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长安汽车”系列文章(关于是否造假的讨论)

[复制链接] 6
回复
24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23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市场中对长安汽车是否造假的讨论开展的如火如荼,沸沸扬扬,我把相关资料整理如下(不断补充),欢迎大家到版面参加讨论。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七问长安汽车,你是否造假?银广夏第二? 作者:飞雪漫天
??曾几何时,一个美丽的故事广为流传:一位股民因为执着地投资银广夏而圆了其购房梦,经媒体渲染,无数人为之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前诗人的心愿终于因为广夏奇迹而将梦想成真。这个号称“中国第一蓝筹股”的公司在媒体的一片赞誉声中股价新高迭创、义无反顾,其复权后昂然向上的K线图象一座巍峨的丰碑,傲然挺立,令市人景仰;然而,《财经》杂志的一篇文章不期而至,令“丰碑”一夜间轰然坍塌,同时也击碎了无数人执着的梦想。
   时隔数年,昔日的创痛或已淡忘。今天,人们重又祭起 “蓝筹股”的大旗,汽车、银行、钢铁、石化都被贴上“蓝筹股”的标签。而这一次的领衔者长安汽车也气度不凡,股价顽强向上、屡创新高,在一年多时间里翻了两番。中国的GDP在15年间翻了两番,长安股价只用了一年,当然,在这一年里,它的利润也翻了两番,虽然它的营业收入只增长了35%。今天,一些人为跻身有车一族而持筹长安,或许有一天又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流传坊间,但愿这一次他们的梦想不再成空。
   笔者对于利润暴涨的公司向来持有一种警觉,99年早在蓝田上市造假案曝光前就曾对其业绩提出质疑,并撰有蓝田系列在网谈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极大争议, 2001年初在和讯等多家网谈对银广夏业绩谈个人看法,鲁北化工、轻骑等一批当年声名显赫的绩优股都曾成为本人质疑的对象。但质疑总是不那么令人愉快,即便是在网谈上也常常遭遇利益中人恶毒的咒骂和恐吓,我渐渐明白,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良知和道德是多么的脆弱!
   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骗局!我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报表深感失望。但愿长安的业绩是一个真实的奇迹!虽然我对上市公司的报表已很少感兴趣,但是对一个万众瞩目、勇创辉煌的公司还是另眼相看。读长安报表,洋洋数万言,其势恢弘,果有大家风范,惟某愚钝,心存疑虑一二,列示如下,讫名师指点。
  
   一、第四季,奇迹从哪里来?
   2002年三季度季报显示,1-9月份长安汽车实现净利润40982万元,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2002年年报显示,长安汽车全年实现净利润高达83500万元,也就是说,长安汽车在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42518万元,超过了其前三个季度的总和。然而,从销售收入的角度看,其四季度并无亮点:1-9月份长安汽车实现销售收入740983万元、其中三季度销售收入324467万元,而四季度销售收入只有247424万元(全年收入减1-9月收入);销售滑坡、利润倍增,如此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
二、毛利率,危乎高哉!
   2002年长安汽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81%,利润同比增长421.17%,利润增幅远远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笔者注意到:其合并报表毛利率由01年22.72%增至29.19% 、母公司报表毛利率则由20.86%增至29.99%;公司年报解释的主要原因为:1.销售收入增长、2.毛利率高的产品销量大增、毛利率较高的SC6350系列销量同比增长162.76%。3. 成本降低。“由于深入实施成本工程,SC6350系列车型的夹模具等固定费用已摊销完毕以及配套零部件价格的降低,使公司产品成本大幅降低。”
  由于其销售收入只增长35%,对利润翻两番的贡献有限;而成本降低与毛利润上升为因果关系,因此利润大幅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由于SC6350系列产品成本大幅降低、毛利率较高且其产销量大幅增加。根据该公司年报,SC6350系列全年销售收入464343万元、销售成本304896万元、毛利159447万元、毛利率高达34.34%,由此可见,SC6350系列是长安汽车的点睛之笔,是其产生利润的“金牛”。各种媒体在报导时也对此反复引述、耳熟能详。但笔者细作思量,犹觉不解:
  首先,SC6350成本大幅降低之说似难成立:根据报表,SC6350系列车型的夹模具等固定费用已摊销完毕是成本降低的一大原因,报表未说明具体金额,上述项目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01年摊销8749万元、02年摊销4983万元,较上年少摊销3763万元,假定少摊销金额全部属于SC6350系列,即该系列由此成本减少3763万元,但相对于其15.94亿元的毛利而言,显然对其毛利率影响甚微,剔除该因素影响,SC6350的毛利率依然高达33.53%;而公司年报将成本降低的原因解释为“SC6350系列车型的夹模具等固定费用已摊销完毕以及配套零部件价格的降低”;可见,“夹模具等固定费用已摊销完毕”比“配套零部件价格的降低”更为重要,而2002年初以来,钢材、橡胶价格在过去一年里大幅上升,其车用钢材、轮胎价格恐难有下降,“配套零部件价格的降低”对其成本下降究竟有多大贡献,年报未作披露。如果这二项理由都不能成立,那么其极高的毛利率也就成了无本之末。
  进一步分析发现,SC6350并非该公司利润骤增唯一的功臣!年报披露了占公司02年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10%以上主要产品表,SC6350系列、羚羊和奥拓,毛利率分别为34.34%、22.45%、16.84%,根据该表和该公司利润表,可计算出未列入该表的其他产品(微型货车、微型厢式车)的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分别为229283万元和31.93%(详见下表):
   表一、 长安汽车02年主营业务一览
产品名称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毛利 毛利率 销售量 平均价格
  合计 988407 699938 288469 29.19% 269136 3.6725
  SC6350系列 464343 304896 159447 34.34% 114601 4.0518
  羚羊轿车 109968 85282 24686 22.45% 16195 6.7902
  奥拓轿车 184813 153683 31130 16.84% 48823 3.7854
  其他 229283 156077 73206 31.93% 89517 2.5613
  上表中,“其他”产品虽然每一品种销售收入、毛利均未达到该公司年度10%,但总体上毛利达7.63亿元,其毛利率高达31.93%,堪称该公司利润骤增的幕后功臣,是其隐型的利润“金牛”。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产品既无SC6350系列的规模优势,又无所谓的“模、夹具”成本摊销优势,其极高的毛利率想必另有原因,公司报表对此讳莫如深,莫非属该公司“重大经营机密”?
  近年来,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汽车进口关税不断下调,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车市狼烟四起,降价之声此起彼伏,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汽车板、橡胶(生产轮胎原料)供不应求,价格持续扬升,从总体上看,整车价格不断下降、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事实上,国内车市并非一片光明,老牌轿车企业天津夏利连续两年亏损为一汽并购、江苏悦达雄心勃勃巨资进军车市,无奈英雄气短,最终折价向东风转让股权;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长安汽车毛利率不降反升,堪称奇迹!
  三、毛利率,你为何跳跃?
   根据长安汽车最近一年披露的季报、中报和年报,其02年1至4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8.51%/26.81%/22.02%/34.83%,03年一季度毛利率20.81%,各季度间毛利率呈现出不规则大幅波动,尤其是02年四季度毛利率大幅上升,高达34.83%,、03年一季度又大幅回落,长安汽车从未披露其销售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征,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大企业,其毛利率如此跳跃式波动,颇令人费解。
   四、营业费用,负数意味着什么?
根据长安汽车2002年三季度报表和02年年报,1-9月份和全年营业费用分别为80354万元和75082万元,由此推算,其四季度营业费用为-5272万元。而根据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制度》,“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等。虽然该公司四季度销售滑坡,但上述费用仍需支出,不知哪位慈善家代该公司支付了上述费用,而且还倒贴了五千多万元?公司年报惜墨如金,对此未作任何解释。
  细读报表,其预提费用的变化似乎与此有关:年末预提费用较9月末下降了2亿多元,预提费用的减少有两种可能,一是相关费用已支付,二是冲回了前期多提的费用;如果是后者,那么,冲回了多少,多提的原因,是否有调节利润的嫌疑,是否有已发生尚未计提,尤其是涉及巨额费用冲回乃至引起营业费用项下赤字,报表是否有披露的必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该公司2002年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约35%,但其全年营业费用较上年下降了4300多万元;一般而言,销售费用与销售量呈正相关,尤其是运输、装卸、包装、保险费与企业的销售量应成正比关系,尽管销量增加引起的规模效应可能会导致单件销售费用下降,但总体销售费用应随销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该公司02年收购了母公司一百多家销售机构,销售人员达到1000多人,网点遍布全国,销售费用理应有所上升,然而,其营业费用不升反降,耐人寻味。
   五、财务费用,巨额利息从哪里来?
   根据其年报,02年公司财务费用为-5337万元,其利息收入高达8013万元!而该公司期初和期末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8.04亿元、 28.74亿元,平均余额23.39亿元,据此计算,其平均存款利率高达3.426%,而通常企业结算帐户上存款按活期利率(0.72%)计息,即便按定期利率计息,也无法获得如此高额利息,而根据其现金流量表,其货币资金中,除1000万元保证金外,其他均为结算帐户资金,并无定期存款。巨额利息从哪里来?年报对此未作任何解释。
六、154销售子公司,资不抵债?!
   长安汽车02年出资2729万元,先后三次收购了其母公司的销售网络,第三批收购为0价格收购,并产生-1914万元股权投资差额,年末,该公司销售子(分)公司达154家;年报披露,154家销售公司总资产54940万元、注册资本7809万元、净利润-2259万元,但对公司净资产未作披露。第三批收购以0价格成交,似乎显示其母公司特别慷慨,但正是该笔收购产生了-1914万元股权投资差额,说明其已资不抵债,第一批和第二批收购价款2729万元,期末长期投资全额冲减至0,期末对154家销售公司“长期投资”帐面余额为0。可见,154家销售公司并非优质资产,但报表未披露其销售公司净资产状况。根据其年报附注,期末,公司本部应收154家销售公司货款68880万元,也就是说,销售公司对公司本部负债(应付帐款)高达68880万元,而销售公司总资产也不过54940万元,即使不考虑销售公司其他负债,154家公司也已严重资不抵债!如果确实如此,在销售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下,简单地将其长期投资冲减至0似乎不够稳健,虽然,公司对子公司债务不承担连带责任,但当子公司主要债权人为公司自身且子公司仍保持持续经营情况下,公司应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并向投资人详尽披露子公司的财务状况。154家销售公司究竟是一块优质资产还是一个巨大的窟隆?也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七、巨款存银行,贷款举债为哪般?
   报表显示,公司货币资金由期初18.04亿元增至期末28.74亿元,尽管其银行帐户存款颇丰,期末短期借款余额仍高达2.17亿元,03年1季度在部分借款偿还后又续贷4000万元;贷款利率通常在5%以上,远高于帐户存款利率,巨款存放银行,同时贷款举债,其筹资决策所为者何?令人颇费思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长安汽车风波”的冷思考   


