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foxgrace - 

[原创]百蹊助学网--2007五一布拖行走纪实(完整篇)

[复制链接] 41
回复
58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0:08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左眼失明的女孩子,毡披里抱着弟弟,雨天,在屋内火塘边瑟瑟发抖。)

 

农民靠天吃饭,最担心的就是亲人生病,为了治病借钱,然后,又因为亲人的去世办丧事再借钱,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菲戈村是个扶贫示范村,这里的生活条件是相对整个拖觉片区比较好的,但当我们来到菲戈村的老村长家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为妻子生病和去世,家里只有两头牛,也同样是瓦板房、只有一张床,里面什么家具和摆设都没有。村长家女儿很懂事,她是我调查过程中唯一一个落泪的女孩,那一刻我也发现自己的残忍,我详细的问了孩子家里为什么这么穷、孩子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家里靠什么负担她和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说到母亲的去世,孩子哭了。。。

 

靠近公路的村子的人,开始慢慢的知道出外打工,有过外出打工的人,因为有了接触外界的机会,因此,一些卫生观念和习惯就和我们比较相近,或者说,他们也可以理解我们吃饭前要洗手,喝汤不喜欢和别人共用勺子的习惯。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0:51 | 只看该作者

()

彝族家庭政策允许生三个孩子,这里存在很严重重男轻女现象。老人的扶养义务落在小儿子身上,房子归小儿子所有,其它儿女没有扶养的义务。

 

 

 

 

彝族妇女非常的勤劳,在我們调查分配过程中常常看见过178岁的女孩用筐背着足有450斤重盖房用的石头走在山路上,看到过670岁的老婆婆坐在村头太阳地里纺土布,在村里随处可见67岁的女孩背着12岁的弟弟妹妹。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1:15 | 只看该作者

彝族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很低,当我们问及家庭负债情况时,很多女主人都回答不出确切的数字,说只有男人知道。

 

彝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我们走访的人家中大多数女主人大都不会说汉话,村子里167岁的女孩基本没上过学。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2: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天,那个孩子17岁的姐姐在旁边小小声的用我听不懂的彝语回答着,陪同的孩子告诉我,她说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明年就要嫁人了,父亲已经收了别人家的彩礼钱。我望着她,想从她的眼中看出是否有遗憾,可是我只看到了脸上怯怯的笑容和眼中的那片茫然。当听到她爸爸说自己读过初中,现在可以靠给人算帐赚钱时,我笑着说他文化高,心里却愤怒着想揍人,自己文化那么高却不送女儿上学?但我却不能那么做,在这里,我只是一个不相干的外人而已……这天,我跟堂叔笑言,在这里,我已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4: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在村小学,这个只有一个代课老师的学校,里面没有一个女学生……这天,与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的我,还未意识到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有多根深蒂固。

 

第四天,我在村头看到了一大群或背着弟妹,或扛着锄头的小女孩,询问之下得知,她们都是还没有上学的,但很明显其中有一半是已经过了上学年龄的……这天,我感叹自己童年幸福的同时也开始有点茫然。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5:07 | 只看该作者

再后来,看到了孩子13岁的妹妹,没有上过一天学;看到了孩子12岁的姐姐,因为一只眼睛失明没有上过学;看到了孩子13岁的姐姐,在村教学点读完三年级缀学了,原因却是因为四年级的中心学校太远;看到了更多在锄地的小小的身影,一问,才10岁左右,翻地的动作却是娴熟无比……这个时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无力,这里很穷,但身受其害最深的却是那些女孩子和妇人……

 

 

 

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女孩子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做主的,除非她们自己能赚钱才有可能自己选择夫家,而她们连学都不能上,这还有可能吗?

 

 

记得在来时的山路上看到几个彝族女子一遍一遍的和着泪水唱着同一支彝族歌,那悲凉的歌声里满含着她们的幽怨,在歌声里,她们用心在感叹着婚姻的不幸福和生活的悲伤,却无能为力,因为她们被禁锢在这个牢笼中,已经失去了想要自由的权力。

 

在那个简陋的小镇上,永远只看到男人在晒太阳喝酒,出去调查时他们在晒太阳,调查完晚上回来,在路上碰到喝得醉熏熏的还是他们。

 

女人们却在土地里辛苦的劳动着,光着脚,一遍一遍的重复着锄地的动作,时光定格在她们弯腰用力的一瞬间,似乎恒久以来就是这样劳动着,那里凝结着彝族女性的沧桑。

 

到底,我是应该把它称之为风俗习惯或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毕竟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对这个民族也是个不小的冲击,正是由于这些在我看来奇怪的原因,导致超过七成的女孩子都没有上学,在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家务、带弟妹、下地干活,从几岁就开始干这些,到了十五六岁就等着嫁人了,而她们的价值仅仅只值父母所收的那点彩礼钱。

 

对我来说,十五六岁,还是少不更事可以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纪,而她们却过早的开始承受复杂的生活带给她们的压力,一生就这样忙碌而又空洞走过属于她们的世界,再等着下一个轮回。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6:26 | 只看该作者

()

老九规是我们这次调查中最穷的一个村子,距离公路非常远,所有的房子都在山上,无论去哪一家,都是不停的上山、下山。。。。。。

 

