先后被派往邯郸战场,但均告失利。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武安君此前不论身体多么糟糕、敌军多么强大,都从未推辞过,这次为什么这么坚决地就推掉了。白起说,此前出征,只要调配得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此次出征却是必败。赵军虽经上党巨战,但还有很强的实力。我军连续作战,早已疲惫,给养也已出现困难。邯郸城高兵众,田单调度有方,邯郸本来就不是可以轻易攻下来的。韩魏齐楚在穰侯去世,陶国精兵调回国内后,就图谋救赵击秦。邯郸离秦千里之外,沿途为三晋旧地,本来就反心很盛,秦王又将大军调回国内,秦军占领的黄河两岸非常危险,只要韩魏楚来救,切断秦军归途,秦军就很可能有去无回。攻邯郸的难度要远在长平大战之上。以目前的人员配备和战略部署,邯郸城下就是秦军的坟场。秦王忌我军权过重,正在着力削夺。此次让我攻邯郸,就是想在我战败后,判我的罪。司马靳听后,劝白起造反,白起没有表态。此时,昭王已经在秦军中安排了大批自己选拔的将领,原来魏冉白起系统的将领也有很多倒向了昭王。昭王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徒众越集越多,与军中将领也有交接。昭王见白起反势日盛,派人强令白起上路。白起上路没走多远,就被昭王派遣的使者军逼迫自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3:20:38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21:30 | 只看该作者

昭王在除掉白起后,命郑安平为将,代白起去邯郸。郑安平是魏国人,是范雎的挚友,为范雎举荐,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将。在邯郸战场,多为白起旧将,不听从郑安平的指挥,秦军被田单和来救的信陵君、春申君包围分割。郑安平被围,无人去救,被迫降赵,几支秦军也先后被歼。至此,魏冉、白起系统被昭王全部消灭。

 

 昭王五十二年,与范雎交厚的另一位秦国重臣,河东郡守王稽被指控有通敌嫌疑,被昭王处死。举荐王稽和郑安平的范雎负有举人不当,与王稽郑安平同罪的责任,被迫自杀。昭王消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位权臣。此前,昭王压制魏冉与白起,多让范雎出面,秦国百姓对范雎很怨恨。范雎死后,秦国百姓皆夸昭王圣明。

 

 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七十三岁的秦王稷去世,子安国君柱即位。

 

 昭王在位的五十五年,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昭王朝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成功,秦国就不会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功。昭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在昭王朝的五十五年时间里,宣太后、魏冉和秦昭王运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灭亡了义渠和西周国,严重地削弱了六国的实力。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国号召秦燕赵韩魏五国攻齐。昭王二十三年,燕国动用了全国的力量,为主力军,以乐毅为五国联军统帅,攻破齐国。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个据点。秦国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城市陶。后来,虽然由田单复国,但齐国遭此严重打击,被挤出了强国的行列。

 

 昭王刚即位时,楚国的楚怀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对秦国的威胁很大。宣太后先与楚国结盟,引得齐国联合韩魏攻楚,秦国也趁火打劫。昭王八年(公元前299年),宣太后和秦昭王将楚怀王诱骗入秦。昭王十一年,楚怀王死于秦,楚国的国势日衰。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都鄢郢,夷陵和竟陵之间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南郡。白起还攻占了洞庭湖附近的广大地区。楚顷襄王被赶到千里之外的陈。白起攻楚一役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汉中、商於和巴蜀地区的长期以来的巨大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与赵国发生了以长平为主战场的河东大战,两国的国力都遭到了很大的削弱,但秦国的战争恢复能力比较强。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王挑动燕国与秦国夹攻赵国。燕国派六十万人攻赵,虽然被赵国击败,但赵国也损失不少。经过这两次大战,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燕国在燕昭王变法图强后,国势一度很盛。但在与秦国联合攻击齐国和赵国后,燕国的国力一损再损,不复燕昭王时的强盛。

 

 韩魏两国屡屡遭受秦国的攻击。魏冉和白起攻魏攻取了六十余城。王龁占领韩上党期间对韩上党的战争潜力破坏殆尽。白起攻取了韩国最重要的两个工商业城市、冶铁中心宛和邓,韩国的军工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白起指挥的伊阙战役,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战役斩杀三晋联军十五万。韩魏在秦国的长期进攻下,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

 

 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和昭王诱杀义渠王之后,攻灭义渠,最终解决了义渠政权对秦国关陇地区长达几百年的威胁。

 

 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灭掉了西周国,挂名的周天子赧王去世。秦国向六国明确发出了统一全国的宣言。

 