    6月3日某网名为“飞雪漫天”的专业人士就长安汽车2002年第四季度业绩异常增长、毛利率高过且异常波动、第四季度营业费用出现负数、巨额利息、举债经营、销售分子公司可能存在黑洞等问题在网络上发表《七问长安汽车》一文,文章一开头就将长安汽车与“银广夏”相提并论,6月4日长安汽车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紧急叫停,次日公司迫于市场压力正面回应上述业绩质疑。然而,公告一出,却招致著名“会计打假人士”飞草先生的回击,飞草就此发表《长安汽车无法澄清质疑》一文,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分析了长安汽车的会计问题。长安汽车业绩疑问风生水起,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9版发表《长安汽车巨额利润之谜》一文,对质疑进行了总结和评论,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然有较大篇幅披露了长安汽车有关负责人的诸多看法,而这些详情公司在澄清公告中并无涉及,以新闻报道方式代替正式公告,似乎有悖于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当然由于此等质疑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损失,公司方面的不满也可以理解。这场风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对于两“飞”和财经报刊记者等会计专业人士,我实际上缺乏探讨的资格,我虽然本科毕业于会计专业,做过两年上市公司会计、三年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但近两年却以本科第二专业法学和在职法学硕士的背景谋生,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作证券业务方面的律师。因此,我的分析肯定没有专业人士飞草等人专业,毕竟人家可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研究人员嘛,当年我作会计师时,还两次到学院讨教,接受培训呢!不过,出于对长安汽车这支股票的关注,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即使贻笑大方,也请大家多多原谅吧!

    一、长安汽车有前科,是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断它现在作假?

