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栖息茶馆 - 

[谈天说地] [栖息茶馆]是什么导致了就业难?

[复制链接] 54
回复
619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发表于 2007-6-4 18:53:48 | 只看该作者
学校培养理念需要调整,过去的、陈旧的方法已经不适合如今的企业用人模式或说如今社会发展的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大多数学校仅仅只为抓个头而忽略了实质上的东西,一味的注重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错误!
22
发表于 2007-6-4 19:45:15 | 只看该作者
he,确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个人也有因素,教育体制也有因素,
23
发表于 2007-6-4 20:45: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苦苦思索,后来在"乌有之乡"上找到了比较全面的答案.详见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

 

作者:老田

 

在 朱镕基总理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之下,大学由于处在就业前的最后一个培训阶段,因此受到人们的格外追捧,许多父母把毕生积蓄投入子女教育,冀望子女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在学校方面,则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进行大规模扩招,把教育垄断变成尽可能多的现金收入,在这一点上,政府、学校和个人似乎达成 了一致。从扩招的后果上看,政府实现了GDP数字的增长,学校捞进了大把的金钱,学生家长被榨干了积蓄之后面临的仍然是子女就业无望。

 

目前中国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依照老田的看法,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是中国最近二十多年的盲目开放,结果使得中国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2004年进出口额超过GDP比重的70%), 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的底层,因此中国即便是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但是新增加的劳动就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要,是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同时毫无劳动保障和福利的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是“农民工”充任。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由于中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 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都严重不足,在相对比例上,中国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上的就业岗位占据绝大多数,而欧美日则是刚刚好反过来,高端就业岗位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换 言之,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变成一个结构性的困难而长期无法解决,以后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 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第 二个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特别是文科教育质量极为低下。这倒不是说中国大学的文科生智商不行,学习计划完成得不好,这个教育质量说到底与学生本人的努力状况无关,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全盘西化”,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 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说到底,如果大学生不能够比未经大学教育的人士,更能胜任工作,显然就无法在就业竞争中间胜出。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而且许多教师完全没有服务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的认识,一些人甚至把课堂作为发泄自身狭隘感受的讲台,把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结果使 得学生也常常被传染了偏激的、与社会无法协调的“孤愤”情绪,结果使得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还背负着老师传递过来的“人为障碍”,无法正确看待社会和他人,难于协调和合作,这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老师最终是在与社会非常不同的校园里混饭吃,还吃得开,学生被输灌了这些东西到社会上之后,常常因此 变得更加“吃不开”了。

 

第 三个原因是由于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在择业方面大学生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因此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随便拿一份报纸去看招聘广告,常常发现就业单位要求“数年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这是极端不合理的。实 际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通常是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跳槽去私营企业或者三资企业,现在国有企业已经非常少了,不能够承担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培训基地,因此这一要 求的达到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把“在岗培训”如果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比在工厂完成要浪费更多。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谈判地位的下降,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 就业。

 

还 有一个主要原因,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换有关。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就业的单位通常是国有机构,这些单位的分配模式一般是:当前只给很低的现金收入,同时在福利方面往往是“对个人包干”的。因此在一个人年轻和工作的最初几年,单位需要付出的“工资成本”通常很低,这样单位一般倾向于愿意承担“在岗培 训”费用,也乐于接纳新的大学生就业;而现在的分配体制完全不同,基本上要求按照个人的当期工作贡献,大部分以现金收入方式兑现,同时单位完全不承担养老、住房等主要福利。这样一来,就把个人的收入内涵完全改变了,要求以个人的现金收入积累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样把个人的现金收入要求就急 剧地拉高(因为低收入满足不了个人基本的衣食住行要求,特别是在住房产业化之后,最低收入底线在急剧攀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之前,就无法接受低收入,这与单位对员工贡献的预期难于吻合,双方难于达成一致的雇佣条件,即便是一些大学生勉强接受了低工资就业机会,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 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使他安心工作并逐步积累经验,以利于他们的成长最终实现与企业的要求一致起来,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换 言之,今天的分配上完全短期化,福利安排的个人化和市场化,缺乏保障个人基本福利的整体利益安排和长期激励,严重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早期的稳定性,使得就业单位和大学生个人之间的选择顺序无法吻合,造成严重的矛盾,大学生本人对最低工资收入的预期受个人化和市场化的福利解决需要规定,而企业对工作贡献的高要 求(例如只对市场销售骨干和技术骨干提供较高的薪水)与大学生早期的能力成长不一致,结果使得大学生对雇主、雇主对大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不满,特别是工作关系难于稳定的现实,使得双方无法就薪资条件达成合理的安排,结果造成大量的重新选择和“摩擦性失业”。大学生受困于最低工资强加的限制,无法长期安心接 受一个“无法解决衣食住行”的低工资工作,加重了他们的痛苦,也延长了他们自身的成长时间和技术积累过程,这个问题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是难于解决的。

