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立“中间人”制度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迫切的问题
ffice ffice" />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其实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形成制度的基础首先是界定明确的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等的一系列可分离的权利),其次是由市场自主找到一种“交易成本”,当企业发现购置零部件比自己生产更有利时,那么它就到市场上购置,当购置的费用超过自行生产时,它就自行生产。这样,企业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企业外部则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可以理解为“游戏规则”,例如走私猖獗,那是因为关税很高,人们愿意冒更多的险以获取高的利润。
近一段时间媒体爆了不少地产黑幕,典型的特征是:旧城改造中,地产商以很低的价收购了平民旧房,改建后以垄断价格出售。首先,收购环节按要求都会由所谓中立的评估师进行评估,政府按照评估结果联合选定的开发商对被拆迁房进行补偿。由于地产商是评估师的大客户,而每个旧房所有者是评估师的散客,所以这种制度本身就对地产商有利,再加上政府需要地产商共同推行旧城改造,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在仲裁过程中偏帮地产商。那么拆迁过程普遍出现低价收购的情况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其次,出售环节开发商当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土地(房产)本身具有的经济特点,很容易形成垄断,加上开发过程中每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开发商,那么开发商之间形成价格联盟就很容易做到。并且这过程中间,由于主导旧城改造的政府官员可以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通过配合地产商的销售(如减少土地供应,提高市场进入门槛等)获得巨额私利,那么这种垄断价钱就非常坚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仍然无法使全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其根源也是在于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这个不合理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旧房所有者与地产商之间缺乏一个公平的“中间人”--------评估师、法官、政府都站在地产商一边,房地产市场并非有钱就能开发(严格地说,不能按市场规律进行开发)。去年人民日报赞扬广东的房地产市场,说房价得到相对较好地控制,那是因为广东学习了香港的制度,并且政府并未严重地参与其间的运作,主要得益于这样几个基本制度:一是土地公开拍卖制度(其实也存在一定猫腻);二是通过控制土地的供给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或过冷;三是旧房评估制度相对比较正常地执行。
市场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劣品淘汰优品。说的是由于卖方与买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一律把按最差等级的价格出价,卖方无法出售优质产品,最终市场只留下劣品。经济学家们举了几个列,一是二手车市场,由于买方不知车况好坏,为避免被骗,只按车况差的出价,结果二手车市场就成了烂车市场,这种现象被冠以“柠檬市场”的名称;二是在金币与纸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人们保留金币而使用等值纸币,久而久之,市场上只流通纸币,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淘汰优币”。由于其原因在于买与卖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为避免市场出现逆向淘汰的情况,市场出现(或由政府出面组织)第三方认证的制度,ISO9000、CE、UL等认证标准与机构就应运而生。当问题是,现在我国许多认证机构其性质已经沦落到“全国牙防组”的水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消费者如何判断呢?我们不要一味指责某些有钱人“卖国”,因为在没有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上,消费者只能信任品牌,因为品牌也是使得买与卖信息对称的办法,并且是不由第三方左右的办法。
最近大家热买基金,周围许多朋友与同事都买了,对此,我建议他们还是自行选择个股。为什么?买个股,你只需承担股票的风险,而买基金,除了股票的风险外,还要承担基金本身的风险。问题在于:谁来监管基金?监管力度多大?现在很多基金在这大牛市赚了钱,他们愿意拿出多少钱来分红?事实上,按照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只要4只股票,就能分散90%以上的系统风险(即股市大起或大落的风险,不表现为个股的起伏)。因此,钱少那就碰碰运气吧,钱多自己选股一样也能分散风险,用不着买基金。当然,象一些品牌突出的基金,如巴菲特,索罗斯组建的基金,由于名声在外,加上有严密的监管制度,所以还放心。假如我国不完善对基金组织的管理的话,别叫我买基金。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银行乱发信用证会怎样呢?正是因为银行充当了可靠的中间人,国际贸易才能顺利开展。
中间人信用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