    飞草先生在《长安汽车无法澄清质疑》宏文中指出,“长安汽车曾因提前确认巨额收入在2002年遭到财政部处罚,对于这种有前科的公司,任何可能都是存在的。”这句话非常令人振耳发聩!我们姑且不论财政部的行政处罚是否无懈可击,它给人的真实含义是,只要有前科的上市公司,它一直作假的可能性非常大。这种逻辑大概就是我们总是以有色眼镜看待有前科的人、歧视有前科的人、甚至以有前科为由作出有罪推定的根由吧!但是飞草是不可能让你抓到这个毛病的,这句话同时很高明,很圆滑!因为人家只是说“任何可能都是存在的”,可并没有说“它一直作假的可能性非常大”!那只是你的理解而已嘛!
    关于财政部会计司那几个人的问题,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论,大家看以看看他们搞出来的准则和制度及其一些解释,完全可以了解他们的专业素养!如果实在不想看那些狗皮东东,可以看看近日ST中侨的退市报告书,你大概可以找到答案。这里我想就事论事,谈谈财政部对长安的汽车确认收入处罚的一些听闻。2002年9月20日长安汽车公告称,“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1999年和2000年销售给长安集团分子公司的期末未实现销售的存货(其中99年39492万元、2000年78910万元)不应确认为收入。”在此我想求教于飞草方家,财政部作出此结论的依据在哪里呢?上市公司和集团是两个独立的法人,他们之间的交易何时确认收入?如何确认收入?难道《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的确认规定不算数?百思不得其解,再三阅读公告亦无更多说明,多日后通过原会计事务所的同事托朋友打听到长安的现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人士询问,得到的解释先是令我震惊,继而拍案惊奇,最后更加加深了我对财政部的专家们的尊敬甚至以崇拜得五体投地!财政部的依据是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认定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是一体的(原话如此)!关系就如同合并范围内的公司之间的交易一样,未实现销售的应当抵消!!!难道会计真的是游戏,是魔术?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魔术的根源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财政部所谓的“专业判断”?!看来,在目前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百分之七八十的上市公司都应当按财政部的这一判例调整报表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不光是政府部门,即使是我目前所处的法律界,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著名的有2001年5月轰动一时的“泸州遗赠案”,法官竟然应用民法通则的原则性条款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悍然剥夺了原告合法的接受遗赠的权力,公然践踏《继承法》的明文规定,只因为原告是一名“二奶”!
    长安的这个“前科”,你怎么看?

    二、夏利亏损,长安汽车就应当一起亏损,即使盈利,毛利率也不会如此高?

    明天,我一到办公室可能有的同事会用怀疑的目光紧紧盯住我,然后一声断喝,
    “你为什么身高达1.85米?我们公司员工平均身高才1.70米,小张才1.62米嘛,老李也只有1.75,你身高有问题!”
    我哑然…
    同时他又诡秘地问,“你父母的身高是多少?”
    “父亲1.70,母亲1.65。”我弱弱地回应。
    “你的身高肯定造假,估计是装了假肢,或是像郭富城一样加高了鞋跟,要不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使自己站立的地面升高了!”
    朋友,如果你碰上这种事情会如何处理呢!不用猜,你肯定会说,“你神经病!”用广东话讲,就叫“气醒”!
    但是,我们的会计专家在分析财务会计专业问题时的一个必杀技就是这个东东!类似于洪七公“降龙十八掌”的最强一招——飞龙在天!
专家们找来了天津的夏利、一汽的红旗、北京的福田、沈阳的金杯、武汉的东风,看看,毛利率最高的红旗轿车是23.86%!因此长安汽车的29%的毛利率肯定造假!我们且不论这些企业的产品有没有可比性,即使在一个公司内,不同产品之间毛利率肯定也不尽相同,长安怎么可能正好站在汽车行业毛利率的正中间?专家毕竟是专家,专于会计嘛!不像我干什么不像什么,对各行各业都感兴趣。专家自然不会知道,东风集团的合资公司风神汽车2002年前10个月就狂赚了17亿人民币,毛利率高达45%以上!当然更不会知道,广州本田的成本比日本低20%,以2.3雅阁为例,日本卖15万元人民币左右,请会计专家们算算广州本田的成本吧!2002年广州本田2.3的售价是29.98万元,如果可以的话再算算广州本田的毛利率吧,这是会计专家的专长嘛!如果没有算错的话应当是60%左右!!!别激动,小心你们脸上像啤酒瓶底一样厚厚的眼睛,别摔碎了,怪可惜!我还没有帮你们算算上海大众的帕撒特呢!像夏利这样的傻瓜、垃圾公司有几个?
    这个世界很精彩,关起门来可能就没意思了!

    三、你有巨额银行存款,就没理由举债?

    这个问题实在不值得一说,尤其是不值得会计专家去说!当然,我这种非专业人士说一说还是可以的嘛!
    专家认为,从财务理论的角度看,举债是有成本的,啊,既然有28亿元的存款,少量举债也是不合理的,啊,可能公司的存款是假的!
    逻辑性很强嘛!我只是想问,放眼世界,大家有没有看到几家公司没有一分钱贷款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长安汽车澄清公告


飞雪漫天《七问长安》的核心是长安汽车毛利率过高、第四季度业绩反常以及销售子公司资不抵债问题,长安汽车今日澄清公告说明了“第四季度业绩反常”的成因,第四季度毛利率过高是内部销售收入抵销导致以及销售补偿费巨额冲回所致,但没有对毛利率过高以及销售子公司资不抵债问题作出澄清,即使是已作出说明的“第四季度业绩反常“也反映了长安汽车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第四季度冲回了前期预提的销售补偿费40872万元,这个金额相当于2002年长安汽车利润总额的36.41%,长安汽车作如此巨额冲回的理由是:

“公司主要产品是微型汽车,微型汽车行业在我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入关后很多不确定因素公司难以把握,汽车市场价格大战此起彼伏。本着稳健的原则,为了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价格大战,公司在前三季度累计提了30600万元的销售补偿费,用以支付给销售商作为降价补偿和兑现折扣折让。第四季度,2002年的销售形势已经明朗,不需再计提销售补偿费;同时公司收购长安集团所属146家销售分子公司工作完成,其报表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原为其计提的销售补偿费已不需支付。因此公司于年底对前期预提的销售补偿费进行清算并冲回”

据2002年报称,销售补偿费主要包括:降价补偿和回款奖励等,长安汽车以2729万元价格收购了154家销售子(分)公司,然后将欠销售子(分)公司的40872万元的销售补偿费冲销,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这154家销售子(分)公司还欠长安汽车68880万元,虽然并表之后,母子公司的债权债务抵销,但从法律上,长安汽车可能无法回收这68880万元货款,在此情况下,将40872万元销售补偿费冲掉,显然不够谨慎。笔者不清楚这些销售补偿费是如何算出来的,除了154家销售子(分)公司外,是否还包括其它经销商?从报表上看,2001年长安汽车实现销售73亿元,长安汽车集团附属公司销售额只有24.6亿元,这说明长安汽车大部分销售不是通过上面的所谓154家销售子(分)公司进行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长安汽车开始以计提“销售补偿费“名义隐瞒利润,后来根据需要释放利润,从过度“稳重”到过度“激进”,利用会计手法随意操纵利润,因为收购这154家销售子(分)公司股权购买日分别是2002年1月31日、3月31日和6月30日,公司在半年报时侯就将第一、二批的91家销售子(分)公司合并。现在需要的是,长安汽车要详细披露其销售补偿政策及会计处理依据,否则就是一种严重的利润操纵行为。

