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原创]晚清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在某公司最后一项任务:狷狂左帅在眼前

[复制链接] 4
回复
17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4-24 14:5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在某公司最后一项工作了,因为我们的老板是湖南人,所以便想把他们的湖南名人写成书。但那本书里面的人全都是近现代人,书的名字去让人理解为从古到今。另外,朱镕基同志原本要写上后来删了。左宗棠这个人我很喜欢,原因是他是一个真正的老百姓,从最底层爬到了上层;他的性格有着严重的缺陷,很狂妄,而我也一样,但我很羡慕他,他赶上了出英雄的时代;他是晚清主战派的旗帜,许多人都说清政府当时不能打,所以李鸿章近几年非常受人关注,但我却认为:以当时清朝的实力,以恰当的外交手腕,完全可以对列强分而治之,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战败英法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皇帝的懦弱,并非昏庸。一看到北京面临危险就害怕了,没有亡国之君的勇气。
日后,中日抗战时的实力对比,要比晚晴时代差远了。埃塞俄比亚还把意大利大的落花流水呢!要知道,如果以当时的国力说,左宗棠时代完全可以战败英美法三国联军。只要皇帝敢于受苦、洮南、打游击就行。
清朝的皇帝虽然没有昏君、暴君,但是后期的皇帝明显懦弱。
左宗棠死后,中国基本上没有再战的实力了。
如果按照左宗棠的战略计划,当时的中国完全可以兴盛。
那就是:战败俄罗斯,用一战而振奋民心;继而阻断列强蔑视的心,然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许多人都说那是胡拜,列强不允许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小日本可以,中国不可以?

下面就是我的关于左宗棠的文章,写得还可以。但因为其后跟老板打了架,被开除了。所以,暂时写到这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4:5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ngben)[原创]晚清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在...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

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六日(1812 11 9日),“七代秀才之家”的左宗棠来到了英杰辈出的湖南。随着令人心揪的婴儿哭蹄声,左观澜的脸上显露的不是兴奋而是愁容。九口之家仅以40石食米度日,本已略显捉襟,更况又添一丁。果然,数日之后,左晏臣便背起了行囊匆匆而去,带着满心的惆怅、怀着满心的希望、更牵着满心的迷茫。

左观澜在那个时候,肯定无法想象自己的三儿子会给左氏家族带来什么?他——左宗棠,不仅为湖南的左氏家族赢得了无上荣誉,更让左氏一门成为世人皆知的“显贵姓氏”,而非仅仅一个左冷禅而已。

他——左宗棠,不仅出身低微,做了令每个男人都难以启齿的“上门女婿”,更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脾气相当的坏、性格相当乖张的狂妄之人。以如此劣势,竟成就一番伟业!何也?时也、才也、心也。没有“命运”的安排,身逢国家灾难之秋,他的一生也将是碌碌无为;没有才能,即使给了他展示的机会,他的一生也顶多是小有成就,终将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海中;没有狷狂的心,他不过是另一个总是卑躬屈膝、一心认定中国必败的人。晚清历史上就会仅有朵朵阴柔乌云,而没有一道阳刚彩虹。

一、身不在江湖,不知世间疾苦;心不载社稷,难渡国事之危。①

 “上门女婿”这一现象自古至今都存在着,《南方周末》2007年年初便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浙江某地流行了十几年的“上门女婿风潮”。上门女婿的身影中不仅有着中国博士生、硕士生,更有着一大群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时代虽然已经不再明目张胆的歧视“上门女婿”了,但是人们的目光中却仍然有着某种异样。让我们闭起双眼,联想一下当“上门女婿”这一词汇闪现在头脑中时,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穷!穷的连自己都养活不起了。接着便是,衣衫褴褛露着大腿、冷嘲热讽字字如刀、日夜辛劳永作劳工……。

社会给与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无论合理、正确与否,它总是存在的,即使改变也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浸染。男人阳刚,女人阴柔。男人要做英雄,横刀立马方显本色;女人贤淑端庄,绿柳依依抚琴相伴。尽管这一角色定位在中国已然处在瓦解边缘,但如果您的头脑中显现了上述形象,那么恭喜您:您还比较传统。您还能够理解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左宗棠那苦闷的心情。

