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谐
伊 甸 园 黄 瑛 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总能寻找到自己的快乐时光,生活不曾辜负我,她慈爱的阳光已经照耀了我二十五载,我就象一棵生活在伊甸园中的小草,吸取着园中的露与香,远离风雨,自在怡然。 八九年秋天的一天,同学们聚会“坐庄”。我家的院子里虽只有十多个人,然而不得不借用“暴满”这个词来形容。说是院子,却是一处“违规”飞地:在门前近湖的泥路小径上圈出十来个平方的泥地,周围种上扁豆、丝瓜等攀爬植物,靠近主马路的一侧种上几株菊花、牵牛花及几簇不知名的花儿。父母亲很早就首肯了我们这群十二三岁“大孩子”过家家的疯劲。父亲在保卫处加班,母亲在食堂花上三毛钱用完餐后自顾自上班去了。 扁豆架下就是我们的锅灶,说是灶,只不过是将一个废铁桶据掉底部,倒过来,垒上几块断砖而已,下面烧的就是树丫树杈之类。这种灶式在家属区中到处府首可见的。由于缺凳少椅,同学们吃饭的姿态“海、陆、空”都有:端着碗在湖边看风景,二人挤坐在宽竹椅上的,大班长竟不拘小节,锅盖当碗,一屁股坐在鸡笼上,两只脚悬在空中颠来甩去,吃得津津有味。 九七年毕业时,大家又重聚在一起。虽已用不着再将父母驱还出境,但却到了班长家聚会。部分同学因为家庭拮据,直接考了中专学校,免不了一番唏唬感慨。已是湖大文学系高才生的老班长突然问,咱们到底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在家属区过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象牙塔与伊甸园是没有分开的。我们住在小区,玩在小区,学在小区,医疗,网吧,发廊等一应俱全。这里,彼此之间,即使叫不出名字,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路上相逢少不了互相间给一个轻轻的微笑。家属区这个小小的天空,却已容纳了我们二十多年的青春。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2006年的第三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昔日的小女孩,现如今带着自已的女儿在家属区的花圃散步、贪图这里的太阳、神往着女儿拽着秋千嬉戏的憨态。这里,依然是我存纳梦想的地方,天空不曾改变,人不曾改变。当年临湖的老房子旁,养怡苑中诗琴相合;湖对岸的“花园小区”中老班长的家中,仍然继续演绎着当年“过家家”的聚会;遥远的背后,是沅纸公司新建的现代化厂房,被万丈霞光涂抹得熠熠生辉。 蓦然发觉,我们这群曾经意气风发的同学,就象向日葵上的籽粒,无论影在何方,心却总是指向那太阳的方向:沅江纸厂。这里包纳了我们太多的情感,爱之愈爱,爱之弥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