长安汽车澄清公告未能澄清一个实质性问题是长安汽车的毛利率为何那么高,尤其是SC6350系列(长安之星),作为微型车,毛利率比轿车的相对要低,但长安汽车的SC6350系列毛利率高达34.34%,连汽车零部件毛利率也高达31.93%,笔者随意挑了几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的毛利率,福田汽车(600166)是9.71%,东风汽车(600006)20.05%、金杯汽车(600609)18.18%、一汽轿车(000800)23.86%、ST夏利(000927)3.49%、江淮汽车(600418)13.31%,为什么长安汽车毛利率就那么高?就象飞雪漫天质疑的“合并报表毛利率由01年22.72%增至29.19%、母公司报表毛利率则由20.86%增至29.99%”,长安汽车去年汽车价格下降近10%,毛利率是提升10%,则成本要下降20%。长安汽车称“其他问题,由于相关数据需要核对,公司将于近期补充说明”,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几种可能,一是长安汽车故意少转成本,二是长安汽车成本核算不严谨,造成季度之间波动较大。故意少转成本的背后也有可能是利用关联方转移定价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
5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长安汽车:圆一个慌好难
飞草

今早,看到长安汽车补充澄清公告,也看到了一些高手在CPA证券观察上的发言,这些高手对飞雪漫天及本人的专业水平提出强烈质疑,就象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对飞雪漫天的评价一样:“缺乏基础的会计知识”,也许正因此,笔者还是看不懂长安汽车的澄清公告,在此,再向真正的专家请教。

一、销售子公司资不抵债问题
长安汽车认为销售子公司不存在资不抵债问题,导致资产小于负债的原因是一笔14403万元货款结算
时间差的问题,原文如下:

公司下属154家销售分、子公司于2002年12月将货款划至母公司,相应减少了其资产及应付母公司的货款,其中14403万元货款因银行结算原因于2002年12月31日尚未到达母公司账户。年末母公司账面应收下属154家销售分、子公司的货款为68880万元,减去该部分货款后,母公司应收154家销售公司货款为54477万元,在合并报表时已将该部分内部往来款予以抵消。不存在这154家销售分子公司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

据此澄清,我们是否可以认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实为54477万元,但问题是2002年12月31日,母公司账面数确实为68880万元,而据澄清公告,子公司账面数是54477万元,内部抵销只有54477万元,母公司剩下的14403万元并没有抵销,如果长安澄清属实,则长安合并报表多记应收账款14403万元、少记银行存款14403万元。

二、销售补偿费问题
长安汽车销售补偿费一度余额高达63971万元(2002年第三季度末),试问长安,到了第三季度末,
你们是否认为还需要计提如此巨额的补偿费吗?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长安的销售补偿费提而不用,2002年没有动用过一分计提的补偿费,既然一分不用,为何要计提高达63971万元的准备?这不是利润操纵,是什么?尤其是2001年末长安将预提补偿费从年初的6800万元一下子拉到3.34亿元,这不是隐瞒利润是怎么?(2002年初+前三季度计提额-第四季度冲回额=2002年末余额,33371+30600-40872=23099
即:2002年没有实际动用过销售补偿费,而预提费用是短期负债,一般是一年内使用完毕),如果长安汽车滥用销售补偿费计提政策,按照规定,是否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今天预留的2.3亿元是不是也是一种秘密准备?

根据《中期报告》会计准则及证监会有关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编制规定,长安汽车在销售补偿费披露上存在违规行为,它应该在2002年报中详细说明冲回的依据。

三、财务费用问题
长安汽车在第一次澄清公告称:财务费用减少原因:公司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比协定付款日提前向
零部件供应商支付货款,收取资金占用费6170万元(含税),导致财务费用下降。笔者一开始也认同了这种解释,但后来想想,不对啊,长安预付账款2002年初是2275万元、年末是7896万元,平均是5086万元,而长安收取资金占用费6170万元,按6%的利率计算,供应商平均占用资金高达10亿元,这有可能吗?注意到其应付账款巨额增加以及主要资金占用费是在第四季度收取的,笔者怀疑这笔巨额的资金占用费来路不明,结合其它相关信息,有可能是炒股所得。一种大胆假设是,长安汽车与庄家联手,投入巨额资金到二级市场,利用创造性会计手法调节利润,配合庄家吸货、拉升和出货,同时也争取以高价增发,证据链如下:
1、  应付账款急剧上升,说明资金并不宽裕,而账面有巨额现金
2、  2001年末计提巨额的销售补偿费,导致2001年利润净减2.66亿元,在2002年又计提3.06亿元销售补偿费,导致前三季度减少利润3.06亿元,第四季度释放销售补偿费4.09亿元
3、  年末收取巨额的资金占用费
4、  长安汽车自2002年以来股价极其异动,股价与业绩同时异动

四、财政部整改问题
2003年4月26日,长安汽车发布年报补充公告,就财政部查处问题整改情况发表补充公告,补充公
告如下:

⒈关于2000年和1999年虚列收入的调整
  公司在2002年半年度报告中,对已收购的第一、第二批91家销售公司的12048辆存货予以合并抵销,抵销收入3.7亿,抵销未实现利润9700万元。
  2002年9月,公司完成第三批收购长安集团55家销售公司。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原则,公司在2002年三季度报告中抵销所有销售公司期末的16144辆存货,抵销收入59067万元,抵销未实现利润15271万元。
  ⒉关于2000年度少提坏账准备、债务重组150万元的损失、虚计存货和应付帐款的问题,公司已于2001年整改完毕并将整改结果反映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
  ⒊关于起诉中国燕兴东北公司诉讼事项未披露问题,公司在2001年中报中对该诉讼进行了补充披露。
  上述整改情况公司已报财政部备案。
  
我们再来看一下,长安汽车犯了怎么错?据长安汽车2002年9月20日整改进展情况公告,

1、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1999年和2000年销售给长安集团分子公司的期末未实现销售的存货(其中99年39492万元、2000年78910万元)不应确认为收入。   上述金额分别占公司99年、2000年销售额的7%和11.6%。
     2、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标准未经董事会作出专门决议,导致公司2000年度少计提坏账准备2465万元。
     3、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未将在2000年度报告披露前达成的债务重组损失150万元作为2000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作为2000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4、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度由于存货核算不及时、不规范,造成会计报表同时虚计存货和应付账款12808万元。
    5、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11月因货款纠纷起诉中国燕兴东北公司,涉及金额1004万元,公司未在2000年年报中予以披露。

笔者去年看到长安汽车整改公告时,就觉得这个公告怪怪的,今天有高手对财政部处罚提出强烈质疑,他在帖子上写道:上市公司和集团是两个独立的法人,他们之间的交易何时确认收入?如何确认收入?难道《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的确认规定不算数?百思不得其解,再三阅读公告亦无更多说明,多日后通过原会计事务所的同事托朋友打听到长安的现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人士询问,得到的解释先是令我震惊,继而拍案惊奇,最后更加加深了我对财政部的专家们的尊敬甚至以崇拜得五体投地!财政部的依据是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认定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是一体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长安汽车已经认罚了,就得按财政部要求整改。但令人纳闷的是,我在长安汽车2001年报、2002年报及2002年各季报上都没有看到“重大会计差错”的字眼,从2001年报和2002年报前三年数据看,长安汽车根本就没有对财政部认定的“1999年和2000年销售给长安集团分子公司的期末未实现销售的存货(其中99年39492万元、2000年78910万元)不应确认为收入”进行整改,但长安汽车不该连续发两个公告误导投资者以为它真得按财政部要求进行整改。这种“虚心认错、坚决不改”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奈?