24
发表于 2007-6-4 21:30:32 | 只看该作者

怪学校有什么用,怪社会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靠自己?是,没错,学校给了你一大堆课,可能你觉得不好,可是不代表别的同学不喜欢啊。为什么自己不去做一下取舍呢?对于就业,既然你不能靠打破规则来找到,那就好好地适应规则寻找机会。还有就是毕业找工作不顺利不代表什么,因为我们都还年轻,年轻就还有机会,就看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机会有没有准备了。这里明确一下,自己不是什么老头子或者老师,我也今年毕业。

25
发表于 2007-6-4 21:52:31 | 只看该作者

从个人看:过于依赖环境;

从社会看其实工作单位要找到适合的职工也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情)毕业生年益增多,竞争愈发激烈;

从学校看:教育模式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

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学会改变自己吧.读什么学校不是最主要的,读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环境不能造就你的时候就学会造就自己,机会有时候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26
发表于 2007-6-4 22:29:2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中正平庸在2007-6-4 20:45:49的发言: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苦苦思索,后来在"乌有之乡"上找到了比较全面的答案.详见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

 

作者:老田

 

在 朱镕基总理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之下,大学由于处在就业前的最后一个培训阶段,因此受到人们的格外追捧,许多父母把毕生积蓄投入子女教育,冀望子女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在学校方面,则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进行大规模扩招,把教育垄断变成尽可能多的现金收入,在这一点上,政府、学校和个人似乎达成 了一致。从扩招的后果上看,政府实现了GDP数字的增长,学校捞进了大把的金钱,学生家长被榨干了积蓄之后面临的仍然是子女就业无望。

 

目前中国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依照老田的看法,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是中国最近二十多年的盲目开放,结果使得中国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2004年进出口额超过GDP比重的70%), 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的底层,因此中国即便是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但是新增加的劳动就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要,是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同时毫无劳动保障和福利的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是“农民工”充任。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由于中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 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都严重不足,在相对比例上,中国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上的就业岗位占据绝大多数,而欧美日则是刚刚好反过来,高端就业岗位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换 言之,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变成一个结构性的困难而长期无法解决,以后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 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第 二个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特别是文科教育质量极为低下。这倒不是说中国大学的文科生智商不行,学习计划完成得不好,这个教育质量说到底与学生本人的努力状况无关,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全盘西化”,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 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说到底,如果大学生不能够比未经大学教育的人士,更能胜任工作,显然就无法在就业竞争中间胜出。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而且许多教师完全没有服务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的认识,一些人甚至把课堂作为发泄自身狭隘感受的讲台,把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结果使 得学生也常常被传染了偏激的、与社会无法协调的“孤愤”情绪,结果使得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还背负着老师传递过来的“人为障碍”,无法正确看待社会和他人,难于协调和合作,这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老师最终是在与社会非常不同的校园里混饭吃,还吃得开,学生被输灌了这些东西到社会上之后,常常因此 变得更加“吃不开”了。

 

第 三个原因是由于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在择业方面大学生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因此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随便拿一份报纸去看招聘广告,常常发现就业单位要求“数年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这是极端不合理的。实 际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通常是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跳槽去私营企业或者三资企业,现在国有企业已经非常少了,不能够承担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培训基地,因此这一要 求的达到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把“在岗培训”如果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比在工厂完成要浪费更多。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谈判地位的下降,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 就业。

 