 经过昭王朝一系列凌厉的攻势,六国的实力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只有赵国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在昭王朝,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的岷江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关中平原之外的第二个天府之国,成为支持秦国连年战争的经济基地。李冰还曾经受命治理沫水、邛水、洛水,对秦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秦国的农业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六国。在昭王朝的兼并战中,秦国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推向占领地区,使被占领地的居民愿意归秦,为秦所用。荀子所说的战国兼并战易取不易守的问题被秦国很好的解决了,这也是秦国能最终统一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昭王朝前期,由于宣太后的政治设计,魏冉、芈戎、公子市、公子悝等人长期为秦国的将相。昭王朝中期,在魏冉的提拔下,白起成为秦国最有影响的军事将领,白起对魏冉等人和分封制度非常支持。这些人都对分散国家实力的

 封君制度感兴趣,对昭王的中央集权很抵制,是国家统一领导权的严重威胁。昭王在艰难地熬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影子国王生涯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实权,打破了宣太后当初设计合理但后来却成为秦国政治紧箍咒的兄终弟及制度。并且在深明大义的母亲宣太后的配合下,解除了魏冉的威胁,在法律上取消了公子悝的太子地位。昭王利用范雎对白起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后,拔掉了秦国统一王权的最后一个障碍白起,掌握了军权。随后,昭王又亲自除掉了因与白起集团斗争而受到重用的范雎集团,没有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秦王。蜀国在被秦惠文王占领后,一直图谋造反。在秦武王突然死去后,在宣太后和惠文后的争斗中,蜀国支持惠文后,一度有复国的迹象。秦昭王连续杀死两位蜀侯,才稳定了蜀国的局势。后来,昭王撤消蜀国,改为郡,由秦中央直接任命官吏为蜀守,将秦国统一战争的战略基地蜀牢牢地控制在秦中央的手里。秦国在昭王手里被改建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使秦国的组织结构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

 

   昭王不仅在国内外的斗争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对王位继承这一关系到秦王朝稳定的重要问题做了明确地安排。

 

 昭王的儿子

   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王位继承人,甚至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

   安国君立的继承人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也就是异人,人物突出,得到了昭王的认可。昭王希望柱和子楚中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统一大业,昭王希望他们就是自己在有生之年亲自选定的统一六国的人。柱和子楚本来可以成为统一六国的秦王而为万世景仰,但由于另一位政治强人吕不韦的出现,才使这一殊荣为秦王政所得。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29:45 | 只看该作者

左右社稷宣太后

宣太后,其先为楚人,姓芈氏,号芈八子,侍秦惠文王,是秦昭王的母亲。

  芈八子见识出众,容貌秀丽,为秦惠文王所爱,与惠文后不和。

  秦惠文王死后,十九岁的公子荡,也就是秦武王即位。武王虽然年轻,但却英武果断,独揽朝政。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秦相张仪被迫出魏。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初置丞相,以甘茂、樗里疾为左右相。疾为惠文王异母弟,战功卓著,被秦惠王封为严君。疾为人滑稽,秦人称之为智囊。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初置将军,以魏冉为将军。魏冉为宣太后的异父长弟。

  秦武王好力,爱举鼎。武王四年,武王与力士孟说在周天子处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武王无子,惠文后谋立武王的弟弟,自己的儿子公子壮。惠文后许诺武王后,公子壮若即位就娶其为王后,武王后于是支持公子壮即位。宣太后谋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遂与惠文后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惠文后集团以秦惠文王的正妻、秦武王的生身母亲惠文后,武王的同母弟、庶长公子壮,秦武王的正妻武王后为核心,是得到秦国大多数的诸侯、公子和大臣支持的强大集团,在政治上占有上风。但本处劣势的宣太后设法稳住了在两派斗争中举足轻重、在军队中有很大威望的相邦樗里疾,使樗里疾答应保持中立。宣太后让弟弟魏冉调集军队与惠文后集团展开军事决战。双方在经历了激烈的战争后,魏冉击败了支持惠文后和公子壮的军队,宣太后取得了胜利。

  随后,宣太后诛杀了惠文后、公子壮和支持他们的大臣、诸侯和公子,逐武王后回归其母国魏,要立公子市为王。但赵武灵王命代相赵固迎立秦国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将公子稷送回秦国,欲立为王。由于赵国在当时特别强大,刚刚结束内乱的秦国不敢拒绝赵武灵王。而且,公子稷是宣太后的大儿子,宣太后同意了。公子稷就是后来的秦昭王。