令笔者更不能理解的是,第四个问题: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度由于存货核算不及时、不规范,造成会计报表同时虚计存货和应付账款12808万元。一般来说,存货核算不及时只会导致少计存货和应付账款,怎么会虚增存货和应付账款?是不是虚构购货导致存货和应付账款虚增?

还有不能理解的是,第2个问题: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标准未经董事会作出专门决议,导致公司2000年度少计提坏账准备2465万元,这个问题核心笔者认为不在于董事会未作出决议,而是会计估计发生变更时,长安汽车是否披露了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影响数,可笔者在2000年报并没有发现长安汽车对此作出说明,此次的销售补偿费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会计估计,长安汽车应该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作出说明,现在给投资者造成一个误导是长安汽车第四季度业绩大增,殊不知业绩大增原因是会计魔术在起作用,庄家利用这些利好题材狂拉股价,这些,长安汽车是否有责任?

结语
很多人对飞雪漫天的质疑不以为然,确实所采用的技术并不高,而且事实上如第四季度冲回销售补偿费在长安汽车2002年报披露的第二天(4月9日)长城证券王林在回答媒体主持人时就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除了主营业务大幅增长外,公司三费控制较好,尤其是营业费用。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营业费用居然由2001年的7.94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7.51亿元,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王林:长安汽车在2002年上半年及以前年度,一直提取了较高的销售补偿费。而到2002年第三季核算的时候发现不需要提这么多,因此冲回了一部分,第四季再次冲回了一部分,从而造成全年营业费用不但没有伴随着销量的大幅度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主持人:什么是销售补偿费,能用具体数字说明该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吗?
  袁青:销售补偿费是公司为了未来可能的产品降价行为而预先计提的费用,公司产品在保持了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平均价格未有显著下降。从年报中可以看出,预提费用中的销售补偿费在2001年底达到3.33亿元,而在2002年底减为2.3亿元,冲回1亿元,使该年度销售费用同比还略有下降。

王林不愧是专业人士,但他给我们的信息是:“2002年第三季核算的时候发现不需要提这么多,因此冲回了一部分,第四季再次冲回了一部分”,这与长安汽车解释并不吻合,长安汽车季报只披露简式报表,与大部分上市公司在附录中披露详式报表不同,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让投资者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就是飞雪漫天《七问长安》一个关健数据:截止第三季度的营业费用,也根本不可能在第三季报中获取,因为长安只披露期间费用,不披露营业费用,我不知道飞雪漫天是通过何种途泾获取这个数据的。我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严重不对称。某些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上市公司披露定期报表就是为了增加公司透明度,要求披露年报还要披露中报,就是为了增加信息的及时性,可是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称:该公司是严格依照新《会计法》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他们认为,公司年度报告也是严格按照年报规范进行披露的。笔者建议长安汽车研究完财政部、证监会对定期报告的相关规定(包括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再下结论也不迟。比比其它大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程度,再与自己比比,看是不是太简单了?这种太简单是不是有意的让投资者不明真相?动不动就称质疑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我认为是不恰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一个基本原则是清晰性原则,连一些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的人都看不懂你的报表,就说明你这个报表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精神,你就应该在2002年报中说明第四季度业绩大增原因,可是你就在吹自己一年卖了多少辆的车,好象业绩大涨的原因就是你又卖了很多车,而事实上,第四季度大部分利润来自销售补偿费的冲回。此外,季报与年报一样,内部交易要抵销,第四季度大幅内部交易抵销导致毛利率过高,这本身也说明了长安汽车季报披露存在问题,季报有误导人之嫌。作为一个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大上市公司,季报连个内部抵销都作不对,这样的公司还有资格去批评飞雪漫天缺乏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
6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对飞草《长安汽车:圆一个慌好难》的几点思考
   
    飞草总是在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好文章,反应神速,令人佩服。相比之下我就没有这样的专业水平、时间和条件了,毕竟要为生计奔波嘛!今晚回家以后,仔细拜读大作,收益良多,但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匆匆拟就拙文,恳请赐教!

    一、关于未达账1.4亿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是往来黑洞。据我所知,厂家在年末通常会对经销商进行考核,分子公司也无例外,而考核的重要一环是回款,经销公司为尽最大可能降低资金占用成本,集中在年末付款是正常的,因此,有较大的未达账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母公司报表是否少记银行存款1.4亿,多记应收账款1.4亿的问题,则是未达账的问题,实际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会计问题,这一点飞草先生应当同意吧?因为我们在学财务会计时银行存款一节就要编调节表嘛!但是说到未达账的真正含义,有很多同志即使考过了CPA,甚至完成了会计学硕士学位,也未必真正理解!关于未达账的理解,国内外截然不同:西方国家通常认为,款项未达公司账户之前,公司并不对款项拥有和控制,同时在法律上公司仍保留对债务人的债权,因此公司一般不调整未达账,但是如果是合并范围内的公司之间的往来未达,则应当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进行合并调整。国内会计师的做法正好相反,理由有些不通,不再叙述。因此,普华永道作为长安汽车的会计师,采用前一理论进行处理并无不当!这些东西,书本中是不会有的,作几年会计师还是有好处的。

    二、销售补偿费问题

    我基本同意飞草的意见。我在拙作《长安汽车风波的冷思考》中将长安汽车已经明确的问题定性为季度之间操纵利润,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把销售补偿费的计提当儿戏。
    当然,会不会发生降价?何发生降价?降价的幅度将是多少?补偿费的预提根本上还是一个会计估计问题。因此,要判断长安是否在2001、2002年度计提秘密准备,需要主管部门的介入,需要调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计提和使用是否基本匹配,根据长安今天的澄清公告,以公司的降价补偿为例(公告中还有其他奖励费等,略去),长安的销售政策规定要为降价之前的一定期限内(具体时间未见披露)的销售进行补偿,我们假定公司为降价前一个月的所有对经销商销售进行补偿,预计可能发生幅度为15%的降价行动,2001年月平均销售额约6亿元,则期末降价补偿费一项为9000万元。如果公司销售补偿费的计提参数我们都知道的话(事实上这种信息不可能让我们大众知道),通过这种计算可以证实公司的计提是否正常。另外,关于费用的实际使用,存在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抵减了后期的销售收入,以减低增值税税负,也有可能直接支付,还有可能大幅降价根本没有发生,不论何种方式如果能证明使用与计提匹配或冲销的理由充分,则说明公司没有问题,如果不配比肯定是计提秘密准备年度之间操纵利润。当然,如果要让公司把详细的数据公告,是不现实的,公司没有这样义务,同时将营销政策完全暴露于大众,股东也不会答应吧!因此,我认为应当由主管部门介入进行调查!
    至于飞草先生所谓“预提费用是短期负债,一般是一年内使用完毕”。我认为根据公司的公告,公司要为降价前一定期间的销售提供补偿,就降价补偿而言,跨年度应属正常。先生又说“如果长安汽车滥用销售补偿费计提政策,按照规定,是否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这个问题纯属多此一问!财政部早就有规定,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三、关于财务费用