还 有一个主要原因,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换有关。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就业的单位通常是国有机构,这些单位的分配模式一般是:当前只给很低的现金收入,同时在福利方面往往是“对个人包干”的。因此在一个人年轻和工作的最初几年,单位需要付出的“工资成本”通常很低,这样单位一般倾向于愿意承担“在岗培 训”费用,也乐于接纳新的大学生就业;而现在的分配体制完全不同,基本上要求按照个人的当期工作贡献,大部分以现金收入方式兑现,同时单位完全不承担养老、住房等主要福利。这样一来,就把个人的收入内涵完全改变了,要求以个人的现金收入积累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样把个人的现金收入要求就急 剧地拉高(因为低收入满足不了个人基本的衣食住行要求,特别是在住房产业化之后,最低收入底线在急剧攀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之前,就无法接受低收入,这与单位对员工贡献的预期难于吻合,双方难于达成一致的雇佣条件,即便是一些大学生勉强接受了低工资就业机会,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 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使他安心工作并逐步积累经验,以利于他们的成长最终实现与企业的要求一致起来,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换 言之,今天的分配上完全短期化,福利安排的个人化和市场化,缺乏保障个人基本福利的整体利益安排和长期激励,严重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早期的稳定性,使得就业单位和大学生个人之间的选择顺序无法吻合,造成严重的矛盾,大学生本人对最低工资收入的预期受个人化和市场化的福利解决需要规定,而企业对工作贡献的高要 求(例如只对市场销售骨干和技术骨干提供较高的薪水)与大学生早期的能力成长不一致,结果使得大学生对雇主、雇主对大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不满,特别是工作关系难于稳定的现实,使得双方无法就薪资条件达成合理的安排,结果造成大量的重新选择和“摩擦性失业”。大学生受困于最低工资强加的限制,无法长期安心接 受一个“无法解决衣食住行”的低工资工作,加重了他们的痛苦,也延长了他们自身的成长时间和技术积累过程,这个问题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是难于解决的。

说得有道理。

可这些还是表层的原因。我也一直 在想,还是没想透。

现在能想到的有这么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人口。需要解决就业,大学是分流办法之一。到毕业时再说毕业时的事。

二是“学为高”的传统思想。特别是中国有了二元制的个人身份之后,上学可以改变身份,可以获得较高的地位。

三是一个不幸。我们的开放,引进了西方的诸多市场规则,可我们还没准备好。只好牺牲一批人、一代人。。。。就象当初的知青一样(他们还是受到了照顾,不过历史同样在他们可工作的最后年代还是牺牲他们)

27
发表于 2007-6-4 22:40:2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大学生必须想办法去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最主要的,放弃埋怨,踏下心来,想办法真正的充实自己才是正确的!
28
发表于 2007-6-4 22:42:52 | 只看该作者

是啊,如果早点了解自己,早点进行职业规划,多点实践,那也许不会出现这问题.

如果有人指导,那么路会好走很多,

可是现在国内大学,基本没人指导,你再主动,一些老师也会因为外快,而顾不上学生...

我想还是双向的,一是自己要有意识,二是学校/社会要多点指导...

我就缺少实践,因此面对将来也有点缺少信心~

29
发表于 2007-6-5 03:09:2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很多的东西是很搞笑的.别说我们大学没有开发票这个专业,就是有.会不会开发票恐怕也不能以此作为能不能招收大学生的评价.本人不避讳自己就是一个大学生.其实很多的事情,不是一定要大学生就必须会做的.还是拿开发票为例子:就算是我们不会,你交代一下,用不了一分钟,我们就会学会了.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也许你又拿出什么中专生都比我们早会,比我们熟练.但是遇到比这些日常性事物性工作更专业的工作呢?我们的那些理论知识肯定有他们的用处的.

  我绝对没有歧视中专生的意思,也绝对不是说我们大学生那些小事情做不好不是我们的错.我觉得:同样的一个工作,让中专生和大学生去做,可能开始阶段我们并不如中专生,但是1个月以后,我们觉得在一个水平线上.之前的我们的劣势多数也是我们的动手能力的问题(我们大学生被批评的称号).其实,人的发展,最多的还是看人的态度.并不是什么学历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是中专生就认为他的能力低,同时,也不能认为是大学生就能力不强.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应该以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找寻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是我们人力资源人士应该原则!

30
发表于 2007-6-5 09:01:17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的,大学生就是难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