  这场政乱前后达三年之久,秦国许多有经验的大臣和军事将领都死于这场内乱。在铲除惠文后和公子壮后,宣太后任命樗里疾为相邦,魏冉为将军。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宣太后除掉了最后一个大敌樗里疾。任命魏冉为相,芈戎为将。芈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同母弟。从此,秦国的政权就彻底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了。

  宣太后出身楚国公室,为秦惠文王深爱,得以接近政事。宣太后为人善察,有远见,识大体。在昭王朝的前期,秦国由宣太后主持大局。

  宣太后在夺取政权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新的政体。先前的几位秦国国君都英年早逝,新君即位时都很年轻,无法驾御先君留下的强臣而不得不将他们或杀死或驱逐,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震荡。孝公嬴渠梁四十四岁卒,子惠文王嬴驷立,即位时实岁十八,杀商君鞅。惠文王四十五岁卒,子武王嬴荡立,即位时实岁十八,驱逐张仪、魏章。武王死的时候才二十二岁,宣太后经过艰苦的斗争才战胜惠文后和公子壮,把政权抢到自己手里,但大批有经验的大臣和将领因参与两太后之争而被杀。这种内政的不稳使秦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很不利。于是,宣太后决定实行另一种君位传承体系,兄终弟及,以保证秦国的政权能一直掌握在年龄较长、有实际的政治经验的国君手里。

  宣太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立公子市为太子,公子悝为公子市的嗣君。在朝政上重用自己的弟弟魏冉、芈戎和外甥向寿。宣太后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稳定的传承体系来尽量避免因父子相传国君早逝造成的震荡。这种政体的好处还在于它能很好地解决魏冉、芈戎、向寿与新君的矛盾。如果采用父子相传、昭王早逝,那么昭王的儿子是无法驾御他的这些有拥立之功的舅祖父的,也无法驾御年富力强、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叔叔们。宣太后的三个儿子都很聪明果敢,昭王、公子市、公子悝三兄弟在宣太后的调教下,都很有政治才能。而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魏冉、同父同母弟芈戎更是在秦惠王时就已展露头角,魏冉更是秦国声明赫赫的青年将军。宣太后的这番设计也是对居功至伟的魏冉的一个最好安排,这样可以保证魏冉家族的长期显赫。虽然这些人都是宣太后的至亲,但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凭借血缘关系位居显位的,他们本身就是秦国出众的人才。宣太后的这番设计是符合当时秦国与周边国家竞争的实际需要的。

  在这个政体中,宣太后无疑是最重要的。宣太后本人也不扭捏作态,而是堂而皇之的主持秦国大局。昭王在宣太后的指点下,日益成熟。宣太后在昭王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对秦国的大政方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宣太后夺权成功后,就开始着力扭转秦国不利的国际局面。

  在惠文王时,齐楚结盟图谋攻秦。秦惠王与齐楚联盟展开了恶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楚怀王灭越后,声势极胜,欲从秦国夺回失去的汉中,进而侵入巴蜀。齐孟尝君田文为齐相后,与秦国东部的另外两个邻居韩、魏联合,对秦国很不利。而北方的赵国在赵武灵王即位后,埋头改革,这时候已非常强大。赵武灵王从燕国迎立公子稷送归秦国,插手秦国内政。西面的义渠长期为患边防,深入秦境劫掠。秦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种四面为敌的局面,宣太后决定先与楚国先结盟。

>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昭王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楚迎秦女。秦国还将地近汉中的上庸地区(今湖北竹山西南)还给楚国。宣太后希望能够通过秦楚结盟消除强大的楚国的威胁,同时在楚国的策应下向中原进军。楚太子横入秦为质,秦泾阳君入楚为质。楚国在与秦国结盟后,果然如宣太后所料,齐国又怒又怕,与韩魏联合攻楚。楚国与齐韩魏接壤,秦楚结盟,对三国威胁很大。楚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与楚秦的战争爆发。楚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秦国一位重臣因为私事与楚太子横发生矛盾,被楚太子横杀死,太子横逃回了楚国。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应齐孟尝君之约攻楚。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联合攻楚方城,三国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楚国宛、叶以北的地区为韩魏两国所得。齐国又攻取了楚国淮北的一部分土地。秦攻楚,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由于垂沙之役楚军大败,国内又爆发了庄跷之乱,楚怀王被迫向齐国求和,派太子横到齐国为质。齐国制服楚国后,孟尝君谋攻秦。秦国重金邀请孟尝君到秦国为相,以化解齐国的进攻。楚怀王三十年,秦攻取楚国八座城池。宣太后使昭王以会盟诱怀王入秦,扣留怀王,要挟怀王割楚巫、黔中郡,楚怀王欲归楚后割地,秦欲先得地,楚怀王不许。于是秦软禁楚怀王。秦昭王九年(公元前298年),赵国因秦与齐结盟不利于己,便迫使秦国免除了孟尝君的相位。赵认为孟尝君迟早会对赵国不利,要秦国杀死孟尝君。孟尝君依靠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才逃出了函谷关。第二年,孟尝君就组织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秦向赵求救,赵国佯装答应而不救,还阴使义渠攻秦。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宣太后担心赵国趁人之危,便迅速割地求和,以绝赵念。