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残。——左宗棠

左宗棠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虽出身于“七代秀才之家”但毕竟功名不显,到了祖父一代已然破落。中国素来注重考试,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前更甚。贫穷子弟,唯有读书之路才能脱离苦难。因此,左宗棠长兄左宗棫自小便背负着长子的重担,终日苦读、与星辰相伴,最终在182325岁时染病而去。他的死换来了父亲督教的些许宽松,母亲的郁郁寡欢。两年后其母撒手而去,不到三年其父左观澜也西游极乐。1831年其父为其订婚湘潭周家,一年后左宗棠入赘。其妻名诒端,字筠心。岳父名唤周衡在。

左宗棠还有个连襟,名叫张生玠(字玉夫),也同左宗棠一样入赘周家。因与科考的孽缘,二人双双与仕途无缘,只好四处奔波劳苦。终日在外谋生,年底方才回家,相聚之后呷上几口小酒、夹走些许冷菜、围坐桌边、畅谈理想、舒展情怀,他看看你的诗词,你看看他的歌赋,互相贬损、互相吹嘘、互相取笑、互相谩骂。无人之处,二人黄连树下弹起了琵琶,狗尿苔上吹起了喇叭。

其实,左宗棠对于入赘耿耿于怀,甚至有些苦闷,其原因不在于妻子和岳父岳母。周衡在之所以把女儿嫁给他,无非是看他是个人才,日后必有飞黄腾达之日,女儿不会受苦。因此,周氏夫妇对其礼待有加。妻子更是贤淑、知理,再加上她本身出身于名门望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二人的沟通也是常人难及,而是一种灵魂间的对话。

左宗棠15岁参加童子试,16岁参加长沙府试。先因考官照顾年老考生,将其列于第二,后有母丧弃考。婚后考取了举人后,接连两次前往京城考取进士,但六年的时光换来的仍是功名在眼前,犹若镜中花。以左宗棠之才,对两次失败焉能不气,因此,下定决心自此家中务农。然而,狷狂的心始终没有平静过。有时波涛海浪,将要把大堤击破。击破的结果便是自我伤害,戒酒浇愁,然愁味更胜。愁云密布在心间,苦闷常挂在脸上。

184029岁的他已经有了4个女儿,但为了生活仍然四处奔波,毫无龙腾虎跃的希望,因此左宗棠写下了数首诗词,其中一首曰:“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残。娇女七龄初学字,稚桑千本乍堪蚕。不嫌薄笨妻能逸,随分齑盐婢尚谙。睹史敲诗多乐事,昭山何日共茅庵?”。

夫人周筠心对于诗词并不陌生,她的一生共写有130多首诗词,今有《饰性斋遗稿》存世。她见丈夫在29岁时写的此诗,怨气、哀气、恨气、悲气、怒气颇多,因此,劝他修身养性,修练本领,终有一日会宏图成就,展翅遥凌。她的诗曰:“清时贤俊无遗逸,此日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从来王道重农桑。”。

特别是在左宗棠两次会试失利之后,因为其科举之心已死,而其又胸怀宇宙,心忧天下。而要有如此抱负,必然有做一项基本的劳累工作。熟悉天下格局,因此,左宗棠便开始绘制天下地图,夫人则在旁悉心协助,她按照左宗棠画的草图描绘实图。本朝完毕,绘制前朝,直至春秋战国地图出笼。熟悉古今天下格局地理的同时,左宗棠也阅读各种兵书战策、经史子集,特别是一些农桑地理图书。而每每此时,夫人必在旁侧读。书房内香烟袅袅,犹若古境。

之后他做起了教书先生,广收门徒。最后受湖南陶澍托孤,前往家中教授幼子。夫妻二人常年两地分居,虽可同饮一江水,但却抵不住日日思君君不归的情丝惆怅。因此,夫人以心为针,以情为线,做了一个枕头。并赋诗一首:“小网轻舠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4: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ngben)[原创]晚清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在...

