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surfer 发表于 2006-4-2 10:23:50

《兄弟》现实=荒诞?

<p>如果说《活着》是阳春白雪的话,《兄弟》就是下里巴人了。</p><p>在<a href="http://spaces.msn.com/ringna/Blog/cns!A2568395E6AFBFF4!1001.entry?owner=1">园园的MSN</a>签名处知道《兄弟》下出来了,于是下午买回一本来看,晚上11点开始看,到现在结束。看后,我没有<a href="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6/03/23/783376.aspx">老白的放松之感</a>,更多是被那股子荒诞和灰调尾声而茫然。</p><p>与过去余的作品不同,《兄弟》中嬉笑怒骂、乱伦、意淫、偷窥等一应据俱全,就出版而言,上集之后,下集半年之后出来,调足了读者胃口,该有的商业要点,这次都有了。</p><p>不过,比起过去的作品来,《兄弟》少了份深刻,更象一无厘头式的愤青自述。急剧的社会变化,让理想青年〔宋钢〕、纯真少女〔林红〕、两位曾经诗人〔王、赵〕人格、弟弟李光头等的人格也随之急剧拉伸,乃至最后的扭曲。</p><p>是现实被作者用了放大镜来描述?还是作者的无奈借用现实无限的放大?</p><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p>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时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时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兄弟》-后记</p></blockquote><p dir="ltr">如果说宋钢的死亡是一个作者潜意识曾经纯朴化身的毁灭,那么,李光头的成绩和荒诞或者就是作者认为这个社会荒诞的最好折射?而林红最后开的作了皮条客,作为读者,这个结局是如何的突兀?大概,小说想用匪夷所思的荒诞,来发泄对于现实一些的光怪陆离怪现象的极端批判,比如文中提到的洋垃圾倒卖、处美女比赛等。</p><p dir="ltr">生命的价值不是在生命的开始或者结束,而在于生命过程中的行为;社会的价值不是社会的某个点或某个面,而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生命之间关系的交错、关联。邪不压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永远只是说辞而已。从本质来说,对于社会本身,生命的价值应该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p><p dir="ltr">所以,最后的那些主人工人格的荒诞的成长变形,文中行文间的各种俚俗般戏虐,讨巧的故事情节,以涂鸦生命价值的代价来阐述社会,或许,只是作者从本身商业压力及社会广角出发下,一种非正常的文字表达。</p><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p dir="ltr">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酥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兄弟》-后记</p></blockquote><p dir="ltr">永生或者死亡,不在上帝手里,在我们自己手里;终点,只是生命的终点,不是人生的结束;有时候,有些人,生命的结束,或许才是他人生的开始。</p><p dir="ltr">总之,让所有美好都破灭,让一切荒诞都继续,是如此的让人无法接受。</p><p dir="ltr">《兄弟》,是如此的让人黯然神伤。</p><p dir="ltr"><img alt="brother" src="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obai/98038/o_brother.jpg"/></p><p dir="ltr">〔本图借用自<a href="http://blog.donews.com/laobai">老白blog</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1:03:56编辑过]

幸福 发表于 2006-4-3 10:38:44

<p>《兄弟》下部我还没看呢,下午去看看真有你说的这么差吗?</p>

manrustic 发表于 2006-4-4 12:08:49

<div class="contant">虽说没有时间,但还是熬夜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兄弟》的下部。原本前面说余华极有可能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看完《兄弟》下之后,这个想法觉得有些太乐观了。 <br/><br/>余华自己说,兄弟上部出来之后,遭到了狠批,等下部出来,矛头又全部转向了下部。 <br/><br/>在下部中,作为一个创业者,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李光头”这个人物。书中说他是发“国难财”,即使没有国难,也要发现国难,创造财富。里面的案例就是说李光头捣腾洋垃圾,赚了钱。 <br/><br/>中国目前早已经开放,没有像刚刚改革开放之后,那般“下海”蜂拥的浪潮。但中国人群体运作力量还是很大的。社会心理学有个调查,五根铅笔,四根是兰色的,一根是绿色的,让你挑选一根。美国人70%是选择绿色的,而中国人则是70%选择绿色的。书中的人物“李光头”将西装替代了中山装,这是一次很大的革命运动。国内物质短缺,当时特别是第三产业商品,于是“国难财”就这样诞生了。 <br/><br/>从人物性格来描述,宋钢是一个绝对本分的可怜人物形象,他受着家庭的压力,被迫去下海,最后搞到自杀。他的失败,是高尚人格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的失败。而李光头,虽然没有什么人格,但凭借死皮赖脸的行径,终于获得成功。林红则是另外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的青春时期的梦想,在欲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最令人搞不懂,宋钢跟林红结婚后,林红为何依旧保持处女之身。 <br/><br/>总之,书中的夸张情节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此书依旧值得一读,堪称是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最佳记录。</div><div class="contant">&nbsp;</div><div class="contant">&nbsp;</div>http://rustic.folo.cn/UploadFiles/2006-4/43372979.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兄弟》现实=荒诞?