到了第一家,孩子出门放羊不在家,父母在,看到我们的到来,孩子的妈妈马上就要煮鸡蛋给我们吃。我们推辞离开,后来孩子的爸爸追了上来,一定要我们带上鸡蛋在路上吃,这些鸡蛋,家里都是舍不得吃的,攒下用来换钱买盐和日用品的,我们平时吃盐还挑咸了淡了,他们是没有客人来,吃土豆什么的从来不放盐。

 

53日,一直晴朗的天突然下起了雨加冰雹,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在被调查的孩子家里躲雨,孩子家的屋顶是瓦板房,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我在屋子里面披着雨衣记录家庭情况,雨把纸弄的都是泥点。不过,火烧的很旺,一点也不冷。

 

因为时间多,所以就和孩子聊天,丛林王把自己从东莞带的一个杯子给了好心的邻居。我们带了一堆药,也送了两盒给他们,我相信,人的真诚是可以感知的,好心的邻居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他家不漏雨,盛情难却之下,我们来到了邻居家,结果男主人帮我们把火升起来之后,就匆匆忙忙走了,原以為是下雨忙着收东西,谁知是跑到山上找他们家的山羊去了,一会女主人和孩子回来,身上全部湿透了,没有衣服换,让孩子坐在火塘边烤火,孩子的衣服烤出来一阵雾气,冻的直哆嗦。。。。。。

 

后来,男主人也回来,说要杀羊款待我们,我们急忙拦,结果男主人拦着不让我们出门,等我们挤出门口一看,羊已经被割开了喉咙。。。。。。

伴着感动和复杂的心情,等到羊煮熟,村子里的大人和小孩来了一屋,大家一起吃着这一年难得吃上的一顿肉,开心不己。而我们啃着并没有煮烂的羊肉,有点难以下咽,只是那羊汤却是非常鲜美。

 

 

 

 

 

54日,在一个孩子家,再遇要杀猪的情况,我们连忙道谢逃出…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7:39 | 只看该作者

()

这是一个被撤了的村小,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村子里,因为没有老师。这里的孩子要上学只能步行两个小时左右下到山下的衣斯小学,据村长介绍,目前该村一百多个孩子中,只有四十多位孩子有去上学,还有一百位左右根本没有上学。我问同行的老师如何能让这个村小重新建起来,老师很无奈的说,建起来也没用,因为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来,村民中也选不出有水平的人来做代课老师。

 

 

根据布拖县教育局向百蹊提供的资料:布拖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滞后,交通不便,许多村点学校分布在高山上,加上布拖县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现在教职工数无法满足全县教学需要。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依靠聘请代课教师来弥补教师数的不足,目前全县共有小学代课教师296人,占到整个村小教师中的80%以上,每月工资100元。这些代课教师都是初中以下(含初中)文化,分布在各个村点学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前布拖县教育局正在推行以中专生代替代课老师的计划,以逐渐的改变这种状况)

 

老吉村分两部分,1-4组在南面,5-9组在北面,老吉小学在5-9组那一边,沙曲老师的家在3组,临近公路。我们从学校把他接回家中,还没进屋,陪同的校长就提醒我说:“你看他们家院子连大门都没有。”确实,他们家的门口只是用土垒了半米高,女主人没在家,去看孩子来,屋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放餐具和菜的破桌子,脏乱的衣服被搭在屋内的两条绳子上,靠墙堆着些化肥,一只母鸡在化肥袋子间照顾着几只鸡雏。。。

这位优秀的教师看上去比城市里的同龄人要老很多,木讷拘谨,问一句答一句,问完调查表上的问题后,我问了一句:“你知道国家有清退代课教师的计划吗?”他一脸茫然地回答说不知道,我盯着他追问:“如果你被清退,该怎么办?”一丝痛苦掠过他的脸庞,交叉的手指头因用力而发白,大概有十几秒的沉默之后,他说:“我不知道,谁知道呢?也许去打工吧。”确实,他是城镇户口,家里没有他的地,城里却没有他的家。我没有勇气再问下去,只能飞快的逃离这个家,连老师的相片都忘了拍。

 

(代课老师和他的家)

 

(代课老师和他没有穿鞋子的妈妈)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8:12 | 只看该作者

渴盼读书的孩子们: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8:54 | 只看该作者

(七)

当地居民的衣服一般是捐献来的、自家手工做的,少数是市集上买的,一家全年只有少量的几十块钱用来买衣服,只有在节日,村民才穿自己用羊毛拎线、织布、裁剪、缝制的盛装。头一天晚上下了雪,第二天山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們全穿上了抓絨冲锋衣,而这里的大人小孩都只穿着一两件衣服,很多还光着脚板,从村民口中得知,他们没有更多的衣服穿,只能这样“习惯了”。

 

 

这里的母亲基本不穿鞋子,一是为了干活方便,直接踩牛粪等肥料,二也是因为没有鞋子穿,仅有的都让给了孩子,这里穿的鞋子大多是我们常称的解放胶鞋,即便这样,也很多不是露了脚趾就是露了后跟,让人看着辛酸。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