左宗棠才高,夫人贤惠达书;若有问题,互相切磋问询,好不羡煞今人。但可惜夫人身体不好,中道崩卒。早在左宗棠第一次参加会试之时,因为谣传左宗棠重病于路上,夫人担心异常,结果害了肝病。生下长女孝瑜之后,便有意将自己的陪嫁女张氏许配给左宗棠。次年,周氏生下的孝琪患有小儿麻痹,这是她更加坚信自己不宜再生,因此在母亲的支持下,将张氏嫁给了左宗棠。张氏生三女孝琳后一个月夫人便生下了四女孝宾,九年后(1846年年末)夫人生下了长子孝威,8个月后张氏生下次子孝宽,其后,张氏又先后生下了三子孝勋、四子孝同。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贺熙龄《舟中怀左季高诗》

 左宗棠留给世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便是:狷狂。左宗棠第二次会试失利后,面对高中近士的同乡仍是一派孤傲的表情。并言说他与同乡的不同是:“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虽然你中了进士,仍不过是个书生而已。左宗棠的狂妄,并非始于青年,而是早在幼时便已显现。左宗棠三四岁便在祖父膝前听学,八岁开始正式习作八股文。其狂妄之心便是从八股文文章开始,每有一作便四处夸耀。兄弟玩伴略有不屑,便会遭来左宗棠的讨伐声声。左宗棠的狂,有着深厚的才学基础。大凡狂士,必有旁人难为之举,左宗棠也不例外。左季高幼年便天下雄踞之言屡出,志向高远、异于常人。

因为他生于“七代秀才之家”,本来就有相当的家学基础。再加上湖南自古多才俊,而且湖南民风向来有才俊之士互扶互助的传统,其能够日后龙腾虎跃、傲立于英才之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左宗棠的“伯乐之师”。第一位对左宗棠有着提携之恩的同乡便是贺长龄。作为江苏布政史的他,在母丧“丁忧”期间回往家乡一年,其时间大约为1828年年末到1930年年初。在此期间,左宗棠几次拜会贺长龄,言谈话语间,贺长龄认为左宗棠乃是人才,便对其允诺遍览家中藏书。从此以后,左宗棠借书、还书往返于贺府数十次。贺长龄对其有了较深的认识,称其为“国士”。这便为另一位对左宗棠一生有着重要影响人物出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左宗棠的“学识之师”。贺长龄“丁忧”结束后便推荐左宗棠前往其弟贺熙龄主讲的城南书院,而在这里就读的人才中便有罗泽南、丁叙忠、邓显鹤等湖南才俊。左宗棠常以“十年之师”称呼贺熙龄,但在左宗棠的一生中,却对贺氏兄弟的知遇之恩永未忘记。1846年贺熙龄病危,欣闻左宗棠长子出生,贺熙龄大笑,“此子该做我的女婿”。说完此话,贺熙龄病逝,左宗棠听闻噩耗,痛哭流涕,悲言曰“行行重回首,我从何处哭先生!”。自此,左宗棠和贺熙龄的关系由师生变成了亲家。当年的左宗棠对于天下来说,仍是默默无闻,然而贺氏兄弟的提拔与教导却使他有了得见大人物的基础。

左宗棠的“事业之师”。因他曾既就读于城南书院,又在由湖南巡抚吴荣光设立的湘水校经堂学习经学,并七次考试七次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深受吴荣光赏识和提拔。1830年考取举人时,因考官将其斥责为遗卷,即将失败于考场。恰巧此年为道光皇帝五十大寿,因此特开“恩科”。从中挑选六人,左宗棠被评为第一后,却被复查官员误会为人情卷。正在危急时刻,巡抚吴荣光出面让其进入了举人行列。左宗棠第二次会试失败之后,吴荣光便推荐其就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兼主讲老师。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家扫墓,路过醴陵,知县立刻请来左宗棠写对联欢迎陶澍莅临醴陵视察工作。左宗棠的对联是“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恰是这幅对联

获得了陶澍的喜爱,特请左宗棠一聚,哪知左宗棠的狷狂之态显露,任凭知县苦苦哀求就是不见,左宗棠并非不知陶澍是何许人也。陶澍乃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臣,湖南官界、知识界的领袖。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就曾受过陶澍的提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林则徐,也是在陶澍的极力推荐下,才得以名垂青史,成就赫赫伟业。陶澍对左宗棠的举动并未恼怒,第二天化妆前往书院与左宗棠交流。最终,对左宗棠刮目相看。1835年左宗棠第二次会试前,陶澍便邀其前往两江总督府,会试失利后,陶澍对前往总督府的左宗棠提出姻亲要求。希望左宗棠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子陶桄。因为门第之见,左宗棠不敢领受。次年,陶澍病故。贺熙龄命左宗棠遵照陶澍临别嘱托照顾幼子,前往陶家教授陶桄。而在这期间,左宗棠遇到了陶澍的女婿,日后湘军四大主帅之一的白袍儒将——胡林翼。1847年八月左宗棠长女左孝瑜与陶桄成亲。