    飞草指出,“长安预付账款2002年初是2275万元、年末是7896万元,平均是5086万元,而长安收取资金占用费6170万元,按6%的利率计算,供应商平均占用资金高达10亿元,这有可能吗?”我个人认为,不一定仅仅预付账款收占用费,在合同的付款期之前支付货款也可能存在收占用费的情况,具体要看公司的采购合同。至于是否来路不明,是否像东方电子一样炒自己的股票,套用飞草的一句话“任何可能都是存在的”!需要调查!

    四、财政部整改问题

    根据长安汽车2003年4月26日的年报补充公告,公司在2002年半年度报告中,对已收购的第一、第二批91家销售公司的12048辆存货予以合并抵销,抵销收入3.7亿,抵销未实现利润9700万元。2002年9月,公司完成第三批收购长安集团55家销售公司。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原则,公司在2002年三季度报告中抵销所有销售公司期末的16144辆存货,抵销收入59067万元,抵销未实现利润15271万元。
     飞草先生认为公司没有进行追溯调整,因此公司没有按财政部的要求整改!我的看法有些不同,财政部作出的处罚决定大家无法看到,究竟要如何整改我们无从得知,飞草根据常理推断要追溯调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补充公告的另一细节“上述整改情况公司已报财政部备案。”既然早已报财政部备案,财政部会计司的专家都没有意见,我辈还争论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通过收购分子公司合并报表彻底解决销售未实现的问题,采用追溯调整法反而会使2002年度的利润放大,毕竟公司2002年度抵消的财政部所谓“未实现的利润”约2.5亿元嘛。况且追溯与否对公司的2002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没有任何影响,财政部未提出异议,显然有其道理。
     
    飞草又说,“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度由于存货核算不及时、不规范,造成会计报表同时虚计存货和应付账款12808万元。一般来说,存货核算不及时只会导致少计存货和应付账款,怎么会虚增存货和应付账款?是不是虚构购货导致存货和应付账款虚增?”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做过会计的同志,特别是没有从事过超大型公司会计核算的同志的一些天真想法。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内部公司之间的未最终实现销售的存货抵消不全面,由于供货方众多,货物入库时未及时冲销应付账款和在途材料,重复记录了存货和应付款等等,诸如此类。建议飞草先生到一些大的制造企业去走一走,看一看,当你看到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帐本几百本、明细品种数千种,应付账款帐本几十本、明晰户头上千个的时候,你还敢说如果你来作会计就像考CPA一样存货分录编得一份不差???除非你是一个天才或是一个疯子!

     飞草还说,“还有不能理解的是,第2个问题:财政部检查认为公司2000年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标准未经董事会作出专门决议,导致公司2000年度少计提坏账准备2465万元,这个问题核心笔者认为不在于董事会未作出决议,而是会计估计发生变更时,长安汽车是否披露了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影响数,可笔者在2000年报并没有发现长安汽车对此作出说明。”长安汽车4月26日的补充公告已经给出了答案:“关于2000年度少提坏账准备、债务重组150万元的损失、虚计存货和应付帐款的问题,公司已于2001年整改完毕并将整改结果反映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2000年报早在财政部检查之前就披露过了,难道飞草要求长安公司未卜先知,在检查之前就整改好,放到2000年报中去??这些整改的东西当然要到2001年报中去找了!需要声明的是,我没有去找2001年报,没有必要,如果大家真地去找,而且没有找到的话就说明长安公司的信息披露有问题。

    五、关于季度数据
   
    飞草说,“就是飞雪漫天《七问长安》一个关健数据:截止第三季度的营业费用,也根本不可能在第三季报中获取,因为长安只披露期间费用,不披露营业费用,我不知道飞雪漫天是通过何种途泾获取这个数据的。我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严重不对称。某些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笔者建议长安汽车研究完财政部、证监会对定期报告的相关规定(包括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再下结论也不迟。”
    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令我震惊的是大名鼎鼎的飞草先生竟然不知道第三季度报告的营业费用到哪里去找!!!还以此为例说明信息不对称。我倒是认为飞草先生也要好好学习证监会的季报规则和交易所的季报通知,根据规则在报刊上公司只登季报摘要,正文全文登载在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 http://www.cninfo.com.cn)上,包括附件即完整的公司报表。何来拿不到数据???长安汽车2002年第3季度报告的具体地址为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02-10-30/10072379.PDF。请参考。
    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六、关于长安汽车财务报表财务费用出现错误

    飞草另一帖子提出,“长安汽车2001年报称实现净利润16022万元,2002年年报前三年主要财务指标是也称2001年实现净利润是16022万元,可笔者发现,在2002年比较合并报表上,2001年净利润只有8581万元,可是令人感到好笑的是,会计报表附注上仍称:2001年财务费用为1762万元,也就是说,报表数与附注数不符。”我没有看报刊上年报摘要,但长安汽车在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 http://www.cninfo.com.cn)上刊登的全文不存在上述问题!

    七、关于会计基础知识

    飞草先生指出,“季报与年报一样,内部交易要抵销,第四季度大幅内部交易抵销导致毛利率过高,这本身也说明了长安汽车季报披露存在问题,季报有误导人之嫌。作为一个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大上市公司,季报连个内部抵销都作不对,这样的公司还有资格去批评飞雪漫天缺乏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啊,内部抵消都作不对,你怎么好去指责飞雪漫天呢?
    不过这句话由专业人士飞草先生提出来自然是令人心服口服了,不服不行啊!我虽然有五年的会计审计从业经验,但即使做了十年也不敢这么说。想当年在会计事务所带一帮小兄弟做过一个只有15家子公司的中型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编错了三回,差点把合伙人气得吐血!150多家分子公司估计我到死也编不到全对!另外,据我有限的经验表明,接触过的上市公司还没有他们自己的会计人员能编对合并报表的,也许我碰到的都是垃圾公司,也可能我碰到的会计人员都“缺乏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也可能专家都选择了从事研究工作不会去企业作区区一个小会计!

