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方世界不同,即使与相临的日本相比,中国人没有特别偏执的历史性宗教信仰,由于缺乏超越于领袖精神的感召力量,或许中国的企业就难免存在文化层次的缺失了。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是想一竹篙打到一船人,而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来,有太多的企业高管向笔者抱怨员工的流失了。除去新年伊始人们希望一切从头开始的季节性员工流动不谈的因素,中国的企业文化确实需要向海外学习。 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杨利芬在总结了大量的中外企业家的访谈后向笔者透露:“中国的企业往往是企业领袖型的,缺乏企业精神的传承性。”相比之下,日本的企业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议,更多的时候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融入了宗教的因素。日本是一个信仰无序列之分的“多神教”国家,根据1981年的日本宗教统计,日本全国有教徒20927万人,是日本人口的1.8倍。日本企业家认为:人生两大需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使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就要不断满足这两大需求。物质需求通过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得以满足,精神需求则要依靠信仰。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作为工作载体的企业应当要负起这两大责任,于是宗教的痕迹在企业里随处可见,日本的企业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经营哲学中,实行“产业报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和睦相处,上下一致”等与神道和儒教的核心思想“忠”“和”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日本的企业从不会把“赚取利润”的目标放在首位,他们更大的强调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日本TDK公司精神:“创造:为世界文化做贡献”,丰田汽车则明确提出:“尊崇佛教,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除此之外,对新员工的教育过程中,日本企业大多从大学刚毕业或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中间挑选,通过各种考验,选择合适人才,直到被录用的人在企业里工作到退休为止,甚至到去世。有些大企业还专门设立埋葬企业员工的墓地,在节日里企业领导和员工一起在墓地举行宏大的宗教仪式,通过对死去员工的缅怀对新员工进行教育,以便于忠于企业。日本的经济学派也将此归纳为“企业宗教现象”学派。 当企业选择和宗教合作时,历史悠久,口碑又好的宗教成为热门候选。同时,新世纪来临之际,邪教的社会危害时间也频传不断,因此发扬光大正教的教义,甚至于借助商业的手段,是不少新世纪以来宗教的首选,在这方面,台湾“佛光山“的发展给了大陆佛教界及商业界很好的启发与借鉴。 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里,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容易让人联想到“深山、碧溪、封闭、苦修“等等。而创立国际佛光会的星云大师提出的“佛教人间化”的理念倡导了佛教的变革。佛光会通过运用现代商业化的、现代的、科技的手段。建立自己的佛光电视台、佛光电台、佛光山网站及众多的佛光山报纸杂志的多媒体传播,积极拓展寺院的连锁经营,在全世界范围里发展了一百多家加盟的佛光山分院。随着影响的扩大,还陆续拍摄了佛教电影,制作佛教音乐,网站佛教贺卡/Flash,佛教博客等,可以说,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被佛光山无不运用得出神入化。也借鉴于此,实现了佛教的发扬光大。 随着大陆佛教界佛教传播理念的形成,也积极的开展了了佛教人间化的举措。开始有了现代商业运作模式的“世界级、实际级”的南海海上观音的佛事工程,成功制造中国佛教顶级品牌亦商亦佛的天福集团,致力于商业创新运作的“祈福中华”开创了佛品的连锁加盟,当然,近些年来,论推广力度和影响程度相比最大的还莫大于嵩山少林。 首先是源于少林寺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抢注,少林寺通过品牌维权行动陆续收回了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一些被注册的商标,其次是运用事件营销的手法推广少林功夫,少林药局及养生之道,日益扩大了其在大陆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鉴于佛教的商业化在中国还基本是市场空白,中国佛教行业的现有产品95%以上既没有品牌,也无条形码或电话,切佛教的价格策略也相当微妙,促销渠道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为此,少林寺特聘请了中国会议营销的领军人在心来全程策划和启动少林产品的商业化之道,笔者曾经参加了一次少林关于佛教思想研讨会,也感觉到宗教商业化过程中自身的困境。用4P来说,从产品来讲,佛教行业的产品,95%以上既没品牌,也没有条形码,也很少有厂址电话;价格方面:佛教行业中的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和消费者处于玄妙的对决中;从渠道中来说:渠道主要于寺庙附近和城乡部;从促销来说:佛教中的文化影响和心理影响都是非常微妙的,在分寸的把握和拿捏上要尤其的准,否则很可能导致品牌价值的损失。 企业的长盛健康发展离不开精神信仰的建立,另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现阶段宗教的存在还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宗教界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现代商业环境,也通过现代商业环境创造的条件,将自身传播的更远。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的保护、延续和壮大自身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