左宗棠的“人生之师”。早在乾隆年间,“经世致用之学”便已初具规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虚学,对于八股取士持藐视态度,他们对于农业、经济、技术等与百姓生活、国家兴旺的知识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道光年间,“经世致用之学”成为显学,陶澍、林则徐、魏源、贺氏兄弟等皆是鼓吹者、实践者,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则是左宗棠极为敬佩的一笔。左宗棠称林则徐为“天人”,对其推崇备至,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他对具有姻亲关系的胡林翼曾说过,只要是稍懂一些天下道理的人就知道林则徐大人。我身在深山陋巷,大人肯定不知道我,但我却对大人仰慕十多年了。因为部下爱将胡林翼的数次推荐,陶澍、贺氏兄弟与左宗棠的关系,1850年,林则徐前往广西的途中,路过湖南,便派人邀请左宗棠相见。可以想见,左宗棠当时的心情如何。数十年后,左宗棠仍津津乐道那次“湘江之夜”。在左宗棠七十一岁高龄督战“中法战争”时,左宗棠高呼“渡海作战”前的一夜,亲王“林公庙”祭奠自己的人生之师——林则徐。

左宗棠的一生深受“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而该学说的领军人物几乎皆为抵抗派。例如林则徐、包世臣、魏源等,因此,左宗棠的骨子里有一种倔强、一种抗争的基因。不但对林则徐推崇备至,对另一位抵抗派的领军人物包世臣同样敬佩有加。1874年《包慎翁遗书》刊行,已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竟以罕见的语气写信给朋友:“敬乞购一全部见寄”。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寅(明)

左宗棠才学虽是广博,但因并未考取进士,只能做些低微的职位。而这,显然不能满足左宗棠的心愿,因此,他宁可结草庐于乡间也不赴任。在读书、讲学的同时,左宗棠听从妻子的建议,开始对农桑之学进行研究。当年左宗棠家族有些薄田,每年可产40石粮食,但因长兄早亡,左宗棠和二哥左宗植将其都赠送给了大嫂。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4:5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ngben)[原创]晚清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在...

而周家虽是望族,但对于左宗棠来说,却休于开口。经过几年的教书生涯,左宗棠终于存下了银子,开始购置田产,1843年(道光廿三年)左宗棠用自己积聚的九百两白银在湘阴东乡柳家冲买田70亩,取名曰“柳庄”,自号“湘上农人”。此时的他,有一个梦想,经过在自己的地盘试验、耕种优良品种,可以造福地方。因为,古代文人皆有一种“儒道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者是儒家思想,后者则是道家思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抵逃脱不掉这一定律,左宗棠也不例外。经过三次会试的失败(1833年、1835年、1838年),左宗棠已经断了功名之心,开始一心一意专攻学问。随着学问的加深,左宗棠“归隐的心”越来越重,太平天国前期,左宗棠甚至有意“买山而隐”。

左宗棠在人生的前四十年,做了如下事情:幼年成长(1812-1827年)、娶妻生子和考取功名(1827-1838年)、教书育人(1837年—1843年)、实践经世致用之学(1843年—1852年)。而同一时期的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中兴之臣”都已然略有成就,特别是胡林翼已然位列朝廷重臣。成为日后“湘军集团”成型的奠基人物。左宗棠在此时,仍然仅是一名名士。而就在这时,一场席卷全中国的内战打响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二、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冯梦龙(明)

由于晚清政府经济政策、人才政策、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等诸多失误造成了长达十四年、涉及大半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经济政策方面,百姓民不聊生,缺衣、短粮,没有居住之地;在人才政策上,因为八股取士、官场黑暗,致使许多人才不能进入仕途;因为民族政策,造成少数民族对满清政府的极大不满;因为对外政策,使得许多人对晚清政府心生怨言。因此,以汉族知识分子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壮族青年俊杰石达开、肖朝贵、韦昌辉六人为代表的金田起义在1851111日爆发。经过一年半的转战,经蓑衣渡之战,太平军冲出广西,进入了湖南。在湘南,太平军连克道州、郴州等军事重镇,广西钦差大臣并剿总司令赛尚阿、湖广总督程裔采、湖南巡抚张亮基等极为恐慌,连战连败。

