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7 23:46:09的发言:2、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我们喜欢安定、和谐,但只有冲突、危机、动荡才能激发人类深层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乱世能更多的出思想家、哲学家的原因。这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乱世出思想家、哲学家,盛世出经济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拯救人类的人;经济学家、科学家却可能是毁灭人类的人。不过,对于个人成长来讲,经历一些危机和挫折,确实是让一个人成熟和进步的有效手段。 磨剑兄的这个论点说得非常好,这也就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今天这个世界所谓的英雄,主要是指他在社会中立了多少言、多少德、多少功而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英雄吗?!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人们除非历经了许多大错和教训,否则无人能够变得伟大或更优秀。(毛主席称不上圣人,但其一生英明神武,富于远见卓识,可惜晚年依然犯下大错)。 英雄只有在乱世之中,才能有较多的机会、足够大的平台展示他“立言、立德、立功”的智慧、道德和才能,而不会像在盛世里受到什么过多的发展限制。例如古代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的时期,优秀的英雄们、哲学家们,层出不穷。 盛世里的人们往往贪图安逸享乐,畏惧风险与失败,不愿创新尝试新事物,讲究森严的等级秩序,按步就班、循序渐进的发展,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生活与工作,有点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一样。 英雄,多半出现在乱世,也只有乱世中的英雄更像真金不怕火炼的英雄。毛主席有一句话说得好:“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闯王李自成贪图安逸享乐的下场、没有穷将剩勇追穷寇沽名钓誉的西楚霸王项羽、秦二世胡亥的短命王朝……,就是“高贵者最愚蠢”的历史见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就是卑贱者最聪明的历史见证!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乱世的变数大,机遇和挑战并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有智、有德、有才之人容易崭露头角,获得明君伯乐们的青睐;盛世则和平安逸,社会等级秩序森严,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英雄们要想脱颖而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受到诸如资历、学历、裙带关系、道德品质、自身某些条件不合于世……等等的限制,就算缺了你这个英雄,人家还是活得很好,国家企业照样转嘛。乱世出英雄,时势(这个时势主要指天下百姓)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例如周文王讨伐纣王……等故事),正反相生,矛盾统一。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嘛!
毛主席称古之曹操是一位真英雄。但是他在当时被认为是窃国大贼、一代奸雄,为许多人所否定。事实上,他是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天下百姓的生存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有效保障。他是被奸雄化了的“乱世英雄”,这是当时世人庸俗思想的偏见。 古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如其时不遇,则没身而矣,田园养老罢了;若能乘时乘势而起,则能创大的功德矣。
昔日三国的曹操,能崛起于孙权、刘备等诸英雄之上,皆源于他能得“天时、人和”之利也。天时,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和,指曹操求才若渴,几次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求贤令》征集人才。所以,曹操能建立如许的大功业,非偶然之因素也。但如果当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客观环境,没有周天子弱、诸侯强的势力格局,曹操焉能成为一代历史英雄乎?恐怕也多是田园养老的命运格局。
………… 李广是陇丁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善射出名。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皇帝的持卫官。李广经常陪著汉文帝出去打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汉文帝满载而归。汉文帝很高兴,他曾经对李广说:“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著我打打猎,要是你生在高祖那个时候,封个万户候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故事深刻的折射出乱世和盛世的环境格局,导致英雄们的命运也是大为悬殊的。盛世时期的各朝各代都有能人高手,例如李白一生任侠,深为皇上器重,却只能在盛世做个大诗人。谋定天下的张良,其师黄石公也只是田园归老,没身而矣。太多的事例,枚不胜举。 一般而言,乱世里的英雄多以“客观实际、任人为能”为检验标准,而盛世的英雄大多是以个人喜好、任人唯亲为检验标准。当然,凡事有例行也有例外,这里只要指概率而言。英雄在乱世有更有机会展示自己,明君伯乐也倾向于大力选拔人才,只要你有智、有德、有才就行,能为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更多利益和光明前途。而盛世则掺杂了较多的人为及社会环境因素,遇到明君伯乐,英雄还有机会发挥自己。否则,要么田园养老、没身而矣,要么被枪打出头鸟……。枪打出头鸟……这一点,古代的韩非子在《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中说得很好。 在此,飞猫不由想到了古代李斯“粮仓硕鼠”选择积极环境的优秀哲学思想。可惜的是,李斯大人却忽视了“选择良师益友”的优秀思想也是同等的重要、同等的明智。飞猫浅以为:一个人若能真正知道并选择积极的环境、选择自己的良师益友,则其人生多能获得成功矣。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成败在谋,安危在德。 …………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
21世纪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对亚里士多德“自信的直觉”奉若神明呢?!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22:43: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