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对“员工管理”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管”,即以各种有形的手段对员工加以约束,除了规章制度以外,更把电脑监控软件、监视探头、掌控密码等手段用于员工管理,由此而使得劳资双方形成对立,员工心理高度紧张。这种现象,基于对员工的“有嫌推定”,管理者热衷于对员工实施各种约束,以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这些现象的本质反映了企业深层次的管理理念,与迅速发展的社会观念存在的差异。
那么,从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的我国民营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切入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切入点在于管理理念的更新。所谓理念更新,主要指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企业中树立和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体系。
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其思想行为受到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制于其价值观,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正是价值观使然。一个员工进入企业,他的行为即受企业环境所左右,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利用企业环境,以先进的理念去塑造培养员工的价值观,使之适合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所着力培养树立的应该是一种共同的、创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所弘扬的是与时代同步的、企业与员工共命运的、鼓励创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贬斥的是陈旧保守的、与企业和社会共同利益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价值观体系将把企业与员工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使企业成为一个大家庭,形成一个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价值观体系下,员工的思想行为自然与企业利益相符,此时管理的许多问题也将随之迎刃而解。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应当体现为一种系统的企业文化,它包含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制度体系、行为规范和外在形象。塑造卓越的价值观念体系,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1、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背景,企业价值观以踏准时代步伐为标准。2、以本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目标为基础,创造出符合企业需要、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体系。
第二个问题,推崇“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思想。
所谓“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思想,注重于精神的引导,淡化形式上的控制,提倡企业高层管理者尽可能地将权力下放,以便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给人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第333页)。
由于我国的封建传统和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思维僵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自上而下的层层控制,这种控制往往成为一种对人的思想束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常常存在一种顾虑,害怕放权会使企业失去既有的功能,使得最高管理当局被架空,从而使企业陷于瘫痪,所以他们事必躬亲,过于勤快。领导者的过于精细,限制了下属的创造力,久而久之,人们势必思想僵化,疏于创新。
一个学习型企业所要做的不是对行为的严密管束,而是努力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加强团队学习能力,让各种信息与人的创新思维接触、碰撞,产生出改变现实的良策,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正如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所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去除管理。”
具体地说,“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思想体现为几种创新意识。
其一,重视人的作用。把企业内的人看得比“制度、模式”更重要,相信员工的创造力和实干能力,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于决策大胆地交给他们。破除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僵化观念,提倡个性化的自主思维,“给人家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同时,以人的观念评估人的价值。对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段至理名言可供借鉴:“评估人的价值,不在乎他们拥有什么,而在乎他们知道什么和能够学会什么。”
其二,全息管理思想。90年代,我国著名企业家黄关从把原本属于自然科学中的“全息”概念创造性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全息管理的主要含义有三层:1,“全息”指全部的信息,也就是说,管理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管理措施是系列化配套的而不是孤立推出的。2,任何一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体的信息,亦即所谓“一叶而知秋”。3,一个适当的局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比如一种思想、一种创意甚至是一种不为人注意的现象,经过发扬光大,会如同一片叶子或一根枝条插入土壤,在合适的环境中长成参天大树。
其三,宽容某些非理性的行为,包括一些“奇谈怪论”和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宽容创新管理中发生的错误和失败。民营企业的员工群体有着年轻化、知识化、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有着思想过激、经验欠缺、群体意识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参与管理、构思或实施创新,往往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有时还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很多的创新思想和行为,在初期会表现得有些怪异,被视为“奇谈怪论”或“无组织无纪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独具慧眼”,宽容和保护可贵的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同样是“无招胜有招”。摒弃那些古板的陈规旧习,以崭新的思维去管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员工的积极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创造力,这股力量将成为企业之强劲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