锋芒初现,中雄相斗在星城;剑指挥戈,三杰同心固湘鄂。①

在湖北巡抚胡林翼数次推荐之下,三次派人敦请左宗棠;与此同时,胡林翼也数次写信敦促左宗棠放下架子,不要再等什么“三顾茅庐”了。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突然想起了陶澍临终前的奏折,向大臣们再次打听起左宗棠的下落。“左宗棠在干什么?”的金口谕旨,使得湖南大小官员,急于请左宗棠下山。据传,太平天国方面也对左宗棠的动向非常注意,洪秀全拒绝左宗棠的建议后,急于杀掉左季高。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只得投奔湖南巡抚张亮基处做起了幕宾。

1852911西王肖朝贵率军抵达长沙城外,作为壮族才俊的他勇武异常、浑身胆略,每次战役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是为军中楷模。在肖朝贵的攻击下,长沙城一日三求援,清政府立刻调张亮基驰援长沙。路上,忽闻肖朝贵被炮火击中,生命危险。闻听此言,张亮基大笑不止,左宗棠则沉默不语,毫无高兴之态。张亮基甚为不解,左宗棠回答令他大惊失色。左宗棠说,肖朝贵若亡,太平军必然孤注一掷,为其报仇。太平军大部人马也必然赶来复仇,长沙危矣。张亮基闻言,立刻催动人马火速前行。107左宗棠跟随张亮基来到了长沙城,11日洪秀全、杨秀清率领大军赶到。全军挂孝,扑扑向了长沙城。眼望一望无际的白浪,左宗棠深深地谈了一口气。此时的他,心中所想的便是:一世英才,死于肖小之手。我左季高何日能逢棋手。

张亮基和左宗棠扼守长沙,左宗棠建议官军围困太平军于城南,并提请“铁公鸡”提督向荣西进,堵住太平军唯一缺口,全歼太平军。不想,向荣在牛头洲大败于太平军“第一帅才”壮族俊杰石达开之手。左宗棠又提请各路清军围困长沙城西,防止太平军撤退。但各路人马见死不救,二人只得困守内城。死守长沙四十多天后,太平军在石达开、杨秀清的建议下于1130日兵退湖北,湖北巡抚、白袍儒将胡林翼则接待了不请自来的太平军。

因左宗棠协守长沙有功,官封知县加同知衔。其后左宗棠又协助张亮基镇压了浏阳“征义堂”会党起义。1853112日武昌城破,胡林翼无法抵挡太平军接连败退。官军的无能,促使左宗棠向张亮基提议:组建民兵团练。三日后,负责组建湘军的曾国藩来到,曾左张三人畅谈一夜后,达成了初步共识:建立起一支由绅士管带、招募乡勇并采用戚继光带兵之法进行编练的军队。其后,曾国藩又前往湖北和胡林翼等商谈,最终达成组建湘军的共识。其后,左宗棠跟随升迁为湖广总督的张亮基进入湖北。后因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于1024日再次回归湖南老家白水洞归隐。其后湖南巡抚骆秉章数次派人约请,左宗棠因辅佐张亮基期间,虽有大功,却并未给与实名仅做幕宾待遇心有不满,并未出山。不想,太平军在石达开等将领的带领下大败冠军,新任湖广总督吴文镕也兵败跳河自尽。骆秉章再三恳请,左宗棠不得已于185445日再次进入幕宾行列,在骆秉章处一干就是六年。

425左宗棠与接连兵败的曾国藩在长沙碰面,建议曾国藩主攻湘潭,暂时放弃靖港,然而曾国藩突然改变主意急攻靖港,结果遭受惨败。曾国藩第一次跳河自尽,后被随从解救。其后,曾左密切合作,与在湖北的胡林翼形成犄角之势,左宗棠坐镇湖南运筹粮草。随着三人合作的加深,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优缺点日渐清晰,经常劝告曾国藩戒骄戒躁,小心应敌。然而,曾国藩并未理会。突然间,太平军士气高涨,翼王石达开兵进江西,大败曾国藩于湖口。石达开率军突袭武昌,胡林翼慌忙应战,不想石达开突然调转军队,再次回击江西,连拔江西七府四十七县,使得曾国藩闭门不战。曾国藩立刻招募湖南兵勇,并派兵驰援曾国藩。而恰在此时,“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只得撤兵而去。

1857年曾国藩母丧“丁忧”期间,左宗棠遥控江西,他与胡林翼通力合作,在半年内基本收复了江西全境。而此时,左宗棠建议曾国藩对军事问题不要过多插手,放手让手下将士发挥。曾国藩因有三次跳河之羞,也深感论才能不及左胡二人,采纳了这一建议。而此时,石达开被洪秀全逼出南京。自此,太平天国再无“良帅”。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潘祖荫(清)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4:5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ngben)[原创]晚清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我在...