    八、随想

    昨日,在本社区第一次发帖子,一些网友已经对我的文风颇为反感,当然还有可能是我一再强调的,我不是专业人士,大家觉得我不懂专业。不懂专业是实事,但是我个人认为会计没有像一些人讲的那么神秘,世间万象,专业问题也好,非专业问题也罢,运行机理上是肯定是相通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于文风,则因人而异,我生性如此,要改也很难,但是如果60%以上的网友都反感,我可能就要努力了。虽然我通常都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我还是想知道飞草先生是怎么看的,你觉得一群没有太多自己思考的人总是像应声虫一样对你精心推出饱含心血的文章大声叫好很有意思吗?众人的拥簇之中就没有哪怕是一丝丝的寂寞吗???
7
 楼主| 发表于 2003-6-26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长安大旗会倒下吗
———财务专家剖析“长安事件”及汽车股行情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媒体特别是在各类言论更加“开放”的论坛上,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质疑的文章经常可见,但像“长安事件”般具有轰动效果的并不多,因为这次被质疑的不是别人,而是公认的所谓“蓝筹股”旗帜,“价值发现”的典型代表,今年涨幅最高的股票———长安汽车。
  6月2日,署名“漫天飞雪”的网友在国内著名财经网站论坛上发表《问长安》的网文,对长安汽车的财务报表提出质疑,其后多家财经网站出现该文;
  6月4日,长安汽车首次发布澄清公告解释业绩增长原因;
  6月9日,长安汽车再次“针对媒体疑问长安汽车发布补充澄清公告”。
  《问长安》一文刚刚上网,便在网络间引起强烈反响,议论中心之一便是长安汽车会不会成为银广夏、蓝田第二。本刊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因为内容过于敏感,尊重该专家意见,我们隐去了他的真实姓名。
  记者:“长安事件”在市场中引起强烈反响,它的发展甚至会对未来市场走向及理念发生影响。虽然长安汽车已经做出两度澄清,但不谙财务分析的投资者仍不能掌握其中关键,请您谈谈这次争议中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专家: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毛利率这个指标上。长安汽车显示它的毛利率“超标”以及在最近五个季度大幅跳跃。按公司方面的澄清公告,造成2002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大幅度变化的原因是公司前三个季度预提了大量的“减值准备”,而在第四季度又被冲回了。
  这种澄清在我看来是“澄而不清”。如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可以问问长安公司在前几年汽车销售情况不太好的时期,是不是每年都按照这一准则预提数亿元的“减值准备”?在2002年第三季度“减值风险”已经明显不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如果该公司的财务人员有一点经营常识的话,任何因素都不能充分解释一家这么大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怎么会在几个季度之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这有违会计中最起码的“一致性”原则。很显然,经过这样调节以后,本来经营平稳的公司给人一种超高速增长的错觉。联系到长安汽车在会计政策调整前后,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投资者怀疑内幕人士与公司配合操纵股票价格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从行业角度来看,长安汽车去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微型面包车。但所谓“汽车行业的大幅增长”,指的是轿车的增长而非面包车,相反,面包车市场正呈现由顶部滑落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处于衰落时期的产品,很难创造出大幅增长的利润。我认为长安汽车如果去年是0.35元/股左右的利润就不会有太大争议了。
  记者:那么,我们能否确认长安公司的行为是财务造假?
  专家:“财务造假”属于法律概念,要确认这一点需要真凭实据。我们知道,在目前的财务报告制度下,财务报表和企业经营状况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在财务报告的披露准则下,依然有很大的利润操作空间。因此,严格来说,只有极为恶劣的利润操作同时配以十分笨拙的财务处理方法才可以被准确地定性为财务造假。从目前争议的内容看,由于拿不到企业的原始财务凭证和全部的资金往来账目,只要公司的财务处理方式不是十分笨拙的话,不但普通投资者无法对长安公司的行为定性,即使专职的账务审计人员操作起来难度都相当大。
  在实际案例中,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虚构利润,不把产品的销售收入及时打入公司账户,而是通过与公司的客户合谋设置“账外账”用做它途,然后再定期汇回总公司并大幅度调节公司利润。对类似的“体外循环”方式,要拿出真凭实据,恐怕需要司法机关的全面协助。明白了上述道理,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没有必要一定在“公司有没有虚构利润”上较真儿,我们只需要确认两点:第一,长安公司在2002年度各季度的财务报告中没有贯彻一致性原则,在会计政策出现变化时没有及时向公众披露,客观上误导了投资者。第二,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表明,内幕人士充分利用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实现了盈利目的。在客观效果已经明确显现的情况下,再去计较公司的“主观动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好在该公司股价依然高高在上,投资者“用脚投票”远离该股就是了。
  记者:出现“长安事件”又揪起了投资者对银广夏、蓝田的惨痛回忆。对于非财务专业的投资者来说,分清哪些数据代表什么意义相对简单,但要对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实在很难。现在中报将至,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专家:有两个相对简单的鉴别方法:一是把这家公司的报表和其同类公司的报表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存在差别的原因。一般来说,在近似的条件下,利润率水平如果出现20%幅度的差距就一定要引起警惕;由于财务报表本身有极大的操作空间,对销售收入、利润的确认方式不同会使两个经营情况完全相同的公司,从财务报表看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另一点是投资者要注意把握“一致性”原则。比如一家公司确认利润的方式是一贯性的,如果哪天突然间变了,投资者一定要发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不是充分,对那些变来变去的公司更应该敬而远之。此外,业内还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样,对有“前科”的公司应该提高警惕。不是说有“前科”就一定是罪犯,而是说有前科的人再次犯罪的概率很大———尤其在财务造假方面。
  记者:“长安事件”发展已有十几天,长安汽车虽然两度澄清,但投资者依然迷雾重重。看来,投资者目前也只能止步于“质疑”了。监管部门至今没有动静,您对此怎么看?
  专家:长安事件其实正在考验监管层的智慧和勇气:像这种已经在市场上引起很大争议,极有可能引发市场剧烈震荡的公司,证券监管部门是否该及时出手?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一直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常常被上市公司的“内部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目前舆论争议的焦点问题,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但中小投资者却无法举证,如果监管部门不出手,也只能不了了之。
  记者:这两年投资者都被吓怕了,由于对长安汽车的质疑,投资者开始对整个汽车行业的状况都显示了不信任。人们认为长安汽车的财务如果是不真实的,其他汽车股的财务是否就真实了呢?整个汽车板块的繁荣也是“虚假”的?
  专家:长安汽车即使财务有问题也是个案,而且从长安汽车品牌的影响力、销售量来说,在整个汽车行业内都不具代表性。刚才说了,一般分析所指的“繁荣”真正意义上是轿车,而不是面包车。面包车是汽车家族中的低档品。从这个角度讲,它的毛利率比高档品还高是说不过去的。在各行业中,附加值越高的产品,毛利率越高,这是一个常识,而汽车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仍然非常看好未来两三年内的汽车市场,主要是指轿车市场,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关。
