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复制链接] 0
回复
77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15 16:3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友的朋友”托我写一篇文章,关于幼儿早期识字教育的。接到任务,不禁哑然,我连孩子也没有,很少涉足教育,何况还是幼儿教育。碍于情面,推脱不掉,勉为其难,操笔为之。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也问询了一些幼师,发现幼儿早期识字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古人对幼儿识字教育颇有成果,初级启蒙读物的有我们所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更进一步的有《千字文》、《龙文鞭影》。在这些启蒙读物的引导下,古代4-5岁的儿童识字实在并不少见。《三字经》上讲“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7-8岁的神童已经能吟诗作赋,可见6-7岁的孩子读书识字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所熟悉的古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便是7岁的骆宾王写的。没有相当的识字量,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古时文学天才巨匠们正是基于早期识字教育所带来智力的启蒙开发。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栏目中看到杨振宁的4岁就开始识字,5岁,他的母亲就开始教他中国古典名著,也是蒙学之书《龙文鞭影》。同样还可以大量列举名人早期识读的年纪,钱仲书3岁,胡适2岁,周恩来5岁……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小时候舅舅是红卫兵闯将,大概抄家的时候弄来很多书,我常常钻到他的小黑屋里,除了小人书以外的厚厚的大本子也没少看,印象比较深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当然,我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一个成功者,但是这种早期自觉不自觉的启蒙识字教育,的确对引导增强了我对书的兴趣。而且,我现在还对大仲马念念不忘,在外国文学里对法国文学情有独中,并在以后的成长途中阅读了巴尔扎克、雨果、斯汤达……这不能不说是小时候留下深刻印象,潜移默化后的结果。

在今天,幼儿早期识字教育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在国家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小学识字经验交流会的开幕词就是以“人生聪明识字始”为题。美国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谈到的教育目标便是让儿童在8岁进入阅读和写作,布什在宣誓就职的第二个工作日就拿出联邦政府关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儿童七岁前解决阅读问题。日本人更是从1967年就开始对幼儿早期识字进行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

作为成人父母,应该意识到,早期的识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北京幼儿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培美在谈到早期识字教育时指出,“早期识字教育不是为识字而识字,不是为灌输知识而识字,识字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应是对孩子进行智力启蒙。在识字的过程中着力于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对于幼儿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些能力的获得,要比识字本身更有意义。”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识字多了会影响孩子上学以后学习汉字的兴趣,这种担心是对幼儿心理不了解,对早期识字教育不了解的表现。专家指出,恰当的早期识字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文字乃至对词汇对语言的那种愉悦感。若幼儿喜欢文字,乐于自己去翻书,则不但有利于当前的识字教育,而且对他日后的学习也会发生积极的作用。可以想像,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如果看不懂算术题,那这名学生的算术分数不会很高。

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只会认识书上的字,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这是幼儿学习中的正常现象。孩子的认知过程和成人是不同的,字的迁移过程是从一段文中迁移出一个句子,从句中迁移出词,从词中迁移出字,这样孩子对字的认识逐渐清晰。孩子迁移能力的培养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之所以提倡早识字,就是给孩子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在适当的早期识字教育中,孩子掌握汉字,不是通过枯燥的讲解和死记硬背,去突击识字,而是通过生活、游戏,“自发和自然地”掌握汉字,这样学习就没有压力。因此孩子识字阅读越早越好,给她充足的时间完成字的迁移,孩子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然识字。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幼儿的早期教育正是垒土,包括舞蹈、绘画、音乐、珠心算等等,早期识字更是九尺台的基石。希望有孩子的父母不但能重视早期教育,而且,也要意识到早期识字教育的重要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