内乱总是出现于安逸之时,太平天国如此,清军方面更是如此。从清初建国一直到清亡的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满汉官员内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紧随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清军方面便发生了激烈的满汉官员内斗,其间的中心人物便是左宗棠。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进京面圣,向咸丰皇帝告知永州镇总兵樊燮不法行为。紧随其后,骆秉章命人查理樊燮。但因其是湖广总督官文的小舅子,且是二品官员,因此,案件进展缓慢。左宗棠向骆秉章献策,使得案件得以进展。樊燮早已经对左宗棠不满,因为,当时的湖南有一句名言“人只知有左宗棠,而不知另有巡抚也”。因骆秉章知道自己才力不济,因此,所有大小事务甚至家务事都委托给左宗棠处理。湖南大小官员,见到左宗棠都要尊称“左师爷”、“左都御史”。而樊燮因左宗堂仅是师爷,而且仅是举人非常看不起他。

因为上述关系,便发生了一场今天看来非常小的口角,而其后引起的风波险些使左宗棠丧命。其经过根据文史资料可以略知一二。

一日,樊燮入巡抚府面见骆秉章,见左宗棠在场并未理会,事情完毕之后,转身离去仍未理会左宗棠。左宗棠大怒,怒问其:“回来!”“何事?” “你进门对某不理,出门对某人不睬,是何道理!” “某是二品命官,朝廷体制,那一条规定二品命官见一举人要问安的!”。

俗话说:“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左宗棠是举人而不是进士,向来被人轻视。左宗棠最恨别人说这个,即使后来左宗棠当了朝廷一品大员之后也是如此。曾因此事,与李鸿章发生过冲突。一气之下,上奏皇帝要参加科举。慈禧一听,连忙赐其为进士。当日,樊燮此言一出,左宗棠便跃身上前举拳要打。樊燮是武将,立刻准备还击。骆秉章恰在此时,喝退了二人。

樊燮回到家中后越想越气,便找姐夫湖广总督官文告状。官文、布政使文恪、樊燮等经过商议,向咸丰帝递交密折,说左宗棠横行跋扈、架空巡抚等等。咸丰帝勃然大怒,立即批示:“可恶可恨,著即查明,就地正法。”,其后又派湖广道监察御史富阿吉、湖北乡试考官钱宝青会同处理此案。

与此同时,湖北巡抚、官文的大舅哥胡林翼立刻告知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等人此事。四人书信往来,商订立即做三件事情:一联名写保折,为左氏申辩;二派人去京师请王阎运、郭嵩焘活动,联合所有湖南籍在京官员,联名向皇帝保奏;三派人拦住由京师来两湖的富阿吉,向其介绍情况、左宗棠的贡献等,让其为左宗棠开脱。

王阎运、郭嵩焘等人又前往咸丰皇帝亲信、中堂肃顺处说明厉害,肃顺是满人中的改革派、强硬派、领袖人物,本来就看不惯官文等人的腐败堕落、打击汉臣的习惯,再加上王阎运又是肃顺的家庭教师。因此,肃顺答应力保左宗棠。

咸丰皇帝面对潮水般的求情奏折、言论,正在举棋不定之时,内阁学士潘祖荫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一句名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一句定乾坤,咸丰皇帝赦免了左宗棠。其后,虽然官文几次想再次垢陷,左宗棠也曾想离开两湖地区,前往京城科考避祸,胡林翼得知此事,立刻命人通知毛鸿宾路上截住左宗棠,将其送到曾国藩那里。

 

18593月石达开攻入江西,连败曾国藩等湘军。左宗棠明确判断出石达开欲攻宝庆,因此,急调湘军主力驰援宝庆,石达开兵败宝庆后,自此成了“常败将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