  记者:这么说,下半年的“汽车行情”依然可期?
  专家:如果说上半年的汽车股行情是普遍的价值发现,那么下半年就应该是大浪淘沙、个股精选了。与上半年汽车股投资策略不同的是,下半年在买汽车股之前大家首先要弄明白“汽车股行情”到底炒的是什么。
  炒作汽车股的本质,是投资者对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趋势和最终结果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的真实生存状态是生产技术、研究水平、新品开发甚至生产规模,几乎完全控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汽车列强手里。在中国的轿车制造业中,国内的汽车企业与其说是生产单位,不如说只是一种股权控制结构。目前中国几大汽车集团的利润来源都在与其参股的合资企业,新品开发与投放的速度和规模扩张的速度,完全取决于外方在中国的市场战略,而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就是这种格局的具体表现。
  因此,如果在上半年的汽车股启蒙时期,投资者专注于上市公司的现有业绩,那么在下半年就应该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公司的发展趋势。以一汽夏利全面降价为标志,国内汽车市场将展开非常惨烈的淘汰大战。只有经历了这场洗礼,我们才能真正辨认孰强孰弱,也许经历这一次洗牌之后,原来预期每股盈利1元的公司,在2004年会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一季度情况简单推算汽车企业的全年业绩和明年业绩。
  记者:那么,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各大汽车巨头怎样排序?
  专家:从销售毛利率、新品开发速度和发展势头看,最具优势的是日本企业,欧洲次之,美国靠后。说到毛利率,在世界范围内,按丰田方式生产汽车的毛利率比其他品牌高出几倍(而福特公司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如果丰田汽车在中国的轿车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并充分使用降价手段,会使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必须清楚,目前国内轿车企业的高利润是政府多年来过度保护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将会迅速改变。如果一年以后我们再来回顾现在汽车股行情中投资者静态对待每股收益、市盈率等等财务指标,一定会觉得非常可笑。
  记者:那么投资者应当怎样选择汽车股?
  专家:首先是车型———轿车、卡车,还是面包车?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其次要看上市公司的背后是哪一个国际巨头,它的中国市场战略是什么,长期竞争优势在哪里。最后问一下,如果轿车价格普遍下降20%,该公司能否赢利?国际资本角逐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到个股上,上市公司的业绩剧变也是可期的,关键是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动态把握汽车股的业绩,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建议大家不必过于关注长安公司是否有业绩造假。
  ■相关链接:
  长安汽车大势已去
  ■胡东辉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效率的场所,在迟迟没有明确结论的情况下,市场最可能选择的方式是“淡忘”,但无论未来事态如何发展,长安汽车大势已去。
  在经历了琼民源、银广夏、东方电子、亿安科技和中科创业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业绩造假事件以后,上市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公信危机,对长安汽车业绩的质疑,实际上还是对公司诚信的怀疑。一个网民的质疑之所以会引起市场的广泛共鸣,是因为长安汽车的业绩之好超出了人们对汽车行业的一般认知,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因此,尽管没有权威部门给出说法,但投资公众倾向于“有罪”推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上市公司面临公信危机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风波发生前,长安汽车的成功炒作被许多市场人士当作经典案例,但是质疑风波一发生,形势便急转直下,过去的经典炒作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灭顶之灾。应该说沪深股市所有的股票都被市场炒过,为什么只有像长安汽车之类的少数个股才碰到了麻烦?根本原因在于长安汽车炒作过了头。
  高盈利伴随的必然是高风险。如果长安汽车的炒家心态平和一点,见好就收,早早出局,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风波了。偏偏其“志”向太大,甚至陶醉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现在炒家面临的是两难选择:顶住股价筹码越接越多是找死,不顶股价任其下跌是等死。估计炒家将制造依然强势的氛围来吸引场外资金,但谁会再来趟这浑水?炒家的希望似乎只有等时过境迁以后悄悄出局,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对市场而言,这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最好选择———事态如此发展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股市打假何其难
  ——本刊独家专访《问长安》作者漫天飞雪
  ■本刊记者 明君
  记者:是什么使您对长安汽车发生了兴趣?
  漫天飞雪(以下简称“飞雪”):虽然我对上市公司的报表已很少感兴趣,但是对一个万众瞩目、勇创辉煌的公司还是另眼相看。当时,因有多位朋友看好并与笔者谈起该股,但打开该股K线图时发现,其涨幅惊人,与庄股无异。其时正逢世纪中天等庄股雪崩,恐该股误人,于是从网上下载了该公司近年的财务报表,发现疑点甚多,所以写了《问长安》这篇文章。
  记者:现在有许多人拿长安汽车与银广夏和蓝田相比,就您所质疑的内容,它和银广夏、蓝田是否有可比性?
  飞雪:笔者从未说过长安汽车就是蓝田或银广夏。不过,长安汽车与蓝田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一,毛利率都特别高;其二,尽管现金流充沛,但都有意募股融资。笔者1999年曾撰一文“话说蓝田系列之一:募股增资为哪般?”,就蓝田的现金流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报表属实,则公司不仅无需融资,而且还可大量向投资人派发现金红利。根据长安汽车2002年报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高达20.86亿元、期末货币资金高达28.7亿元,果真如此,该公司即便算不上富得流油,但也不至于落到缺钱花的份上。然而,其股东大会却郑重其事地通过了增发1.5亿股、拟募集资金12.9亿方案;区区12.9亿,用不了一年就挣回来了,何必向股东们伸手呢?
  记者:对公司报表提出疑问似乎从来就“风险”极大,前有刘姝威收到恐吓信,也有网友因为分析某著名品牌上市公司险遭起诉,在写此文之前曾想到过这些吗?网上虽然支持您的网友很多,但谩骂攻击、怀疑动机的人看来也不少,对此您有何要讲的吗?
  飞雪:其实这一次所遭遇的麻烦较之当初已属轻微了。正如我在《问长安》一文中所言,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良知和道德是多么的脆弱!股市打假的难度远甚于普通商品打假:一方面,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往往与价格操纵有关,而做庄者一般涉及几亿乃至几十亿资金,中科创业股价操纵案涉及资金50多亿,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在遭遇打假后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业绩受到质疑,股价下跌,其所持股票市值受损,他们宁愿永远假下去,只要股票价格上涨!股市里没有道德准则,赚钱才是硬道理,而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因此,股市打假不仅面临庄家的责难,还需面对散户的不满!这就是当前股市的现状!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信用缺失、道德失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记者:很多人关心您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如果可能,您愿意用真名同平面媒体合作吗?
  飞雪:笔者从事财务工作多年,在网上发文一开始是希望能得到上市公司的回应,后来则主要是以文会友。如果有合作的机会,我还是用笔名吧(为安全考虑),稿费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