  经此大败,宣太后与魏冉商议,宣太后与昭王全力对付义渠和北方的赵国,由魏冉对付东边的韩魏。魏冉大力练兵,选拔青年将领,重用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在精选边骑的政策下,秦屡败义渠。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与昭王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随即向义渠大举进攻,最终灭亡了这个在秦国西部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砍掉了赵国制约秦国的一条臂膀。秦国与赵国的决战提到了日程。

  宣太后封公子市为泾阳君,后又把宛封给他。公子悝先后被封为高陵君和叶阳君,并加封邓。封魏冉为穰侯,后又加封陶。先后封芈戎为华阳君和新城君。向寿也当过秦国的相。宣太后对这几个人的赏赐非常优厚。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3:30:09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当时的国际斗争非常激烈、复杂,邦无定交,公子市身为秦国的储君,被昭王经常派往其他的国家为质。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在魏国被刺身亡,归葬秦国的芷阳。这让宣太后十分伤心,要昭王和魏冉调查此事,迟迟没有结果。但种种迹象表明是掌握秦国间谍系统的秦昭王所为,这让宣太后伤心欲绝。不愿见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初为防备昭王早逝的兄终弟及的设计随着一年年的过去而越来越像一颗定时炸弹。昭王相对于先前几位短命的秦国国君而言显得非常长寿,而且深为朝臣所敬佩。尽管时间在不断的流逝,昭王一点也没有身体不适的感觉。随着昭王儿子安国君柱的长大,昭王让柱越来越像个太子,而柱又是那么的优秀。公子市和公子悝眼看昭王要把君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心里又急又恨,对昭王大有怨言。魏冉也不希望昭王把君位传给柱,因为这必将损害魏冉家族的利益。魏冉的子孙们在公子市和公子悝的手下要远远比在柱的统治下尊贵,他们可以延续魏冉的荣耀。公子市和公子悝的怨言渐渐地要变成行动了,他们在寻求魏冉和白起的支持。宣太后严厉告诫魏冉和白起不要卷入到这场纠纷中去。宣太后也很长寿,而这使她要面对一场由她设计又要在她面前上演的悲剧。这让宣太后十分苦闷和忧虑。昭王不断地利用自己是秦王的有利条件派公子市常年在外国为质。由于公子市天生机警、善于应变才没有被这些不断被秦昭王进攻的国家杀死。但公子市还是被秦昭王派人刺死在魏国。公子市死后两年,重立太子的问题终于被秦昭王提了出来,他要立自己的儿子安国君柱。公子悝大怒,请宣太后惩罚昭王的背约,维护当初的约定。宣太后眼看着一个儿子已经因为君位被他的哥哥刺死了,剩下的两个儿子又要展开新的厮杀,而自己的弟弟也要被卷入到两个儿子的纠纷中去。先死的芈戎不必再有这样的烦恼了,但魏冉却要面对这样的选择,他要在两个外甥中选择杀死一个,留下一个。魏冉要支持的是公子悝。这样既维护了约定,也维护了自己家族的利益。白起是永远站在魏冉一边的。眼看着又一场在亲人间的大屠杀就要展开了,为了秦国的稳定,当年这个政体的设计者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在四十年的国王生涯中谨慎小心、明察善断,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国王。安国君柱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此时已三十二岁,早已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宣太后知道昭王已经决心把君位传给柱了,他已不惜任何代价的冒险。宣太后最后不得不做出委屈公子悝的决定。委屈公子悝却可以保全最大的稳定。宣太后把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都用在处理这场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家庭纠纷上了。在她主持的最后一场家庭大会上,她表明了态度,立柱为太子。作为补偿,魏冉和叶阳君公子悝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陶国和叶阳国的国君,厚待公子市和芈戎的后代,秦昭王和他的子孙有义务负责他们的安全。在亲眼看着魏冉到陶就国后,宣太后去世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薨,葬在了芷阳,葬在了她钟爱的次子公子市的身边。秦昭王立安国君柱为太子。公子悝没有离开咸阳,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向白起寻求支持,但白起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昭王遣叶阳君公子悝就国。公子悝在途中被刺身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3:31:14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08:58:22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说说商鞅,吕布韦,李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